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花生病虫害防治第一节 花生病害,韶关高级技工学校 邱志梁,全国花生病害有30多种。按发病部位可分两大类:叶部病害: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锈病、叶霉病、炭疽病、焦斑病、病毒病;根茎部病害: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其中,发生普遍危害重的病害主要有:花生枯萎病(包括茎腐病、青枯病、根腐病、黑霉病、白绢病五种)、花生根结线虫病、花生叶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花生病毒病等。,一、花生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常见的叶斑病,花生网斑病是我国花生产区的新病害。花生叶斑病分布于全国各花生产区,但以花生集中产区发病较重。受害叶片的叶
2、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下降,造成早期落叶,影响干物质积累和荚果的成熟,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一)叶斑病 症状 这三种病害多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先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叶柄、托叶、果针、茎杆等部位均可受害。,1.黑斑病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黑褐色。具不明显的黄色晕圈,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潮湿时,病斑上产生一层灰褐色霉状物。叶柄和茎杆上的病斑椭圆形,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茎秆变黑枯死。,2.褐斑病,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约4-10毫米;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较浅,正面棕褐色至褐色,背面黄褐色,周围的黄色晕圈
3、宽而明显。,2.褐斑病,潮湿时,病斑上也产生灰褐色霉层。病斑多时也联合成不规则的斑,叶片枯死脱落。茎杆上的病斑褐色,椭圆形,稍内陷。,3、网斑病,近几年,新近发现的。初沿主脉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退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可见褐色小点。叶背病斑不明显,淡褐色。,花生黑斑病和褐斑病症状识别,(二)病原物,褐斑病是由花生尾孢菌,黑斑病是由球座孢菌,网斑病是由花生网斑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均属半知菌亚门。,(三) 发病因素,1.温、湿度: 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是降雨及湿度。2.菌源量 : 连作田发病重,轮作田发病轻。3.品种、生育期及叶龄
4、: 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感病; 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及龄器官发病多而重。,(四)病害循环,(五)防治,1、轮作倒茬:与其它作物2年以上轮作2、减少病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沤肥要充分腐熟。 3、选用耐病品种:一般叶片厚,叶色深的品种较抗病。4、加强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后期适当追施钾肥。,(五)防治,5、药剂防治:病叶率达10%15%时,第一次喷药,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3次。可选用代森锰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井.酮.三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进行防治。,二、花生锈病,花生发生锈病后,植株提早落叶、早熟。发病愈早,损失愈重。发病后,减产
5、15%,严重时减产50%。该病除对产量影响外,出仁率和出油率也显著下降。花生锈病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近年来,花生产区也有扩展蔓延的趋势。,(一)症状叶片发病叶片的背面初生针尖大小的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的粉末,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一)症状,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较矮小,形成发病中心,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二)病原物,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落花生柄锈菌属,(三)发病因素,菌源的数量、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
6、主要因素。1、菌源:田间自生苗多、越冬菌源量大,第2年锈病发生就严重。2、环境:雨量和雾露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春、秋植花生,温度基本上在适宜范围内,故影响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雨水和雾露。雨日多、雾大或露水重,都可引起锈病流行。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三)发病因素,3、栽培:播种期与流行的关系因锈病发病时的温湿度而异,春花生早播病轻,晚播病。秋花生则早播病重,晚播病轻。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四)防治,1、农业防治:选种抗(耐)病品种,如鲁花9号、鲁花11号和8130、粤油22、粤油551、汕油3号、恩花1号、红梅早、战斗2号、中花17等。实行12年
