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投资李开孟专栏文章(25).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3457830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投资李开孟专栏文章(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投资李开孟专栏文章(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投资李开孟专栏文章(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投资“李开孟专栏”文章(25)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拥有 18000 公里的大陆海岸线,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和 6500 多个岛屿,管辖的海域面积近 300万平方公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 0.0027 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 1/10 ;海陆面积比值为 0.31,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列第 108 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权利主要有:(1)建立12海里领海和24海里毗连区的权利。沿海国对其领海、领海的上空、海床及底土享有等同于陆地领土的主权,除了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权之外。在领海以外的毗连区,沿海国有权为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

2、和规定的行为而行使必要的管制;(2)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沿海国可以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并享有作为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范围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并享有为此而采取一定措施的权利。根据公约,所有国家均享有以下主要的海洋权利:(1)公海自由。所有国家在公海上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和海洋科学研究的自由;(2)开发和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权利。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简称“区域

3、”)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对“区域”内的开发活动进行管理。所有国家均有权开发和利用“区域”的资源,但部分所得收益应交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公平分配给各个国家。这一制度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垄断,使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均可分享“区域”资源开发的收益;(3)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权利。经沿海国同意,所有国家均有权在沿海国管辖海域,尤其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海洋科学研究;(4)国际海上通道的航行权。所有国家在外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的群岛海道分别享有无害通过权和其他航行和飞越的权利。此外,所有

4、国家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享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剩余捕捞量,以及与有关国家平等地进行海洋划界谈判,并将国际海洋争端诉诸国际司法解决等等的权利。所谓国家海洋权益,主要就是这些海洋权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它涵盖了与海洋有关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权利和利益。我国批准公约以来,在加强海洋管理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的基础上,在批准公约的同一天,我国政府公布了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领海的范围。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修改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在维护海

5、洋权益方面有法可依,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议,与日本和韩国签订了渔业协定。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我国分别与朝鲜、韩国、日本等邻国就有关海洋法问题进行了磋商。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为第五个在联合国登记注册的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目前我国正在加紧进行外大陆架的探测工作。此外,在一些涉海国际组织及其有关的事务活动中,我国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然而,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除了北部湾以外,我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边界无一划定,部分岛礁被外国非法占领。此外,我国正

6、当的海洋权益还不时受到一些国家,特别是霸权国家和海上强国的侵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可以主张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一些国家却不顾公约的有关规定,千方百计地与我国争夺这些海域及其资源。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大约为25万平方公里。但是,韩国主张用等距离/中间线方法划分黄海,想以此多占1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东海,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划界悬而未决,有关的争议最近因油气田开发的问题而变得复杂化。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长期非法控制。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其中包括钓鱼岛所处的海床。

7、按照自然延伸原则,该大陆架天然地属于我国。但是,日本却单方面主张以中间线方法来与我国对等划分东海大陆架,妄图占有原本属于我国的大陆架。最近,日本在其无理要求我国停止开发春晓油气田而遭到拒绝后,给其本国的油气企业发放在东海争议海域的试开采许可证来与我国对抗。对于中日双方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我国一贯主张双方通过外交谈判加以妥善解决,并就争议海域的开发问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对于我国所采取的克制态度和友好姿态,日本不但置若罔闻,而且不断地制造事端,使争端升级。在台湾东南方向的公海海域,日本不顾公约关于“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规定和

8、我国的反对,顽固地坚持“冲之鸟”礁是一个岛屿,主张在其周边设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超过200海里的大陆架,企图占有该礁周围43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而日本全部陆地领土面积的总和不过37万平方公里。日本无理指责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在该海域从事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为侵犯其管辖海域。此外,我国在东海作业的渔船、海洋科学考察船经常遭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和海保厅舰机的无理骚扰、跟踪和监视。2001年12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明目张胆地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内使用武力击沉一艘不明国籍船舶。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我国的一些岛屿被外国长期非法侵占,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掠夺。美国出于遏制我国的目的,对我国的海洋权益

