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三 抢分必备攻略,专题一史观、史学研究,【概念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文明史观,一、史观精讲,【主要内容】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可以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文明包含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
2、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
3、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应突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西方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等。,(4)文明的交流:文明之间的交流指各种文明的传播和接受,其实质是文明的横向联系。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有商业纽带、文化纽带、宗教纽带、民族迁徙和战争等。文明之间的交流使各种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避免了反复探索,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典题示例】(2013年高考上海卷)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4、)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答案A,【概念阐释】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
5、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史观,【主要内容】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有时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复习备考时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的探索。(1)发展线索: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
6、、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2)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
7、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典题示例】(2013年高考上海卷)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ABC D解析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近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8、,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故选D。答案D,【概念阐释】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主要内容】(1)主要线索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
9、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2)正确认识:全球史观以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故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典
10、题示例】(2012年高考天津卷)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全球性的文化渗透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ABC D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错误。“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跨国公司的信息,可排除。故选A项。答案A,【概念阐释】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
11、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史观,【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即“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
12、传统安全问题等。(2)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3)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典题示例】(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
13、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
14、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
15、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解析从武则天的继位问题到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小切口大跨度,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注意材料中的祭祀问题。第(2)问也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注意从程朱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而不是分析其影响。第(3)问,列举史实是第一步,注意设问中的辩证解读,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答案(1)父亲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
16、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概念阐释】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
17、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史观,【主要内容】(1)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2)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3)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
18、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典题示例】(2013年高考浙江卷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
19、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解析第(2)题要求用“五位一体”的思路对这一阶段西方历史的发展特征进行概括。由于已经规定了回答的角度,这就大大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做此题,首先要明确“这一阶段”到底发生了哪些史实?显然,这一时期最重大的史实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次可将设问进行转化,即“工业革命对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五个角度中,难点在于对政治
20、与社会的影响作出区分,文化的角度要考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答案(2),【概念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唯物史观,【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21、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典题示例】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的以保存封建政权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B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C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的运动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该学者的观点从清政维护自身统治的角度剖析洋务运动的目的,没有客观评价其历史进步作用,并不全面,也不
22、够准确,故答案为A。答案A,近几年高考对历史研究相关知识、方法加强了考查力度。试题通过历史材料(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及历史研究的论述)或情境设计,考查学生对历史学、历史研究的目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史观、史书体裁等常识的理解。考生应注意以下问题:(1)多角度理解历史是什么,能够区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2)要学会区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掌握辨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和“孤证不立”的治史原则。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研究材料、得出结论。,二、史学研究,(3)注意掌握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等主要
23、史观的基本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些史观解读有关知识。(4)了解中国古代史书编写的三种主要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的区别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家留下的优良传统(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5)在做题时,要看懂材料、抓住关键词(信息),同时注意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概念阐释】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主要内容】(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间
24、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史料分类,(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历
25、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典题示例】(2013年高考浙江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
26、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根据题干提取信息说明的是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的关系,史记作为一手史料,其选取史料的真实性可以从同样是一手史料的考古发现中得到验证。故答案D符合题意。答案D,【概念阐释】史料的“解读”不是“阅读”,需要解读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读”出一般阅读者不易发现的信息,是一种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主要内容】(1)要判断史料的价值。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细;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值。(2)将材料与所研究的主题进行链接,寻找材料中与主题关联的信息。(3)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对于文献材料,首先
27、要考虑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问题,他运用了哪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判断材料是否可靠。,史料解读,(4)将此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链接,看是否能够相互印证。(5)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典题示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
28、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本题考查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答案B,【概念阐释】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各种历史成果、各种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都是一定的历史认识。【主要内容】(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等的差异,对于
29、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运用革命史观进行研究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而给予洋务运动较低的评价;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的评价,而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历史认识,(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个也不能少。(4)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比如,我们生活在当前21世纪,我们既不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
