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时尚,主要内容,核心议题:时尚与认同主要理论:齐美尔的时尚社会学、罗兰巴特对时尚的符号学解读。个案:小资情调,牛仔风、唐装与汉服运动。,无所不在的时尚,观念:大众在情感或思维模式上的变化与流行,如快乐伦理、与时俱进、审美崇拜、国学热、晚婚、性自由等;行为:如健身、泡吧、蹦迪、探险、上网、化妆美容以及SOHU族、布波族的生活方式;物质:在衣食住行上对物质的追随与模仿,如时装、汽车、家居装饰等;生活方式: 格调/品位(绅士/淑女、雅皮士、小资情调、SOHU族、布波族);先锋(反文化运动、垮掉一代、嬉皮士)。,赞同者与反对者,反对者:浅薄、庸俗、自恋、美丽的泡沫赞同者:“时
2、尚不是随波逐流的时髦,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时尚是一种文化,一种品位,是富有深刻精神内涵的社会现象。”“时尚是时代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于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时尚的读者将是成熟的文明者。” ( 时尚杂志主编,1993年),核心问题,什么是时尚?时尚是如何运作的?时尚在现代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时尚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如何在现代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审视时尚?,一、时尚的界定,词源学,英语中的“fashion”来源于拉丁文“facio or factio”,意思是“making or doing”(制造的或人为的)。15世纪以来主要指生活方式或着装打扮上流行
3、的风格或样式。狭义:时装。广义:至少包含如下意思,style, mode, vogue(时髦), look, new look, craze(狂热), trend, set(趋势), rage(热衷)等等。,经典定义1,时尚是建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标记。有闲绅士应当成为鉴赏家,能品评不同档次的珍馐美味,鉴别适合于男人的饮料和饰物,分清得体的衣着与建筑,懂得欣赏各种武器、运动项目、舞蹈和刺激品。培养审美能力是需要时间与实践的,因此,繁复的要求往往把绅士们的休闲生活变成了艰苦的学习过程。绅士在消费上必须毫不吝惜,同时,消费品还必须与身份相称。举止文雅、维持教养的生活方式,是遵守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
4、准则的具体体现。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经典定义2,时尚是一种矛盾的社会现象。模仿与区隔(imitation/distinction)普遍性与特殊性(universality/paticularity)屈从与权力(submission/sense of power)持久性与易变性(duration/mutability)创造与破坏(creation/destruction)时尚的历史就是企图将上述两种对立的倾向越来越完美地调节为流行的个人与社会文化的历史。齐美尔时尚哲学,经典定义3,时尚是一种符号性的表意实践(Roland Barthes)它从不固定意义但却保持意义的某种机制,它永远是落空了的意
5、义,但它也是意义:它没有内容,于是便成为一种景象,即人类赋予自己以权力,用没有意义来意指;时尚于是便呈现为一般表意行为的范例形式,因此便与文学的存在本身重新结合起来所以它变为“真正人类”的符号” 。 Quoted in Mark Post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oststructualism and Social Context,经典定义4,时尚是周期性的文化消费实践(波德里亚 )。时尚的“循环”: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同样都应该做到“跟上潮流”,并且每年、每月、每个季度对自己的服装、物品、汽车进行再循环。假如不这么做,就不是消费社会真正的成员。然而,很显然这种
6、情况并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时尚是任意的、变换的、循环的而且对个体内在品质毫无裨益。尽管如此,它仍具有某种深刻约束的特性,而其必然后果便是个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或遭到淘汰。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二、时尚与现代性,时尚与摩登,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如果我们觉得一种现象消失得像它出现时那样迅速,那么,我们就把它叫作时尚。因此,在解释现在的时尚为什么会对我们的意识发挥一种有力影响的理由中,也包含着这样的事实:主要的、永久的、无可怀疑的信念正越来越失去它们的影响力。因此,生活中短暂的与变化的因素获得了很多更自由的空间。 时尚即摩登,是一种现代性现象。,现代性的规划,