9、及国家安全频繁制造威胁和事端。从北边的朝鲜半岛到南边的马六甲海峡,美国四处屯兵,并且与有关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企图把我国包围、封锁在“第一岛链”以内。美国长期非法干涉台湾事务,百般阻挠我们国家统一。美国直接侵犯我国海洋权益,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事例时有发生。比较典型的事例有1993年的“银河号”和2001年的海南撞机事件。近几年来,美国军事测量船频繁地非法进入我国管辖海域从事测量和调查活动,严重地威胁我国的国防安全。总之,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侵犯和威胁的情况不乏其例,维护海权任重而道远。一、海洋资源的种类我国滨临太平洋的西北岸,海岸线长达184005km,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从三面环绕祖国大

10、陆,海域辽阔,面积达473万km2。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有领海和内海面积约35万km2,应归属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300万km2。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化学资源、能源和空间,是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按照资源属性,我国海洋资源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海洋空间资源近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海涂围垦、港口、航道发展到建设海上人工岛、海上机场、旅馆、海面与水下工厂、仓库、海底遂道、海上桥梁等设施及石油等矿产资源开采。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主要还限于海涂和交通一运输方面。 (1)海涂资源(滩涂资源)(2)港湾、航道资源 我国沿海岸线曲折漫长,港湾众多。

11、发展海洋运输的自然条件优越,目前已建成一批现代化海港,年吞吐量在10万t以上的达60余个,中级以上泊位达到1100个,其中深水泊位650个。我国港口地域类型多样,有海岸港,如青岛、大连、湛江等;有海岛港,如厦门等;河江港,如上海、天津、广州等。我国海运分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沿海航线有北方航区和南方航区之分。北方沿海航区以上海、大连为中心。主要港口有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宁波等。南方沿海航区以广州为中心,主要海港有厦门、汕头、湛江、海口等。其中,天津、上海、大连、厦门等港口还设有保税区或辟为自由港。我国远洋航线以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宁波、广州、湛江等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为进出口岸,同

12、世界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港口有航运联系。我国远洋运输总载量吨位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远航线分为东行、西行、南行、北行航线。我国港口建设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外比较,差距更大。但我国沿海建港的潜力还很大,诸如河田湾型,溺谷型、潮汐通道型、泻湖型等很多。据初步调查,可建5万-10万t级?自位的港址有29处,还有更多的中小港口港址。香港是远东国际航运中心,世界第一大货框大港,香港以其优良的港口维多利亚港闻名世界。1997年7月1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港口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兴的海洋空间开发方面,随着近海石油勘探开发,建设水下输油、储油系统、在沿海土地资

13、源奇缺的经济特区,开发建设海上机场、海上桥梁和海底排污系统亦势在必行。二海洋水产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吨,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吨。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吨。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状况。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1989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约8575万吨。199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估计(正式统计数字尚未见报道)为1亿吨

14、,其中海洋渔业产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长。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渔业产量分别为:太平洋0.54亿吨,大西洋0.24亿吨,印度洋0.6亿吨。各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长期以来,日本和原苏联是渔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渔业大国。中国的渔业发展比较快,1990年渔业产量达到1200多万吨,成为第一渔业大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南朝鲜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渔业也比较发达。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潜力。世界大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国专家所估计的,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在2-3亿吨之间,目前的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另外,药用和其他生物资源也有很大开发潜力。近年来,日本等国正在

15、探索大洋深水区的生物资源开发问题,首先是进行资源调查,同时开发新的捕捞技术。据报道,过去被认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区,蕴藏着大量的中层鱼类资源,其中仅灯笼鱼的生物量就有9亿吨,每年可捕量可达5亿吨。南大洋磷虾资源年可捕量可达0.5?亿吨。另外,水深200?000m的区域也有许多其他经济鱼类,如长尾鳕科鱼类,深海鳕科鱼类,平头鱼科鱼类,以及金眼鲷、鲽鱼等,可捕量约3000万吨。沿海海域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大量悬浮物和营养物在这里汇集沉淀,由于潮汐、海流和波浪的影响,这些物质在海岸带既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混合,不断有新物质从大陆输入,也不断有物质输出,人们称海岸带为海洋的肥区。因此,海岸带浮游

