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p11.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7176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p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p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p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p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p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 or 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正方: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胜)反方: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澳门大学一、立论陈词正方: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 421 家庭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理由有三: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赡养的

2、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联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院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那么孝的形式是

3、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青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的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青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正方陈词概括如下:1、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因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比如说,送到养老院)2、怎么就无法满足呢?这又得分为两种大的情况:(1)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传统的家庭

4、养老自然无法满足,需要被送到养老院才能养老(2)有儿有女的老人:儿女有孝心却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子女不是没有孝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心无力,与其让老人在家里受苦,还不如送到养老院呢儿女无孝心的老人:子不欲养,与其在家里受虐待,还不如去养老院呢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人上年纪,健康就是个问题,容易患有慢性疾病,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如养老院更能够满足。A、当然了,养老院不是集中营,不能强迫老人去,是否去,政府或者子女需要依据老人的意愿。B、现代社会背景下,新的孝文化观念也在发展:孝的关键不在于用何种形式,孝心才是关键,而孝心的精神内核在于让老人健康

5、安宁,无论是否在父母身边,抱着让老人健康安宁的孝心去赡养老人,就是孝。就正方的立论体系来看,他们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核心,对需要养老的老人进行了清晰地划分,这就使本方的观点有的放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这个部分:因为在这个领域,反方的战略空间不小,对正方的防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方巧妙地引出“养老院比家庭在医疗和生活护理方面更专业更好,更能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这样一个主攻方向,同时在其侧翼加入了“是否要去需要依从老人意愿”和“形式不重要孝心是关键的新孝文化观念”的两翼保护,这就形成了极好的整体攻防体系。那么他们的对手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反方:

6、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已经不知不觉中,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您方那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

7、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其次,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再去看看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来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重的负担呢?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来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

8、你已经割断了他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同时,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里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再次,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社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社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

9、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反方陈词概括如下:现代人太忙了,忙得没有精力照顾老人,所以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1、老人真心论:老人的真实想法是渴望留在家里,不是真心想去养老院:之所以去是怕连累子女,作为子女应该体会父母的这份关爱,为父母着想。2、老人环境论:养老院怎么能和家相比:老人去养老院,会使老人远离家人,也会使老人远离原有的朋友,这对老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极大的损害。3、护工减压论:护工的上门服务可以分担儿女的压力,这是对老人在家养老的一个极好的保障。与正方的分门别类不同,反方的立论针对的对象很简单:就是“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这部分老人的子女

10、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绝对不应该的,随后就有了后面的三点论述。反方这种为老人着想以情动人的立论,相比正方,反方比较实诚。二、自由辩论环节第一阶段:正方:谢谢,诚如对方同学所言,换一个环境对老人有影响,但是不是像对方同学所说的那么可怕呢。请问您了,城里的儿子该如何奉养乡下的老人呢?反方:对方辩友说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问了,对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居养老,哪一个更给老人家的感觉呢?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对于孝顺的儿女养老院就是家,家就是养老院,但是对于不孝的子女呢,养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笼,您说哪个更好呢?反方:养老院怎么可能是家呢?家,不仅是有亲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围三朋四友左邻右里的地方,对方辩友

11、您的养老院有吗?正方:什么是家?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牵挂在哪里,这就是家。这是哪个留守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儿女来赡养自己,哪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不愿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总是无奈的。我们今天要不要现实的解决问题呢?这是双方交锋的第一阶段,正方从“儿女有孝心却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城里的孩子如果把老人接到城市的家里,等于是破坏了老人的生活环境)的主攻方向出发加以进攻,反方则从“养老院和家哪一个能给老人家的感觉”加以逼问,正方以“孝心是关键”加以应对,并巧妙地进一步移花接木从“儿女无孝心的老人”(在不孝的儿女身边又怎能有家的感觉,还不如去养老院呢)进一步施压,这迫使反方避其锋芒,这一轮交锋正方初占

12、上风第二阶段:反方: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您现在在央视,您父母的心在央视,所以央视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吗?对方辩友我觉得央视台长可能不会同意您这个看法呀。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杭州经过调查有 95%的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请问您这是什么原因呢?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要换了一个环境,这个老人必然不适应,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能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城里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奉养乡下的老人啊。反方:对方辩友还是请回答一下我们的问题吧,杭州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个时候你硬把他送去养老院,您究竟是孝还是不孝呢?老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原因很多,北京玉渊潭养老院院长说,其实很多老人

