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837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2006 年 2 月第 38 卷 2 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MonthlyFeb.,2006Vo1.38No.2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李振宏(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 ,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着天经地义的正当性.关键词 中国古代

2、社会均平文化和谐均衡作者简介 李振宏 (1952 一), 男,河南省偃师市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古代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39 8041(2006)02012408在中国民族文化心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念,就是对“均平 “的崇尚和追求 .均平观念和仁,义,忠,孝,诚,信等文化观念一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文化要素.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从中国思想文化的这一重要特征出发.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应该提出一个

3、“ 均平文化“ 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地全面地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做过一些工作,相继发表了一组系列论文,但还没有正式提出并论证“均平文化“ 的问题 ,解决它就是本文的任务.一,论“ 均平文化“ 概念之成立均平观念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思想作一考察,提出“均平文化 “概念是否有充分的资料和理论根据,是一个需要论证的问题.一般说,一种文化概念的成立,一种思想观念被判定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文化,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能为一般民族成员所认同,而不是只反映民族共同体中某一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心理需求;二是这种思想观念具有广泛深入的社会基础,能够作为一种文化属性

4、积淀于人们的心理层次,从而支配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三是作为一?】24?种具体的文化观念,应该和民族文化的基本面貌保持和谐和一致,是民族文化整体的一个内在的和谐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与之相反或相悖;四是它的确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观念系统.(一)从共同文化心理的角度看问题这是说,“均平 “是中国民族成员的一个共同性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思想文化派别,都有这样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思想派别,不论其政治观历史观如何对立,但在崇尚平均这个问题上,则都是一致的.儒家崇尚平均,是人们多所关注的.孔子不仅有“不患寡

5、而患不均“ 的名言 ,而且礼记? 礼运= 篇借孔子之口所表述的“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就是一个典型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平均主义社会.孟子的经济思想可以集中表述为“制民关于“均平文化 “问题,笔者已经发表或正在发表中的论文有 t朱熹絮矩思想研究,载商丘师范学院,2005(1);挈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载史学月刊.2005(3);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载北方论丛,2005(2); 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载学术界 ),2005(2);“不患寡而息不均“ 的解说).载二十一世纪,2005(6);两汉时期的社会公正思想 .载东岳论丛).2005(3);先秦时期的社

6、会公正思想研究,载广东社会科学,zoo5(6);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待发.史学经纬之产“. 孟子设想,如果按照古代之制 ,八口之家,分田百亩,勿夺农时,并给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样平均土地财富,就可以使民免于饥寒之苦,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的社会局面 .无疑,在孟子的社会思想中,财富的平均分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苟子? 王霸 篇中也明确提出了“天下莫不平均“的治世理想 .说儒家主张平均 ,在一般的文化人中都不会引起争议,因为这是符合这个学派的思想特征的.所以,对于这一点,本文不再展开论证.需要注意的是,和儒家对立的法家,也有明确的均平思想.韩非子? 六反 云:“故明主之治

7、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韩非认为,“ 均贫富“是“帝王之政“ 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管子? 乘马篇日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墨家的平均思想也和儒家一样鲜明.墨子?尚同中对古代帝王提出了诸多要求:“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万民,齐(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艚肥,硅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

8、祀不敢失时几(期), 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日:其为正长若此.“分财不敢不均“ 是其要求之一,这也是明确的要求平均分配财富的思想.可能最使人意想不到的是道家,他们竟然也主张平均.庄子-脑箧中说:“故跖之徒问于跖日:“ 盗亦有道乎?“跖日:“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这虽然是一则讽刺小品,其中的“分均“ 指出的是平均分赃的问题,但毕竟也透露出庄子的平均思想,起码表明他对儒家的“仁 “的理解,认为 “仁“的主要内涵是“ 平均“,能够平均分配财物才是仁德的表现.可见,在庄子的理解中

9、,能够做到平分财富,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政治,学术思想有明显的分野,但在主张均平,崇尚平均方面,却有着如上所述惊人的一致性,这只能说明,均平理念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文化因子,是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说它是一种文化,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二)均平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说,均平观念不仅是我们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而且它确实是作为一种极普通的文化素质,沉淀到了社会成员的心理层次,成为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上至帝王君相,王公大臣,下到基层官吏,庶民百姓,都怀有极其深厚的均平情结.帝王把推行“均平“ 之道作为治理国家的目标 ,自不待论.

10、在古代方志资料中,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地方官均平赋税,以均平理政的例子:刘琢,洪武初知弋阳,创公署,定赋役法,务得均平,民成便之.邵震,贵溪人,成化中由进士擢守衡州府,政尚宽简,与民休息,一切征输徭役,区画均平.将报政,遭覆舟之厄,同舟溺者六人,震得不死,人以为患民之报云.0资料证明,在一些地方官吏中,均平理念已经渗透在心理层面,成为其施政行为的心理基础.至于下层庶民百姓,更是从心底里渴望均平.宋代李樗,黄撩的毛诗李黄集解卷二十六中说:“人主苟有均平之心,则虽征役之重,不以为怨.若有不均之心,则虽征役未甚劳苦,而人亦将怨矣.“这话的确是有几分中肯.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均平,是最基