16、、底栖生物种类繁多,既是回游性鱼类觅食、卵殖的良好场所,又是海洋底层鱼类主要栖息地带。我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度,水温较高,又有许多大小江河注入,各江河口附近,河流从大陆带来了大量的有机质和和氮、磷、硅等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密集生长。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直射海底,同时还有寒、暖流交汇,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高含量的浮游生物为鱼、虾、贝类的繁殖提供了饵料基础。我国海洋鱼类品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鱼类约有5000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余种。数量较多的有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墨鱼、白姑鱼、鲐鱼、鲨鱼、海鳗;。还有虾、贝、蟹、藻类几千种。我国海域大陆架渔场总面积有133亿hm2,渔:资源量,近海年鱼获

17、量可达1500万t,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海洋捕:和海水养殖。在中国的海洋经济中,目前占主体地位的海洋水产业。 (1)海洋捕捞我国沿海渔场面积有818万hm2,约占世界优良渔场的14。目前,已利用的有163万hm2,尚有广阔的近海海域待开发利用。近海渔场很多,有21个渔渔场,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位置适中,是多种经济鱼回游的必经之地,每年都有几次大的鱼汛,产量很高,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贼,被称作我国“四大海洋水产”。渤海、黄海的对虾,南海的海龟以及各沿海区贝、藻类捕捞量也较大。2001年,海洋捕捞产量14406万t。近年来,在发展近海捕捞的同时,远洋捕捞

18、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水产品供不求以及渔业劳力多,使得捕捞船只急骤增加,我国海洋渔业出现过度捕捞,近海捞能力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主要经济鱼类遭到破坏,使渔业出现衰退现象。 (2)海水养殖除捕捞外,我国还在近岸浅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海水增养殖业。我国海水养殖面积约13333万hm2,其中浅海约6667万hm2,滩涂约6667万hm2。国沿海省市都开展了海水养殖,养殖品种有鱼、虾、贝、藻。近年来,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海产品开发多受到沿海县市的普遍青睐。如在海“种植”海带、“放牧”虾群。人们把这种海水增养殖业形象叫做“海洋农牧业”。这种办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海洋生物的成活率,增加海区的资源

19、量,创造可观的经效益。2001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1286万hm2,产量11315万t。今后我国浅、滩涂的海水增养殖业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不过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并呈加重趋势,突发性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水产养殖业受到明影响。三海洋矿产资源(1)海底矿产资源国内外专家认为,我国近海是世界上石油储库之一。近年来,经过普查和海上勘探,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和万安滩七个大型含 油气的盆地。这些盆地不仅规模大,而且不少是同陆地上的油田连接,渤海油田就是陆上胜利、大港、辽河油田向海域的延伸,油气前景好,已经打出了一批高产油气:。2001年,海上石油生产产量

20、214295万t,天然气4572亿m3,产值 Z068亿元。关于中国近海的油气资源储量,国内外有不同的估计。国内根据地质勘探成,认为东海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地质条件,估计天然气储量为50亿m3。南海: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40亿m3,石油资源储量为20亿t,南海南部南沙群岛附近有8个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储量234亿t,其中曾母暗沙盆地180亿t。因此,国内有些专家认为中国近海共有石油资源。100亿300亿t,天然气资源尚无一致估计数。有些专家估计中国近海石油资源的可采储量为40亿184亿t。全世界海洋石油可采储量按法国石油研究院的估计1350亿t,中国所占:重为312。海滨砂矿是海滨地带

21、由河流、波流和海流作用,使重矿物聚集而形成的矿床。:国近海在第四纪多次海面升降的背景下,在浅海大陆架上的疏松沉积物中,有多,海面下降时期沉积于河口海岸带的金属矿物,如金、铜、铁、锡、钴、锰、金刚石等,;含量达数亿吨。锰结核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含有镍、铜、钴、锰等40余;金属元素,主要分布在水深2000-6000m的海底表层。我国对锰结核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76年。1978年3月至5月在太平洋中部行考察时,曾在水深4784m的洋底取得了少量的锰结核,开始了对锰结核的进步研究。1983年5月至7月,我国“向阳红”16号船在北太平洋锰结构富集区进 f了锰结核资源第一个航次的调查,取得了一定数量

