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560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第 37 卷第 3 期V0I_37No.3西南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1 年 5 月May.2011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述论胡茂胜,曹幸穗.(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z.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巢湖 2380003.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北京市 100026)摘要: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是民国时期改良中国蚕业的一个重要机构 ,它兴办制种场,创设指导所,设立蚕业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对促进民国时期的蚕业改良乃至对建国后蚕桑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

2、用.然而,因自身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良会作用的发挥,并未完全实现振兴中国蚕业的初衷.关键词: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蚕业改良;作用;局限性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3017208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以下简称“改良会“)是民国时期改良中国蚕业的一个重要机构.关于它的研究,散见于一些着述中,但只是对其发展历史的介绍,且多将 1927 年以前的改良会说得一无是处,未免失之偏颇.目前学术界尚无专文对改良会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拟作探讨,求教于方家.一,改良会成立缘起自古以来,丝货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一直垄断着国际市场.鸦片战争以后,面 I 临

3、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兴起与传入,中国传统蚕丝业的发展日渐式微,蚕农墨守旧法,陈陈相因,技术落后,设备简陋,既限制了蚕丝生产的发展规模,又影响了蚕丝的品质和价值.反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由于政府的扶持与鼓励,日丝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且发展极为迅速.1860 年时,VI 丝还未进入国际市场,而中国生丝在上海的输出量已达到 6248 担.及至 1905 年,日丝出口量已与中国相等.1917 年,日丝出口量反超中国 36 万余担 ul【8.因此,“从国际贸易立场上观之,我国蚕业,显有失败之趋势.诊其症结所在,实咎于我国蚕丝界充满墨绳因循之恶习.“蚕种由来,概属农民自制自养,其病毒之多,自勿庸言.“

4、 由此而影响了华丝质量.而日本“ 对于养蚕及制种 ,均有相当之指导与取缔“l2】2, 讲求新法养蚕 ,减少病毒,因而所制出的蚕丝颇受欢迎,使其出口量剧增.蚕种为蚕丝之源,蚕种的优劣不仅影响到蚕茧产量,也影响到缫丝质量,乃至影响到华丝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在 2O 世纪 2O 年代以前,中国蚕农主要采用自留种,或就近购买土种.由于蚕种日渐退化,含有大量病毒,因而所收蚕茧质量粗劣.旧法育蚕是造成劣质蚕种产生的重要原因.据调查,中国用旧法育蚕,其中不良数,占百分之七十 J5.传统的蚕种制造业已经难以适应近代缫丝工业的需要.尤其到了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机会,出口贸易较为兴盛,在

5、出口商品中,蚕丝占有很大的比例.以上海为中心的苏州,无锡,杭州等地丝厂林立,江南农村栽桑养蚕,十分发达.但由于土法养蚕,产量少,质量低,病害多,所以改良蚕种,改进饲养技术成为当时丝业界有识之士的普遍愿望和共识,尤其是接受外国资本主义熏陶的上海丝厂业中人更对改良蚕种抱有极大热忱,要求非常迫切.改良会以蚕种改良为核心任务,“鉴于中国育蚕者狃于旧习,致蚕业不振,因采柏斯脱育蚕制种栽桑新法,改良中国蚕桑,以求增多产丝额为己任“4,其成立是民初蚕业改良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172收稿日期:201O-0408作者简介:胡茂胜(1979), 男 ,安徽巢湖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巢湖学院,讲师,

6、主要研究农业史.改良会的成立亦是列强利益冲突的产物,“系欧美各生丝需要国,看到生丝价格日昂,日本垄断斯业的流弊,乃谋提倡中国的蚕丝业,以谋抵制的一种补救方法“.1916 年法,意两国在沪丝商鉴于当时丝价高涨,深恐日本垄断国际生丝市场,于是提倡改良中国的蚕丝事业,以期在中国获得廉价优质茧丝,满足其本国丝织业原料的需要.美国资本家对中国的蚕丝业也是垂涎万丈.美国一直是华丝消费大国,所以对华丝问题非常关注.为了防止出现日本垄断生丝供给的局面,美国国内很早就在议论改良,发展中国丝,并为此而采取了相应举措.一战期间,美国丝绸业界就一直在谋求增加进 I:1 中国生丝,以抵制日丝向美国国内大量输入.从中国增

