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在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湖北农村.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529107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湖北农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在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湖北农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在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湖北农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湖北农村以3县12镇22村129农户落实改革政策的现状调查为中心金德万 杨岫云 唐 实 黄艳杰一、以县(市、区)为个案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政策的基本情况(一)枣阳市落实政策的基本情况1、枣阳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工作情况枣阳市位于鄂西北,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故里,有古帝乡之称,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1988年1月撤县建市,为鄂西北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大县市。枣阳市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5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5万亩,总人口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90万人。全市辖12个镇、3个城区街办、1个省级经济技

2、术开发区、2个农场管理区,共有513个村,3466个组。枣阳市近年来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以优质粮棉油、水果、草食畜禽为主产品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以粮食、油料、棉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先后被国家列为优质棉基地、优质小麦基地、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中国桃之乡。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亿元,比上年增长9.02%,农林牧渔业产值达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粮食总产81.7万吨,比上年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3417元,同比增长4.05%。(1)两补资金情况。2005年枣阳市粮食实际种植面积239.88万亩,

3、补贴资金3454.39万元;水稻种植面积73.1万亩,补贴资金1096.5万元。粮食直接补贴按每亩14.4元标准,水稻良种补贴按每亩15元标准,已全部按一折通方式发放到位。(2)筹资筹劳及涉农收费情况。全市一事一议共批准465个村,筹资额701.56万元。2005年查处学校乱收费、城建和土管部门乱收费、农机乱收费、电力乱收费案多起,调节涉农用水、耕地纠纷50余起,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35万元,清退违规资金21万元,并查处上级交办涉农收费案件3起。(3)农村债务化解情况。枣阳市债务总额达88089万元,村平166.21万元,扣除债权51654.63万元,净债务36434.37万元,村平68.74万

4、元。累计化解债务13991.54万元,其中2005年化解村级债务1511.33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7%。(4)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情况。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省级转移支付资金4039万元,其中一次性转移支付713万元,枣阳市本级财政配套230万元。此中,省级3326万元和襄樊市134万元转移支付打入财政体制,以后每年按此核定;2003年省取消一次性转移支付713万元,2004年两农场下到襄樊市增加税改转移支付63万元打入财政体制,按此数结算。(5)乡镇机关改革情况。完成规范内设机构、精简领导职数和定编定岗为重点的行政机关改革任务。全市15个镇、办内设机构由原有的75个调整为45个。行政人员按标准

5、核定编制610名,实配592名。377名中层干部及工作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工勤编制取消,68名工勤人员妥善进行了分流安置。核定党政领导职数135名,全部实行交叉任职,实配133名,比改革前减少129名。另配备非领导职数82名。(6)财政所经管站合并情况。枣阳市15个乡镇财政所、经管站共有职工761人,其中财政所377人,经管站384人。清产核资财政所固定资产1812.47万元,债权1025.66万元,债务925.536万元;经管站固定净资产1217.53万元,债权749.11万元,债务1778.755万元。2003年机构改革时,核定乡镇财政所编制总数231名、经管站92名,两单位总计核编323名

6、。按省17号文件精神,以2003年核定编制为基数,核定财政所经管站事业编制253名,其中财政所180人,经管站73人,同比例核岗配编。目前已按此核定编制同比例竞争上岗。(7)延伸派驻机构改革情况。枣阳市国土、交管、林业、司法、畜牧五类延伸派驻机构原有75个,职工总人数650人。改革中按乡镇设置国土所15个,核编60人;区域性设置交管站5个,核编40人;区域性设置林业站11个,核编25人;按乡镇设置司法所15个,核编34人;畜牧防疫监督员按每乡镇两名核定专项编制30人。改革已全部落实到位。(8)七站八所整体转制及公益性服务情况。枣阳市应转制单位包括计生办、农牧站、特产站、水管站、畜牧站、文化站、

7、广播站、农机站、城建环保站共九类131个,在册职工总人数1878人。截止今年三月,枣阳市已完成改革任务,实现了清产核资和资产移交、法人推选和单位转制、公益服务项目核定和经费保障、养老保险政策对接四个到位。公益性服务2004年枣阳市镇财政共投入570.42万元,2005年投入638.06万元(其中农技62.3万元、文化33.28万元、畜牧93.87万元、计生226.26万元、水管22.92万元、特产24.12万元、农机28.76万元、城建105.12万元、广播41.41万元),2006年乡镇政府与转制单位签订公益服务合同经费1132.6万元,比2005年增加494.54万元,增幅达77.5%,养