22、锰结核的调查研究,为将来开利用创造了条件。(2)海水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近80种化学元素,其中含量较大的有氯、钠、钙、钾、镁、硫、溴、碳、5、硼等10余种。据估计,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有3750万t化学物质,价值10:美元。我国海域的海水盐度除沿岸江河人海处外,一般都在3左右,这对制盐是有 J的。2001年,我国沿海盐田面积有427万hm2 (其中生产面积339万hm2),年:海盐量可达2205万t,产值9099亿元。我国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期就有海水煮盐,但在旧中国,中国制盐工业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制盐业有较大发展。现在我国海盐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海盐。量

23、居世界首位,可以满足国内食盐、工业用盐、渔业用盐以及出口等多方面的需要。海盐仍是我国盐业生产的主体,包括北方盐区和南方盐区,又以北方盐区为主。北方盐区自辽宁沿海、河北与天津和渤海湾一带,南到江苏、连云港一带,其区位明显优于南方盐区。长芦、辽东、胶东和苏北是我国四大海盐生产中心,而塘沽盐场经多年扩建,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海盐场,莺歌海盐场是我国南方的最大盐场。海水制盐的发展,为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我国已有50余个盐化工厂,能从海盐苦卤中提取30余种化工产品。正式投产的有氯化钾、溴素、芒硝、硫酸镁、盐酸、苛性钠、钾镁肥等10余种。海水淡化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它是解决水荒问题的一

24、项主要措施。我国淡化水的研究开始于1958年,目前电渗析技术较为成熟,已进入实用阶段,多用于淡化苦咸水,处理污水、提取纯水和淡化海水。1981年有关单位研究成功第一台大型电渗析海水淡化器,日产淡水200t,已在西沙群岛正式投产使用,其淡化水的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质标准。1982年,有关部门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太阳能海水淡化器,在浙江嵊泗列岛上使用,日产淡水300kg,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提供了向大海要淡水的经验。四海洋动能资源海洋能源一般指海水中含有的潮汐、波浪、海流等动力能以及海水温差的势能和盐度差的化学能等自然能量。我国目前对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进行了利用和研究。(1)潮汐能潮汐能

25、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发电相似。潮汐能的能量与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潮差的平方和水库的面积成正比。和水力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很低,相当于微水头发电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较大值约为1315m,我国的最大值(杭州湾澉浦)为8.9m。一般说来,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 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发电。通过贮水库,在涨潮时将海水贮存在贮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然后,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潮汐电站的功率和落差及水的流量成正比。但由于潮汐电站在发电时贮水库的水位和海洋的水位都是变化的(海水由贮水库流出,水

26、位下降,同时,海洋水位也因潮汐的作用而变化)。因此,潮汐电站是在变功况下工作的,水轮发电机组和电站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变功况,低水头、大流量以及防海水腐蚀等因素,远比常规的水电站复杂,效率也低于常规水电站。潮汐电站按照运行方式和对设备要求的不同,可以分成单库单向型、单库双向型和双库单向型三种。 根据我国潮汐能资源调查统计,对可开发装机容量大于500kW的坝址和可开发装机容量200-1000kW的坝址共有424处港湾、河口,可开发装机容量200kW以上的潮汐资源,总装机容量为2179万kW,年发电量约624亿kWh。这些资源在沿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福建和浙江为最多,站址分别为88处和73处,装机容

27、量分别是1033万kW和891万kW,两省合计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的88.3%。其次是长江口北支(属上海和江苏)和辽宁、广东装机容量分别为70.4万kW和59.4万kW和57.3万kW,其它省区则较少,江苏沿海(长江口除外)最少,装机容量仅0.11万kW。浙江、福建和长江口北支的潮汐能资源年发量为573.7亿kWH,如能将其全部开发,相当每年为这一地区提供2000多万吨标准煤。 在我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有很多能量密度较高,平均潮差4-5米,最大潮差7-8米,且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站址。其中已做过大量调查勘测,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具有近期开发价值和条件的中型潮汐电站站址,有福建的大官坂(1.