7、轮作。因地制宜调节播期,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高畦深沟栽培,做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秋花生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清除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生病茎堆沤肥,室内病茎在春播前用完。,(四)防治,2、药剂防治: 花期发病株率达15%30%或近地面12叶有23个病斑时喷药。可用或三唑酮、三唑酮硫磺、已唑醇等。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喷药时加入0.2%展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三、叶部其它病害,花生病毒病,花生病毒病,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上的一类重要病害,我国70年代以来发病趋于严重。1976年,病害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大流行,受害面积50多万hm2,减产花生20多万吨。近
8、20多年,病害流行频繁,给花生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侵染花生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近20种。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轻斑驳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花生普通花叶病)。,花生矮化病毒病,病株顶端叶片出现褪绿斑,并发展成绿色与浅绿相间的花叶,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是黄色的,但可以转变成正常绿色,叶片变窄小,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病株结荚少而小,有时畸形或开裂。,花生条纹病毒病,感病植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斑驳,沿叶脉形成断续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纹,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感病早的植株稍有矮化。,花生黄花叶病毒病,病株先在顶端
9、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脉变淡,叶色发黄,叶缘上卷,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症状,病株中度矮化。该病常与花生条纹病毒病混合发生,表现黄斑驳、绿色条纹等复合症状。,病毒病的病害控制,控制花生病毒病应采用以选用无毒种子和治蚜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毒或带毒率低的种子,杜绝或减少初浸染毒源 3.治蚜防病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参考水稻病毒病,炭疽病,属半知菌亚门 ,对产量影响不大,南北产区均有发生。,为害症状 :花生下部叶片先发病,病斑沿主脉扩展,褐色或暗褐色,楔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有不明显轮纹,边缘浅黄褐色,中央生有许多不明显小黑点 。,四、根部病害,目前
10、韶关地区种植花生有悠久的传统,大多数农民或多或少都在山坡上、水田里种植。 但一直以来产量都不高,大多为亩产400-500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青枯病、白绢病、等根部病害发生严重,引起死苗、缺兜现象普遍出现导致的。,花生青枯病,花生青枯病俗称死苗、发瘟、 死棵子、青症等。主要发生在南方花生产区,一般地块发病率1020%,严重时可达50%以上。近年来有加重趋势。此病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等,野生寄主有野苋菜、鬼针草等。,(一)症状 病株初期通常先在主茎顶梢第二叶表现失水萎焉,早晨延迟张开,午后提前闭合,白天呈现萎蔫,夜间尚可恢复,随病情加重不再恢复。叶片自上而
11、下 急剧凋萎,但叶片仍呈青绿色, 因而称“青枯病”。,病株主根尖端变褐呈湿腐状,根瘤变为墨绿色。纵剖病株根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至黑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可见有污白色细菌菌浓溢出。,维管束变褐至黑褐色,(二)病原物,青枯单胞杆细菌, 假单胞杆菌属。 1.菌体短棒状,两端钝圆,有一根至多根极生鞭毛。 2.病菌有4个生化型。3个生理小种。.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茄科、菊科、苋科等35科200多种植物。,(三)发病因素,1.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2.耕作、栽培条件 肥力差、地下害虫严重、连作多年、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发病重。中耕除草造成伤口、施用带菌的土杂肥的田块发病重。3.品种及植株生育期 一