8、老保险工作已全部完成。2、枣阳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调研意见经对枣阳市涉及部门涉农收费治理、村组筹资筹劳及收费、粮食补贴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村级化债工作进展、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乡镇行政机关改革、财政所经管站合并、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延伸派驻单位改革等调研项目综合采集数据、分析排比、考核取证,我们认为枣阳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落实政策到位、执行措施到位,运行操作符合枣阳实际,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工作业绩。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方面,能高度重视,努力工作,不懈不怠,熟悉政策,熟悉实际情况并能加强监督检查,督办处理,确保取消

9、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为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夯实了制度和经费保障的基础;能严格执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乡镇、村级组织农村中小学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坚决纠正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行为,不断完善预防和治理涉农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执行有力,处理得当,并未流入空洞口号和形式主义;并加强市镇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在对转移支付资金和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能落实政策,有效实行;村级化债工作有新的进展,未增新债。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方面,镇级政权机构完成机关改革,内设机构职能清楚,人员到岗到位,领导职数和交叉任职按规定要求调整配备,落岗人员妥善安置,控编定

10、编,一人一编一卡基本落实到位;财政所经管站合并人员编制、资产清理符合政策要求,紧密联系枣阳市历年来改革的实际,正在顺利开展;七站八所事业单位转制,人员置换身份,单位重新注册登记,参保缴费已经按政策要求落实到位;公益性服务按规定以钱养事,项目核定和经费分派符合政策要求,执行未见偏差;非在编人员、工勤人员、事业单位转制落岗人员能按要求予以补偿。枣阳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发挥公共服务、为农服务职能,规范自身行为,合理安排工作,做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工作业绩。(二)樊城区落实政策的基本情况1、樊城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工作情况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

11、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的老城区,2001年12月将原襄阳县的四个镇合并为两个镇划归樊城区。现区辖八个街道办事处、两个镇,版图面积566平方公里,总人口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万人。全区共有84个建制村,706个村民小组。农业生产以粮油、蔬菜、花卉和养殖为主,2005年全区农业产值实现7.2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496元。(1)认真落实一免两补惠农政策,有效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樊城区四个涉农镇办全部取消农业税,免征金额851.12万元;落实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全区发放资金489.2万元,其中粮食直补340万元,良种补贴149.2万元。监督卡发放到户,补贴面积及标准公示,并实行

12、一卡通为主、偏远地方发放现金的方式落实到户。筹资筹劳符合政策要求。化解村级债务346.35万元,新增无债村3个。严格监督检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强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力度,确保镇村两级及中小学正常运转。樊城区按政策要求,结合各镇办财力缺口的实际,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区财政向乡镇转移支付802.4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达3553万元,保证了镇村两级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展。(3)以精简定编为重点稳妥推进乡镇机关改革。全区两镇内设机构由16个精简为6个,事业单位由4个合并精简为2个;领导班子成员由37人精简为27人,实行交叉任

13、职和主要领导人一肩挑,改非及交流任职全部落实到位;两镇人员定编定岗,一人一编一卡,原有在职干部职工221人,核编定岗110人,实配110人。共精简机关干部133人,分流人员按政策发放70%或95%的基本工资。(4)扎实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社会公益性服务体系。全区24家转制事业单位全部退出政府行政事业序列,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或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在按政策转制的同时改建和新建了转制单位的党组织。两镇24家转制单位共选出法人代表24人,组建党组织24个,选出支部书记24人,其中17家单位法人代表兼任支部书记。转制单位全部实现重新登记,对农机、农技、农水、畜牧兽医、广

14、电、林业六家经营性职能较强的单位在民政部门登记为非企业性法人单位的同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企业登记;对计生、文化、堤防、城建、劳动、法律咨询服务等六家服务性职能较强的单位仅在民政部门登记,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原镇事业单位374名在职职工全部与新转制单位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并完成了各单位清产核资各项基础性工作。政府购买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测算分拨到位,各公益性项目运行良好。按照政府买单、委托服务、市场运作、综合监管、群众认可的工作思路,科学确定政府委托服务项目,按规定要求测算项目资金和标准,严格执行预算约束。2005年全区预算安排公益性涉农服务项目资金66.9万元,全部兑付。2006年全区预算安排资金1

