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一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分析我
2、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有关农业的资料卡片等。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农业与我们和农业的地区分布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第三课时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中国人来说,2021年12月1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加入了wto。但前任总理朱镕基曾说了这样一段话:“入世大家都开心,就我一个人不开心,因为外国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如果他们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的话,将会造成中国农民收入的减少,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
3、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情况到底如何呢。从今天我们就来关注我国的农业,看到底有哪些原因使朱总理产生这样的担心,这种担心最终能否消除。 1(板书) 一、农业与我们1.概念。(自由发言)同学们虽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农业这两个字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农产品打交道。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的农业描述一下。(学生谈自己接触过或听说过的农业活动,或自己认为是农业活动的有哪些。)(引导总结)同学们在谈的过程中有无留心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动物或植物)像这种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练习巩固)以下农业活动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农业,以加深对农业概念的理解
4、。养鸡养花人工养殖珍珠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橡胶树 (承转)农业类型多种多样,我们可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每一类即为一生产部门。(板书)2.农业分类 (读图分析)课本图4.11:主要农业部门,依次引导:(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2)这样划分依据是什么。(劳动对象的不同)(3)棉花生产、花生生产应该属于什么生产部门。为什么。(种植业。它们都是在耕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教师说明)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承转过渡)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物品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同学们
5、,我们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及工业产品中哪些是来源于农业呢。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体会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老师同时与学生进行归类板书。 (读图分析)课本图4.12: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提问:农民、工人、决策者是怎样看待农业的。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三人的观点都说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1.从人口多这 一基本国情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需求量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 2.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只有农业实现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3.基于上述原因,
6、决策者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农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板书)3.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教师讲述)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板书)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读图分析)课本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提问: 1.图中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放牧)这里有我国四大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_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播放录像:这四牧区的畜牧业情况,加强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2.黄色部分地区
7、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渔业)3.这两部分大致以什么线为分界线。(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差异也是我国农业分布最明显的差异。(板书)1.a.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读图:有关种植业、林业、渔业情况。提问: 1.种植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地形上。(平原)我国主要平原,说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是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2.林业一般在什么地形上。(山地或丘陵地形)电脑闪现我国三大林区,这三大林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丘陵林区)哪些地方为天然林。(东北、西南林区)哪些
8、地方为人工林。(东南林区)3.渔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条件的地方。(靠海或靠河等水多的地方我国渔业分布图,从图上看,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在什么地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承转)造成东西部农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b.原因分析 (归纳总结)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它需要的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组合。某一地区,即使其他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有一个自然因素不适宜,都会成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因素。西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区小而分散,
9、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提问启思)按照东西部农业区的划分,河北省在哪一部分。(东部农业区)到过江西、 3广东的同学,有没有留心那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水稻)(承转过渡)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提问:划分南北方的界线在哪儿。(秦岭淮河)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东部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别。(板书)2.a.南北差异界线:秦岭淮河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课本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用电脑打出),对照课本内容,通过自学,填写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表格如下。 (补充说明)
10、1.熟制。一年当中,在同一块田地上可收获农作物的次数。 2.可播放小麦、玉米、水稻种植业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耕地类型。 3.三大产棉区并说明。 (引导分析)1.北旱南水的耕地类型由什么原因造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资源短缺)(板书)2.作物熟制北方少于南方是什么原因。(热量差异)(读图分析)课本图4.15:西南山区随海拔变化植被的分布图。提问:山体上从下往上的植被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种变化类似于地球表面上植被从哪儿到哪儿的变化。(从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这说明农业的分布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有差异,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分异。(板书)3.垂直差异 (活动练习)该
11、山区的农民要进行以下农业活动,请你把它们分别安排在适当部位: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b.玉米、小麦,一年两熟;c.玉米、荞麦、燕、一年一熟;d.适宜发展林业、牧业。(a、b、c、d从下往上排,具体图略)并让学生分析为何这样安排。(根据农作物的水热要求及山体的水热分布规律,水热条件要求高的在山下,耐旱耐寒的往上排) 4(新课总结)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明白了从农业上来看,物博是指农产品类型丰富多样,而这“地大”即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正是这“物博”的主要原因。板书设计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
12、挑战。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学生讨论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好的办法吗。 3.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学生活动。基塘农业是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例子,请同学们对照活动,分析基塘生产有什么好处。这种“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在哪。把桑基鱼塘或蔗基
13、鱼塘的生产流程图画出来。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3.科技兴农 5教师讲述。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国加入了wto,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的目标已不能单单局限于填满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还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因此,我们还必须依赖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活动(3)。下面材料是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与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
14、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参考答案: 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东部临海,进出口方便。 地形条件。东部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和丘陵。 气候条件。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东部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多,市场大。 为了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否则的话将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的结果。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
15、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4因地制宜发展
16、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讲授新课: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活动1 参考教材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回答: (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动“城市地区农业带的分布”
