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浦歌(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注释】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炉:指冶炼银、铜的熔炉。红星:火星。乱:指火星迸溅四射的景象。紫烟:熔炉上方升腾的火光和浓烟。 赧(nn)郎:指冶炼工人。冶炼工人的脸膛因炉火烘烤呈红色,故称赧郎。赧:原意是因羞愧而脸红,这里是脸色发红的意思。 寒川:寒夜中的河流。,【简介】秋浦歌共十七首,是李白政治失意后,于天宝十三年(754)漫游秋浦时所作。【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并不多见,因而极为可贵。前二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冶炼劳动的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火星四溅,紫烟蒸腾,天地通明
2、。首句从宏观着笔,气势恢弘。“红星乱紫烟”是微观的特写镜头。“乱”字用得传神,把炉花飞溅和冶炼工人作业的紧张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描绘了劳动的壮美画卷,下面自然引出对劳动者的赞美:被炉火映红了脸膛的工人们,在月光明亮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声在寒夜中的水面上久久回荡。,“赧郎”二字用得新颖,抓住了冶炼工人最典型的外貌特征。末句从听觉的角度运笔,是对冶炼工人精神风貌的揭示。“歌曲”抒发了冶炼工人的劳动热情,表现了冶炼工人粗犷、豪放的精神。全诗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冶炼工人的赞美与歌颂之情。这首诗是一曲壮美的古代工业劳动的赞歌,为我国古典诗歌填补了一项空白。诗人眼界开阔,选材新颖,鲜明生动
3、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光辉形象。,(2011年高考湖南卷)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雕栏玉砌应犹在,_。问君能有几多愁?_。(李煜虞美人)(2)清风徐来,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答案】(1)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1掌握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重点词语的意义。2能够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散文记游说理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韵文的艺术魅力。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6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动词宾语前
4、置)何为其然也(介词宾语前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舳舻(相接)千里(省略谓语)(苏子)举酒属客(省主语),7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歌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等。,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
5、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苏轼注重提掖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8了解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
6、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凉,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9开阔视野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但它不是纯粹的散文,也不是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包含着浓厚的诗意。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就不大有人写了。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苏轼写此赋,没有大量堆砌辞藻,但与其他文章相比
7、,显然更有文采。,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1):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第二部分(2):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2设疑激智(1)第一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可分三层。第1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第2、3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第4、5、6、7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领略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作者与友人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
8、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
9、,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3)第二段可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4)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了一
10、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6)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述箫声之悲的?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洞箫声中而来。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7)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转折过渡。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悲:如泣如诉,舞蛟泣妇,3随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徘徊驾御渺远不绝如缕B洞箫沧海朔流杯盘狼籍C遨游瞬间枕藉用之不竭D袅袅窈窕旌旗横槊赋诗【答案】B(“朔流”应为“溯
11、流”。),【答案】D(“下江陵”的“下”为“攻占”之意。),【答案】D(D项中的“以”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中,前“乎”为助词,后“乎”为语助词,相当于“呢”;B项中,前“之”为代词,后“之”为助词;C项中,前“然”为形容词词尾,后“然”为代词。),【答案】C(适:享有),【答案】A(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6下列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写景物,展示了一个澄澈朦胧的悠然意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B第二段的歌词,运用“楚辞”笔法,用“桂”、“兰”、“月”暗示自己的高洁情操,用“美人”表示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忠君思想。
12、C描写箫声的一段文字,运用比喻、比拟、叠音、拟声、侧面描写等手法。D第二段由“扣舷而歌之”到“倚歌而和之”,“悲”的情绪逐渐跌落,逐层深化,转化自然,丝丝入扣。【答案】C(没有“比拟”的手法。),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五段)1吃透文本第三部分(3):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第四部分(4):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第五部分(5):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2设疑激智(1)第三段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哀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
13、云。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更是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2)“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样的“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
14、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文章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是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3)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苏子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
15、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作者告诫我们,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4)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而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为
16、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了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5)作者从什么角度说明了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从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中,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17、,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6)第五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7)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如此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照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情感上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
18、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更是一种抗议。,(8)全文五段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全文内容一言以蔽之,是对自己的一种生活境界的展示和思索过程。第一段,展示,描叙的是自己政治上失意之后寄情山水之间的一种生活情状。第二段、第三段是质疑,概括为两点:第一是人生短暂,此乐几何,以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例证;第二是人生渺小,羡宇宙无穷,以对比手法证明。第四段、第五段则是针对这两点阐述这种生活的哲理:第一,以水月为喻,说明万物绝对在变,相对不变,以不变的角度看,物我皆无尽;第二,以融入大自然来说明人生并不渺小。,经此一番思想经历,作者复又进入第一
19、段所展示的生活境界之中。这里所设置的客人及其悲哀,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反映,苏轼满腹经纶,当年被仁宗皇帝誉为自己给后代留下的宰相人选,岂肯如此虚度年华,内心的痛苦也是不难理解的,但作者以特有的乐观旷达,极力排遣苦闷,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其思路图示如下:展示一种生活境界对这种生活质疑排解疑惑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放怀地回到这种境界之中。,(9)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超然旷达的思想?文中开始表现的“超然”之乐,是由眼前清风明月、水天浩淼的美景引起,而旷达的胸怀,则是对人生思索之后的自然结果,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个性。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首先是一个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富有责任感
20、的政治家,但在现实中却因为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秉正持中的品质,为新旧两党所不容,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于是,他就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他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既是无奈的,又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上的自我调节,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仍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答案】A(“相与枕藉”应为“互相枕着垫着”。),【答案】A(应为“享有”。),【答案】D(D项与例句中的“如”字均作“往、到”讲。A项为“好像”,B项为“仿佛、好像”,C项为“比得上”。),【答
21、案】D(A项两字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西”字为名词作状语,“东”字为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渔樵”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侣”“友”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划破月亮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背对着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答案】C(应为“面对大江斟酒”。),6对本文内容
22、及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首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C本文作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D尾段写作者听了客的一番谈话之后,悲情达到高潮,以致借酒浇愁,放浪形骸于舟中。,【答案】D(尾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荡寇志长篇小说。一名结水浒传。七十回,结子一回。清俞万春作。曾自称创作此书意图在于,接续七十回本水浒传,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主要情节写退职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俅养子高衙内看中,威逼求婚。陈氏父女逃出京师,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了刘的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后陈希真与刘广暂时在猿臂寨落草,但却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专与梁山作对,企图战胜梁山,向朝廷赎罪。后经云天彪荐引,被朝廷录用,并随同张叔夜擒杀了梁山一百单八将。,充分暴露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军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的反动立场。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国军队进入苏州,曾将此书版本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