7、加进 LI 原料丝, 已成为当时整个美国丝绸业界的一致要求.如 1915 年末,美国丝绸业协会和纽约生丝检查所以扩大原料丝的供给国为目标,起草了一个汇总检查中国生丝结果和提出改良意见的文书,要求由北京政府出面改良中国蚕丝业.关于此事,美国丝业协会表示:“美国丝绸业家对扩大原料丝供给地问题,时时不离脑际.若有吾人最希望之原料丝供给地,必将予以充分援助,为其发展竭尽全力“l6lJ.可见美国丝绸业界对扩大生丝供给国甚为重视,增加进口中国生丝,乃是整个美国丝绸业界翘首以待的.为了适应美国丝绸业界的要求,就必须对江,浙,皖等地区的蚕丝业进行改良.欧美列强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预防日丝控制国际市场,演成独

8、占垄断之恶果,乃集合研议对象,结果决定扶植华丝以对抗“7I5 鹪,最终促成了改良会的成立.1918 年,由法,英,美三国旅沪丝商联合发起,并邀请江浙皖丝茧总公所参加,共同组成“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 丝茧总公所原本不愿参加,后来“深虑各国各树一帜,分赴各县设立场所 ,内地人民,良莠不齐,将来难保无勾串倚情事.丝茧业必受其影响E816o,遂加入了改良会 ,共谋中国蚕业改良事业的发展 .二,改良会主要活动分析改良会成立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活动:(一)兴办制种场 .改良蚕种改良会所定的目的,首在中国蚕种的改良.“蚕丝为吾国之特产,每年输出外洋,与茶同为最大之宗.考我国养蚕事业,迄今已四千余

9、年,在世界上占有极永久之历史,惟向来对于蚕种改良,因袭相沿,鲜知注意.“.据改良会技师费咸尔在 1918 年的报告中所说: 该会至江苏武进横林买茧 17 担,出子30 万,病者 7O;至浙江嵊县买茧半担,出子 6 千,病者 40%;至江苏洞庭山买茧一担,出子 1 万 8 千,病者 60 叫.作为中国育蚕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其蚕病都如此严重,其他地区亦可想而知.因此,改良蚕种已成为当务之急.改良会的制种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81925 年为第一阶段,改良会先后在上海,苏州,横林,南京,嘉兴,诸暨,青阳成立蚕种场 7 所,生产无病蚕种,供给江,浙,皖蚕农饲养.在这些制种场中,“成绩最佳者

10、,当首推苏州, 南京两场,次则青阳,再次则横林,诸暨,至嘉兴分场,则以育蚁过多,收茧比较甚少,而病率亦大,成绩最低“H.改良会在江浙皖重要蚕区,都设立了蚕种制造场.但起初数年,因为中国新制的蚕种,殊不敷用,所以改良会所需蚕种大部分都得购自法,意两国.以 1925 年为例,该年改良会总共需要蚕种 4114366 窝,其中购自法,意两国共计 2461800 窝 E,占总数近 6O.改良会每年为此而支付的费用,常占该会总支出的 30 以上 E“l14.1925 年以后为第二阶段.1925 年后,美商邱柏尔被选为改良会会计,即主张发展中国本身制种事业,减少购买法,意两国蚕种,为此要扩充南京制种场.并主