12、般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抗病;南方品种较北方品种抗病。植株开花后至结荚前期发病最盛。,(四)防治,1.合理轮作 水旱轮作,与非寄主作物轮作。2.种植抗病品种 如中花2号,抗青枯病,耐叶斑病。3.加强栽培技术措施 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开好排水沟,及时拨除病株。 4.药物防治:各类铜制剂、恶霉灵、农用链霉素,花生根结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俗称地黄病、矮黄病、小秧病等。国内大部分花生产区均有发生。病害蔓延快,为害重,根治难。病田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7080%,甚至绝产。,(一)症状,该病地上部症状与地 下害虫为害、缺肥缺 水及其它病菌为害 所致症状极其相似。 植株地上部矮化,茎叶发黄,叶片小
13、,底部叶片叶缘焦枯,叶片早期脱落,开花迟。雨季到来后,病株叶片虽然转绿,但直到收获时仍比健株矮小。在田间出现一块块的病窝,病株很少死亡。,地下部症状,线虫侵染幼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不规则形的根结(虫瘤),浅黄褐色,大小如小米或绿豆,上生出许多细小的须根,须根受线虫的侵染又形成根结。根系成为乱丝毛状的“须根团”。剖视根结,可见 乳白色针头大小的 近圆形颗粒(雌线 虫)。果壳、果柄 、根颈受害也能形 成根结。,根结与根瘤区别:,(二)病原物 属根结线虫属。卵:肾脏形,黄褐色。幼虫:1龄幼虫在卵内,出卵壳后为二龄幼虫,2龄幼虫开始侵染。3-4龄雌雄虫体体形分化,雄虫仍是线形,雌虫由辣椒形,逐渐发育
14、成洋梨形。雌虫侵染后在寄主组织中定居,取食,发育,成熟产卵。雄虫交配后到土壤中不久即死亡。,花生根结线虫病 1.花生被害状 2.根瘤放大 3.根部虫瘿(放大)4.雌成虫 5.雄成虫 6.卵,(三)发病因素,干旱年份病重,通气良好的砂壤土、砂土地发病重,肥力差的山岗地发病更重,连作田发病重。,(四)防治,1.农业防治 (1)减少病害传播 病区处理好病残体, 不施用未腐熟的粪肥, 减少地面流水和病土转移, 不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扩大蔓延。(2)轮作换茬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3)刨晒病根 花生收获时,深刨病根,就地曝晒,待晒干后再摘果。荚果要晒至含水量810%以下方能入仓。(4)改土增肥 病田
15、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2.药剂防治 可用阿维菌素或无线美灌根。,花生白绢病,花生白绢病主要在我国中部和南方省份花生产区都有发生。发病植株全株枯萎死亡。一般发病率5%左右,严重达30%以上。可危害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棉花、黄麻、芝麻、西瓜、大豆等100多科210多种植物 。,花生白绢病,(一)症状 主要危害根茎和根系。 受病组织长出白色绢 丝状的菌丝覆盖病部 周围土表。在合适条 件下菌丝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茎杆,并在分枝间、植株间蔓延。后期,菌丝层中形成许多小菌核,初为白色,后变黄至暗褐色。 病株地上部先是叶片变黄,后逐渐枯死。,(二)病原物,白绢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真菌。 (三)
16、发病因素 1、品种:直立型品种比蔓生型容易发病。种壳的厚度和荚果的感染度呈正相关。 2、环境: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雨后骤停以及久旱骤雨,发病都较严重。 3、栽培:连作地、播种早易发病重。管理不善,杂草丛生或自生苗很多的田里白绢病也常很严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有机质丰富,落叶多,植株长势过旺倒伏病害特别严重。,(四)防治,1、农业防治:选种抗病品种或无病种子。合理轮作,水旱轮作。不在低洼地和土壤粘结、排水不良的地块种花生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排渍,合理密植,中耕除草。 加强防治地下害虫,尽量避免花生根部受伤。 花生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
17、体,集中烧毁或掩埋,然后深翻土地,把菌核深埋于土壤中,减少第2年的初始菌源。,(四)防治,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适乐时拌种。发病后可用75%五氯硝基苯WP 加50%的福美双,等量混合后加细土拌匀后盖种 。 发病初期用多菌灵或异菌脲或腐霉利或喷五氯硝基苯喷施或灌根。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花生茎腐病,花生茎腐病俗称倒秧病,掐脖瘟等,花生自出苗至收获 均可发病,以开花前和结荚后发病最盛。全国花生产区均有分布,一般地块发病率1020%,严重时可达6070%。病株常常枯死,引起缺苗断垄。除为害花生外,还能为害大豆、棉花、甘薯、菜豆、豇豆、扁豆、绿豆、甜瓜、田菁、苕子、马齿苋等20多种植物。,(
18、一)症状,先在主茎和侧枝茎基部产生 褐色水渍状略凹陷的病斑。 病斑向上、下发展,茎基 部变黑枯死,纵剖根颈 部,髓呈褐色干腐状,湿 度大时,病株变黑腐烂。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二)病原物,病菌是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真菌 。 (三)发病因素1、菌源:种子带菌率高低对病害的发生影响很大。花生在收获前受水淹,或收获时遇阴雨,种子容易发霉,带菌率高且发芽率低,播种后发病都重。2、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3、环境:当地温稳定在20以上,田间即可发病,苗期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病害发生就比较重;发病高峰常出现在降雨适中或大雨骤晴之后,雨量过多、雨次频繁、低温情况下,不利于病害发生。阳光过强造成花生幼苗
