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588817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教研室中药本科班中医学基础教案卡保守魁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 第一篇 绪 论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医药的起源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 第四节:中外医药交流简况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外医药交流简况。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和步骤 时间分配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

2、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中医药的起源医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他们是在不断的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中,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举例1、“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2、针灸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代表作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 一、基础医学 二、临床医学 三、中药学 四、方剂学第四节:中外医药交流简况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章重点介绍中医药的起源。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3、形成以及发展简况中的部分内容。尽可能的多举例子说明医学的起源,对古典医嘱和各个时期的名著略做介绍。 1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医家与医籍 中国医学史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第一节 阴阳学说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2、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和步骤 时间分配 第二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第一节:阴

4、阳学说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是用来概括和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属性。(二)阴阳的依存:是用来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前提的相互依赖关系。1、 阴阳依存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2、 阴阳依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3、 阴阳依存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三)阴阳的消长:是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其基本形式: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举例:一年四季,人体的物质与功能、抑制与兴奋),“量变”

5、。以课堂讲授为主, 配合挂图所提示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光盘或录像带)的播放,对重点内容再次加以强调,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并结合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见阴阳对立、依存现象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1教学准备挂图、光盘学科新内容 医哲与整体观念的研究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卜易预测学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基础理论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 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第一节 阴阳学说教学时数 2教 学目 的

6、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2、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四)阴阳的转化是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其形式:渐变,突变。其条件:极、甚、重。“质变”。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 阳。”(二) 说明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所谓“体阴用阳 ”体阴,是指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均属于阴;用阳,是指这些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均属于阳。(三) 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四) 用于疾病的诊

7、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药物的四性、无味、以及在体内的趋向。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光盘或录像带)的播放,对重点内容再次加以强调,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见阴阳消长、转化现象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1教学准备挂图、光盘学科新内容医哲与整体观念的研究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 卜易预测学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

8、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第二节 五行学说 教学时数 2教 学目 的1、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概念: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2、事物的五行属性(1)以人或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为归类的对象(2)以五行的特性为归类的标准(3)以“取象比类”“推演络绎”为归类的方法(二)

9、五行相生相克1、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依次递相资生促进。(母子关系)2、相克:木土水火金木依次递相克制(所胜所不胜的关系)3、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生克制化)4、相生相克的反常(1)相乘:其次序与相克一致,为相克太过。相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为反克。(2)子母相及: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见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间的运动变化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光盘或录像带)的播放,对重点内容再次加以强调,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1教学

10、准备挂图、光盘学科新内容医哲与整体观念的研究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 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第二节 五行学说 教学时数 2教 学目 的1、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1、1、子母相及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乘相侮的传变,包括相乘、相侮(太过不及所致)。(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色味脉。(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运用五行子母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见肝之病.。”2、确定治疗原则:相生“补母(虚)泻子(实)”,相克抑强(泻)扶弱(补)。3、制订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包括相生(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和相克(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2)针灸疗法:虚证补其所属的母经及其母穴,实证泻其所属的子经及其子穴。(3)精神疗法方面(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

12、作用)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见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间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人体生理、病理与临床所见病证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光盘或录像带)的播放,对重点内容再次加以强调,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1教学准备挂图、光盘学科新内容医哲与整体观念的研究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 第三章: 中医学与方法论 第一节:观

13、察与实验 第二节:比较与分类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了解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第一节:观察与实验一、 观察、通过感官(视、听、嗅触觉)或借助其他技术手段,对自然状态或病态下的人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外在环境仔细考察和描绘 ,并积累经验。(一)观察方法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二)中医观察的特点1、全式性2、全面性3、全息性4、典型性(三)中医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2、整体性3、辨证性二、 实验、根据中医科研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控制或主动干预生命或疾病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生命运动及疾病发生演变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一)