7、去传统: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流动性)。祛魅:生活的世俗化与合理化(精于计算的享乐主义)。分化:货币经济和劳动分工,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阶层之间的流动(身份的建构)。产业化:机械复制、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时尚的产业化:加速了时尚的生产、传播、流通与消费)。流动的现代性为时尚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土壤,时尚变化的速度、传播的范围、影响的深度都远远超过了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 。,现代性的后果,主体的碎片化(异化、物化):渴望持续的稳定感和自我认同感科层体制的压抑: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要求 消费主义:新
8、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拜物教与求新的渴望)。 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推动了现代人对时尚的需求。,时尚的变迁,在1517世纪,时尚是阶级地位、宫廷特权的标志,在实践中是贵族专有的,大众无权称自己是时尚的。18、19世纪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增加、生产率的提升、劳动分工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扩张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贵族不再单独引领时尚,中产阶级开始逐渐渗透到时尚的社会空间。20世纪,时尚日益大众化,不分阶级和地位,Anything Goes!,国际风格,资本、商品、信息和消费
9、的全球流动性,加速了时尚符号的跨国旅行。全球流动性等级体系: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往往成为时尚的“领跑者”和“输出者”,而不发达国家则通常呈现为“跟随着”和“接受者”。在全球化的现代性格局中,时尚日益成为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布迪厄)。,三、时尚的矛盾结构,模仿与差异,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时尚英雄代表着在社会的本能冲动和个性化的本能冲动之间的一种真正原始的均势关系时尚的社会学意义以同等
10、重要的形式表达了平等化(归属感)和个性化的冲动、模仿的魅力以及特立独行的魅力。,同化与分化,时尚具有同化与分化的双重功能:“时尚一方面意味着结交同等地位的人,另一方面意味着这些人作为整个群体排斥地位较低的人。” 凭借时尚总是具有等级性这样一个事实,社会较高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和较底阶层区分开来,而当较低阶层开始模仿较高阶层的时尚时,较高阶层就会抛弃这种时尚,重新制造另外的时尚。 同化功能满足了自我认同的归属感需要(性别、年龄、阶层、族裔、国家);分化功能满足了个体内在的虚荣心和虚假的个性,二者相辅相成。,赞同和嫉妒,追逐时尚的人所遇到的思想意识是一种赞同和嫉妒的令人惬意的混合。 时尚是这样一些
11、个人的真正的游戏场所,他们在内心里和在内容方面不能独立自主,有依靠的需要,但是,他们的自尊心需要某种表彰,引人注意,标新立异。操纵感与服从感自由与束缚随波逐流与众不同(个性),新潮与过时,赶上潮流总是不断地变成“过时”。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的是它自己的死亡,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即它的广泛流行抵消了它的独特性。因此,它在被普遍接受与因这种普遍接受而导致的其自身意义的毁灭之间摇晃,时尚在限制中显现特殊魅力,它具有开始与结束同时发生的魅力,新奇的同时也是刹那的魅惑。易变性:时尚意味着高速流动,迅速倒转,机会均等的幻象以及高可变性。,新(newness)之崇拜,现代性、先锋派、时尚三者的共同点:新之崇拜。作
12、为新鲜的或新近创造的新(fresh or newly created),与磨损的、用旧的或过时的等意义相对立。作为改良的或革新的新(improved or innovative),涉及到效率和技术能力。在这里,“新的”东西是指经过改良的系列产品中最新的产品。 作为不熟悉的或新奇的新(unfamiliar or novel)。,新奇,新奇在很大程度上与产品本身的特性无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新奇的事物显然只能被那些运用了自身想象力的个体所理解,因为他们过去的经验不能充当可靠的向导。然而,为了追求新奇,这样的虚构性训练必须有快感相伴随。这就是白日梦为什么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会促进渴望,或者会扩散一种