19、热灼伤的也有利于病害发生。,(三)发病因素4、栽培:连作花生地发病重,合理轮作发病轻。春播花生病重,夏播花生病轻。使用花生病株茎蔓饲喂牲畜的粪肥,以及混有病残株未腐烂的土杂肥均会加重病害发生。低洼积水、沙性强、土壤贫瘠的土地发病重,(四)防治,参考白绢病防治方法,花生根腐病,花生根腐病俗称芽涝,在全国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该病主要为害花生植株根部,引起烂根死苗,严重的可导致缺苗断垄,成片死亡,(一)症状,病株下部根系呈“鼠尾状”,无侧根或侧根很少。主根根端呈湿腐状,根皮变褐,与髓部分离 ,手捏易脱落。土壤水分高时,近地面的根颈部位往往再生不定根,由于根系受害,使地上部生长不良,病株较矮小,叶色发黄
20、,叶片自下而上枯萎、脱落。,鼠尾状,主根根端呈湿腐状,根皮变褐,(二)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 (三)发病因素1、菌源:种子带菌率高,发病重。2、环境:苗期如遇低温阴雨,土壤湿度大情况下,可造成病害大面积发生。3、栽培:土层深厚、透水性强、排水好的花生地发病轻;连作田、黄粘土发病重。田间密度大,通风不良,抗病力下降,大雨过后,利于花生根腐病的发生。,(四)防治,参考白绢病防治方法,第二章 花生病虫害防治第二节 花生虫害,韶关高级技工学校 邱志梁,花生害虫国内记载的有129种,但重要的不过 10余种,其中以地下害虫为主。 分布较广的有危害种苗包括:各类金龟 、金针虫、蝼蛄等,上述害虫蛀
21、食种子、胚芽、幼根及嫩茎, 严重时种苗全株被吃光,造成缺苗断垄,甚至绝苗毁 种。 成株害虫以金龟甲、豆蚜、烟蓟马、红蜘蛛、棉铃虫、斜纹夜蛾、花生小绿叶蝉、灰飞虱等为害 等,危害荚果主要有各类金龟甲、金针虫、蚂蚁等。在中 国南方,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 东南部,湖南南部和云贵高原以东的整个东南部等花 生产区常年为害。其中,蓟马和红蜘蛛在干早 年份发生为害严重。,一、花生蚜虫,花生蚜又名豆蚜,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在全国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为害程度各地不一,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60%以上。除为害花生外,还可为害豌豆、豇豆、菜豆、扁豆、苜蓿、荠菜、刺儿菜、国槐、刺槐、紫穗
22、槐等多种植物。,(一)形态识别,成虫 :1、有翅胎生雌蚜;有翅2对。体较长,紫黑色,有光泽。触角约与体等长,灰黑色,中间带黄白色。第三节上有圆形感觉孔47个,多数5个, 排列成行。复眼黑 色,眼瘤发达。足 黄白色,但基节、 转节、腿节、胫节 端部以及前足跗节 褐色。,(一)形态识别,成虫 :1、有翅胎生雌蚜;有翅2对。体较长,紫黑色,有光泽。触角约与体等长,灰黑色,中间带黄白色。第三节上有圆形感觉孔47个,多数56个,排列成行。复眼黑色,眼瘤发达。足黄白色,但基节、转节、腿节、胫节端部以及前足跗节褐色。2、无翅胎生雌蚜 体较肥大,无翅。黑色或紫黑色,有强的光泽。体被稀薄的蜡粉,触角较体短,约等
23、于体长的三分之二,基部和端部为黑色,中间黄白色,腹部显著膨大隆起,节间分界不清,腹背侧缘有明显的凹陷。,若虫:1、有翅胎生若蚜体黄褐色,被有稀疏蜡粉,翅芽基部淡褐色。余同有翅蚜。2、无翅胎生若蚜除体节明显外,均与成蚜特征相同。,卵;长椭圆形、初产下为淡黄色,逐渐变为草绿色,最后呈黑色。,(二)为害特点,花生自出土到收获,均可受蚜虫为害,但以初花期前后受害最重。蚜虫多集中在嫩茎、花瓣、花萼管,以及果针上为害。受害严重时,花生生长停滞,叶片卷曲,变小变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开花结实,蚜虫发生猖獗后,整棵花生的枝叶发黑(群众称淌油,)结荚甚少,成果秕,甚至枯萎死亡。,(一)形态识别,花生蚜一年发生
24、20-30代。主要以无翅成蚜和若蚜越冬。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花生蚜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再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进行迁飞,扩散蔓延。如遇天气干燥、少雨、气温较高的适宜条件,花生蚜则繁殖很快,一般4-7天就能完成一代,造成蚜虫猖獗发生。7月上旬以后,雨季来临,花生田小气候高温多湿,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花生收获后,中间寄主衰老,气温降低,又产生有翅蚜,繁殖为害并越冬。,(三)生活习性,花生蚜耐低温能力很强,而且适于繁殖的温度范围很广,适宜花生蚜发生繁殖的相对湿度为6070%,低于50%或高于80%,对其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暴风雨能将成蚜震落地上,引起大批死亡。近几年广东早春至初夏气候干旱少雨,
25、对花生蚜的发生为害极为有利。,(三)生活习性,1、若气候适宜、天敌数量少的情况下,应及时开展防治。如遇雨量偏多,相对湿度达85%以上,即可控制为害,而不必防治。2、 化学防治 (1)毒土、毒砂:用2.5%敌百虫粉0.5公斤,兑细干土(砂)15公斤。于早晚花生叶闭合时,撒施到花生墩基部使其尽可能与虫体接触,杀蚜效果良好。(2) 喷雾:可用吡虫啉、腚虫脒、吡蚜酮等。,(四)防治方法,二、棉铃虫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虫不仅在我国棉区普遍发生,同时也是我国花生上重要害虫。棉铃虫的寄主很多,除为害棉花、花生外,还危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蚕豆、苕子、苜蓿、芝麻、胡麻、青
