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服饰的演变.pptx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380487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7.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饰的演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服饰的演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服饰的演变.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服饰的演变.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服饰的演变.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服饰的演变,第一组:袁江荣 谭芙 黄飞鸽 皇甫艳艳 艾丽菲热 张永涛 努尔麦麦提 艾合买提,中国服饰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的服饰随着中国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翻阅中国古代的典籍,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服饰的美丽传说。服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符号,它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遮羞、御寒发展到人类社会地位、身份、等级的象征。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言,是一个民族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的重要载体。服饰的发展演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的变迁、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而女性服饰作为中国服饰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最为璀

2、璨耀眼的明珠,以其千变万化、色彩艳丽而备受关注。而到了近代,中国女性服饰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清末民初诞生而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旗袍,到辛亥革命后趋于平民化的女性服饰,到六十年代的祖国江山一片“绿”,到文革时期女性爱美天性的被压.,旗装,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

3、缎、罗纱或 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男子旗装,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 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旗头(二把头,架子头,钿子头,大拉翅),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

4、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 女人穿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女式旗鞋,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满族妇女高底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

5、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近代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

6、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20年代男装,20世纪20年代,长袍马褂或西服,中山装等,都是这一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开始的时候传统的痕迹还比较重,后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男子也开始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原来的服饰,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清代官服。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属于满族服装,并非汉族服装,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质。辛亥

7、革命后及民国时期,马褂仍为男子的传统服式。,特点长袍与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接头”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用扣子扣在马褂的下摆内,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深衣”。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穿起来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的感觉。,长袍马褂,20年代女装,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流行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8、上衣下裙的女装后来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断简化。,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女子喜爱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终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简洁;二是具有东方神韵。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最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俊美。,中山装,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以衣服的结构寓意“礼、义、廉、耻”,“以文制国”,“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中山装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中山

9、装夏用白色,其它季节用黑色;外观轮廓端正,线条分明,有庄重的美感,建国初期,服装的发展往往与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的生活方式的结束,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也随之消失,服装则首当其冲。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北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工人、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正全心地投入经济建设工作中。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社会风气变成以朴素为美。,建国初期,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大批的解放军、干部开始进城,进城的干部多已穿灰色的中山装,北京的青年学生怀着革命的热情,首先效仿纷纷穿起象征革命的服装。随后,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

10、,很多人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50年代到60年代初,男装以中山装和中山装发展的体系为主,如人民装、军便装、青年装等为主。女装则以列宁装、女式两用衫及苏联大花布连衣裙等。这些服装除了朴素实用外,还表现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在人们越来越多穿中山装的同时,人们又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有袋盍插袋,这种款式既庄重大方,又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当时穿人民装的年轻人很多。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等,都有中山装的影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和政府干部的服饰风格,迅速成为城市青年欣赏和追逐的对象。“革命的、艰苦朴素的”大众

11、化服饰成为当然主流。男有中山装、干部服,女有列宁装。所谓列宁装,其实并不是列宁曾经穿过或推介过的服式。它不过是西服改进后的女装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列宁装,苏联大花布连衣裙,50年代讲求勤俭,个性化的美丽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模仿画报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衫变得漂亮.,连遭天灾人祸的60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异常艰苦的时期。粮食、棉花大量减产,衣服也只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意识形态领域,“要警惕修正主义”的口号深入人心,人们思想高度统一,着装也千篇一律,只剩下蓝灰黑三种单调的颜色。,军装的演变,袁世凯和北

12、洋军将领着军常服,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北洋军阀脱胎于清末北洋六镇新式陆军。因此,北洋军的军服基本上延续了清末新军军服式样。但在军衔服饰上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改朝换代的需要。图是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与北洋将领穿常服的合影。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北洋将领还是沿用清新军的军服。,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分裂成许多派系。这些军阀所穿的军服在一些细节上开始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奉军军服受日本影响较大,军服颜色为黄色,肩章改为竖式。直系的孙传芳部占据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军服为灰色,军帽有些象江南渔夫的帽子,军服质量较好。但其

13、基本式样未变。,军阀孙传芳的“渔夫”兵,军阀吴佩孚的军队,民国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5月创办了黄埔军校,随后创建了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军服继承了北洋军军服式样,只是将上衣的立领改为立翻领(此时欧洲各国军装立翻领设计增多,直领也还在使用,翻领设计业已出现).,国民革命军军官着装,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着装,人民军队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军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起义部队大多数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为和旧军队区别开来,起义部队官兵每人系一条红领巾。 在同年的秋收起义中,起义队伍大部分由农民自卫

14、军、工农义勇队组成,穿着各式服装,但都佩戴着红布袖章。,1928年5月,桃寮被服厂成立,红军从此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红军军服在红布五角星帽徽、红布领章方面的成功设计,使红军军服突出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本质,而红军军服本身的革命性特征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其八角野战帽、粗布衣料设计既与革命根据地简陋的生产条件相一致,也使红军着装简单朴素,易于接近人民群众。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服文化,即以红色五角星为标志特征的解放军军服文化。红军军服的设计,为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军服文化的形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换国民党军

15、服。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八路军佩戴“八路”二字的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戴“新四军”或“N4A”臂章。,八路军,新四军,1948年12月,军委后勤部召开全军后勤会议,将军服颜色确定为黄绿,材料为棉平布;标志符号由臂章改为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黑字白底红边的布胸章;帽子改为圆形短檐帽(即“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这是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改为圆形短檐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 1950

16、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这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正式装备的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1955年10月1日,我军正式实行军衔制,着装改为55式军衔服。这套服装初步建立了常服、礼服、工作服系列,确定了新的服装样式和用料,设置了寓意鲜明的标志符号,在中国军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特殊意义。 196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取消,军衔服也随即废止,改穿65式军服。全体官兵一律改戴解放帽,缀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从而体现官兵一致的革命传统。 1973年5月,全军正式换装涤棉锦混纺布军服,称为71式军服。71式军服的质量和穿着性能均有较大提高,被称为我军服装材料

17、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1988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同时,全军装备新式军服87式系列军服。这是我军军服涉及品种最多(400多个),水平较高、较为完整的一次改革,标志着我军军服已进入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单一服制向系列化发展的新时期。 从1993年起,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与国际先进国家军服接轨的新一代军服。从1997年5月1日起,驻香港部队三军官兵首先穿着我军新一代军服97式;从2000年5月1日开始,全军官兵统一穿着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新一代军服更好地展现了军人的阳刚之美和军队的群体美,对充分展示全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从2007年

18、8月1日起,全军部队陆续换穿07式军服。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标志着我军军服建设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65式军服,伴随着“文革”时期的来临,“红领章,红帽徽”重回到了解放军的军装上,身着65式军服的子弟兵,三支两军,力护稳定,深于挖洞,广于积粮,勇护国土珍宝岛,自卫还击越南军,裁军百万铸精兵,卫星太空遨环游,钢铁长城固国防“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65式军服被人们称为“三片红”。,87式军服,87式军服是1987年定型,在85式军服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基本还是以苏式军服为基本进行设计的,和55式一样,55式是完全仿照的。87式是在苏式军服的基础上,结合美式军服简洁的特点设计而成。,07式军服,2007年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这次改革确立了最新版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07式军服(全名2007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自清末。民国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服饰历经多个时代的变化,每个时代潮流着装的升级、低落与反弹,大体可以反映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