13、渴望体验目前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更多事物”的不满足感。 与时尚需求所带来的商品流通量相比,由新鲜性和改良方式带来的商品流通量要少。这是因为,新奇实质上已被消费行为自身耗掉了,它会随着消费者自身对购买物的熟悉而迅速消失。,四、时尚的机制,社会动机,自我认同的需要:建构并呈现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性别、年龄、阶级与国家)自我陶醉的享乐主义:自我陶醉的享乐主义代表了一种寻求快感的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虚构的刺激物和刺激物带来的隐秘的快感上,而且更多地依靠于情感而不是直接的感觉。换句话说,提供快感的刺激物源于个体想像的虚构情境所产生的情感影响,源于一种也许正好可以被描绘为白日梦的实践。 区隔与分化:文化习性与
14、象征资本的积累。,上行下效,时尚总是阶级的时尚,较高阶层的时尚有别于较低阶层的时尚,而且在较高阶层的时尚被放弃的时刻,正是较低阶层把它学会掌握的时刻。 相比于最低阶层麻木不仁地生活在惯例里,相比于最高阶层有意识地维护惯例,中产阶级就特别显得与生俱来地易变、不安分,对于当某种因素一占上风就要衰败的生活形式来说,它总体上处于合适的位置。,来自底层的白日梦,正是这些放荡不羁者(失去社会地位的人)才是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这是因为,那些追求反传统的和艺术生活方式的人,拥护一种视创意和创造为最高价值的浪漫哲学,也因为他们一直试图推翻中产阶级所赞成的传统道德。这是由白日梦、渴望、求新欲望、消费、幻
15、灭和再生的欲望所构成的一个循环周期,是一个完全自主的、并不依赖于模仿或竞相效仿的过程。,自我推动的社会过程,求新的渴望:创新和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引发新一轮模仿和创新,时尚之机制就如一个旋转木马,或者更形象地讲,像一台永动机。媒体的推动:时尚的富有奇特吸引力的、令人心灵激荡的魅力,就存在于广泛的、卷席一切的传播和它的迅速而彻底的消逝的对照里。时尚产业的操纵:对新潮的需求一开始就是大众消费品市场的特征。,五、时尚的功能,身份认同的手段,借助时尚的仪式化行为,建构并呈现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如民族、青年亚文化群体、阶级等。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和其他的圈子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社会圈子更
16、加紧张显现了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紧密联系 。它受到社会圈子的支持,一个圈子内的成员需要相互的模仿,因为模仿可以减轻个人美学与伦理上的责任感 (归属感)。,社会调节的阀门,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同时又满足了主体对差异、变化和个性的要求。 如果建构时尚的两种本质性社会倾向统和与分化,有一方面缺席的话,时尚就无法形成。时尚已经超越了它原先局限于穿着外观的界域,而以变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对品味、理论信念,乃至生活中道德基础的影响。,自我审美的工具,时尚是自爱的个人主义化的动力,是扩大自我审美崇拜的工具,即使在贵族时代时也是这样,作为一贯产生张扬个
17、性的主要社会机制,时尚已将人类的虚荣美化和个人化了;它已成功地将肤浅的东西转变为拯救的工具和存在的目标。,六、时尚与品位,品位,taste (品位):以普遍有效的方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1)味觉,有机体对某种味道的反映,类似于汉语中的品尝。2)审美趣味,关于对象审美品质的价值判断或文化选择。古典美学中把趣味看作是一个人内在的本然的心理能力,但现代美学更强调它是一种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建构。3)生活品位,对生活方式或消费行为的选择与评价(以选择说话,以行动上色)。,品位的时尚化,时尚为品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以个人偏好和“品位共同体”成员的选择为唯一基础的社会标准(共通感和主观体验)。品位的时尚化凸
18、显了品位的审美特性,它以其变化多样的外观和形象,刺激了时尚共同体的消费快感。时尚的从众性、流行性和审美化的外衣,为各种商业把戏提供了条件。它使消费性的商品选择转变成为审美趣味的选择 ,从而使个体的消费行为“审美化”了。这种审美的外衣遮蔽了现代生活的商品属性和消费特点。,品位的区隔,康德:感官趣味(功利性的、有快感的、粗俗的)和反思趣味(无功利的、高雅的、审美的)。品位的区隔:合法品位总是装扮成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公正的品位,而在现实中,这只不过是特定阶级即统治阶级的品位而已。因此,品位总是阶级的品位。 因此,时尚便带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生活中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格调,而品味则成为时尚吸引人们的金
