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七律 中华文明 步韵毛泽东洪荒沃野孕炎黄,涓水迢迢汇大江。 火种刀耕天地阔,茹毛饮血兽蟒慷。 悠悠华夏巍然立,浩浩星河没帝王。万里乘风迎巨浪,雄风再起别沧桑。,七律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人类的起源,这一传说记载在风俗通义中:“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gng粗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智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近代以来,根据达尔文的
2、进化论,人们终于明白,人类是由一种古猿演变而成的。人类从古猿分化出来,大约经历了一千万年的时间。,类人猿,人类进化图,1984年,美国学者Wolpoff和中国学者吴新智等,根据来自东亚地区的化石证据,提出了多地区连续演化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现代人类是由欧、亚、非三大洲距今一百万年至几十万年间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演化而来;现代中国人、大洋洲人乃至欧洲人,都分别类似于本地区的古人类,而并不类似非洲古人类。更重要的是,在地球的每一个大洲,都已经找到了现代人类和该地区人类之间的联系。,中国境内已被考古证明的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即以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以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
3、、许家窑人、马坝人为代表的早期智人;以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现代人类)。,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1982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谋人和北京人,元谋人,元谋人陈列馆,1989年9月,元谋县建起了元谋人陈列馆,馆藏文物千余件,展厅内陈列分“人类的起源”、“元谋古猿”、“元谋史前文化”三部分。元谋人陈列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元谋人和北京人,北京人遗址外观,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人洞穴入口,北京人,元谋人和北京人,北
4、京人遗址博物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下额骨化石,磨光鹿角(山顶洞人遗址出土),骨针(山顶洞人遗址出土),元谋人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山顶洞遗址出土。山顶洞人已经学会麿制、钻孔技术,把兽牙、贝壳等做成装饰物来美化自己。,元谋人和北京人,农业的起源原始农耕的出现,(一)条件,1、生产工具的改进新石器,2、环境的变化,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北京人制作、使用的石器,元谋人和北京人,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10000多年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变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
5、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数量逐渐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 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剧烈变动破坏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使人类由采集和狩猎提供的食物大大减少。人类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利用所掌握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来生产食物。,采集果实,渔猎谋生,栽培谷物,驯养牲畜,Cult Culture Agriculture,文化的出现是以人类开始学会栽培种植开始的。,一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二)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三)内容: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
6、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四)中国特色,1、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2、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稻北粟、南北并立的格局。3、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1、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南稻北粟,粟类旱地作物,稻类水生作物,“ 五谷说”黍、稷、麦、菽、稻论语微子:“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练习与测评1: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
7、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布局有什么特点?,紧密的、内向的、较封闭的氏族聚居布局,这样紧密、内向的聚居布局,其居民应该是怎样的?维系这些居民的纽带是什么?,居民应该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以血缘为纽带。,推测一下,这些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农村聚落生活的特点,内向的氏族聚居布局;血缘为纽带,是向心力很强
8、的生产单位。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还处在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神话传说,(二)考古发掘,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探究:从教材提到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历史的影子。,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炎帝与黄帝,黄帝像,黄帝陵,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炎帝与黄帝,黄帝泉(黄帝泉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古称之为阪泉,即为黄帝族饮水之处。 ),炎帝与黄帝,炎帝(神农氏)像,炎帝陵(座落在陕西省宝鸡市南
9、郊七公里处的常羊山顶),炎帝与黄帝,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神话是早期先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的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有限,于是就借助想象去解释自然现象;而传说则是在文字没有形成的条件下,人们口耳相传的过去的历史,经过后人自在就成了现在的古史传说。所以,文字发明以前
10、,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二)考古发掘,一、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一、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一、燕
11、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三、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五、长江中游文化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六、甘青文化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一元论多元论王国维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一体。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参考论著: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虔诚的心来完成心愿: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先黄帝,来认祖归宗。要结束50年的隔绝、对
12、抗,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根本,只要我们不忘本,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祭拜黄帝陵之后了解到,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是有印证的,我们不用借鉴DNA。在台湾,不管是客家人还是外省人,我们的文化血缘是同根同脉同族同源。只有不忘根本,才能真正重振华夏雄风,两岸人相亲相爱,这是今天我们亲民党以虔诚的心找到根本的原因。只有不忘本,了解根,才能重启和解,造福子孙。”,想一想:历史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
13、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累月经年,积无数人之力,经过漫长岁月的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时之功劳。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原始农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内容: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作物:粟、黍、水稻、稷、大豆 影响:稳定的居住保障、生产力提高、人口增加,农耕聚落姜寨遗址(陕西临潼,黄河流域) 原始社会阶段(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神话传说(口耳相传)文明起源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炎黄 考古发现 随葬品的差别平等关系破坏,社会等级存在 古城、祭坛部族冲突激化,政治实体产生,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