13、还是愿意来的,但是他们就怕面子挂不住,这是不是对方同学不赞同的观点惹的祸呢?反方:对方辩友,您刚刚反复提到乡下,我想请问您,乡下哪儿有养老院呀?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不知道吗?中国农村大量农民工到城里务工,现在农村养老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不要解决呢?反方:我们要解决,所以请问了,农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里的养老院呢?正方:对方辩友,给您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天津市正在大力兴建农村养老院,再请教您这样一个问题了,有的老人操劳一生,但是膝下无儿无女,请问您不把他送到养老院,难道要看到他们晚年凄凉吗?反方:对于这种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去养老院的选择,您认为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吗?对方辩友,还是回

14、答我方辩友的问题,为什么杭州有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呢?正方:不愿意去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对方辩友的逻辑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没有子女的难道就不叫老人了吗?其实郑州市给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他们斥资 1500 万修建养老院颐养天年,您为什么就不赞同呢?在这一阶段中,反方从“老人的真实想法”出发向正方进攻,正方以因人而异防御之后,立刻打出杀手锏“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这迫使反方只能以“不是讨论核心”为理由进行生硬地回避,正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第三阶段:反方:我们从来没有说养老院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他们无儿无女无牵无挂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我们政府才负起了这个责,可是对于那些有儿有

15、女的老人,你们觉得他们愿意待在家里,还是愿意待在养老院呢?请正面回答吧。正方:那要看我们父母自己的选择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养老院,但是您就不让他去呢?反方:正如我方一辩所说的,这时候父母真的是真心愿意的吗?他是在考虑您呀,对方辩友,您就接着他这个不真心的愿意,就把他送到养老院,对方辩友您于心何忍呢?正方:好,我们也来看看父母的意愿好不好呢?我们知道有些军人要保家卫国,请问您这个时候考虑父母的意愿,究竟是把他送到养老院,还是带着老人一起去保家卫国呢?反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共同奉养保家卫国的妈妈,所以请问了,中国科学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养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

16、差于居家的老人,请问您对此如何解决呢?正方:对方二辩说得好,我们要家人和社会共同奉养呀,现在养老院分担了一部分养老职能,这好不好呢?反方:对方辩友,养老院就代表社会养老体系了吗?请您给我论述一下可以吗?正方:对方同学,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种途径,所以说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社会的一半。你说好不好呢?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提到军人的例子,请问军人的父母在家乡有没有亲人,有没有朋友,他们难道不能帮忙照顾老人吗,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来的环境分开,把他硬生生塞到养老院呢?正方:所以多种途径并存嘛,现在我们政府也愿意帮他们分担一部分,您为什么就是不要呢?反方:我方已经承认多种途径并存,可是我们今天讨论

17、的是这一种途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正方:好,您说不能换环境,我们现在就有一种新型的养老院,直接把养老院建在在社区里面,环境没有换,您赞不赞成送进去呢?吃了大亏的反方只好再次捡起自己的“老人真心论”向正方施压,以缓解本方压力,正方则就势回到“儿女有孝心却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的角度继续施压,尽管是故地重游,但景色却已不同,军人这个例子显然更有杀伤力,进攻失效的反方只好再次捡起“老人环境论”尝试施压,但立刻落入有备而来的正方的精确打击,此时的反方则被动之极。第四阶段: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一直在强调一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请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

18、个城里,您会不会愿意把您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呢?正方: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打电话,他跟我说他老了之后他要去养老院,那是我父亲的选择,我当然支持了。反方:我们都跟你说了,你父亲为什么要去,因为他不想麻烦你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照着你父亲的话把他送进养老院吗?其实说不定他希望你说一句:不,爸爸,我愿意跟您呆在一起,对方辩友您是不是有点不太明白您的父亲呢?正方:对方同学,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进了养老院,他有更专业的护理,我方一辩当然可以和父亲待在一起,但他父亲腰疼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管狭窄,应用更专业的护理不好吗?反方:对方辩友,老人腰疼的时候他真的是最需要专业的护理吗?他最需

19、要的是他心爱的儿子在他身边跟他说:父亲没关系,我来帮你揉揉;对方辩友您把这个抛弃了吗?正方: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父亲的腰疼究竟是什么原因,万一揉错了怎么办呢?反方:所以我们说,我们社区要有一些人可以专门上门帮你父亲揉,他帮你父亲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你父亲敲敲腿,父亲不是更开心吗?正方:对于孝顺的儿女,无论父母在哪里他都会经常去联系,但是对于不孝顺的儿女,您不送养老院在家里面他不管不问,这就是您要的吗?反方:所以对方辩友的孝顺就是和父母离得很远的时候,心里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顾父母的真实需求,对方辩友,这样的孝顺,大家能同意吗?正方:孝顺是不论我父母在哪里,我都爱他,这才是孝顺。反方:可是您这样的孝

