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心”治疗的指南需求 【关键词】心脏病;指南 1628年,William Harvey在定义循环系统时就提出了情感和心脏的联系。但300年来,这种潜在的联系很少被人重视,直至Frasure-Smith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抑郁较那些不抑郁的人死亡率明显升高。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转归密切相连;抑郁还是预测指标,意味着患者的以往不健活方式很难改变;还意味着患者再发心脏缺血事件的可能增加。有人认为抑郁意味着患者的整体情况没有改善,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比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和射血分数等指标更有说服力。 抑郁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伴
2、随疾病,不仅会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还会带来自杀风险。目前在心血管科,抑郁症还是处于低识别、低治疗的状态,这是急需改变的现状。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病理生理的密切联系,及时地识别和治疗会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和预后。还有助于患者行为改善,认知改善,更容易自我控制,使治疗方案更容易奏效。 对于心脏病合并抑郁焦虑问题的患者,是否需要精神心理的药物进行干预性治疗一直是热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有安全性方面证据的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尤其是舍曲林。SADHART研究是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干预研究,目前为止惟一以抗抑郁药的心脏安全性为第一观察终点的循证医学研究
3、。 关于单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之间的差别正在研究中。ENRICHD研究是关于冠心病强化康复治疗研究之一,随访29个月后,SSRI治疗组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3%。 由此,分析众多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后,国内一些专家总结出“双心”指南建议:(1)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常规关注情绪及心理,不管是处于疾病的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建立简单筛查机制,如采用PHQ-2量表。对于共病的患者及时的干预治疗会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2)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应考虑,该患者现有的抑郁或焦虑状态可能持续时间,需要采取的治疗方式,以及如何随访和后续的治疗计划。(3)对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监测有效性和安全性。 (内容由刘梅颜教授提供,本刊编辑部整理)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