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8301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第 19 卷第 2 期Z000 年 4 月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H1GHEREDUCAT10NlBUIIDINGMATERTALSCIENCEVo1.19N(】.2Apr.2000,中国历史文化的特 t,T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湘潭大学堕堡.摘要奉文分析回顾了中国高教史,论述了中国文化变迁.归结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若干特征,据此分析了专制社会中人治文化,崇拜权力权威的文化的制度根源.以及科举制度对民族创造曼性的扼杀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们的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适逢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机遇在此

2、,回顾中国高教史,可使我们在深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犬精深,源远流长的同时,明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这对于把握和推进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大有裨益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为当代文化精髓的创造精神的本质.一,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1.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人治文化的特点直到 20 世纪初满清王朝被推翻为止,我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等愚忠思想,对民众进行了旷日恃久的毒害忠.成了为人臣民的政治美德真命天子的金口玉言.就是法律,而这些“法“, 又是律人而不律己的.尽管历史上不乏开明君主倡导或标榜的

3、“法涪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实也是人治的跗庸专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上,诛灭九族这种社会环境和人治文化背景下.极易培养奴才禀性和奸佞(ning) 小人, 而这些小人最擅长的或是见风使舵,阿庚奉承,或是孤假虎威,落井下石其实.今天我们也不必对这些人责骂不休,因为在当时,这也是某些人出于求生的本能而为之.2,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崇拜权力权威的特点今天我 ff客观地说.权威在理论上并非完全是贬义.问题在于这种权威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维持的.佛洛姆曾经将权威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即:理性权威的基础是自己的才能和成就,是建立在与他人相互信任和平等相处的关系之上的.这种权威不需要借用任何非

4、理性的暴力或权势来恐吓胁迫他人,相反,他会乐意于别人经常的质疑和批评;与此相对,非理性权威多半是以权力摄服对方,并利用对方因恐惧产生的不安及盲从加以控制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作为这种权威的界定方法的确切注脚:秦始皇,这个中央集权专制的开山鼻祖,他不承认儒学存在的价值.便首创了文字狱,大搞文化专制,焚书坑儒,为其后人树立了教仿的榜样在其后盛行官本位制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一般都附和了位高爵显的达官贵人的好恶,这些权威人物为一定社会群体提供了信仰和价值规范的基准,民众更是必须把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奉为金科玉律,从而形成一呼百应的“从众现象“上有所行,下必有效,昭明太子好文,门下多骚

5、人墨客;中世纪西方尚武,世上多骑士剑客;楚灵王爱细腰.宫女竞饿死.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一个人一旦屈服了非理性权威,他本身就表现出道德的堕落.基于此,在专制制度下,灵魂出窍,尸位素餐,惟命是从的小人比比皆是,就不足为怪了对于这种必然性,即使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也无能为力.只能苍白无力地强凋“仁 “,“慈“.希望用仁者爱人.希望“推己及人“. 希望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希望所有人用极端关怀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端崇高的理想.可悲的是,在专制的土壤里,它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物,说的非常理想,做的极端现实,结果与儒家思想南辕北辙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不道德

6、的专制必然产生i8 陈棣沐: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不道德的人,不论充当权威的达官贵人.还是人小占微的平民百姓,概莫能外.非理性的权威泛滥于教育界,其弊尤甚,因为这种权威胁迫众人屈从,而“屈从 “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丧失,意味着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对个性的发展一个人接受了权威人物指定的信念和“真理“, 就失去了反省和推敲的能力,因而也只能听信于权威人物,更无法意识到自己内在的良心发现3.中国历史文化具有等级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性属于等级特性.以等级区别个人的价值.“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对社会生活来说.这种等级观念,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主轴.以皇权至尊,以官吏为轴心.距

7、离轴心越远,人的价值越低.毋须赘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等级特性的全部内涵.4.中国历史文化以道德文化为主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以仁义撄人之心 ,以礼乐匡人之形“,老子 日:“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这可以视为儒家文化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封建集权局面所作的历史贡献.对此,现代教育家涂又光先生明确指出:“儒家学说建构了一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系统,这就是大学,也是最早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专着“.“大学之道,在于明德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束.事有始终,知所先后

8、,则近道矣“.道德文化可谓是文化的精髓,是统一人的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中国之所以大,之所以稳定的根源.可以说.中国的道德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魅力所在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是治国安邦之本,是兴国兴家之谋,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将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相融合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5.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应试文化的实用主义特点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举选仕派生了科举制科举制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僵死的规定,其主旨不离儒家.读过孔乙己,则可知以“八股“ 取士的科举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摧残,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天下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9、“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论语 .子张)“, 如此种种 ,无不表现了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和驱策.涂叉光先生在高教史(191 页)中谈到:隋唐以后.“ 选贤举能“ 成了“科举考试“.事实上,历来有学校考试,也有科举考试.前者求学术,后者求禄利.归根到底都是求禄利以至于学校考试转而模拟科举考试,学校教育成为应试教育.不幸的是,科举重儒学而忽视自然科学重道轻艺.就是其集中体现事实上,能够寒窗苦读十载.经由科举进入帝王之下权力机构的.仅仅限于少数的“士“. 即使知识分子实现了这个毕生的追求目标,进入绝对皇权支配下的统治阶层,蜷(quart)