19、字招牌。,习性与权力,时尚是信仰的生产场。作为表意实践,它建构并呈现了时尚共同体共同享有的仪式、符号和意义。高雅的品位是后天习得的:体面的行为、衣着和装束可以表明一个人的道德和审美观念,即标志了他的高雅品位。高雅的东西同时也是体面和高尚的。时尚培育和塑造了共同的感觉和品位 ,而品位建构了时尚的差异性。时尚的差异性逻辑隐含着权力分化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时尚生产场也是权力或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因为它包含了特定阶层把特殊价值判断普遍化的倾向。,小资,小资: “有点钱又有点闲”(传统的理解);生活情调或品味(流行的理解)。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
20、和流浪者,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硬件标准:有文化修养,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受过欧美文化的熏染,日常语言中常常夹杂几句洋文),经济属于高于普通百姓的中产阶层;软件标准:体现为这一群体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统称为“小资情调”(盛慧主编:打开小资的玫瑰门)。网络上的描绘:富有浪漫情调,爱听古典音乐或蓝调乐曲,消费名牌商品,沉溺高档酒吧,争相阅读挪威的森林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小资情调,“小资情调”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小资情调追求生活品味并要关注文化;第二:小资情调的人最最喜欢标榜自己的浪漫,是那种都市化的浪漫。第三:小资情调并不仅仅出现在小资阶层,它也经常出现在富人阶层、中资阶层
21、和工薪阶层。他们是有着浪漫情调的大学生、研究生,是大学毕业后到外资公司和其他待遇优厚的国营与私企工作的白领,是都市中的单身贵族,是在网络上终日游荡进行情感冒险的另类,是靠某种自由职业为生的都市自由人,是自由度相对较高的记者、编辑、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之类,甚至还包括一部分爱浪漫的中学生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Lyrics: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22、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23、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村上春树现象,村上春树(1949)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受欧美文化薰陶,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文学旗手”,曾获得“群像新人赏”、“野间文艺赏”、“谷崎润一郎文学赏”,并被名评论家推举为最具都市感受性、最能掌握时代特质与节奏的作家。,解读挪威的森林,主题:性、爱、死基调:颓废、迷惘、凄美、伤感。人物:渡边、直子、木漉、阿绿、永泽、初美、玲子。人物性格:孤独、自恋、伤感
24、、迷失自我的一代。背景:1969年前后,渡边1820岁的成长经历。流行语:“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渡边);“我会垮掉,然后随风而去”(直子);“绅士就是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永泽);“被这种烟雾包围,然后失去知觉,就这样死去,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一点都不恐怖”(阿绿);“周围的人早已跑到我的前方,只有我和我的时间在泥泞中爬来爬去”(渡边)。,基调或气氛,首先是出场人物“我”那屡屡缺乏决断的人生态度;第二,还在于作品的用词和文体(断断续续,类似爵士乐的节奏)。;第三,村上固有的修辞或者说隐喻技巧 (“我们有必要采取实际上什么也不选择的立场”,“在我眼中的樱花,仿佛是从皮
25、肤迸裂出来的烂肉一般”,“时间像被吞进鱼腹中的秤砣一样黑暗而又沉重” );第四,村上许多作品所尝试的现实与幻想互连互融的记述,想象的自我运动,亦即幻想、梦想、白日梦的悄然插入及其刻意操作。,流行元素,蓝色乐曲:爵士乐的Beat(爵士乐的灵魂在于自由与即兴,在一个相同的旋律中不断地变奏周而复始),摇滚乐的激进,披头士乐队的伤感。 青春读本: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黑暗的心(为艺术而艺术的天才神话)恋爱絮语:“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感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性爱的幻想:约会、泡吧、猎艳、色情电影。沟通的无助:“在中央线电车里,我和直子偶然相遇,我们也没有任何想要畅谈的话题。出得站,她也没说去哪里就快步走
