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衡散文读后感 读梁衡散文:细小角度切入红色大历史 发表时间:2021-07-27来源:中华读书报字体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一晃10多年过去,无缘再去拜读梁衡。直到1996年,这一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与同学合订了一份中华读书报,在某一期家园副刊里,我又看到了先生的文章享受人生。在这篇文章中,梁先生对“享受”一词有了另外的解读:“生命原来是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生命之花原来是靠这许多的享受供养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
2、利用。”读过之后,却怎么也不能将作者与晋祠联系起来,倒是同学对梁先生了解较多,他说,此梁衡即彼梁衡也,他现在是新闻出版署的领导。我就暗地里想,这人能量非同小可,在出仕和为文的路上,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后来,凡是碰到梁衡作品,我都会抓起来就读的。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看他写瞿秋白,6年构思,3
3、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思想是自己的,还要找到与天地自然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文只是蓄势待发,一旦机缘来临,将如火山喷发,其势威矣。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
4、寄)。我想,这就是大情思、大气势、大手笔的结果,梁先生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产生了一篇篇政治美文。 他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既不落他人之窠臼,也不步自己之后尘,“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这样,他一路走来,从山水美文到大情大理,从万里江山到千秋人物,从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小人物,从诗词文人到爱国将领,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从从容容,为我们留下了如山如海般气势恢弘的美丽画卷,也将一个个人物、景象、情感和哲理定格为一篇篇美文,展示、存放在美丽的人间,让一茬茬读者尽情享受着这精神的大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
5、北游)梁衡散文,承继着现代散文精神,以天地大美而立言,写大情、大事、大理,开掘出了一片新的散文天地,达到了一个新的为文高度。 (陕西省彬县胡忠伟) 梁衡红色散文的美学高度: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 发表时间:2021-07-0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体: 梁衡先生的红色经典散文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是献给建党90周年的大礼。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
6、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看他写瞿秋白,六年构思,三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也正是这一点,才让更多的读者记住了这篇美文连同作者的名字。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
7、领袖如父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我想,这就是大情思、大气势、大手笔的结果,梁先生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产生了一篇篇政治美文。 梁衡先生认为写文章主要有两个目的: 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但政治天生枯燥、抽象,离普通人太远。其中虽含有许多大事、大情、大理,却不与人“亲和”。怎
8、样既取其思想之大,又能生美感,让人愉快地接受,就得把政治翻译为文学发扬其思想,强化其美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既不落他人之窠臼,也不步自己之后尘,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这样,他一路走来,从山水美文到大情大理,从万里江山到千秋人物,从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小人物,从诗词文人到爱国将领,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从从容容,他在诉说,他在描画,为我们留下了如山如海般气势恢弘的美丽画卷,也将一个个人物、景象、情感和哲理定格为一篇篇美文,展示、存放在美丽的人间,让一茬茬读者尽情享受着这精神的大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
9、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梁衡散文,承继着现代散文精神,以天地大美而立言,写大情、大事、大理,开掘出了一片新的散文天地,达到了一个新的为文高度。(胡忠伟)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把政治翻译为文学思想与美感的统一 发表时间:2021-06-14来源:人民日报字体: 时值建党90周年,我的散文集红色经典再版,编辑约谈一点创作体会。 我认为文章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 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但政治天生枯燥、抽象,离普通人太远。其中虽含
10、有许多大事、大情、大理,却不与人“亲和”。怎样既取其思想之大,又能生美感,让人愉快地接受,就得把政治翻译为文学发扬其思想,强化其美感。写政治题材的文章,不怕缺思想,因为那些经典的思想早已存在,它比作家自己苦想出来的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怕的是转换不出文学的美感。这种“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体会如下: 一、选择适合的典型。用文学翻译政治就是借政治人物、事件的光芒来照亮文学领地,照亮读者的心。文学是典型艺术,红色经典虽足够宏大,但并非所有的政治素材都能入文学,它还是要符合文学的典型性。选材时我力求找到每一个人物或事件的亮点。如写毛泽东就选他延安时期的那一段(这思考的窑洞);写周恩来就写他最
11、感人的无私的品德(大无大有周恩来);写瞿秋白就写他坦诚的人格(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人物又选其命运中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那一刻这多是悲剧的一瞬,但却最易看到其生命的价值。如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文革”中在江西被管制劳动的_。历史从来都是现实的镜子,典型性包含有针对性,这些已往的红色经典移入文学作品时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已为实践证明其正确;二是针对现在的问题仍有批判、指导、启发作用;三是为读者心中所想所思,有受众。我遵守了这三个条件,这也是为什么作品一发表就反响较大,以后又被连连转载和再版的原因。 二、还神为人。政治是治国管人的学问,高高在上;文学是人学,有血有肉。文学所说的“人学”主要是指人的情
12、感、性格和人格。曾经高高在上的“管人者”一下成了作家笔下解剖的对象,这好像很难接受。而我们过去又曾有过一段时间把领袖人物神化,造成作家不敢写,读者不爱看。从文学的视角来看政治人物就要还神为人,要写出他们的情感、人格。一旦突破这一点,转过这个弯子,政治就贴近了读者。怎么转。一是淡化其政治身份集中剖析他的人格;二是摆脱旧有形象展示其真实情感。写人格,如瞿秋白:“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写情感,如小平落难时为受株连而身残的
13、儿子洗澡:“多么壮实的儿子啊,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了。他替他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 三、“顺瓜摸藤”,还原形象。政治讲究结论,文学注重形象。用文学翻译政治就是还原结论之前的过程,告诉读者“瓜”是怎么结出来的。比如写毛泽东转战陕北,他在延安窑洞里一面指导战争,一面还要从事理论研究,写文章,这种状况是用这样一个形象来表达:“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
14、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 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 四、含蓄表达,留出想象的空间。政治要明确,文学要含蓄。政治是方针政策、法律,甚至可以是口号,但文学不行,它是艺术。这时需要把直白明了的政治理念翻译成含蓄的文学意境,在散文创作就是要找到“意象”。散文名作中常有意象的运用,如朱自清的背影。政治题材天生宏大,找意象不易,可是一旦找见就顿生奇效。比如,用瞿秋白
15、故居前的“觅渡桥”,来写瞿寻觅人生渡口而终不得的悲剧(觅渡,觅渡,渡何处);用一条小船来写共产党80年的历程(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用红毛线、蓝毛线来写西柏坡时期党的战略转移(红毛线,蓝毛线)等。 五、善用修辞。政治严肃,用消极修辞,以内容的准确表达为度;文学浪漫,用积极修辞,不仅准确,更求生动。生动的文学碰上严肃的政治,需要语言的转换。不但修辞方面的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古典、口语、诗句、长短句等各种风格也需要灵活运用,才能借语言的形式美去表现政治的思想美。(梁衡) 第 8 页 共 8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