28、4万kW,0.45亿kWh)、八尺门(3.3万kW,1.8亿kWh)和浙江的健跳港(1.5万kW,0.48万kWh)、黄墩港(5.9万kW,1.8亿kWh)已做过规划设计,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还需要进行前期综合研究论证的大型潮汐电站站址的有长江口北支(70.4万kW,22.8亿kWh)、杭州湾(316万kW,87亿kWh)和乐清湾(55万kW、23.4亿kWh)等。 (2)波浪能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宽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台风导致的巨浪,其功率密度可达每米迎波面数千千瓦,而波浪能丰富的欧洲北海地

29、区,其年平均波浪功率也仅为20-40kW/m。中国海岸大部分的年平均波浪功率密度为2-7kW/m2。 波浪发电是波浪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此外,波浪能还可以用于抽水、供热、海水淡化以及制氢等。波浪能利用装置大都源于几种基本原理,即:利用物体在波浪作用下的振荡和摇摆运动;利用波浪压力的变化;利用波浪的沿岸爬升将波浪能转换成水的势能等。经过70年代对多种波能装置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80年代进行的实海况试验及应用示范研究,波浪发电技术已逐步接近实用化水平,研究的重点也集中于3种被认为是有商品化价值的装置,包括振荡水柱式装置、摆式装置和聚波水库式装置。 根据调查和利用波浪观测资料计算统计,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

30、理论平均功率为1285.22万kW,这些资源在沿岸的分布很不均匀。以台湾省沿岸为最多,为429万kW,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沿岸也较多,在160-205万kW之间,约为706万kW,约占全国总量的55%,其它省市沿岸则很少,仅在143-56万kW之间。广西沿岸最少,仅8.1万kW。全国沿岸波浪能源密度(波浪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波峰的能量。单位kW/W)分布,以浙江中部、台湾、福建省海坛岛以北,渤海海峡为最高,达5.11-7.73kW/M这些海区平均波高大于1米,周期多大于5秒,是我国沿岸波浪能能流密度较高,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海域。其次是西沙、浙江的北部和南部,福建南部

31、和山东半岛南岸等能源密度也较高,资源也较丰富,其它地区波浪能能流密度较低,资源蕴藏也较少。 根据波浪能能流密度及其变化和开发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首选浙江、福建沿岸应用为重点开发利用地区,其次是广东东部、长江口和山东半岛南岸中段。也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嵊山岛、南麂岛、大戢山、云澳、表角、遮浪等处,这些地区具有能量密度高、季节变化小、平均潮差小、近岸水较深、均为基岩海岸;具有岸滩较窄,坡度较大等优越条件,是波浪能源开发利用的理想地点,应做为优先开发的地区。 (3)海流能 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动的动能,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海流能的能量与流速的平

32、方和流量成正比。相对波浪而言,海流能的变化要平稳且有规律得多。潮流能随潮汐的涨落每天2次改变大小和方向。一般说来,最大流速在2m/s以上的水道,其海流能均有实际开发的价值。 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其原理和风力发电相似,几乎任何一个风力发电装置都可以改造成为海流发电装置。但由于海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000倍,且装置必须放于水下。故海流发电存在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安装维护、电力输送、防腐、海洋环境中的载荷与安全性能等。此外,海流发电装置和风力发电装置的固定形式和透平设计也有很大的不同。海流装置可以安装固定于海底,也可以安装于浮体的底部,而浮体通过锚链固定于海上。海流中的透平设计也是一项

33、关键技术。 我国沿岸潮流资源根据对130个水道的计算统计,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万kW。这些资源在全国沿岸的分布,以浙江为最多,有37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为7090MW,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是台湾、福建、辽宁等省份的沿岸也较多,约占全国总量的42%,其它省区较少。根据沿海能源密度,理论蕴藏量和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等因素,舟山海域诸水道开发前景最好 ,如金塘水道(25.9kW/ m2)、龟山水道(23.9kW/ m2)、西侯门水道(19.1kW/ m2),其次是渤海海峡和福建的三都澳等,如老铁山水道(17.4kW/ m2)、三都澳三都角(15.1kW/ m2)。以上海区均有能量密度