15、32万元,一季度到位33万元。购买服务项目安排合理,运行有序。(5)财政所经管站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人员竞争上岗,全员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到位。财政所经管站人员按编制定编定员竞争上岗,同比例竞争上岗完成。公益性服务承接人员竞争上岗,履行合同要求,开展公益性服务,满足涉农各项要求。全员养老保险工作按政策要求落实到位。全区应参保人员837人,在职职工725人,离退休职工112人,应缴养老保险740.96万元,其中单位缴纳养老保险370.44万元,个人应缴370.52万元,对确属困难的职工,区财政借资解决,全区已完成保费缴纳任务。2、樊城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调研意见经对樊城区农村税费

16、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调研各项采集数据信息,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樊城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在涉农收费治理、村组筹资筹劳及收费、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村级化债工作进展、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乡镇行政机关改革、财政所经管站合并、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转制及延伸派驻单位改革等项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领导和工作人员认识到位,工作努力,落实政策到位,部署安排和具体操作严格执行政策,符合樊城区实际。特别是在区财政财力短缺的情况下仍能拿出二千余万资金支持农村税改和乡改工作,充分体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精神,值得表彰。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方面,能高度重视,不懈

17、不怠,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加强监管督察督办,确保取消农业税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到位,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能严格执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乡镇机关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村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坚决纠正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行为,不断完善预防和处理涉农负担的长效机制。能努力探索并不断强化涉农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在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制度和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运用符合政策要求,确保了镇村两级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展。村帐镇管已经实行,村级化债有进展,不断健全完善涉农区镇村财政财务管

18、理长效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注意政策要求,保障农民的权益,尤其是发展规模种植上采取农民承包土地租赁及用工管理办法,保证了农民土地权益的享有并能获得务工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在城市近郊农村发展上创造了典型意义的工作业绩。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方面,镇级政权机关进行机关改革,内设机构职能清楚,人员到岗,领导职数和交叉任职按政策进行调整组配,落岗人员妥善安置,控编定编,一人一编一卡政策落实到位。财政所经管站合并,人员编制符合规定,同比例竞争上岗,统一工资和待遇标准符合要求,新建制的机构运行有序。事业单位转制,公益性服务按规定以钱养事,政府买单,农民签单,执行公益性项目服务符合要求。非在

19、编人员和工勤人员清理分流工作落实政策到位。事业单位转制养老保险参保率、缴费率符合政策要求,工作成绩突出。(三)宜城市落实政策基本情况1、宜城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工作情况宜城市是襄樊南部平原与丘陵兼具,以农业及粮食生产为主的县级市,版图面积2115平方公里。宜城市山川秀美、物产丰馈,为楚国故都鄢郢所在地,民风淳朴,人文底蕴厚重,干部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奋进,生产生活表现祥和积极,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基础工作十分扎实。现辖九个镇(办事处)、一个发展区、一个工业园区、一个省级开发区,共181个建制村,总人口56万,9.86万农户,百余万亩耕地。(1)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20、。2005年取消农业税,宜城市调整工作思路,在重点抓好两补资金落实到农户的同时,努力建设以涉农收费专项治理为重点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长效机制。两补资金2339.6万元,按核实粮食直补面积107.5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45.1万亩,落实到享受补贴的农户98565家,确保两补资金100%发放到位。有效遏制了各种涉农乱收费现象的发生。2005年宜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55元,比2004年增长5%。(2)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有效推进乡镇配套改革。宜城市大力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市乡镇党政机构由45个精简为27个;全市镇级领导职数由161人精简为81人,非领导职数27人,党政领导全部实现交叉任职,主要负

21、责人党政一肩挑达到100%;全市乡镇机关行政编制按标准核定为355名,在编人员由790人精简到314人,取消原机关工勤编制人员34名,人员编制按规定实行一人一编一卡。财政所与经管站进行改革,经竞争上岗,实现合并办公,全市共定编153人,在编127人。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整合站所创新机制加强公益服务”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事业单位转制,确保实现“四个到位”:单位体制转换到位,全市10个镇事业单位除财政所与经管站合并保留建制外,全部实现了非企业性转制,组建77个服务中心统一到民政局办理了非企业性法人登记手续;1414名原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实现身份转换,退出事业编制序列;延伸派驻机构实现区域设置定编

