收藏 分享(赏)

教育心理学.ppt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1398051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育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育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教育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教育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人格、道德发展与教育,什么是人格与道德发展人格与道德发展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掌握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过程。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第一节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ric Erikson 19021979)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为丹麦籍。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重视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性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个阶段相互依从,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早期各阶

2、段发展任务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性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每一发展危机的解决对于后继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5岁)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获得安全感儿童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源于婴儿发展的不信任感建立信任感: 形成惯例,建立同伴系统阶段2: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53岁)主要发展任务就是独立做事情或自主行动,形成自信心、自主性 。父母要在自由活动和限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一阶段对儿童的教育要限制儿童的行为,不能在身体或语言上羞辱,提供独立做事情的机会,成功

3、表扬,失败不能羞辱,阶段3: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会问许多关于他们周围事情的问题表现出很多主动探索的行为,帮助父母做事,拆装玩具如果儿童的主动探索行为经常被阻止,他们会对自己的探索倾向产生内疚感,被带入以后的生活中.发展的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性,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的活动教育上要表扬儿童的主动性,提供大量游戏的机会.,阶段4:勤奋对自卑(611岁)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胜任感和勤奋感的发展尝试新事物,希望自己能努力获得成功以得到他人承认,勤奋感的建立会使儿童顺利度过此时期.发展的重点放在”做得对”上.培养: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小成功,展现爱好和特殊才能,鼓励学生自我竞争,阶

4、段5: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118岁)同一性是个体的自我统合,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延续的能力,同时合一及延续的感觉也要与个人所在的环境相匹配.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关注个人的外表,个人神化和假想观众对同一性的追求还表现为努力地去证明或发现自己的人格,经常模仿所崇拜人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青少年还不完全清楚自己是谁或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就作出生活选择对自己是不利的.,阶段6:亲密对孤独(1835岁)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人与人正常、友好的关系,形成亲密感,即个人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保持一种长期的友

5、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回报。如果怕被人占有或不愿意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之中。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学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无私地奉献爱心和得到回报,相反,则不会以有益的方式与人交往,阶段7:繁殖对停滞(3565岁)生产力和创造力,广义上的繁殖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个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上,而不是自我关注。发展顺利的个体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个体将体验到停滞感而变得过分关注自我,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阶段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能够带着一种满意和接受感来回顾他们的生活,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美感。发展不顺利

6、的个体会陷入由于错过机会、年龄以及失败带来的失望感。,二、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发展(一)自我同一性发展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玛西亚(J.Marcia)的自我同一性地位理论1.同一性迷乱(identity diffusion)最低的发展状态,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对未来的探索非常肤浅。表现为生活方式无忧无虑或者感到空虚与不满足,也可能走向一条背叛的道路,可能做出反社会的行为甚至从事犯罪活动 2.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 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

7、诺而不做探索青少年接受了权威人士的安排,过于迅速地解决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没仔细去考虑这个决定对自己是否合适。,3.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上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形成同一性的过程中,个体在作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选择进行探索的时期。4.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 表明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延缓)一套承担责任承诺得到整合 。,(二)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经由经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外表

8、及各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不断分化,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也在不断地增加。 学前:身体认知同伴行为;小学学业艺术社会;中学朋友魅力工作一般自我价值等.随着自我概念的分化,学业自我概念凸显出来,成为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之一,并影响着学生学业的发展。学业自我与成绩相关,相辅相成.,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自尊与自我概念

9、的不同: 关于”我”的描述儿童很小的时候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自尊下降,自我概念也变得更加现实。进入青少年期以后,自尊水平仍继续下降,尤其是女生。主要原因:身体认知学业挑战,自尊量表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它人在同一个水平上。我感到我有许多好品质。归根到底,我倾向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总得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我概念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三、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描述了与他人交往、互动方面能力的

10、提高,主要体现在社会观点采择、同伴交往与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一)社会观点采择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应对困难的社会情境、移情水平也高,受同伴的欢迎与接纳。而观点采择能力差的儿童青少年容易把别人的意图理解为敌意,因而常常导致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在伤害他人时也没有内疚感。,塞尔曼(R.Selman)曾研究提出,观点采择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或水平。0水平(3-6),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未分化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够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与内心感受,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也有他们的观点。自

11、己喜欢小猫,别人也喜欢水平(6-8),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分化的、主观的观点采择。儿童意识到人们能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认为这是由于接受的信息不同造成的。如果接受的信息一样,观点就一样。不知道原因生气,知道原因不生气,水平(8-10),自我反思角色采择:反省的、第二人的或互惠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够以第二人的观点或反省的观点看待他人,知道别人有别人的想法,自己有自己的感受。即使接受的信息相同,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也会发生冲突。儿童能够认识到别人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能够预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但此水平的儿童不能够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分别问儿童是否会爬树及父亲是否同意爬树,水平(10-12)

