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6课《孔雀东南飞》.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363530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6课《孔雀东南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2018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6课《孔雀东南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2018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6课《孔雀东南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2018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6课《孔雀东南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2018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6课《孔雀东南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注释】黄龙戍:又名黄龙岗,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唐代曾驻兵此地。 频年:连年。解兵:罢兵。 汉家营:指唐营,当时诗人往往以汉代唐。 良人:指丈夫。将:率领。旗鼓:军中号令,引申指军队。 龙城:匈奴地名。这里泛指敌巢。,【简介】沈佺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省)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他善属文,长五、七律,与宋之问齐名,号“沈宋”。,【赏析】这首杂诗以闺情写边塞题材,其中既有对“频年不解兵”的不满,更饱含着“谁能将旗鼓,一

2、为取龙城”的热烈希望。表达了饱尝战争之苦的普通百姓的共同情绪,思想意义较为积极。首联交代背景,点明题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怨战之情。中间两联,写儿女之情,语颇含蓄,意甚凄婉,缠绵悱恻之情,感人至深。诗人选取古典诗歌中意味深厚的“月”这一传统意象,将闺中思妇与边地征夫联系起来,将月下分离的现在与月下相处的过去联系起来,通过暗含着对比的画面,写出了思念之深与战争的残酷。在这个基础上,末联用诘问方式,希望能有良将善于指挥,率领戍边将士一举克敌,早日结束战争,使离散家庭得以团聚并安居乐业。全诗以问句作结,言短意长,含蕴不尽。,(2011年高考湖北卷)15填空。(6分)(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

3、迅的_。(2)日本作家_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3)过秦论中“_,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评断公允;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_”,意境澄静;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_”,情景交融。,【答案】(1)狂人日记(2)川端康成(3)振长策而御宇内举类迩而见义远烟光凝而暮山紫别时茫茫江浸月,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着重分析刘、焦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意义。3品味诗中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1读准字音自缢(y)箜(kn)篌(hu)公姥(m) 槌(c

4、hu)床伶(ln)俜(pn) 葳(wi)蕤(ru)玳(di)瑁(mo) 纨(wn)素明月珰(dng) 拊(f)掌窈(yo)窕(tio) 龙子幡(fn)婀()娜(nu) 踯(zh)躅(zh)赍(j)钱 鲑(xi)珍,晻晻(yn) 怅(chn)言磐(pn)石 腰襦(r)鹄(h)舫(fn),7文言句式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为仲卿母所遣(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亦自缢于庭树(介词结构“于庭树”放在谓语“缢”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于台阁”放在谓语“仕宦”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8走近作者本文选自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

5、共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9了解背景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焦仲卿妻。全诗共357句,计1785字;小序10句,计53字。它代表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喻为“乐府双璧”。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明人胡应麟称之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对后世的诗文创作有深远影响。,这首叙事长诗所反映的是一幕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全诗以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及刘兰芝被

6、遣后与焦母、刘兄等人的逼娶、逼嫁的周旋斗争为线索组织情节,用个性化的对话和人物行动刻画了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真善良,永不向压迫者示弱的可贵形象,也刻画了焦仲卿虽执著爱情,却通过对焦母的淫威屈从,在关键时刻偏执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焦母的专横和刘兄的趋炎附势的描写,揭示出焦刘婚烟悲剧的社会意义,热情歌颂了兰芝夫妇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烟自由的美好信念。,10开阔视野文化常识(1)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大约两个小时,叫做“五更”。一更大致相当于19点21点,二更大致相当于21点23点,三更大致相当于23点至次日1点,四更大致相当于1点3点,五更大

7、致相当于3点5点。(2)六合:a.指年、月、日的天干和地支都相适合;b.指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泛指宇宙所有的空间。,(3)初七及下九:指农历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旧时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妇女用针做各种游戏乞巧。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4)初阳:指冬至以后,立冬以前。,本课设计四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16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12):写兰芝向仲卿诉说悲苦,并自请遣归,开门见山地揭示她与焦母的矛盾,悲剧亦从此开始。第二部分,第一层(36):写仲卿替兰芝求情,母怒坚决不允,表现仲卿对爱情的忠贞和焦母的蛮横与顽固。

8、,2设疑激智(1)诗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小序简单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局,以及写诗的目的。(2)开头两句诗有什么作用?“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中常见的比兴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奠定了哀愁缠绵的气氛,也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3)诗的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鸡鸣入机织”极言其劳作之早,“夜夜不得息”极言其劳作之苦,“三日断五匹”极言其劳作之勤。“大人故嫌迟”写焦母的存心挑剔刁难,是其“常苦悲”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无可奈何,自请还家,见其与焦母的矛

