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类号 密级 U.D.C 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以人口为分析要因The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Low Fertility Lev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pulation学位申请人: 曾祥旭 年 级: 2008级 学科专业: 人口学 研究方向: 人口经济学 指导教师: 王学义 教授 定稿时间: 2011年3月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
2、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申请人: 年 月 日中文摘要人口作为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刚性因素之一,作为理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线索,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相当长时期的增长过程。简单来看,人口数量决定了参与劳动的人数、消费市场规模;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未来变化则被看作是决定宏观的资本形成、储蓄水平、人口红利水平、城市化和中观的工资、成本与利润的一个主要因素;人口的区域分布则与迁移与
3、流动、财富与资源配置的流动、户籍制度等有密切的联系;人口的产业分布则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口质量则直接决定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形成、技术创新、经济效率等。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是论文的研究基础。当前,低生育水平作为一个新的人口现象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深切的关注,诸多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围绕着低生育水平的现状、形成机制、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研究。中国目前已经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同样引发中国学者对此的思考。低生育水平对人口总量、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何认清这一现象,并对此进行深刻剖析,是学
4、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但就目前而言,全面系统地对低生育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还相对缺乏和薄弱。深入探讨低生育水平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对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基于此,论文运用了人口学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理清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基础上,分析了低生育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机制,主要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相关变量出发,确立了低生育水平下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人口老龄化问题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主体框架,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具体而言,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这章
5、提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要讨论的相关问题,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介绍了论文要涉及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总结了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循着论文将要涉及的方面展开文献述评及理论研究,并从经济增长理论、经典人口经济理论,西方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突破展开理论分析和文献述评,并对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依据对理论和文献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论文的理论框架。为后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第三章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贡献。首先对中国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因素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并运用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回答
6、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贡献。研究表明,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较为良性的关系,对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章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里对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的规范与实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低生育水平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打下了基础。第四章分析了低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对低生育水平的现状分析证实了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处在政策生育率1.47左右,深入探讨了低生育水平形成的若干影响因素,并对全球范围的低生育水平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运用协整方式得出了生育率与经济增长的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互为对方的Granger原因,且总和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滞后。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和相
7、关结论也为后面三章的主体内容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背景,以使得后面内容深入展开的逻辑合理。第五章分析了低生育水平下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章对中国低生育水平与人口状况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分析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更高的劳动参与率、更高的储蓄率和储蓄总量、更优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来影响经济增长;研究了人口红利对储蓄率的影响,发现总抚养比的下降对储蓄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142;并对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贡献率达到20%左右;最后对人口红利的消解与转化,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影响,认为挖掘人口红利贡献,开发收获第
8、二人口红利是重要的方向。第六章分析了低生育水平下劳动力供给、刘易斯转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章首先分析了低生育水平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未来的低生育水平会导致劳动力增速放缓并逐步减少;通过长期的判断与现实层面的证据得出了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的结论。并考察了国外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经济影响,包括经济仍可保持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会发生转变。据此来研究中国现实,认为中国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阶段仍可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可以选择的战略方向则包括促进消费增长和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镇化。第七章分析了人口老龄化
9、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章首先分析了低生育水平下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认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快速完成的,带着特有的痕迹和特征。这包括了老化速度快、总量大、水平高、区域分布不平衡、劳动人口年龄老化、高龄化等。并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有经济负担加重、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而这些影响中我们应该看到正向和负向效应并存,除积极应对负向效应外,还应该从正向效应的角度去挖掘,并以老年消费市场为例来进行研究。 第五、六、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即在低生育水平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该如何保持可持续性进行了现实考察。包括了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人
10、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方向。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对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了五个基本结论,即生育率转变的积极意义和低生育水平保持的现实风险,劳动力总量贡献巨大但未来短缺是主要形态,人口红利最终会消解但第二人口红利续存,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揭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挑战,人口老龄化存在诸多负面影响但要深入挖掘其积极因素。并围绕着调整生育政策,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劳动力的质量替代和人力资本战略;劳动力全面流通战略;利用人口红利,获取第二人口红利战略;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应对战略;
11、推进城镇化与扩大消费的战略这七方面进行深入的论述。以上八章共同构成了论文的四个部分,即研究基础、基本状况、现实考察、结论对策。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了“为什么要研究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第二部分回答了“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是在何种程度上的人口因素与生育水平上展开的?”,第三部分主要回答了“低生育水平如何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方向何在?”,第四部分最后给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一是梳理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并将低生育率这一重要变量引入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中,通过规范与实证的分
12、析,明确提出了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解释性框架,丰富了中国关于低生育水平及经济增长的研究,对低生育水平的经济影响这一需要深入展开的领域进行了拓展。二是回答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生育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并用新古典增长框架和协整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得出了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有相当大贡献结论,并明确给出低生育率在中国仍将持续以及当前生育水平及生育政策需要重新考量的基本结论。三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低生育水平条件下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指出未来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方向。论文指出人口红利的深入挖掘与第二人口红利的开发获取,刘易斯转折点到来阶段的经济
13、增长方式的转型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方向。四是指出我国生育政策到了应该调整的阶段,调整生育政策与保持人口均衡发展乃是未来低生育水平下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并认为在相关战略的导向与部署下,中国在面临低生育水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时,完全可以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能尽快进入高收入水平国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当然,论文还有较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则包括了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将生育率、人口迁移纳入进来,并对人口因素的若干贡献进行详细的分解和讨论;对国际层面的低生育水平的应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归纳