11、本最主要的心理需求.只要能达到均平,劳役赋税重也可以忍受;反之,如果不均,不公,征役不重也遭致民怨,造成社会矛盾.明人王直抑庵文集卷五中的赠李知府赴任诗序也曾讲到:“民之所好者衣食足而力役均,其所恶者饥寒之不胜,劳苦之不释也.“平均心理左右着社会大众的心理趋向,“ 苟能为民分理而使之均平“, 即可满足老百姓的心理欲望,实现社会教化之目的.明人危素所撰说学斋稿卷一中有休宁县尹唐君核田记一文,记唐君在安徽休宁县强力推行赋役均平之事,深得民心.文中说,均平之后,“民情大悦,歌咏载道,于是父老请伐石纪其事“.均平赋役,事关生民之休戚,现着中国人传统的崇尚公平公正的心理原则,老百姓对唐君的均平之举,表现

12、出了极大的欢参见杨伯峻,孟子译注,第 17,31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江西通志卷六十三,四库全书本.0湖广通志卷四十五,四库全书本.?125?学术月刊 2DD6?2欣鼓舞之情,伐石纪事,为之立碑,着实反映了民心之所向.以上对几个社会阶层的考察说明,均平理念的确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质,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成员的情感心理之中,把“均平“ 看作是一种文化是没有疑问的.(三)从中国民族文化结构的角度看问题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精神,观念系统,但无论如何庞大,它都有一个结构紧密的内核,作为这种文化所以成立,所以有别于他文化的基本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文化学界似乎还没有多少关注.0 根据本

13、人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存在的,并且是可以加以分析和揭示的.以笔者的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它的核心是“入 “.中国文化中的一切思想学说,都是围绕着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社会的构成,人的社会生存规则,人的社会理想等问题而展开的.因此,中国文化中对这些问题的阐释与回答,就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构性内核.这个结构性内核,是由相互联系的四层核心范畴联结而成的 0:表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范畴:天,地,人;表述人的社会构成的范畴:家,国,天下;表述人的社会生存规则的范畴:孝,忠,义;表述人的社会理想的范畴:均平,公正,均衡.这四个层次的十二个范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均平 “就是中国思想

14、文化结构中表述人的社会理想问题的核心范畴,它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均平文化“ 概念之成立,至于笔者前边谈的文化概念所以成立的第四点要素,即“ 它的确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观念系统“这一点,本文下边的全部论述都将证明.二,均平文化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均平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观念系统.现代人理解的平均或均平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而且是“绝对平均主义 “的平均思想;而古代的均平理念,不仅是一种经济思想,更重要是一种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即使在经济思想的范畴内来谈平均,也很少有“绝对平均“ 的意义 .下边,我们就来揭示中国古代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

15、.(一)政治平均思想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平均思想,要追溯到孔子的?】26?一段名言.论语? 季氏载 ,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季路要辅佐季氏去攻打颛臾,孔子劝阻他们.冉有强词夺理地说颛臾近于季氏的封邑费地,不解决颛臾的问题,将会对季氏的后世子孙造成威胁,孔子则反驳冉有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l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0孔子认为,治国的道理在于“不患寡而息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于他所占有的土

16、地和人民的多寡,而在于国内的政治是否平均,是否公平合理;不在于国家是否富足或贫穷,而在于他的人民是否安宁,社会是否秩序,祥和.从这个道理说,季氏眼下的问题不是面临颛臾的威胁,真正对他的后世子孙构成威胁的因素,在于他的家门之内,攻打颛臾只是季氏想扩大地盘的借口罢了.就是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中产生的名言“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现代文化观念中则被严重地曲解了,人们把这句话理解成了一种经济平均思想.其实,孔子的原意无论如何都不是在讲一个经济财富的平均问题.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的话有明确精当的解释.他说:“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

17、氏据国,而鲁公无0 李泽厚先生多次讲到过文化心理结构问题.他说?“孔子的仁学思想恰恰是这样一种整体模式.它由四个方面或因素组成,诸因素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从而具有自我调节,相互转换和相对稳定的适应功能.正因如此.它就经常能够或消化掉或捧斥掉外来的侵犯干扰,而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构成一个颇兵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茸下了重要痕迹.构成这个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西因素分别是(一)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 ,(三)人道主义 ,(四)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五)实践理性 .“(孔子再评价-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第 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李泽厚先生讲的这个思想模

18、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他后来写的秦汉思想简议一文中有所 j 罡展( 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 174 页),但基本点没有变化.笔者本文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内核,不同于李泽厚先生的文化心理结构.0 这四层范畴体系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笔者将另文专题论述.0 刘宝楠 t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第 352 页,上海 ,上海书店-1986.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名言,如何由政治平均思想演变为一个经济平均的现代思想,可参考拙作“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解说t载=十一世纪,2005 年 6 月号.史学经纬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

19、“这句“ 均谓各得其分 “大概是最得要领的解释了.朱熹认为,孔子批评季氏的为政不均,就是“ 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 则不均矣“. 是时,作为鲁国大夫的季氏实际上僭越于鲁君之上,越出了他应得的礼法名分,是无道而不均.孔子认为季氏的僭越是不安其分,违背了礼法,违背了政治均平的治国原则.由孔子的话可以知道,在先秦时代以“各得其分“ 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均平,是平均思想的基本内涵.这种平均思想,就是强调政治上的均衡态势,以保证君臣之间,臣僚之间地位利益的均衡,最终达到国家政局之稳定.政治平均的思想,现代人已经比较陌生了,但在古代则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问题.国语?鲁语上言:“夫惠大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冶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器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共祀.“晋书卷一百六云:“盖古明王之理天下也,政以均平为首,化以仁惠为本,故能允协人和,缉熙神物.“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古人政治平均思想中的平均,是不能作均匀理解的.政治平均的基本含义,就是朱熹解释的“各得其分“, 国君 ,人臣及至普通百姓,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各守其职,不相践越.礼记-祭统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明古代政治均平的这一特性: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