22、定员管理;公益性服务运行考评制初步建立,运行有效,2005年农村公益性经费投入190.95万元,比2004年增加44.75万元,2006年市级财政核定公益经费381.6万元,比2005年增加190余万元;各镇政府与转制单位已签订2006年公益性服务购买合同77份,项目经费381.6万元,第一季度经费85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到位,全市乡镇事业单位应参保人员已全部完成补建个人帐户工作,核定应参保人数2017人,个人应缴部分840.6万元,原已参保并缴纳个人部分养老金443.9万元,实际补缴个人部分养老金396.7万元,财政补助资金545.6万元已拨付到位。(3)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

23、体制改革,不断健全财政支农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宜城市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和试行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县级集中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经费、资助贫困学生经费和普九债务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7620万元。宜城市制定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使用及帐务处理程序等制度,严格管理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项目和使用范围。2005年省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2059万元,农业税免征转移支付补助6343万元,其中村级转移支付资金1324.2万元,做到同步均衡拨付。2002年锁定村级债务2.81亿元,

24、村平153.85万元。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化解债务6654.49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3.7%,有7个村实现零债务。为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宜城市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一是统一乡镇教师、乡镇干部、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市级发放;二是统一乡镇农村教育危房改造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计生事业费、卫生防疫事业费、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经费、农村五保户供养金等六项事业费市级统筹;三是统一资金调度;四是统一支出预算;五是统一包括工资统发、各项统筹项目在内的乡镇财政收支结算。2、宜城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调研意见经对宜城市涉及部门涉农收费治理、村组筹资筹劳及收费、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

25、补贴政策落实、村级化债工作进展、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乡镇行政机关改革、财政所经管站合并、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延伸派驻单位改革等项综合采集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宜城市2005年度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思想认识到位,落实政策到位,部署安排符合宜城实际,具体措施实行有效。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方面,能高度重视,不懈不怠,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取消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到位,严防农民负担反弹;能严格执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坚决纠正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行为,不断完善预防和处理涉

26、农负担的长效机制;能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在对转移支付资金和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制度和措施,确保改革落实到位,资金运用落实到位,村帐镇管,村级化债有进展,不断健全和完善涉农市镇村财政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方面,镇级政权机构进行乡镇行政机关改革,内设机构职能清楚,人员到岗,领导职数和交叉任职按规定进行调整,落岗人员妥善安置,控编定编,一人一编一卡政策落实到位。财政所经管站合并,人员编制符合规定,竞争上岗,统一工资发放和待遇标准,新建制机构运行有序。事业单位转制,人员身份置换,单位重新注册登记,参加养老保险等落实到位。公益性服务按规定以钱养事,政府买单,农民签单,执

27、行项目购买服务有成效,非在编人员清理按政策按标准补偿已落实到位。尤其是镇级领导干部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有思考、有行动,突出抓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力度,紧密围绕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确立服务功能,规范自身行为,合理安排工作,做到了具有较大普遍意义的工作成绩,值得学习和推广。44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统计表表1 乡镇领导班子配备情况 单位:人市乡镇名称内设机构改革改革前干部配备情况改革后干部配备情况改革后安置情况改革前改革后合计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核定的实有领其中:党政“一正副科正副科新进入提前落选为调离辞职个数个数领导职数导人数肩挑”人数级干事级助理

28、领导岗位退休普通干部乡镇枣阳新市5318101619943213太平53151041994231雄集53199289843341吴店531481599432平林531491499423兴隆53179341994332刘升5316826994331全市合计754526413826891113513360424036013樊城牛首83211126299166太平店832213252991247全区合计166432441141818226413宜城小河5319926299132刘猴53199262991212孔湾5317825298112板桥店532092729913113全市合计452716177

29、15521781799198222表2 乡镇党政机关和财政所(经管站)人员变动情况 单位:人市乡镇名称乡镇机关财政所(经管站)改革前分流人数改革后改革前分流人员改革后合计在编在工勤非在编合计清退非提前拿生置换其他编制数实有合计在编在非在编合计清退非提前拿生置换其他编制数实有岗干部人员人数在编人员退休活费身份人数岗人数人数在编人员退休活费身份人数枣阳新市76724391820140373333162141717太平92866472518445456767475422020雄集807374323204037373720201717吴店1049955931181045455757375322020平