26、麻、番茄、辣椒、苹果和向日葵等。,(一)形态识别,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触角丝状,复眼绿色,雌蛾前翅赤褐色,雄蛾绿赭色。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和外横线不甚明显,外横线外侧有深灰褐色宽带;肾形纹和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色,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其上有两个牙形斑纹。,(一)形态识别,(一)形态识别,卵 高约0.52mm,宽0.46mm。顶部少隆起,半球形,卵壳上有纵横隆起纹。卵初产时为乳白色,次日变为米黄色,卵中部出现紫色环带,孵化当日卵为灰黑色,顶部有一黑点(卵内幼虫头壳),(一)形态识别,幼虫 共6龄。一龄幼虫体青灰色;二龄幼虫体淡黄褐色 ,体上毛瘤大,黑色,清晰;三龄幼虫体黄褐
27、带绿色,出现淡黄色气门线。四龄、五龄幼虫体色变化较 大,有黄绿色、绿色及黄褐 色,并出现背线、亚背线、 气门线等体线;各体节从背 面有两横列毛片各4个,前后 毛片略呈“八”字形排列,其 上各着生刚毛一根。六龄幼 虫老熟时变为淡绿色、体线 消失。,(一)形态识别,蛹 纺锤形。初化蛹体淡绿色,渐变为赤褐色或黑褐色。腹部5-7节,前缘有环状排列的点刻,背面点刻最密,气门大而高隆,腹部末端有臀棘2根。,(二)为害特点,棉铃虫以幼虫取食花生嫩叶,嫩叶被吃成空洞或缺刻,造成花生减产和品质下降。,棉铃虫在广东一年发生6-8代,以蛹在土内越冬。68月份是棉铃虫严重为害期。 春季气温的高低与棉铃虫越冬代成虫的出
28、现呈正相关,3月份气温较高时发生早,否则推迟。棉铃虫产卵的适宜温度是2528c,相对湿度在70%以上,基本上属于偏干旱的环境条件。,(三)生活习性,防治棉铃虫应以化学防治为主,加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可用阿维菌素,48毒死蜱,氟铃脲,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四)防治方法,三、地下害虫,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其次有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是影响花生发芽、坐果、结荚、产量以及品质的主要害虫,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危害。,蛴 螬,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金龟甲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植食性种类中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的一些种类,发生普遍为害最
29、重。其中,大黑金龟子适应性广,各地多有发生;大绿金龟子和甘蔗金龟子多分布在华南地区; 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极杂,同一种蛴螬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粟、 豆类、花生、甘薯、蔬菜、甜菜、甘蔗等,也为害果树和林木及其幼苗。 。,(一)形态识别,成虫 (金龟子):椭圆或圆筒形,体色因种而异,有黑、棕、黄、绿、蓝、赤等,多具光泽。触角鳃叶状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足3对。,(一)形态识别,幼虫: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白色,有的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常为分种的特征。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其上生有刺毛
30、,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二)为害特点,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根、块根、块茎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则喜食害果树、林木的叶和花器。,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蛴螬终生栖生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 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
31、动。,(三)生活习性,蛴螬种类多,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常为几种蛴螬混合发生,世代重叠,发生和危害时期很不一致,因此只有在普遍掌握虫情的基础上,根据蛴螬和成虫种类、密度、作物播种方式等,因地因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调查和掌握成虫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适时灌水,大面积春、秋耕,并跟犁拾虫等。同时,应防止使用未腐熟有机肥料,以防止招引成虫来产卵。,(四)防治方法,药剂处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将该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
32、中施用;或用毒死蜱颗粒或呋喃丹撒于种沟。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毒死蜱或拌种;毒饵诱杀。每亩地用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撒于种沟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物理方法。有条件地区,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生物防治。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僵菌等。,(四)防治方法,蝼蛄,直翅目,蝼蛄科。别名土狗子。为害多种农作物播下的种子和幼苗。以成虫、若虫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由于蝼蛄的活动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致使幼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虫科幼虫的总称,为重要的地下害