11、张与锡,沪丝商合作,筹设镇江香炉巷大规模制种场“.从此,改良会立足于中国实际,开始了自制蚕种的新时期.中国蚕种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优良品种,膳育种无人,育法不良,致良种埋没,或竞劣化,lIIl4.为了推行新法科学养蚕,振兴和发展江,浙,皖三省的蚕丝事业,改良会鉴于宁,镇一带丘陵山地,容易排水,地广价廉,养蚕者少,感染蚕病机会少,适合栽桑养蚕繁育蚕种,遂在士绅冷御秋的协助下,于926年在镇江四摆渡建立蚕种制造场,任命改良会监理,总技师葛敬中为场长.镇江蚕种场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制造无毒蚕种,使其免除微粒子病的侵害 .清末民初,镇江郊区农民养蚕用种一17般来自溧阳,江都等地,自制种极少

12、,于是镇江蚕种场开始大规模自制改良蚕种.截至 1936 年镇江蚕种场所育蚕种数量详见表 1.表 1 镇江蚕种场历年所育蚕种数量(单位:张)(19271936 年)年份192719281929193Ol931数量1177622085626104352656666年份19321933193419351936数量619486836568162747O6788O3资料来源: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嫘祖传人镇江蚕桑丝绸史料专辑,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 年,第 163164 页.从上表可以看出,镇江蚕种场 1927 年制成蚕种 11776 张,1928 年制成 2

13、2085 张,到 1929 年制成62610 张,三年间就翻了近五倍.除 1930 年和 1934 年数量略有降低外,总体呈上涨趋势,至 1936 年发展到顶峰,数量高达 78803 张.二是引进日本蚕种.这与葛敬中的大力提倡不无关系.鉴于我国蚕品种庞杂,种茧质量差,微粒子病蔓延而严重影响茧丝生产,葛敬中十分重视蚕种的改良.为了加快收效,他千方百计通过日本友人,从日本引进茧质强健,茧丝丰富的新品种原种,通过国内试育,选择适合我国环境条件的品种大量繁育,以供制造一代杂交种之用_12.1927 年,镇江蚕种场首次从日本购回原种,催青后制成秋种 12000 张,品种为正自,新白一代杂交种,发往无锡饲

14、养,品质甚佳.而且,还将国内优良蚕种与引自日本的中国系统原种杂交,先后育出华六,华七,西巧,西洽,化桂,洽桂等良种口 l1.三是提倡秋季养蚕.镇江蚕种场是改良会“唯一专制秋种之场,创办之目的,即为提倡秋蚕“.为此,必须建立蚕种冷藏库,将春制蚕种冷藏,然后进行人工孵化繁育成秋种.1927 年,“承无锡永泰,上海瑞纶两丝厂,会捐机械冷藏库一座,即创始制造秋种“jjI.该场于 1927 年制成秋蚕种 1.1 万张,1928 年制 2.1 万张,1929 年制 4.1 万张 8.此外,为了满足蚕农对改良蚕种的急切需求,各制种场还进行春种秋制.1929 年,南京,镇江,苏州三场以及少数私人制种场,共制春

15、种约 40000 余张口.其中,镇江种场秋制春种12000 张_】9弘.(二)创设蚕业指导所中国传统养蚕业的特点在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合作与交流,从而影响养蚕技术的提高.改良蚕种对饲养技术要求更高,传统养蚕技术难以适应,往往因为饲养方法不合要求,以致其优良种性不能显现出来.因此,加强育蚕指导非常必要.在 20 世纪最初一二十年中,这方面的工作未受到重视,当时推广改良种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与此有关.鉴于此,改良会在江,浙,皖一带普设蚕业指导所.1924 年,改良会首先在无锡堰桥设立蚕业指导所,是为改良会创设蚕业指导所的嚆矢.同年,在无锡村前镇,陈家桥,新庄,北庄设立 4 个指导所,在安徽全

16、椒县设 1 个指导所_1.截至1927 年,改良会仅在无锡一地,就设立指导所达 24 个之多心叩.1927 年又在浙西地区设蚕业指导所 3 个,至 1929 年浙西,浙东两地区共设指导所 38 个“.1934 年,改良会又在溧阳设指导所 19 个“.可见,改良会所创设的蚕业指导所发展非常迅速,到抗战前已经遍布江,浙,皖各地.蚕业指导所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蚕农进行蚕室蚕具消毒.蚕病蔓延是蚕农养蚕最大的威胁.有些蚕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常常遗留在蚕室蚕具上,“昔日蚕户,虽饲选种,而胶守旧法,屋庐蚕具皆不消毒,故饲育往往失败“.因此养蚕之前,蚕室蚕具必须严格消毒.起初,蚕农对指导所的

