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材料工程材料工程专业英语1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2材料研究方法4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6材料工程研究进展1010材料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材料工程专业英语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Materials Engineering English 课内学时数:40(最低要求) 课外学时数:2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为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由英语听说和英语写译两部分组成。课程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专业英语的词汇、语法、写、译、听、说的各项指标为评价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学生能在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和
2、英语写译水平上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对外交流的需要。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第一部分 英语听说要求能够基本听懂材料科学与工程题材的报告、讲座和课程,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并能听写出其中关键词组。第二部分 英语写译能够根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掌握基本的英文科学论文摘要写作方法和思路。能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将有相当难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题材的论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 X X X X 1.1 X X X X 1.1.1 X X X X . 第2章 X X X X 2.1
3、 X X X X 2.1.1 X X X X.参考教材名称:XX主编:XXXXXXXX:XXXXX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 XXX,XXX编:XXXXXX XX:XXXXX出版社,XXXX年;2) .预修课程(最低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适用专业: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 Material Synthesis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 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 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上机、实验) 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4、基本了解材料合成与制备过程的基本现象,化学反应特征,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从材料制备观点出发,介绍了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制取与合成;非金属材料的成形与烧结;材料的改性与表面加工;材料的复合等。涉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一章 材料的制取与合成 1.1 材料的熔炼 1.1.1 钢铁冶金 1.1.2 有色金属冶金与熔炼 1.1.3 真空冶金 1.1.4 单晶材料制备 1.1.5 玻璃的熔炼与凝固 1.2 粉末
5、材料制备 1.2.1 机械制粉方法 1.2.2 物理制粉方法 1.2.3 化学制粉方法 1.3 高分子材料的聚合 1.3.1 高分子材料简介 1.3.2 聚合反应 1.3.3 聚合方法第二章 非金属材料的成形与烧结2.1 粉末材料的成型 2.1.1 模压成型 2.1.2 塑性成型 2.1.3 液态成型2.2 材料的烧结 2.2.1 固相烧结 2.2.2 液相烧结 2.2.3 特殊烧结2.3 高分子材料成形与加工 2.3.1 塑料成形加工 2.3.2 橡胶成形加工 2.3.3 合成纤维成形加工2.4 异种材料的连接2.4.1 异种材料的焊接2.4.2 异种材料的粘接第三章 材料的改性与表面加工3
6、.1 金属材料的常规热处理 3.1.1 常规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3.1.2 常规热处理工艺3.2 材料的表面改性 3.2.1 表面淬火 3.2.2 物理气相沉积真空蒸镀3.2.3 溅射成膜 3.2.4 化学气相沉积 3.2.5 三束技术与薄膜制备3.3 材料的表面防护 3.3.1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3.3.2 材料的摩擦、磨损防护3.4 薄膜制备技术3.4.1 薄膜材料基础3.4.2 物理成膜3.4.3 化学成膜3.4.4 液相反应沉积第四章 材料的复合4.1 复合材料基础4.1.1 概述4.1.2 复合材料的界面4.1.3 复合理论与复合材料设计4.2 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 4.2.1 金属基复
7、合材料制备方法 4.2.2 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4.2.3 树指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4.2.4 生物复合材料4.2.5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参考教材名称:周美玲等主编:材料工程基础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要参考书:1) 朱世富,赵北军编: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 沈莲 主编:机械工程材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 曹茂盛,徐群,杨郦等: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预修课程(最低要求):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材料工程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 材料研究方法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
8、英文): Research methods of Materials 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 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上机、实验)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基础与实验技术结合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研究方法的原理、分析原则、适用范围和实验技术,为以后从事各类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本课程介绍X射线、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及新进展,讲述高分辨电子显微技术、分析电镜在材料组织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三者同位研究中的原理及新进展;介绍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进行材料原位动态观察研究新技术以及电子探
9、针、俄歇电子、能谱仪()、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仪器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 电子、射线与物质的互作用 1.1 电子与物质互作用1.2 X 射线谱及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2章 X 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2.1 X 射线衍射方向2.2 射线衍射强度2.3 电子衍射原理第3章 X 射线多晶体分析及物相分析3.1 多晶体分析方法3.2 射线衍射仪3.3 物相分析第4章 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4.1 宏观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4.2 宏观应力测定方法第5章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5.1 电磁透镜的特性5.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5.3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与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
10、标定5.4 晶体薄膜衍射衬度分析第6章 高分辨电子显微方法的基础、实践及应用6.1 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形成6.2 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种类6.3 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第7章 扫描电镜的结构原理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的动态原位分析技术7.1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7.2 及TEM原位动态分析技术的应用第8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8.1 X 射线能谱()分析方法8.2 波长分散谱仪()分析方法第9章 表面显微分析方法9.1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9.2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9.3 离子探针及低能电子衍射分析参考教材名称:周玉主编:材料分析方法第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 王世中编:现代
11、材料研究方法:北京航空天大学出版社,年;2)Fujjta H. History of Electron Microscopes published in comme moration of the Xi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lectron Microscopy.1986预修课程(最低要求):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材料科学工程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Forming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Materials 课内学时数:40(最低要求) 课外学
12、时数:4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掌握材料成形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掌握各种成形加工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并掌握成形条件、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3. 了解现代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是面向材料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也可作为机电类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将基本理论与成形工艺融为一体,全面介绍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表面成形和粉末成形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
13、和技术要点,适当反映当代科技在材料成形加工领域的新成就;着重阐述材料成形加工所涉及的若干共性理论问题,包括液态金属的凝固理论、材料成形加工的热过程、塑性成形的物理、力学基础等;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各种材料成形加工的工艺方法、过程分析、技术特点及相关的工艺装备和模具等。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材料成形加工领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当代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 绪论1.1 材料成形与加工概述1.2 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概况1.3 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第2章 材料凝固成形原理 2.1 凝固的热力学基础2.1.