14、古代的中医实验1、解剖生理实验2、药理实验3、制药化学实验(二)实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作用1、检验和发展中医理论2、验证中医临床疗效3、探索疗效机制4、研究方药的有效成分5、创立新的诊疗标准和技术手段第二节:比较与分类 一、比较:加以对照后,确定异同关系 二、分类:划分为不同类别本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授课老师只介绍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和过程,并能结合临床实际对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 1. 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15、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三章: 中医学与方法论第三节:类比 第四节:归纳与演绎 第五节:分析与综合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了解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第三节:类比、一、 概念: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可能是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这是一种由一事理推到另一事例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称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取类比象”其应用探索和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16、,以及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第四节:归纳与演绎即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第五节: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所谓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因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认识其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3、因果分析4、系统分析 二、综合、是通过联系,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本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授课老师只介绍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和过程,并能结合临床实际对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 1.5 1教学准备 挂图、光盘或录像带学科新内容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

17、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四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第二节:辨证论治第五章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二节: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自学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第一节: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

18、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身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它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三、辨证论治的特点:即区别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热退热、见血止血等局部对症治疗法,又区别

19、于那种部分主次、阶段、一方一药.本章第一节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完整性以及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性,详细、生动的讲解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使学生掌握病、证、症的概念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相互关系。第二节同学自学。11 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医哲与整体观念的研究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 授课对相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二篇: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六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 掌握精的

20、基本概念、分类、生成及功能。2、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运行、分类及各自的生成、分布、与功能特点。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第一节 精一、 精的基本概念:是由禀受予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体内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包括水谷之精、五脏六腑之精和肾精)、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之分。二、 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2、后天直精三、 精的功能:1、生殖作用2、促进生长发育3、生髓化血、4、滋养作用。第二节 气 #一、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

21、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 气的生成(一) 生成之原: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即肾精与(后天)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成,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二) 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营养作用4、温煦作用5、防御作用6、气化作用(三) 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形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现象对重点内容进行流畅、详细、易懂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11教学准备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

22、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 第二篇: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六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教学时数 2教 学目 的1、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运行、分类及各自的生成、分布、与功能特点。2、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骤时间分配 升、降、出、入四种。(四) 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分类:依据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来分。 先天之气 元气真气 宗气 脏腑经络之气 后天之气 营气 卫气 1、 元气:(1)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能固摄尿液、肺吸入之气

23、、精液。2、 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3、 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营养)为阴 卫气:(行于脉外,A、温煦肌肤、调节汗孔、维持体温B、防御)为阳。第三节:血一、 生成(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肾精、自然之清气)与五脏有关。二、 功能1、濡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2、精神物质三、运行:与心、肺、脾、肝有关、与脉道的通利、寒、热有关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现象对重点内容进行流畅、详细、易懂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1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24、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 第二篇: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第六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第四节:津液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输布和排泄。2、 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第四节:津液 #一、 概念: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水液)其性状、分布部位和功能的区别,津: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有滋润作用;液: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二、生成:两个条件1、有充足的饮料2、有关

25、脏腑(胃、脾、肝、小肠、大肠)的消化功能正常。三、 输布和排泄:以肺、脾、肾关系最密切。(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为胃行其津液。)附:五脏化五液:1、心汗2、肺涕3、肝泪4、脾涎5、肾唾。第五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 精与气的关系,精能化生气,气能化生精。二、精与血的关系,精血之间的互化三、精与津液的关系,水谷之精与津液源于脾胃,故同生同化。四、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五、 气与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雷同。六、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互化。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现象对重点内容进行流畅、详细、易懂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1教学准备

26、学科新内容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 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七章 藏 腑第一节 五 脏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 2、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一、 总论:“所谓五脏者”。脏腑和奇恒之腑的区别二、 五脏:心肝脾肺肾(附:心包,胰、命门)(一)心,概说:位于胸中,两肺之间,横膈之上,外有 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似未开的莲花。主要生理功能:# 。(1推动血液运