20、顺,父母感受得到吗?正方:那我父母在家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叫联系父母;难道他在养老院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就不叫联系父母了吗?反方:所以为什么不能够他在家里,您又可以给他打电话又可以亲自侍奉他更好呢?正方:对方同学,所以说其实两种途径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么选择。我们再来来看具体例子好不好呢?其实心脏病、脑血栓都是老人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如果说不及时抢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送进养老院时刻有人陪护,您说好不好呢?反方:对方辩友,当然不如在家里既有专业的护工,又有学习了一定医学知识的儿女一同照顾,这样既有心的关怀又有身体的关怀,难道这不比送到养老院更好吗?正方:我送进养老院就不能给父母心的关怀了吗?反方:那

21、您家里不是可以更关怀吗?对方辩友您更奇怪了,您说让老人自己选择,可是这个时候我问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说送也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底怎么办呢?(反方时间到)正方:对方同学说要请专业护工,是不是请一个医师一个厨师一个保姆还有一个菲佣呢?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选择,我们要让这种多元化存在,让老人自由选择不好吗?正方:南京一家养老院的两位老人最近喜结良缘。 。 。 。 。 。谢谢(正方时间到)这是自由辩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反方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任由正方漫无边际的打下去,于是巧妙地通过对方为例给辩题做出有效限制:“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此招一出立见威力,针对正方“根据老人意愿”的回复打出了“老人真心论”

22、的精彩连击,这使反方看到了翻盘的机会。但正方也是有备而来,立刻打出了“相比家庭而言,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进行反攻,反方针对此种情况拿出了“护工帮忙论” 加以对抗 .在这个地方,我个人认为:对于反方而言,如果能够从“老人环境论”进一步施压或许更好,因为根据“老人环境论” 老人在家比在养老院更容易心情愉快,所谓病由心生,老人在更愉快的情绪之下,在家生病的几率比养老院要小,而且复发的几率也要低,更何况经常与周围的老友一起活动更容易身体健康。“护工帮忙论”本来是反方为了预防正方提出“ 儿女太忙顾不上照顾老人而提出的 ”,这条防御线与反方前面的两条主攻方向“老人真心论”和“ 老人环境

23、论 ”的衔接并不是很顺畅,而且从后来反方的延伸来看:“护工帮忙论”被进一步演化为“ 儿女学习论”,这显然和设立之初的减轻“ 儿女的压力”背道而驰,而且这种延伸反而是给了正方进一步论证“养老院的护理更专业”的机会。如果考虑查到此前的不利,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前的反方被正方漫无边际的打法所牵制,一直极为被动,好不容易能够得到一次反攻的机会了,自然想彻底打倒对方的观点已获取优势,殊不知正中正方下怀,就这样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败局已定。就分析到这里了,老习惯,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把双方的总结陈词也附上来。总结陈词:正方:谢谢,对方同学和主持人刚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 ,我想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儿女的话,无论

24、父母在家里面还是在养老院里,我们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见见,但是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在养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样一种途径呢?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讲居家养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对了,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了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呢?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谈家,然而什么是家呢?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房子吗?不是。家是对老人一种真心的牵挂,那么老人在哪里我们的牵挂自然就在哪里。对方同学,今天还反复和我们谈孝,但是孝很显然显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对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轻易地否定了这样一种养老的模式呢?如果空间真的能够冲

25、淡亲情的话,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反过来我们看到张爱玲女士,她在家里面死亡六七天才被发现,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凉啊。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些不孝的家里,老人已经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了,对方同学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无助呢?相反我们看到,有些子女确实很孝顺,但总也不能做到时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么匆忙的一别,有可能父母得了突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一次分别就变成了永别。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方同学也提到了,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吗?而我们这个社会上,总还有一些流浪老人,总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晚景凄凉,对方同学还要关闭养老院的大门,那么先哲在两

26、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何时才能够实现呢?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以上的种种,即便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也会追悔莫及,而对于步入夕阳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个不是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呢?当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对方同学却告诉我们不能送进养老院,那我想请问了:当我们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地照料时,由于怕别人的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的享受夕阳的美好的时候,由于怕给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是因为有对方同学那样错误的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抛弃不孝的观念,才人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

27、的交流障碍,人为地为我们的养老难上加难。而我们的政府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呼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让它来分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 (时间到)谢谢。反方: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们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

28、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对方辩友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那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人的话,我想实在是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分话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

29、的意愿如此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