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基层教育局长的思考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大做强、不惜斥巨资、花血本适度超前,确保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实:前一阶段,一些学校提出要“做大做强”,他们大肆向银行借款,“用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事”,在硬件建设上不惜斥巨资,花血本。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省重点中学中迅速“崛起”了一所所资产上亿元的学校。但喜人的表象背后,却形成和隐藏着一个个可怕的财务窟窿,因为这些学校大都有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负债;而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随着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随着择校“三限”(即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政策的逐步成为现实,这类学校的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弱,全额还贷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零资产出售甚至负资
2、产破产重组,或许将成为某些学校的最终结局。 1.何以理解超前,又何以理解“适度”。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要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这种“优先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应该与教育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所以,基础教育事业应该是适度超前,持续发展的。何以理解超前,又何以理解“适度”。我以为,就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要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速度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实事求是,科学操作,确保学校稳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本、发展成本、事业效益、区域经济、生源趋势等相关要素,从经济、社会等角
3、度,以市场化原则,科学、全面、精确地测算近、中、长期的事业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张,就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尴尬境地。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显然,前面那种“大跃进”式的“超前发展”就是不适度的,就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视、短期行为,是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的。必须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学校的盲目超前发展,除了校际互相攀比、“时势使然”等因素的作用,也与某些学校校长急于“树政绩”的心态紧密相关。某校校长贷款一个亿改造校园,别人问他如何
4、还,他说,那不是他的事,因为明年他就要退休了。可见,是否认真践行“适度超前”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学校领导政治素质、政治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学校领导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卓越的决策能力的分水岭。对于那些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自量力、盲目超前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必须站在讲科学、讲政治的高度上,大力摈弃,严肃制止,坚决杜绝。小马拉大车与大马拉小车优化配置,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事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缺“钱”。这不仅表现为总量的短缺,也表现为结构性短缺。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为各类教育投入比例失衡。如资料显示,高教在国家教育总投入中占了30%以上的份额,这个比例显然过高。许多研究者将这种不对
5、称状况形象地称之为“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院副教授王蓉指出,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实力有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投入结构存在问题。首先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比例的失衡,其次还有城乡与贫富地区之间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 1.优先满足初、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呈现出宝塔型结构,即在分配教育经费时,优先满足初,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我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失衡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也与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极不适应,不利于我
6、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基础教育内部的合理配置在基础教育内部,就全国而言,主要表现为东西部的差距;就我省而言,是南北的不平衡;就某一区域而言,则有校际失衡和城乡失衡(如近年来国家财政预算对城乡义务教育总投入之比约为5:3,而农村学生数远远多于城市,占到总数的70%强,显然,城乡学生的受益程度颇为悬殊)以及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等几个方面。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讲,这种失衡理应不断淡化,逐步缩小。 3.防止软资源的隐性失衡以上说的是硬资源的显性失衡,还有软资源的隐性失衡,如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等。由于硬资源的影响和主宰作用,由于人才流动机制逐步走向开放、灵活,由于由此引
7、发的“孔雀东南飞”(优秀人才迅速向东南沿海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集结)目前,软资源的隐性失衡有加大的趋势。“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均衡发展。惟有均衡发展,才能走出“精英教育”误区,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都能沐浴现代教育的惠泽,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才能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最终增强全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应对力、竞争力和发展力,强力支撑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复兴。着眼要高,着手要准;步子要大,落脚要实实事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源于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邓小平同志曾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内核,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8、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多种关系,实现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 1.新旧观念以及新旧课程新课程的起点是什么。我以为,新课程的起点应该是新的观念。没有新的观念,新课程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能是“换汤不换药”。目前,教师中不乏观念陈旧、行为保守者,但新课程不会迁就落后的观念,不会迁就保守的行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原有课程(包括教材、教法),要合理“扬弃”,例如,不能因为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舍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因为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忽视“知识与能力”,而要兼顾“三维”,多维发展,等等。 2.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现状诚然,新课改不会迁就现状,否则
