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遗产视角下的哈尼梯田节庆体育文化 作者简介:陈建华,副教授,单位: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摘 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文化遗产本质上是聚合了传统农业系统、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居住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哈尼族文化历史的演变发展的最佳物证。在哈尼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哈尼梯田独特的文化景观。而在哈尼族特色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中的节庆体育活动,更是哈尼梯田文化传承中最为绚丽的特色符号。因此从保护与传承好世界遗产红河哈尼
2、梯田文化景观的视角出发,研究和发掘哈尼梯田的节庆体育文化特征,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哈尼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能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原则,保持和加强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标准。 关键词:世界遗产视角;哈尼族梯田;节庆体育文化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总面积为166平方公里,缓冲区295平方公里,梯田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里10余万亩,梯田发布较为集中的核心景区主要有坝达、多依树、老虎嘴3片区,涉及元阳1镇2乡,18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本文以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的6个村委会:土锅寨村委会、全福庄村委会、麻栗村委会、胜村村委会
3、、多依树村委会、勐品村委会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以实地访谈法为主,包括访问、交谈和询问。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入户访谈,将对节庆体育文化比较了解的元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和各村委会以及哈尼文化传承人,摩匹、咪谷、村寨内领导以及村民等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并围绕遗产区节庆体育文化历史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目的,让受访者就明确的问题进行回答,并记录受访者提供的重要信息,了解遗产区各村寨的节庆文化及节庆体育活动内容。 图1 哈尼梯田遗产区规划图 2.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探析 首先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本质上是聚合了传统农业系统、民族文化与精神的
4、活态文化遗产。在此之中,哈尼族是以村寨为地缘单位,作为哈尼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庆体育文化,其社会功能十分突出,是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的。哈尼族节庆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在村寨进行,例如集会、祭祀、歌舞、竞技和游戏都几乎与体育活动相连,体育活动与哈尼村寨村民的居家生活密切相关,并将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悦神祭神与健身补偿功能、民族凝聚与交往功能、竞技功能等融为一体,通过节庆日的方式来展示,演示着哈尼族的文化衍生、发展与延续的民族精神。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遗产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2.1哈尼梯田节庆体育文化的渊源 在原始社会时期,哈尼族有过天神崇拜、山神崇拜、寨神崇拜、家神崇
5、拜、水神崇拜等。在对以上各种神灵崇拜的节庆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今天所见到的摔跤、刀术、射箭、打磨秋、角抵戏、抵肩的竞技体育活动的雏形。经过在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实地调查,根据节庆时间的先后顺序,共有春节(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交往加深影响)、昂玛突(祭寨神)、康俄泼(开秧门)、苦扎扎(六月节)、车拾扎(新米节)、扎勒特(十月年)等6个节日。其中,苦扎扎和十月年是哈尼族年关式的最大的综合性的传统节庆活动。 表1 哈尼族重要节庆日及体育项目 节庆名称节庆时间天数 昂玛突每年春耕前3-5天(5天) 康俄泼阴历的1月2-4日(3天) 苦扎扎阴历3月中下旬的属龙属蛇日(1天) 车拾扎农历6月举行(1
6、3天) 扎勒特农历7月第二轮属龙日或八月第一轮属龙(1天) 这些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农耕分时特点。如哈尼族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鼓舞的舞祭对象是寨神;秋千起源于哈尼族最隆重的祭神、祭天、乞求天神保佑村寨平安的“苦扎扎”宗教祭祀节日的娱神活动,磨秋的秋千代表的是天神降临人间的骑乘“白马”。秋千也会在“年首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中举行。秋千活动表达的是哈尼人民祈求神灵欢娱、降福祛恶、获得精神安慰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原始的哈尼族武术、摔跤项目作为迎神驱鬼、与鬼怪搏斗、祈求人畜平安的最佳表现形式。正是通过这些节庆的祭祀仪式,把节庆与体育混融成了哈尼族
7、独特的节庆体育文化了。 表2 遗产区哈尼族主要传统节庆开展的体育项目 类型项目 观赏型摔跤、鼓刀表演、射弩、陀螺、打秋千、磨秋、哈尼武术 参与型打秋千、磨秋、车秋、射箭、陀螺、哈尼气功 健身型哈尼武术、鼓舞、踩高跷 娱乐型投石头比赛、钓螃蟹、磨秋、鼓舞、阿驽塔拉手、跳竹竿 休闲型陀螺、射箭、射弩、打弹弓、拌鲁点(掷草包) 探险型撵山、爬山、爬树、角抵戏、斗牛 由于哈尼族因为没有文字,千年来的知识与文化都是以神话、诗歌、故事、歌谣等文学形式,通过“摩匹”师徒口耳相传时代传承。在遗产区内至今还秉承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这些哈尼古歌来指导梯田的开垦和稻作。遗产区世居的哈尼在生活习俗、传统宗教、节庆活动上
8、都严格保持着原有的方式方法,如节庆日中哈尼族的打陀螺、打磨秋、摔跤、角抵戏、乐作舞、抵肩和跳鼓舞等,就是通过其外显的肢体动作语言表示出来的与人沟通,与人联络感情和结交朋友的特殊性活动,其蕴含着哈尼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情感、意识、精神理念和文化价值,是哈尼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具有参与性、休闲性、健身性、文化性的具体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哈尼族节庆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体育,如遗产区元阳县的箐口村,目前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哈尼族体育文化,有着最原始哈尼族建筑的村寨及其广场。它与本民族的节庆仪式、民间风俗、宗教信仰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都带有娱乐性强和群众性参与面广的特点,是哈尼族民族凝
9、聚力自豪感的具体体现。 3.结论 哈尼梯田核心区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还保持着原始多样性的姿态,对于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起到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但随着审遗的成功,从世界的视角来看,遗产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矛盾共生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加深,节日文化相互渗透,目前受到汉文化的熏陶,遗产区部分哈尼族村寨逐渐过起了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好的方面是对哈尼族节庆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促进作用。不利的方面,在某些特殊事件的影响下导致部分村寨节日体育种类和活动内容的逐渐消失,使遗产区节庆体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面临着
10、逐步流失甚至废弃的问题。因此除政府坚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以外,保护节庆体育文化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应该统筹规划与管理并重,正真实现文化遗产与开发的“双赢”。(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项目来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编号:QN2014074 参考文献: 1 绕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2 范元昌,何作庆.红河哈尼族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 刘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4 王大琼,角媛梅.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村寨的节庆文化多样性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3):101-103 5 余贞凯.以村寨为依托的哈尼族体育文化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9):10-15 6 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2012-2013)中,哈尼梯田水系保存现状图。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