9、盾尖锐得无法解决,也是兰芝在忍无可忍情况下所作的反抗。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答案】kng humxingwichufn,【答案】A(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答案】B(A共事:古,一起生活;今,一块儿工作。B黄泉:古、今均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C自由: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和限制。D可怜:古,可爱;今,值得怜悯。),【答案】C,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716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二层(78):写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悱恻缠绵,令人心伤。第三层(910):写兰芝整装与焦母、小姑告别,挥泪登车而去的情景。第

10、四层(1112):写兰芝、仲卿分手,依依惜别,立誓不相负的情景。第二部分(312):写刘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第三部分第一层(13):叙述兰芝回家,无颜见母的情况。第1416自然段:写兰芝拒绝再嫁的情况。,2设疑激智(1)兰芝为什么在和焦母告别时不哭而和小姑告别时却“泪落连珠子”?与小姑告别一席话,友爱深切,委实是至情的流露。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

11、的表现。与对焦母的告别之辞,情味迥然不同。,(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现了刘、焦二人怎样的感情?极写二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离的无可奈何的情景,给人描绘了一幅长久不能忘怀的感伤的画面。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妻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恋,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3)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常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

12、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言行。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守节事大”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东汉建安

13、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刘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法、道德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去”(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14、”),“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答案】B(A.咽:y,C.遗:wi,D.蹑:ni。),【答案】D(严妆: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答案】A(作息:古义是偏义复词,专指“作”,“息”没有意思,今义指劳作和休息;教训:古义指教养,今义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奄奄:古义指昏暗的样子,今义形容气息微弱;可怜:古义是可爱,今义是值得怜悯;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

15、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开头一句运用古代民歌起兴手法,引出故事,提摄全诗。B诗歌写兰芝离焦家前的“严妆”一段,运用“赋”的手法,作铺陈渲染。C兰芝自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运用互文手法,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富有教养。D诗歌末段表达诗人的强烈愿望,是全诗故事情节的高潮。【答案】D(结局。),第三课时(讲读课文1726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二层(1418):写县令、太守遣媒说婚,兰芝拒绝的情况。第三层(1920):写阿兄逼妹改嫁,兰芝被迫应允。第四层(21):写太守准备迎宴的情况。第五层(2223):写兰芝悲做嫁妆。第三部分(1

16、323):写兰芝回家后被逼改嫁的情况。第四部分第一层(2426):写仲卿闻变赶来,与兰芝会面,相约同死。,2设疑激智(1)孔雀东南飞四次描写了刘兰芝的落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仔细咀嚼,耐人寻味。兰芝第一次落泪是在她不堪焦母凌侮自请遣归“却与小姑别”之时。“泪落连珠子”是兰芝情感长期受压抑后的宣泄,也是兰芝表露心灵重创的唯一方式。兰芝嫁到焦府后,辛勤劳作,谨慎从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只因“大人故嫌迟”而“仍更被驱遣”。这对兰芝来说是何等委屈和不平,然而她竟然没掉一滴泪。她深知焦母视她为眼中钉,遣妇之势无可挽回,于是主动请求遣归,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遣归,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弱

17、女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羞辱,然而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它,与其受辱于焦母,不如保持灵魂的自尊与高洁以及人格的不可侮,自请遣归,这是一个多么聪慧而又刚毅的女性。她决心离开焦府,这时,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浓墨重彩地泼写了她的精心打扮,突出了她的娇艳无比,精妙无双,从而衬托出她的从容镇定、坚强不屈。当她“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之时,她却有礼有节:举止落落大方、言语不卑不亢。面对刁蛮专横,刻薄、寡情的焦母,兰芝没有丝毫的软弱和妥协,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直到与小姑告别之时,她感情的潮水才如敞开的闸门奔泻不止,眼泪也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这样诗作通过写兰芝落泪刻画了她善良柔顺、豁达而又刚强的性

18、格特点,同时,她的落泪还蕴含着她与小姑难舍难分的几多深情。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浮雕般凸现于读者面前。,第二次描写兰芝落泪是在她与小姑道别后,“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离开焦府,兰芝的心情是无以名状的,潸然而下的泪水似乎诉说着她满腹的心事:就是这个焦府她和仲卿恩恩爱爱,留下了多少甜蜜和温馨、幸福和欢乐,然而专横的焦母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又留下了多少委屈和怨恨,辛酸和伤悲,而且兰芝很清楚离开了它就不可能再回来,她和仲卿的婚姻也是棒打鸳鸯,无法挽回。另外,遣归后阿母能否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世俗的眼光又将如何吞噬她的生命;盛气凌人,趋炎附势“性行暴如雷”的兄长又将如何刁难自己,难言之痛,尽藏心