17、 (4)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5)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 活动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
18、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问题1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回答。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 问题2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问题3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都使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结合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 回答。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问题4对图“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进行分析,读出我国九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请思考:(1)这些
19、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3)为什么要建立商品粮基地。 回答: (1)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当地人口稠密,粮食消耗量较大。 (3)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活动3 学生将教材提供的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格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阅读教材活动,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画出一幅流程图。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请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
20、有什么好处。 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对环境没有损害。 3.下面材料是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与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 _地形条件: _气候条件: _社会经济条件:(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分析) _(2)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_ 4.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
21、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两个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第三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
22、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
23、。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
24、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
25、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
26、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
27、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x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 8.图4.23上表示的
28、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
29、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农业与我们】 .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
30、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农业的地区分布】 .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31、”。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
32、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
33、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
34、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
35、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 3.对图4.
36、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 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
37、并最好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 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7.关于第107页活动3。在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例如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对长江水文状况的影响(包括含沙量剧增、易发生洪水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第四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
3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教具准备 投影
39、仪、电脑、有关农业的资料卡片等。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农业与我们和农业的地区分布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第三课时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中国人来说,2021年12月1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加入了wto。但前任总理朱镕基曾说了这样一段话:“入世大家都开心,就我一个人不开心,因为外国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如果他们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的话,将会造成中国农民收入的减少,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情况到底如何呢。从今天我们就来关注我国的农业,看到底有哪些原因使朱总理产生这样的担心,这种担心最终
40、能否消除。 (板书) 一、农业与我们1.概念 讲授新课 (自由发言)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里,所以对农业这两个字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农产品打交道。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的农业描述一下。(学生谈自己接触过或听说过的农业活动,或自己认为是农业活动的有哪些。)(引导总结)同学们在谈的过程中有无留心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动物或植物)像这种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用电脑打出)(练习巩固)用电脑打出以下农业活动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农业,以加深对农业概念的理解。养鸡养花人工养殖珍珠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橡胶树 (承转过渡)农业类型多种多样,
41、我们可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每一类即为一生产部门。 (板书)2.农业分类 (读图分析)用电脑打出课本图4.11:主要农业部门,依次引导:(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2)这样划分依据是什么。(劳动对象的不同)(3)棉花生产、花生生产应该属于什么生产部门。为什么。(种植业。它们都是在耕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教师说明)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承转过渡)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物品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同学们,我们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及工业产品中哪些是来源于农业呢。 (学生
42、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体会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老师同时与学生进行归类板书。 (读图分析)用电脑打出课本图4.12: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提问:农民、工人、决策者是怎样看待农业的。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教师归纳)这三人的观点都说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1.从人口多这一基本国情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需求量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 2.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只有农业实现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3.基于上述原因,决策者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农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常
43、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板书)3.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承转过渡)用电脑打出以下农产品:(或拿实物展示)香蕉、苹果、桔子、芒果、荔枝、梨、桃子等,提问:这些水果当中,当地可生产哪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呢。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这些说明了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呢。(通过学生讨论和简单分析,使学生明白农业生产有地区差异的观念)(教师讲述)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板书)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读图分析)用电脑打出课本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
44、提问: 1.图中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放牧)这里有我国四大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_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播放录像:这四牧区的畜牧业情况,加强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2.黄色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渔业)3.这两部分大致以什么线为分界线。(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差异也是我国农业分布最明显的差异。 (板书)1.a.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观看录像)播放有关种植业、林业、渔业情况。提问。 1.从录像上观察,种植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地形上。(平原)电脑闪现我国主要平原,说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是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2.林业一般在什么地形上。(山地或丘陵地形)电脑闪现我国三大林区,这三大林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丘陵林区)哪些地方为天然林。(东北、西南林区)哪些地方为人工林。(东南林区)3.渔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条件的地方。(靠海或靠河等水多的地方)电脑打出我国渔业分布图,从图上看,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在什么地方。(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