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918284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完中国哲学史后,再比较之前读的西方哲学史,我可以明显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纵观当今之世,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 中国哲学史中也是以人物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但究其核心,中国哲学史中还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我认为也是中国人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这几点上来探讨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人重人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无论是儒家的“仁”,还是墨家的“兼爱”,还是道家的“人道”都彰显了中国古人对人情的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后期,

2、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更加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走上了孟子所说的“王道之路”。人情成为中国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国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也还是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枷锁。 第二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中国人思想的发展之路,从人到家再到国,中国的“家国梦”,从大学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显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西方与我们不同,他们是“人民国”这样一个发展思路,首先成为公民,再由公民组成国家,这也许也和西方国家的小国寡民有关,但这却也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而中国的“家国之路”随着大家庭的瓦解,核心 家庭的组件,“家

3、国之路”也为大多数人所废弃,礼教也逐渐衰落和被时代所抛弃。 但是中国思想中也有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不偏,庸不易”,谓之“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后人对这一观点也加以运用,比如汉朝统治者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道,“外儒内法”之道,其实就是对中庸的实践运用,不走极端,包容百家,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反观现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运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偏不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庸之道可谓深入中国人心,中国人骨子都有“中庸”的影响。中庸之道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不偏不倚、坚持到底”。中国哲学史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特点,在此我就不再详细论述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巨大的矿脉,沿着他们逐渐深入下去,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2021年4月1日 第 2 页 共 2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