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史之重大,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由军阀刘湘创办。重庆大学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 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由创办到1952年,这是重庆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随着国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重庆,在其他高校像北大,清华,南开纷纷逃难之际,惟独重庆大学一枝独秀,
2、此时中央大学寄寓于重庆大学校内,重大以其宽大的胸怀收留了中大,感慨于重大的松林坡,感慨于重大的民主湖,感慨于重大的鸳鸯路,红岩中部分情节的原形就在重大。至今台湾省中央大学每年都会组团回重大故地重游,中大历届校长都不忘与重大的这段历史情结。,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
3、”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等。,然而,就在重庆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政治却让重大成为牺牲品,沉积了近三十年的精髓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所剩无几:,重大医学院分并入四川医学院,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重大化学化工系并入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大学;重大商学院为主组成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重大法学院与另外几所大学法学系组成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重大地质系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重大体育系科并入西南师范大学;重大农业系科并入西南
4、农业大学;,如果不是1952年的政治倾向,今天的重庆大学能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四川大学永远也赶不上重大。 可以看得出来四川大学的一半来源于重庆大学,没有重大就没有川大的今天。四川大学的发展是以牺牲重庆大学的利益为代价的,这一现象在建国后至1997年重庆直辖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自强不息的重大人在逆境中求发展,从52年后的单一的工科院校再一次发展到现在的拥有研究生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法、医、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西南地区最先进入211工程,早于四川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历史没有亏待重大,国家也没有
5、忘记重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特别是重庆的直辖,历史再一次给了重庆发展的机会,给了重大发展的机会。国务院特别是重庆市政府给予了重大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辛勤耕耘,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1960年被国家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与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建管、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建国后至1978年期间,在校任教的知名学者有:我国白云鄂博大铁矿发现者、著名的地质
6、学家丁道衡教授;因在我国首次发现三亿年前的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而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的著名学者乐森寻教授;在我校研制出第一批五棓子棓酸的塑料、填补了我国塑料生产空白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中科院院士徐禧教授。,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郭尚平研究员、王方定研究员等10余名两院院士以及著名词作家闫肃先生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网络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美视电影学院,2002年恢复成立法学院,2008年恢复成立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并于2007年将人文艺术学院调整为艺术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加强了人文科学的学科建设。,重庆大学经过八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专业学科门类设置较广,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设备条件较优越的大学之一;成为一所理科基础较坚实,工科实力强劲,经、管、文、法、农、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国家输送了二十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