14、;对低生育水平对人力资本、消费、产业结构变动等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等系统地对低生育水平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影响进行研究,等等。这还需要继续努力,这也是未来治学路上的方向。关键词:低生育水平;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人口老龄化AbstractPopulation as one of th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ue for understanding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15、effect, and determine the economys growth process quite a long time. Simple point of view, population size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labor, consumer market siz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future changes in the macro decisions were seen as capital formation, savings leve
16、l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levels,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wages, cost and profit a major factor; while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 migration and mobility which closely means the flow of wealth and resources,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17、industries is a certain extent determin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Currently, the low birth rate as a ne
18、w demographic phenomenon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ore deeply, many economists, demographers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low birth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China is now at a stage of low fertility level, which is also researched by Chinas schol
19、ars.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use of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w fert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mechanisms, mainly from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po
20、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elevant variables starting to establish a low fertility level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on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Specificall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The
21、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to discuss issue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paper described the ideas and method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sis.The second chapter i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22、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ater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support.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ribution of demographic factors. Chapter IV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low birth rate and long-term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V analyze
23、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under the low fertility level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VI analyzes the labor supply of low fertility level, Lewis turn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VII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fifth,
24、 sixth, seventh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that is the reality of the conditions of low fertility level,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ow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ality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Lewis turning point,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impact of Chin
25、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Chapter VIII is the conclus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More than eight chapters constitute the four parts of the thesis, that the research base,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reality investigation, the co
26、nclusion countermeasures. The first part of which put forward the Why study the low fertility level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nswer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the extent to which demographic factors on fertility levels and expand
27、 of? , the third part of the main answer to the low birth rate and how it affect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rection of what? , the fourth part of the thesis is given the basic conclus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Paper has some innovative, one reviews the theory of pop
28、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text and reality of low fertility variabl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aj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context. Second, answer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s demographic factors, fer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long-term relationships, and with the neo-classical gr
29、owth theory framework and cointegration this is explained and analyzed. Thir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learly under low fertility level demographic dividend, Lewis turning point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on economic growth,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aintaining
30、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Fourthly, Chinas fertility policy should be adjusted,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the low fertility level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Low Birth Rate;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ility; Demographic dividend; Lewis Turnin
31、g Point; Population Aging.目录1.导论121.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121.1.1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需求121.1.2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亟待理清141.1.3低生育水平的经济影响的现实困境181.2研究思路与方法201.3基本概念及理论界定231.4论文的创新与不足252.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282.1西方经济理论视域下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282.2中国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402.3对文献的简短评述462.4论文的理论框架473.新古典增长框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贡献513.1中国人口发展状况的现实考察513.1.1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与未来劳动
32、力数量的快速衰减513.1.2人口质量提升与人力资本存量增加533.1.3人口红利续存与未来人口红利消解543.1.4 人口老龄化加剧553.2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相关程度与理论分析553.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因素的定量研究603.4小结634.低生育水平及其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的现实考察654.1中国低生育水平的讨论654.2 理解中国低生育水平形成的影响因素694.3 低生育水平的全球视野744.4生育率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774.5小结815.低生育水平、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825.1低生育水平与人口红利状况825.2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845.3人口红利与储蓄率之间的关
33、系865.4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885.5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905.6小结936.劳动力供给、刘易斯转折点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946.1低生育水平与劳动力变动946.2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976.3刘易斯转折点及其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考证1036.4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1076.5 小结1147.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老年消费市场1157.1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1157.2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分析1187.3人口老龄化与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老年消费市场例证1217.4小结1298.结论与政策建议1308.1几个基本结论1308.2政策方向建议13