30、林5353141440392424144101010兴隆6056423126540375151344301717刘升51456218133030232313131010全市合计122511576863336921045061059276176151871437253253樊城太平店11110476614524545585841411717牛首110100106724434543747457571717全区合计221204171333895908813213298983434宜城小河100964663531403420201119刘猴868154722254039101010孔湾65623401

31、3273525101010板桥店949045729284037121212全市合计7907563447620427235531414714720182153127表3 乡镇“七站八所”和延伸、派驻机构人员变动情况 单位:人市乡镇名称七站八所延伸派驻机构改革前转制后人员去向改革前分流人数改革后合计在编在非在编合计清退非留任留任置换其他合计在编在非在编合计清退非提前拿生置换其他编制数实有岗干部人数在编人员上岗待岗身份岗人数人数在编人员退休活费身份人数枣阳新市1171171175958292920201010太平1541541545599555528382019雄集12012012063573434

32、25251010吴店1471471478067575740402020平林6868685018222213131010兴隆1231231237152393922221918刘升727272512123231414109全市合计1878187818781072806650650482482190186樊城太平店195195195471483牛首179179179291503全区合计374374374762986宜城小河1701701703313742366236172021刘猴1491491497277484837371413孔湾8585853451995586板桥店13113113138934

33、14131311412全市合计1414141414143949071135194308939889309151141表4 事业单位与分流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置换身份情况 单位:人市乡镇名称人员参保情况单位缴费情况个人缴费情况自愿置换身份情况应参保已参保不愿参应缴费已缴费省级财应缴费已缴费自愿置换应付置换已付置换资金补偿资金来源县级财乡级财单位自单位资其他人数人数保人数数额数额政拨款数额数额身份人数身份补偿金身份补偿金缺口政安排政安排有资金金变现枣阳新市1931932202201703333太平260250102902902244444雄集197187102132131643232吴店2692

34、6453083082374646平林13913541491491152222兴隆223207162382381833636刘升13311716128128991919全市合计33763228148371637162864561561樊城太平店464464210.9210.9211.2211.2牛首374374159.5159.5159.3159.3全区合计838838370.4370.4370.5370.5宜城小河1701254552.1852.1849.249.2刘猴1491381145.8345.8345.445.4孔湾85622324.8524.8524.5224.52板桥店131124

35、751.7551.7550.4350.43全市合计14141218196494.4494.4452.4452.4二、以乡镇为个案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政策的基本情况:(一)枣阳市平林镇落实政策的基本情况1、平林镇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平林镇地处枣阳南部丘陵山区,版图面积217平方公里,辖18个村,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400人,其中农业人口28600人。耕地面积40447.66亩,其中水田面积30675.78亩,旱地9771.88亩。(1)部门涉农收费治理情况。严格部门收费,严防负担反弹。对派出所、土管部门办证收费,先公示后收费,公示收费标准、依据,接受群众监督

36、;对计生办办证收费,采取聘请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做到有访必查,有查必果。对收费时间相对集中的学校,实行纪检部门参与监督,公示上墙。对畜禽计划性防疫,平林镇在群众自愿前提下,由畜牧站直接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并按物价部门规定和合同约定执行。2005年,全镇没有发生一起涉农乱收费行为。(2)村组筹资筹劳和收费情况。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组筹资筹劳主要表现在一事一议上。在一事一议管理上,平林镇按照一申请,二审核,三审批,四审计,五公开的做法,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2005年,全镇18个村有17个村申报了一事一议。市审批一事一议17个村,金额为226754元,实际只有8个村收取了一事一议资金,金额为839

37、98元,均未突破人平15元。通过月审计、季审计和年审计,全镇没有一个村违规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没有一个村在“三夏”期间乱集资、乱摊派。全镇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监督卡全部发放到户。(3)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平林镇对实行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做了大量工作,具体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全镇宣传面达到98%以上。二是数据测算到位。平林镇对全镇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数据进行了认真统计、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全镇应落实两补面积69571.02亩,实际落实69571.02亩,其中粮食直补面积38113.57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31457.45亩。三是资金发放到位。全镇应兑现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1473684.44元,实际兑付1473684.44元,兑付率100%,其中兑付粮食补贴资金1001822.64元,良种补贴资金471861.80元。两补资金,在平林信用社通过一折通方式,由财政人员直接将4983本一折通发放到4983户农民手中。四是公开公示到位,对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在村公开墙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从而确保了两补资金按要求兑现到农户。(4)村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财务报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