19、底,无以诉说,唯其如此,她才伤心之至而任凭泪水洗刷心头的创伤,这里的落泪巧妙而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情感。揭示了特定氛围中人物隐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谓“笔不至而义尽”,且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还家十余日”后,“县令遣媒来”求婚,刘母要兰芝“去应之”,此时的兰芝“含泪”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这是兰芝的第三次落泪。仲卿与兰芝离别之前曾有约“卿但暂还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一想到与仲卿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以及仲卿的叮咛,面对县令家的求婚,她怎能不泪水盈盈。所以,这里兰芝的“含泪”既揭示了她恪守盟约忠于爱情的性格,又衔接了线索暗示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果然,一

20、波未平一波又起,阿兄逼嫁,太守迎亲,此时的兰芝被推至悬崖绝壁,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她只能“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心头沉沉、泪雨滂沱,兰芝深知大势已无可挽回,她和仲卿只能“黄泉下相见”了,如此悲惨的结局怎能不让她心肝欲裂?如此悲壮的爱情又怎能不让读者为之动容?然而在专横残暴的兄长面前,兰芝一点也不流露出俯首帖耳、任凭摆布的可怜相。她外表应承、内怀死志,从而摆脱了家人的防范得以和仲卿密定死计,并最后达到誓死反抗的目的,所以这次写兰芝“落泪”,一石三鸟,涵义深邃:既暗示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又刻画了兰芝倔强的性格特点,从而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焦至死不

21、渝的爱情,使主题鲜明突出。,(2)孔雀东南飞为塑造典型人物的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祈。比喻:兰芝和仲卿临别时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话的前两句为暗喻,由比喻词“作”起关联作用,表明“君”与“磐石”、“妾”与“蒲苇”之间的比喻关系。后两句为借喻,本体“妾”、“君”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喻体“蒲苇”、“磐石”来代替本体。“蒲苇纫如丝”是借喻兼明喻。这一精彩的比喻写出了兰芝和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妙的是,同样的比喻后来出自仲卿之口却成了“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仲卿责问兰芝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由于误会而变

22、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还有“泪落便如泻”,“命如南山石”等比喻,都增强了语言的情感因素和形象感。,排比:诗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自述身世,是纵向的排比,意在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识礼的好女子。“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是横向的排比,着意写兰芝姿态容颜的尽善尽美。纵横排比的运用塑造出了刘兰芝这一立体的人物形象。,夸张:作者以民歌传统的夸张手法,描写了刘兰芝被遣前的精细打扮和太守迎亲时的豪华排场。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是对动作数量的夸张,细致刻画了刘兰芝当时复杂的感情;“腰若流纨素”、“指如削葱根,口如

23、含朱丹”,是比喻性的夸张(亦称融合夸张),极言刘兰芝服饰的华丽和容仪的娇美,启迪读者去联想、想象;“精妙世无双”是对“精妙”程度的夸张;“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郁郁登郡门”,是对太守家迎亲的派势的夸张,极写了铺张之盛。,衬托:衬托是利用某些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隐隐何甸甸”,摹声的同时又是正面衬托,衬托着焦仲卿夫妇烦乱的心绪和缠绵的情思,气氛令人窒息。太守家迎娶排场的那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还反衬了她的悲惨命运,加深了悲剧气氛。阿母夸东家之女“窈窕艳城郭”,极言姿容俊美,但却反衬了仲卿和兰芝对爱情的珍惜与忠贞。这种“烘云托月”的方法突出了被陪衬的主体,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

24、意得到了深化。,互文:互文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也比较多,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文,即是“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也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诗歌开头写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其中罗列的数字,不能机械地理解,也是互文手法的运用。互文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及节奏的优美。,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能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节奏美。刘母所说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与前面兰芝自述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构成间隔反复,这一间隔反复强调了兰芝有良好的教养,同时印证了兰芝

25、自述的真实性,也反衬出焦母的凶横。,(3)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理,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焦母自己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不能成立的。纵观全文,刘兰芝恰恰相反,“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焦母休她的原因可能为:,兰芝不会生育。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