34、41.导论1.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1.1.1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需求自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家就一直在思考产生国家贫富的原因。随后的世界经济也告别了此前缓慢增长的历史进程,而是开始快速增长,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完全改观,人均收入水平也是200年前的数倍。但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的繁荣?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我们走向富裕?是否存在足够影响国家经济命运的力量存在?如何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持增长,始终过着幸福的生活?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Robert Lucas)所说的“一旦某个人开始思考涉及人类福祉、经济增长这类的问题,他就很难再去思考别的问题” Lucas, Robert E., On th
35、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July 1988,pp.3-42.。自然,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回答。且经济增长理论在最近二十多年里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已经逐渐成长为经济研究的重要部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近9%的年均增长率,GDP总量在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最新数据,年均增长率是指
36、真实GDP的增长率。(见图1-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速度,使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年的7.8%,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3744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的2010年8月的最新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195美元,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将其划分为“中等偏下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前者标准为9963945美元,后者为394612195美元。相应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www.data .Worldbank.org/indica
37、tor/)。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这证实了中国经济增长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经济增长理论自然对此进行了诸多的验证和解释,就经济学家们寻找出了上百个统计显著性的变量来验证经济增长理论,尝试揭示出经济增长之谜 Sala-i-Martin, Xavier X., I Just Ran Two Million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Vol.87, No.2, pp.178183.。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解释的文献也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由中国学者解释的最具有影响力
38、的当属林毅夫等做出的,认为中国改革成功是采取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发挥了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等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还有很多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阐释,或资源优势说,或制度变革说,或政府主导说,或市场体制说,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激发了经济增长学说创新的动力。显然,对于这样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课题,再多的研究都是可以被承载的,任何单维度的解释虽不可能令人信服但又是必须的,唯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理论,提出相应的学说,当万千溪流汇于大河之时,我们
39、也才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进行完整的揭示。因此,从人口的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进行相应的研究十分必要。图1-1 中国GDP增长(1978-2010) 资料来源:2008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及2010来自国家统计网站发布的统计公告。人口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有机统一,是我们分析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这提示我们要特别注意人口的变化对经济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能力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on Petty)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就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的名言,再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40、等都提出过人口与财富的相应思想,而后又有马克思(Karl Marx)的两种生产理论等精辟见解等 张纯元,吴忠观.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这些事实和观点正是我们将人口纳入解读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基础。一般认为,人口在两个方面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分析视角集聚于人口与某非再生资源的相互作用时,人口规模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即得出如果保持其他要素不变,相对于资源数量而言的话人口规模大的国家会更加贫穷;但当我们分析人口与某个特定的变量(如资本)的相互作用时,就必须要涉及人口的其他变量,如人口增长率,外生性或内生性的假定都有。需要指出的是,人口仅仅是影响经济增长众多
41、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绝非仅仅只有人口因素或是提出“人口决定论”。一般而言,对于处于“低收入水平陷阱”中低收入国家,其极为低下的稳态增长,以及处在技术创新前沿上的高收入国家低稳态增长水平,尤其需要避免以人口因素来进行解释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简单的道理,马尔萨斯模型的破产和对增长的极限的突破,就是有效的明证。因此,理解经济增长就需要理清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1.1.2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脉络亟待理清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多年的时间里,各国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
42、,人口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规模。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证实,评价一个时代经济的盛衰,总是离不开对于人口的讨论,在讨论某个地域的经济时,常常会以“户口百万”之类话语作为地富民丰的证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二百多年以来,则发生了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分离。以人均GDP为例,过去国家之间相差无几,公元1500年时,人均GDP最高国家的是最低国家的3倍;但现今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则是很多穷国的几十上百倍,而且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较多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但这样的状态也决不是静止的,世界收入水平的不平等性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中变得更加稳定。这是由于某
43、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快速经济增长缩小了世界收入的不平等性。戴维.N.韦尔 戴维N.韦尔.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456.(2007)认为“如果影响中国以及某些国家的增长学说继续扩展,那么,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将在21世纪初的几十年显著下降,世界收入分布的范围将进一步收缩”。根据Maddison的数据,还可以计算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对二者的关系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公元1500年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9972,1820年仍为0.9423,但此后快速下降,1870年为0.6393,1913年为0.3404,1973年为0.1
44、48。这意味着在1973年,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已看不出相关关系,占世界人口54.6%亚洲(不含日本),GDP只占世界的16.4%;而占世界人口18.4%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58.7%。不过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逐渐开始发生转换,二者的相关系数在2003年上升到0.5185后,预计2030年还将进一步上升到0.733 原始数据来源于Angus Maddison,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3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转引自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Maddison还按购买力平价对主要
45、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公元元年中国西汉时期,印度的GDP占世界比重1/3左右,1820年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3左右,195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1/4强(27.3%)。他推测了未来的发展状态,认为公元2030年,中国GDP可能达到世界总量的23%,印度为10%,美国为17%,西欧国家合计达世界的13%左右(见图1-2)。这也意味着未来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关系将向着更加紧密的关系回归,人口大国亦是经济大国 张维迎对此进行了预计,他认为按目前的趋势,未来100年后,人类可能又回归到19世纪之前的状态,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当,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虽未
46、21世纪是亚洲世纪,就是亚洲人口占世界的近60%,而这终将会实现向经济规模的转化。他认为,已经可以看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预测的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均等化的这一趋势。并且,他还指出,过去250年里各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不再大致对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即有些国家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有些国家没有。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改进民生的最有效手段。而如果全世界都实行市场经济,人均GDP的差异就会逐渐消失,这正是过去30年发生的情况。中国等国的市场化改革,开始逆转过去200年里出现的世界范围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背离,从而实现未来的人口大国与
47、经济大国的趋同。图1-2 主要经济体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n,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3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转引自张维迎把脉未来经济增长一文,载于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从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基础要素等条件 戴维.N.韦尔.经济增长M.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456.。而从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来看,人口增长会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曼昆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多种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更多的人口可以提高技术进步的速度。引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69.,从而满足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条件。由此,我们从人口角度来观察一个经济体整体经济水平,不外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参与劳动的人数,即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源的禀赋,一个则是技术水平。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