26、起来。无奈,我便追赶似地尾随其后路程真长得可以,太阳已经落了,一个柔和温馨的春日黄昏。”(第二章,和直子一起走过的东京)。,流行元素,都市的漂泊:无目的地漫游在东京的地铁、电影院、酒吧、咖啡厅,类似于本雅明笔下巴黎放荡不羁的闲逛者。莫名的伤感:“我几乎没抬起头来,只是日复一日地过日子。映现在眼前的只有永无尽头的泥淖,我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无法确信是否往正确的方向走。”“我觉得软弱无力,无处容身,悲哀化成黑暗包围我。那种时候,我常常独自哭泣。”怀旧:60年代的符号莫过于卖出2亿张唱片的披头士乐队,对于他是一个“充满粗暴狂野空气”的青春时代,选择披头士的歌作为书名正是他这部私人性极重的小说要表达
27、的青春。,流行元素,死亡的美化:所有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性与死之形式来维持的,二者交相呼应,共同培育了都市生活的“恶之花”。存在的拷问(品位):“我在哪里?”“我不在任何场所”。白日梦实践:所有这些流行元素一起建构了大众媒介时代的欲望叙事和小资们的情感世界一个将他们与我们区隔开来的美丽、迷人而又伤感的世界。因此,品位总是想象的建构,而小资则是一个想象的品位共同体。,小资的浪漫主义传统从张爱玲到安妮宝贝,七、时尚与认同,现 代 性,现代性体验: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生存的压力:匿名的市场和失业的焦虑。意义的危机和道德视野的褪色“我是谁”的追问:是我们
28、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认同问题:在家生出的乡愁体验,认 同,Identity :同一性;身份;属性;认同。认同的三个层面:主体性的反思意识(自我与他者);归属感的需求(文化、信仰、共同体);社会文化层面(性别、族裔、种族、阶级、国家)。,文化属性,建构性:认同是历史建构的产物,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流动性:文化转译(translation)与身份的混杂性(hybridity)。“我把自己看成是漂泊者,我采取的是旅行者的立场,没有兴趣掌握任何领域,也没有任何领土要保护”(萨义德)。,时 尚,时尚的认同策略:自我认同:持久性与易逝性阶级、族裔与文化认同: 归属感(模仿)与疏离感(
29、区隔)反时尚的认同策略:1)拒绝或颠覆已有的时尚法则;2) re-membering:把破碎的经验重新组合起来,再次成为共同体的成员;3)时尚产业的收编:求新的渴望媒体的推动,牛仔风与自我认同,电影断臂山热潮已经涌向时尚界,Prada和Dolce&Gabbana等知名时尚品牌纷纷将牛仔元素融入到所设计的男装中。与上世纪70年代的牛仔形象不同,断臂山式牛仔是“古典而温情的”。你能在米兰时装周上找到众多牛仔元素或者是一条颈巾、一顶牛仔帽,又或者是一条牛仔裤、一双牛仔靴。,牛仔风与自我认同,JEANS-不老的美丽 流行的虽然不只是牛仔,但牛仔却总是流行的,唐装与国家想象,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
30、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叫华人居住区为“唐人街”,华侨为唐人,把华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20世纪初,在 “中西服装并行不悖”的社会背景下,粤、港、澳一带同胞开始以“唐装”、“西装”区别中西打扮。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体的领导人穿“唐装”,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唐装与国家想象,清代马褂辛亥革命后的中山装旗袍唐装。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主要使用织锦缎面
31、料。 一些事业有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港澳台人士、归国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这类唐装的主要消费者 。,唐装与国家想象,汉服与族裔想象,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与族裔想象,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朝汉服参加获国际小姐选美,一举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汉服与族裔想象,2004年,一场属于汉族人的“汉服复兴运动”,由大学生们发起,随即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起来!时至今日,已有10万发烧友参与!,汉服与族裔想象,汉服与族裔想象,讨 论,从牛仔风、唐装到汉服运动,是时尚的轮回,还是认同的需要?请运用本章所学理论解读这些文化符号建构、呈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