33、虫。在我国,金针虫从南到北分布广泛,为害的作物种类也较多。 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金针虫,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一、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生播种期是防治土传病害、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关键时期,其中病害主要以花生根、茎腐病(即大家所看到的死苗现象)为主,虫害主要以地下害虫蛴螬、线虫为主。具体的防治措施是:(一)花生根、茎腐病发生的地块,采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方法是每亩按30斤种计算,病害严重的地块亩用30克,一般地块亩用2
34、0克,对水2两混合均匀后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二)地下害虫特别是蛴螬发生较重的地块,采用35%绿鹰微胶囊剂防治。具体方法是:1、人工播种的地块,亩用35%绿鹰微胶囊剂600-700克对水2斤拌30-40公斤细沙配成毒沙,穴播用毒沙盖种,沟播可顺沟均匀撒施在播种沟内。2、机播地块,采用拌种的方法,即亩用35%绿鹰微胶囊剂600-700克,拌30斤种,不用加水,晾干后即可播种。(三)根茎腐病和地下害虫混合发生较重的地块,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即可。采用以上方法,不仅可有效防治播种期的地下害虫和病害,同时可有效控制花生苗期蚜虫、蓟马的危害,兼治因蚜虫传毒引发的花生病毒病。
35、,二、幼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1、多菌灵拌种防三病(茎腐病、黑腐病、根腐病): 用50%多菌灵粉剂250300克,拌花生种50公斤。方法是:将种子摊在一块塑料布上,向种子上喷少量水,两个人分别抓住塑料布的两头,上下来回折,所有种子表皮湿润后,再向种子上撒多菌灵粉剂,上下来回折,所有种子表皮粘上药粉,再喷少量水折匀,再撒药粉折匀,35次将种子拌好。将拌好的种子摊平,30分钟左右晾干种皮即可播种。对茎腐病、黑腐病防效达90%以上,对根腐病防效在70%以上。注意播种所用多菌灵不要选复配制剂,尤其含硫磺的多菌灵,因其用于花生拌种可造成严重药害,造成减产。,二、幼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2、底施涕灭威或种衣剂
36、拌种防二病(病毒病、线虫病): 播种时开沟后,亩用涕灭威23公斤,撒于播种沟内;或亩用种量拌种衣剂500克,方法与多菌灵拌种基本相同。为了确保种衣剂拌种均匀,也可向种子上喷少量水(只能喷一次),使表皮湿润,再分次倒种衣剂,来回折匀,晾干后播种。由于涕灭威对线虫病防效高,线虫病发生较重的地块,以首选涕灭威为宜;如对线虫病发生较轻,或以预防病毒病为主时,可选用种衣剂。如涉及三病和二病都需用药时,可多菌灵拌种和底施涕灭威相结合用药;如果既要多菌灵拌种,又要种衣剂拌种那么应先用多菌灵拌种,并将拌好多菌灵的种子表皮用少量水喷潮(只喷水一次),再分次倒种衣剂,拌匀后晾干种皮再播种。,三、开花结果期病虫害防
37、治技术 花生下针结果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叶面积大,通风透光差,病虫害易于发生。在管理上应针对此期的特点,以保持绿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为主要目标。 (一)及时防病治虫 花生此期病害主要是叶斑病,有褐斑病、网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等。防治方法是:于7月上中旬开始,根据花生地块发生程度,每隔10天喷一次杀菌药剂,连喷2-4次。喷施的药剂可用500倍的多菌灵(或800倍甲托)兑加600-800倍的瑞丰得或其它叶面肥,效果很好。,三、开花结果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生生长中后期是地下害虫发生初期,也防治地下害虫的适期。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是蛴螬,即金龟子幼虫的总称。蛴螬种类很多,危害花生严重的有大黑
38、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黑皱鳃金龟等。实际上,花生整个生育过程,都受蛴螬危害。具体方法除在播种期采用药剂拌种和在花生开花期喷药防治成虫外。在花生下针结果期防治幼虫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每亩用克百威1公斤或克甲颗粒剂,加拌细砂,兑成的毒土,施于花生墩附近。或用50%辛硫磷乳油等药液灌墩。,三、开花结果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二)根外追肥 花生生长中后期是花生需肥高峰期,应在7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0-15天,喷一次磷酸二氢钾或肽得肥、喷得宝等叶面肥,从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为减少喷药次数,可以与病虫害防治同时进行。(三)适时化控 对于易发生徒长的花生地块,可在花生封垄期,喷花生矮丰或多效唑等调节剂,调节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提高光合产物向荚果运转的速率。此方法增产效果明显。(四)浇好关键水此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