10、 伏在绝对皇权之下的生活 .也毫无自主可言,更不能依循自己的理想去“治人“, 济世“.6.中国历史文化具有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特征历代众多的诗,书,画艺术作品,尽情地宣传“天人合一“,表明了知识分子对皇权的无奈.也表达了追求超现实的“天人合一“ 精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这种情绪的真实写照.事实上,人的存在,其时间有限,一般不过百年,但若能在精神上与天合一,便会与宇宙同其悠然;其空间有限.不过七尺之躯,但若能在精神上与天合一,便会感到与宇宙同其广大在自然界中.个人永远是极其渺小的,有感于自然的博大和人生的短暂,古代知识分子对“天人合一“ 极为向往 .

11、大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道出了这一点:“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悄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它生动而又深刻地道出了中国诗人或知识分子的自然观.道出了其精神境界.二,创造精神应是当代文化的精髓面对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科技文化的加速进步和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经济和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全面深入地开展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是形势的要求,国情的要求,它迫使每个从事高等教学和管理的人都必须投入这场改革,今天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创造精神应是当代文化的精髓.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造.是一个人潜能

12、的发挥,是思维自由驰骋的结果创造往往是征服,也是一种牺牲,更是献身和超越,在漫长的科学史上,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而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布鲁诺为了扞卫科学和真理而被罗马教廷在鲜花广场上处予火刑,开普勒为了建立行星运动学说而穷困潦倒一生.如此种种,足以证明:科(转 P51)粱健俊:我国教育管理发展趋向分析科技,文化改革的逐步深人,将重新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将更加重视借鉴世界教育管理先进经验,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管理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三)人口及构成出现新的特点人口的结构变化及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及教育机构的任务面临重整.人口素质的提高需投入更

13、多的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关键在于教育及教育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回顾,借鉴,展望中认真思考我国教育管理的战略措施,探索如何构建现代化教育管理格局.(四)教育管理的国际化进程要求我们,既要总结吸取传统教育管理的历史经验.又要善于借鉴高度发选的外国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理论,使教育管理理论与具体管理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面对教育管理领域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思维,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开拓创新.树立发展的观点.教育管理理论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是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教育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14、再到现代人本管理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不可否认,发展是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解放思想,大胆借鉴,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是我们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应当坚持和遵循的基本立场和原则.现代人本管理,科学管理以及经验管理,在哲学意义上都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扬弃和升华,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和实践证明,只有发展才能进步.进而臻于完善树立社会化大教育管理的观点.以科学管理为出发点,重视人本管理的激励作用,即按照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为取向的基本思路,系统研究认识和逐步解决教育管理主体,客体,观念,组织,目标,信息,环境,时间等基本问题和相应的规范化程序及要求.树立以人为中心的

15、观点.以管理育人,促进人全面发展为重点,开拓性研究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管理伦理,教育管理法规和教育管理规律把握教育管理本质性特点,顺应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同时重视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使教育管理努力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创新的观点.研究探索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敢于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理论束缚.根据未来教育管理职能的更新和扩展,分析研究其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作用,要求和运作技术与程序,使教育管理理论具有相对的前瞻性,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根据.树立实践的观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论,使其不但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

16、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接 P48)学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具有超凡胆识,勇气的人去超越,去征服,去牺牲,去实行.就创造活动本身而言,思想自由是创造之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的基础,开明的制度是创造的保障.只有素质提高了,识别真伪的能力同步增强,才能免遭文革之厄运.创造在本质上不属于个人而应属于整个社会,创造是人类思想自由,解放的具体表现,是以体制,制度为保障的产物,“百家争鸣“仅在战国时代昙花一现,而那短暂的历史一瞬间却表现了中华民族惊人的智慧和创造活力.回顾中国高教史.人们无不惋惜中国人的智慧曾过多集中于人伦,专注于权术,对自然奥秘兴趣淡漠,对发明创造存有偏见,甚至斥

17、之为“奇技淫巧“. 而国家民族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落后又助长了文人用类比推理取代逻辑论证的习惯,最终带来严重的后果.应该看到,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拿破仑曾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一语破题:“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它醒来的时候,全世界都要为之而震动“.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国门,并强调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江泽民总书记也说:“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充分展示了当代共和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古今中外的高教史,科学史,多次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了一个法则,那就是:一个民族.只有其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才算得上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有希望的民族.愿我国的教育迎来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和英才辈出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