17、这一工作并未重视,对蚕室蚕具消毒不置可否,“惟其中一部分则愿施行消毒,其后所中所育之蚕,经过绝佳.于是彼辈易疑虑为信仰“】2,争相要求指导所代为消毒 .如村前镇指导所创立后,附近有50 家蚕户委托该所进行蚕室蚕具消毒,此外还有 90 家受其指导消毒口.(2)推广共同暖种.古代嘉湖等地区的蚕农多采用旧法暖种,“如置种于贴体之衣服内,或置床上,或置被褥中,或曝日中,或旁温水壶旁等“_125. 这些方式暖种 ,因湿度,光线,通风等条件都不符合要求 ,所以往往会影响胚子的顺利发育.指导所办理共同暖种,完全根据科学要求进行,不但能节省费用,更重要的是能使蚕卵孵化齐,蚕174体健康.为了推广共同暖种,指导

18、所规定:“凡饲改良种者,皆可委托蚕种于所中以备共暖“,“所中即以饲育室为暖种室,修理消毒之后,将送来蚕种,悉数移置“,进行共同暖种.(3)办理稚蚕共育.稚蚕期的小蚕较难饲养.稚蚕期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蚕收成.指导所帮助蚕农办理稚蚕共育,不但利用温湿度计可以准确知道蚕室的温湿度,更重要的是根据稚蚕的生理特点,采取科学的饲养方法,使稚蚕生长发育正常,为蚕茧丰产创造条件.(4)实行育蚕视察.推广改良蚕种,是改良蚕业的根本办法,“然非予蚕户以饲育之新知识,亦难收效.“ 无锡饲养改良种六七年 ,“而所得效果,至为微浅“,这与蚕农知识落后不无关系.因此指导所将育蚕视察与共同暖种,稚蚕共育并重,不论蚕农

19、饲养的是改良种,还是土种,“愿受视察者无不视察.近者每日视察一次,远者问二三日视察一次“. 视察期间,“ 有所不合,变通改良之.有所怠忽,郑重告诫之“.此外,指导所还帮助散发蚕种和出售蚕茧等.据改良会1929 年报告,该年各指导所散发春期蚕种数量详见表 2.表 21929 年各指导所散发春期蚕种数量一览表(单位: 张)资料来源: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编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民国十八年报告 ,中国农业遗严研究室藏,第 106 页.(三)设立蚕业学校 ,发展蚕业教育我国的蚕业教育始于清末杭州知府林迪臣所创办的蚕学馆.随后,各省曾兴办不少蚕桑学校及农校蚕桑科,培育了一批蚕业技术人才,但人数不多,且很多蚕校由

20、于维持艰难而陆续停办.蚕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这是我国蚕丝业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欲图中国蚕业发达,当先解决根本问题.问题惟何:厥首推蚕业教育.教育普及,乃能云及改良 “l2J2“.由于改良会的事业发展比较迅速,致使人才紧缺,特别是从事实践工作的技术员.为了解决人才不足问题,以推动改良工作继续前进,改良会于 1928 年在无锡创办了女子蚕业讲习所,招收完全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且体格强壮,能耐劳苦的女子.先学习基本课程,后传授蚕桑知识,尤其重视实习.学习期限为三年,期满后由改良会负责分配.讲习所开办后两次招生,录取学生 70余人.之后又招收一班,定额 25 名,而报名人数却达到 300 多.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先进的蚕业知识,改良会在镇江蚕种场特设补习班,除了教学员练习检种外,还传授国算和蚕业知识.这样,讲习所共办有 4 个班,学生 140 余人,任课职员,教员共 10 余人 u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