14、1 状态函数的概念2.1.2 纯金属凝固的热力学条件2.1.3二元合金的稳定相平衡2.1.4溶质平衡分配系数2.1.5界面张力2.2 凝固动力学2.2.1 自发形核2.2.2 非自发形核2.2.3 固液相界面结构2.2.4 晶体生长方式2.3 单相合金的凝固2.3.1 凝固过程的溶质再分配2.3.2 成分过冷2.3.3界面稳定性与晶体形态2.3.4胞晶组织与树枝晶2.3.5微观偏析2.4多相合金的凝固2.4.1 概述2.4.2 金属金属共晶的凝固2.4.3 金属非金属共晶的凝固2.4.4 偏晶合金的凝固2.4.5 胞晶合金的凝固 第3章 材料成形热过程3.1材料成形热过程的基本特点3.1.1
15、焊接热过程的基本特点3.1.2 凝固成形热过程的基本特点3.1.3 塑性成形热过程的基本特点3.2 材料加热过程的热效应3.2.1焊接成形加热过程的热效应3.2.2 凝固成形加热过程的热效应3.2.3 塑性成形加热过程的热效应3.3 温度场3.3.1 焊接温度场3.3.2 凝固成形温度场3.3.3塑性成形温度场3.4 焊接热循环3.4.1 焊接热循环的意义3.4.2 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3.4.3 多层焊热循环的特点3.4.4 影响焊接热循环的因素第4章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4.1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4.1.1 冷塑性变形机理4.1.2 冷塑性变形的特点4.1.3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6、4.2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4.2.1 热塑性变形时的软化过程4.2.2 热塑性变形机理4.2.3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4.3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4.3.1 点的应力状态分析4.3.2 点的应变状态分析4.4 屈服准则4.4.1 屈雷斯加屈服准则4.4.2密塞斯屈服准则4.5 应力状态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4.5.1 应力状态对塑性的影响4.5.2应力状态对变形抗力的影响4.6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4.6.1 用拉伸试验绘制真实应力应变曲线4.6.2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近似数学表达式 4.6.3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度对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5章 材料成形加工技术5.1材料凝固成形技术5
17、.1.1 凝固成形用金属材料5.1.2 液态金属的获得5.1.3 凝固成形方法5.1.4 凝固成形件的结构设计5.1.5 计算机在凝固成形中的应用5.2 材料塑性加工技术5.2.1板料成形方法及其模具5.2.2 体积成形方法及其模具5.2.3 计算机在塑性加工技术中的应用5.3 焊接成形技术5.3.1 典型弧焊方法5.3.2 压力焊及铅焊5.3.3常用金属材料焊接5.3.4 焊接力学第5章 材料成形加工技术5.1材料凝固成形技术5.1.1 凝固成形用金属材料5.1.2 液态金属的获得5.1.3 凝固成形方法5.1.4 凝固成形件的结构设计5.1.5 计算机在凝固成形中的应用5.2 材料塑性加工
18、技术5.2.1板料成形方法及其模具5.2.2 体积成形方法及其模具5.2.3 计算机在塑性加工技术中的应用5.3 焊接成形技术5.3.1 典型弧焊方法5.3.2 压力焊及铅焊5.3.3常用金属材料焊接5.3.4 焊接力学5.4 表面成形及强化技术5.4.1 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特点5.4.2 金属的表面失效5.4.3 热喷涂及表面堆焊成形5.4.4 表面强化原理及应用第6章 粉末合金及陶瓷成形技术6.1 概述6.2 原材料加工6.3 粉末成形6.4 烧结6.5 粉末合金及陶瓷成形技术的新发展参考教材名称:陈金德,邢建东主编: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主要参考书:1) 邵潭华
19、,方其先,周根树,浩宏奇:材料工程基础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 陈金德,张建勋,杨秉俭:材料成形工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预修课程(最低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成形适用专业:材料工程材料工程研究进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材料工程研究进展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Development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Research 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 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4. 学习材料成形与加工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培
20、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 了解各种成形加工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并熟悉成形条件、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6. 了解现代材料工程研究发展的方向。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本课程介绍材料的制备与成形工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现代加工技术发展、先进凝固成形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扩散连接技术进展、先进表面工程技术进展、金属耐磨材料的研究与进展、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模具技术现状及其展望、绿色制造技术、材料成形中的数字化技术等。课程反映材料制备与成形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热点,重点介绍创新性研究成果与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 X X X X 1.1 X X X X 1.1.1 X X X X . 第2章 X X X X 2.1 X X X X 2.1.1 X X X X.参考教材名称:XX主编:XXXXXXXX:XXXXX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 陈金德主编:材料成形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 Kurz W, Fisher D.J. 凝固理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3)汪大年主编,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4)任家烈,吴爱萍编著,先进材料的连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预修课程(最低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成形,表面工程基础适用专业:材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