9、,它就无法切实地开展和深入下去。但同时,新课改也要根据教育现状,从实际出发,不做“拎起头发离开地球”一类的蠢事。这就要求我们同时做好实验和培训两项工作,在实验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或者便于推行、推广,或者利于少走弯路;在培训中让教师不仅“刷新”理念,同时掌握必要的新技能、新方法。总之,着眼要高,着手要准;步子要大,落脚要实。 3.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一场外在于素质教育的运动,而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施新课改,我们务必要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要以德育为先,以实践和创新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要把有悖于素质教育精神的观点和行为(如,把大量时间用到课堂外,用到
10、对“直接经验”的获得上,以此为新课改,为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拒于课改之外。 4.应试和课改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依然会存在,新课改要注意引导和校正“指挥棒”的方向,使之朝有利于检测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能力等方向靠拢;同时要注意适当培养学生对新的考试内容的应试能力(从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能力),与中考、高考等应试进行必要的“对话”,作出必要的“妥协”。课改如果回避考试和应试,甚至与之背道而驰,那么,即便它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即便它富有创新的时代色彩,也会因为忽视了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切身利益,而遭到多种形式和表现的强力抵制,使得再好的
11、课程和课改都只能是水月镜花,流于形式,导致最终流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要实现协调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对“应试”的呼应与理解,一方面也离不开“考试”的支持和推进如果能够正确利用和引导,这些未必是消极的。一所学校的教学副校长说,学生考取了大学,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何必管他的将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较长时期里,在较深程度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于基础教育而言,这种倾向同样存在,集中表现为重智育轻其他诸育,重少数轻多数,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重眼前轻长远,等等。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严需要、有发展可能的人,而是当作“考试的机器,夺
12、分的工具”。一所学校的教学副校长说,学生考取了大学,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何必管他的将来。话语之冷漠,充分暴露出“以分为本,以人为末”的“反教育”本质。在“科学发展观”业已成为重要治国理念的今天,这种教育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严肃批判,引起我们思想警钟的长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我想,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怎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必须做好“人学”这篇大文章,而它的主题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家斯霞老师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力(强健的身体)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我还要加上一句,德智体都好,但心理不健康,则是易碎品。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次品”、“废品”、“危险品
13、”以及“易碎品”,而应培养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精力充沛、全面发展的人,积极铸造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格。惟有全面发展、富有活力和潜力的人,才能支撑未来的社会,才能推进历史的发展。这些,不应成为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而要落实到现实的教育行动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里。否则,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格个体,更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政策空间与膨胀办学加强管理,注重学校事业的内涵发展事实:前一时期,一些名校凭借较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知名的教育品牌,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充分利用政策所给予的“空间”,扩大办学规模,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
14、质教育,无疑是好的,但也有些学校不顾及条件膨胀过快过大,最终导致学校信誉弱化、办学环境恶化。科学发展,并非事业规模的盲目放大,而是要把握好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通过高效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实现事业规模的增量。在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随意注水、稀释,任意扩大分母,往往适得其反。学校固然要注重外向发展,但更要注重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办学质量,铸就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 1.加强队伍建设,鼓励和促进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宜搞“象牙塔”式的研究,而应着重于实验和实践研究,要通过这样的研究,形成严谨扎实的教风,进而成为学者型教师、专家型人才。要引导教师从一开始就
15、拒绝那种“两层皮”式的“假理论”,拒绝那种“实践+观点”式的“俗理论”。要像朱镕基同志要求“不做假账”那样,教育教师“不做假学问”,这不仅是教师学养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人格精神发展的“必需”。 2.优化办学质量,要特别致力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因为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其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要树立高效才能高质的观念,不断减负增效,切实改变当前仍然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的低效行为;要着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由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到兼顾教与学两方面,最终达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质变”;要立足于过程管理、过程评价,以最优化的过程促成最优化的终端成果。 3.铸就自身特色,营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氛围要在这种氛围的熏染和“润化”之中,培养和造就富有特长的教师、富有特点的课程、富有个性的学生。特色的铸就,不仅需要历史底蕴的“铺垫”,需要各方合力的支持,尤其需要管理者果敢的胆量和高远的识见。学校领导要敢于和善于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恪守教育法律法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另辟新径,独树新帜,通过开拓创新的工作不断激发活力,不断产生新质,不断赋予“特色”以丰厚的底蕴和时代的意义。(作者系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 第 8 页 共 8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