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章 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7.1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土地开发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巾的作用的过程。,7.1.1土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土地开发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开发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土地的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7.1.2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宜农荒地的开发闲散地开发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沿海滩涂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7.1
2、.3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综合开发规划,项目开发规划,对某一区域内具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部署。,对某一开发个体(如地块、地段等)所作的具体设计。,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内容包括: 勘测与调查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研究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开发资金计划选定开发方式,7.2土地资源整治,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即防和治两个方面,防是指消除可能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治是指对已退化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7.2.1土地退化,土地退化,量的退化,质的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3、土地污染,废弃地,7.2.2退化土地的整治,1.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理途径 2.荒漠化土地的整治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牧生产措施,3.盐碱化土地的治理 盐化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累;碱化通常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盐碱地的治理 :水利改良措施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次生盐碱化地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过程。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合理灌溉,控制
4、地下水位上升井渠结合,井灌井排防止渠道渗漏抑制土壤返盐。,不同类型地区盐碱化土地的整治,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搞好骨干河道治理和田间工程的配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土地改变大水漫灌方式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重视建设林网,采取生物排水滨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首先必须筑堤建闸,防止海潮浸渍,完善排水河道和田间排灌工程,做到洪涝分排,排灌分开。 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引水蓄水,扩大灌溉面积,进行人工洗盐或种植水稻。,4.污染土地的整治 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污水净化处理污水氧化塘污泥综合治理,5.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 采矿土地复垦的工艺和技术方法 工艺:采区的合理划分
5、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治理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存技术方法:捣堆开采复回法横山脊复回法沿等高线分区段剥离开采复用法,废石场及尾矿池的复垦 废石场的复垦再种植复土工作整治废土堆尾矿地复垦尾矿池的平整酸性尾矿的中和去除池中干涸的不透气的坚硬外壳,7.2.3土地整理,1.基本内涵 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土地整理的历史 德国的土地整理俄罗斯的土地整理 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整理,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任务
6、: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内容:农地整理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用地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地改造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用地整理交通、工矿用地整理,4.土地整理规划程序,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土地整理单元,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5.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土地资源的资源效益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科学性可操作性区域性前瞻性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