26、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那么,刘兰芝又犯了哪一条呢?“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焦母恋子情结。自古婆婆和儿媳便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原因弗洛伊德已分析得很透彻。从心理学上讲,母亲和儿媳是一对情敌。母亲的恋子情结,使得母亲把儿子看成自己的情人,而娶回的媳妇抢取了儿子,自然婆媳便发生矛盾了。,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

27、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焦母心理变态。焦母心理变态的原因有二:一是诗中没有提到焦父,可见焦父可能过早去世。年轻的焦母独守空房,把儿子拉扯大,娶回儿媳后,整日见儿子与儿媳感情深厚,对照自己,越发不是滋味。加上见不得美好的劣根性,促使她作出驱遣兰芝的决定。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七巧就是这种心理。二是也许由于婆婆年轻时自己受到虐待,现在便变本加厉地发泄到刘兰芝身上。,(4)这首诗的许多地方

28、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

29、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3随堂练习1下列字形有错误的一组是()A驱遣葳蕤遗施丝履B严状 纨素 钱帛 嬉戏C蒲苇 拊掌 丁宁 窈窕D娇逸 绫罗 仕宦 彷徨【答案】B(“状”应为“妆”。),【答案】A(A.白:告诉。B.缘:缘份/机会;C.相:互相/称代性副词,指这门亲事;D.交:互相/交州。),【答案】D(D是使动用法,

30、其他的都是名词作状语。),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B孔雀东南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C“乐府”有两层意思,原指汉代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指乐府采集、创作的歌辞及魏晋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写的诗歌。D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没有反映楚辞具有的浪漫主义精神。【答案】D(乐府民歌中也有浪漫主义作品。),第四课时(讲读课文第2732自然段,总结全文)1.吃透文本第二层(2729):写仲卿还家,向阿母诀别的经过。第三层(3031):写兰芝、仲卿自杀殉情的经过。第四部分(2431):写兰芝、仲卿双双

31、自杀殉情,是全诗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五部分(32):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神话结尾,写兰芝、仲卿死后的情况和作者对后人的告诫。,2设疑激智(1)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种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

32、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个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礼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

33、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表现了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2)焦母仅

34、仅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吗?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子的幸福,然而,仅仅如此吗?这种分析固然使主题深刻而有现实意义,然而,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吗?,这样一个极端蛮横不讲理之人,之所以视兰芝美德而不见,置仲卿夫妻的爱情于不顾,一意孤行,棒打鸳鸯,是否还可以从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来解释。这可能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结”;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移情别恋”。因为,夫妻越是恩爱,就越发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兰芝越是贤良,就越发引得她不满。就是真的把“东家好女”罗敷娶进家门,也难保她不是第二个刘兰芝。,(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

35、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答案】mngyo tiosyun yng,【答案】B(零:落下),【答案】C(初阳,指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不表

36、时辰。),4(1)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_手法,它在诗中的作用是_,诗的结尾写刘兰芝、焦仲卿合葬的情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样写表达了_。(2)孔雀东南飞中用比喻手法写焦仲卿、刘兰芝坚贞不渝爱情的诗句是:“_。”【答案】(1)托物起兴统摄全篇,引起下文(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吴敬梓作。全书由许多彼此独立的故事传递勾联而成。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其间,有六十而未见进学,但见贡

37、院号板便一头撞去,并满地哭滚的周进,也有在胡须花白之年,侥幸中举后惊疯失态的范进;有虽为“庄户人家”出身,但在考取秀才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匡超人,也有借科举功名获取更大权势,以鱼肉人民的豪绅地主严贡生、严监生兄弟及王惠、王仁、王德;,有心地善良,但庸俗迂腐,始终以“举业”求官为信条的马二先生,也有虔诚于封建礼教,居然劝女儿为死去丈夫“殉节”的王玉辉。其他如假托无意功名富贵,实因科名蹭蹬而混迹于世的各色“斗方名士”,亦一一跃然于书中。小说无情揭露了这批精神空虚和精神堕落的知识分子的面貌,进而抨击了戕害知识分子灵魂,使其道德沦丧的科举制度;同时,又围绕这群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了谄媚逢迎、贪赃枉法的腐败吏治以及地主、官僚、盐商、贤士、衙役、书办、卜医、星相、恶棍、骗子,乃至和尚、道士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社会风习,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行将崩溃的趋势。,作品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所嘲人物,亦写得声态并作,使其世相,如在目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但作者把解决社会弊端的希望,寄托在笔下所写的王冕、杜少卿、荆元一类“纯儒”的“文行出处”上,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据吴敬梓友人程晋芳文木先生传称,此书原本当为五十回,但未流传。通行本为嘉靖八年卧闲草堂五十六回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