27、行(依赖心气) (2)主管精神活动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二者的关系: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二)肝,概说: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1、疏通全身气机,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1)调节情志活动、(2)促进消化吸收,(3)促进血液运行,(4)促进水液代谢,(5)通调月经。 2、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其生理意义:(1)涵养肝气(2)

28、调节血量(3)濡养肝及筋目(4)防止出血。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1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1、心脑与神明关系的研究 2、肝主疏泄理论的探讨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藏象学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七章 藏 腑第一节 五 脏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 2、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

29、骤 时间分配(三)脾,概述:脾位于中焦,在膈膜之下,胃的左方。脾与胃以膜相连。 #主要生理功能: 1、主管消化吸收,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具体可分为:(1)运化食物。(2)运化水夜, 2、统摄血液,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卖外的功能。(四)肺,概说: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主呼吸之气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2、辅心行血,朝百脉,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3、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指肺气的宣

30、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通调水道)(五)肾,概说: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故说:“腰者肾之府。”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 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1、 脾气虚本质的研究 2、肺气虚与皮毛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藏象学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七章 藏 腑第一节 五 脏 第二节 六 腑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

31、1、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 2、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和步骤 时间分配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有先天、后天之分。(1)主管生长发育 (2)主管生殖 2、主管水液代谢;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3、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4、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管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5、濡养温煦脏腑(指肾阳与肾阴的功能)第二节: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

32、满也”。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它们是重要的出入口,犹如关隘。是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必须通过的七道门户。一、 胆: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1、其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 二、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分上、中、下三部,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 2、主腐熟水谷;生理特点:1、主通降,喜润而恶燥。三、 小肠:小肠位于腹中,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11 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33、1、肾虚与肾主纳气关系的研究 2、肾本质的研究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藏象学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七章 藏 腑第二节 六 腑 第三节 奇恒之腑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2、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清,水谷精微和津液;浊,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3、小肠主掖。四、 四、大肠:大肠居腹中,亦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主要生理功能:1、主传化

34、糟粕2、大肠主津。五、 膀胱,有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中空囊状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津液藏焉。”六、 三焦:六腑三焦(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1、生理功能:(1)通行诸气(2)运行水液;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心肺),中焦如沤(脾胃),下焦如渎(肾、膀胱,大肠);辨证三焦: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第四节 奇恒之腑 是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六种组织器官的总称。形态似腑,中空官腔或囊性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

35、除胆外余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 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三焦实质的研究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藏象学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七章 藏 腑第三节 奇恒之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

36、用#标出) 教学方法和步骤 时间分配一、脑:为髓海,(一)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2、产生精神活动3、主管感觉和运动;(二)脑与五脏的关系三、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倒置的梨形。生理功能: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与五脏和经脉的关系1、肾中精气-天癸的作用2、肝气肝血的作用。 3、冲任二脉的作用(精室)。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

37、克乘侮范围,更应注重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1、心与肺: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2、心与脾:表现在(1)血液运行(2)血、神与运化3、心与肝: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4、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阐发。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 1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藏象学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

38、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七章 藏 腑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5、 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5、肺与脾:主要表现在宗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与协同方面;7、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8、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调;9、肝与肾:(1)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3)阴阳互滋10、脾与肾:(1)先后天的互促互助(2)水液代谢, 脾之运化与肾精肾阳之间的依存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39、功能:消化、吸收和排泄)“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其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满则病;通而不能滞,滞则害。六腑病变,多为传化不通,故在治疗上又有”六腑以通为补“之说。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一)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肺与大肠: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三) 脾与胃:1、水谷纳运相得 2、气机升降相因 3、阴阳燥湿相济 (四)肝与胆: 同司疏泄 (五)肾与膀胱: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典型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1教学准备

40、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藏象学 中医基础理论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中 医 学 基 础授课对象中药本科班课 题(章、节)第八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教学时数2教 学目 的1、掌握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用#标出)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内容,经络学说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正经、经别和奇经)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及其连属部分(内连脏腑,外连经筋、皮部)组成。#第二节: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