12、,相互角色采择:第三人的、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青少年能够从第三人的角色来看待他人与自己,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够看到人际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能从中立的角度看待赫尼的困境水平(12-15),社会角色采择:社会的、深层的观点采择。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个体在某一问题上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社会群体中的主要观点对个体的看法和观点有重要影响。会不会因为爬树受到惩罚,(二)同伴关系与友谊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

13、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儿童青少年能够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观点。同伴互动经历促进了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同伴关系中友谊是第一个重要的层面。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同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意味着更加忠诚、坦率而无须顾虑是否应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色。因此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非常重要。,塞尔曼提出儿童的友谊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一起玩

14、,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关联。认为朋友就是与自己一起玩的人,与自己住在一起的人。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应相互信任和忠诚,同甘共苦。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一

15、定的稳定性。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小学高年级与中学生阶段是儿童青少年友谊发展的重要时期。 它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由于择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三)社会性问题的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解决(social problem solving)能力指采用有利于所有人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能力,与观点采择间存在密切联系。社会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观察解读社会线索,识别社会性目标,形成解决社会性问题的策略,实施并评价策略。社会性

16、问题解决能力强的青少年,和他人冲突少,有更多的朋友,组织团体工作也更有效。,四、问题行为主要表现是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主动攻击,主动发起的对他人有敌意的攻击,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主动攻击的青少年往往难以维持友谊,还会被同伴拒绝。攻击形成的原因:遗传、家庭教养方式、观点采择、同情心、道德发展、情绪控制其他问题行为,第二节 品德的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知和判断看作是道德品质的核心。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

17、构来实现的。,(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公正观念等方面,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皮亚杰对儿童判断的研究是从考察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开始的。同5-13岁的儿童玩弹子游戏,问:“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 考察儿童的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执行情况。年幼的儿童虽都说自己是按规则进行游戏的,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年长一些的儿童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交交往和社会合作,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守这些规则,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

18、失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对偶故事:,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 7岁前的儿童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分不清服从和公正的区别。 10岁左右的儿童认为平等 的行为就是公正的。13岁左右的青少年已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结果表明:年幼儿童认为犯了过错,遭到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惩罚就是为了抵罪。年长儿童认识到,犯过错的内

19、容与惩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损坏了别人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1自我中心阶段5-6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8岁的儿童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3可逆性阶段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

20、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心、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前道德向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再到道德自律(autonomous morality)发展。年幼儿童处于一个前道德水平;5、6岁至10岁左右的儿童道德判断属于

21、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是一种 “道德实在论”。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 (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发展。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儿童青少年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

22、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测试了十几个国家6、7岁到21岁的被试。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pre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惩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

23、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行为即使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末被觉察或未受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偷药不算坏事,打算付钱了没有征得对方的同意,不可饶恕的罪犯,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在作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没有做出伤害行为,以后可以把钱再还给他;不想失去妻子就偷药剂师只想赚钱,水平二:习俗水平 (conventionaI Ievel)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

24、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在本阶段,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够取悦他人。个人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通过“做一个好人”来寻求认可。偷窃行为不好,但他只是一个好丈夫应该做的;不能指责,如果不做才要批评。如果妻子死了,不应该受到指责;不去偷窃犯罪不能说无情无义;药剂师是自私的。,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

25、段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人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药剂师对生命垂危的人不理,是不应该的,挽救妻子是他的责任;但不能违反法律,要赔偿药剂师;挽救妻子的性命可以理解,但偷药不对,不管什么情况都应该遵守法则。,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postconventional leveI)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

26、成:社会契约取向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在处于本阶段的个人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更多关注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 生存权利比法律更重要;剥夺了药剂师谋生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他的尊严,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处于本阶段的个人,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人良心办事。这些原则如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律令。法律条文如果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冲突,就不应遵守,因为“公正高于法律”。在破坏法律和挽救生命之间做出选择时,挽救生命更高原则使偷盗行为

27、在道德上是正确的;癌症病例很多药物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正确的行为是为所有人认可的;他应该根据他所认为的一个公平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去行动。,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理论提出后,一些后续的研究支持科尔伯格的理论观点,也有一些研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卡.吉利根(C. Gilligan)认为:科尔伯格研究主要以男孩为被试,在被试取样上有一定局限性。吉利根认为男性基于个人权利与规则作出的道德判断,而女性基于对人类关心与关怀作出道德判断。,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 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阶段2: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道德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多数人的意见,道德与关心他人的需要相联系。阶段3: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自己与他人的道德平等要通过平等的没有伤害的原则而获得,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把这种观念扩展到全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