30、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下的所思所想过分地苛责古人。,【典题示列】(2013年高考四川卷)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 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 000年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解析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正确理解材料的要旨:一是对材料要整体解读,二是理清材料
31、段落或引用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要抓住关键词。材料第一句“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 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是用做第二句的论据。面积大,时间长,所以难以得到其“确切的时间和地点”,这样结论就是: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答案D,一、选择题1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下列能体现文明史观的选项是()A农民的反抗斗争贯穿古代社会的始终B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C封建统治者将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D中国小农经济日趋落后于西方农业文明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结合文明史
32、观含义,可排除A、C,D项说法应该改为中国农业文明日趋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答案:B,2(2013年济南一中质检)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B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 D精神文明解析:该题为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认为广大民众的衣食风貌才是时代的真实反映,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所以作者强调研究社会文明。答案:B,3(2013年昆明月考)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
33、是()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解析:考查近代世界的现代化历程。从材料看33、34、35、36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与调整,37课主要讲述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8课讲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所以材料综合反映了人类的现代化历程。答案:A,4(2013年南昌市高三调研测试)“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
34、下列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 B现代史观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 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句话是从全球联系角度上说的,所以是全球史观。答案:A,5“(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A重视分类叙述法 B倡导全球史观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的历史。即每个国家都是全球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全球史观。故选B项。答案:B,6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
35、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信息,对联提倡儿媳、女儿、婆媳、妻子之间的和睦,其实质是提倡家庭和睦。材料上没有强调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对联中没有提及忠恕内容。答案:D,7(2013年日照月考)在历史学习中,常会遇到“历史资料”与“历史观点”的区别。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B1875年法
36、国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C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施“新政”解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依据;史观是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认识。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属于史观的是C项。答案:C,8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C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D史学
37、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指史学研究应注意对史料的辨别,考证,从而保证史料的客观性。答案:D,9当代中国学者刘伟在反思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一文中说:“文化是不能以进步的标准来衡量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不高于诗经里无名诗人的风雅颂,论语和纯粹理性批判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与其观点相吻合的评述是()A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相互排斥B民族主义一般都建立在民族特殊文化的优越性基础上C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D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拒绝异质的外来文化解
38、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刘伟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可取之处,不存在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进步或者东方文化比西方进步之说。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反映了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故选C。答案:C,10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
39、物的性格的评价,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主观评价,直接判定可信与不可信,都是片面的,故A、B项排除,C项正确;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C,11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下列叙述中:“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BCD解析:是均为史实陈述,为历史评价。答案:D,12(2013年淄博二模)鲁迅于189
40、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 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这段回忆()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解析: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判断分析能力。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史料价值最高,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鲁迅的回忆应属于一
41、手史料,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材料二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第
42、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材料三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指出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
43、时间和代表事件并简析其主要依据。,解析:第(1)问,直接抓住材料中的“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进行概括。第(2)问,“史观”抓住“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知是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原因”可结合1956年时中国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第(3)问,“史观”抓住“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以帝王将相和忠良贤哲为主要内容,属于“皇朝精英史观”。(2)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或答唯物史观亦可)原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3)史观:
44、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时间和事件:16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或欧洲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依据: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4(2013年广东佛山二模)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
45、下:,材料二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材料三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解析:第(1)题依据忠实于史料原则从政府控制程度、民众参与程度、获奖作品回答。第(2)题从人们认为十月革命“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
46、辟了新时期”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比例和下面否定的比例看出:肯定多于否定;“原因”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发展: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俄罗斯民众的大国心理等回答;否定从苏联斯大林体制的消极作用: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等,回答即可。第(3)题“变化”数据19491958年变化以及19581960年变化得出: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19581960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原因”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医疗条件、水平等回答。第(4)题从史料
47、整理、运用等角度回答。,答案:(1)大公报进行君主立宪问题的征文,说明清政府的控制放松了;民众参与程度比较高,说明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获奖作品多为主张君主立宪的文章,说明大公报倾向君主立宪政治;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主张有多样化倾向。(2)持肯定态度的明显高于持否定态度的,整体看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是基本肯定的。肯定因素: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俄罗斯民众的大国心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否定因素: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3)变化: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原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动乱局面,政局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变化:19581960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出现,使经济遭到破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4)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论从史出;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史料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