34、高,理论蕴藏量大,开发条件较好的优点,应优先开发利用。 (4)温差能 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水温之差的热能。海洋的表面把太阳的辐射能的大部分转化成为热水并储存在海洋的上层。另一方面,接近冰点的海水大面积地在不到1000m的深度从极地缓慢地流向赤道。这样,就在许多热带或亚热带海域终年形成20以上的垂直海水温差。利用这一温差可以实现热力循环并发电。 除了发电之外,海洋温差能利用装置还可以同时获得淡水、深层海水、进行空调并可以与深海采矿系统中的扬矿系统相结合。因此,基于温差能装置可以建立海上独立生存空间并作为海上发电厂、海水淡化厂或海洋采矿、海上城市或海洋牧场的支持系统。总之,温差能的

35、开发应以综合利用为主。海洋温差能转换主要有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两种方式。开式循环系统主要包括真空泵、温水泵、冷水泵、闪蒸器、冷凝器、透平发电机组等部分。开式循环的副产品是经冷凝器排出的淡水,这是它的有利之处。闭式循环系统不以海水而采用一些低沸点的物质(如丙烷、氟利昂、氨等)作为工作介质,在闭合回路内反复进行蒸发、膨胀、冷凝。因为系统使用低沸点的工作介质,蒸汽的工作压力得到提高。闭式循环系统由于使用低沸点工质,可以大大减小装置,特别是透平机组的尺寸。但使用低沸点工质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温差能利用的最大困难是温差太小,能量密度太低。温差能转换的关键是强化传热传质技术。同时,温差能系统的综合利用,还是

36、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问题。 我国南海海域辽阔,水深大于800米的海域约140-150万平方公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强烈,是典型的热带海洋。表层水温均在25以上。500-800米以下的深层水温在5以下,表深层水温度在20-24,蕴藏着丰富的温差能资源,据初步计算,南海温差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1.19-1.331019千焦耳,技术上可开发利用的能量(热效率取7%)约为8.33-9.311017千焦耳,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潜力(工作时间取50%,利用资源10%)装机容量达13.21-14.76亿kW。 我国台湾岛以东海域表层水温全年在24-28,500-800米 以下的深层水温5以下,全年水

37、温差20-24,据台湾电力专家估计,该区域温差能资源蕴藏量约为2.161014千焦耳。我国温差能资源蕴藏量大,在各类海洋能资源中占居首位,这些资源主 要分布在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尤其是南海中部的西沙群岛海域和台湾以东海区,具有日照强烈,温差大且稳定,全年可开发利用,冷水层与岸距离小,近岸海底地形陡峻等优点,开发利用条件良好,可作为我国温差能资源开发的先期开发区。(5)盐差能盐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间或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主要存在于河海交接处。同时,淡水丰富地区的盐湖和地下盐矿也可以利用盐差能。盐差能是海洋能中能量密度最大的一种可再生能源。通常,海水(35盐度)和河水之间的化

38、学电位差有相当于240m水头差的能量密度。这种位差可以利用半渗透膜(水能通过,盐不能通过)在盐水和淡水交接处实现。利用这一水位差就可以直接由水轮发电机发电。 盐差能的利用主要是发电。其基本方式是将不同盐浓度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转换成水的势能,再利用水轮机发电,具体主要有渗透压式、蒸汽压式和机械化学式等,其中渗透压式方案最受重视。 将一层半透膜放在不同盐度的两种海水之间,通过这个膜会产生一个压力梯度,迫使水从盐度低的一侧通过膜向盐度高的一侧渗透,从而稀释高盐度的水,直到膜两侧水的盐度相等为止。此压力称为渗透压,它与海水的盐浓度及温度有关。目前提出的渗透压式盐差能转换方法主要有水压塔渗压系统和

39、强力渗压系统两种。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入海的江河众多,入海的径流量巨大,在沿岸各江河入海口附近蕴藏着丰富的盐差能资源。据统计我国沿岸全部江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约为1.7-1.81012立方米,各主要江河的年入海径流量约为1.5-1.61012立方米,据计算,我国沿岸盐差能资源蕴藏量约为3.91015千焦耳,理论功率约为1.25108kW。 我国盐差能资源有以下特点: 1地理分布不均。长江口及其以南的大江河口沿岸的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92.5%,理论总功率达1.156108kW,其中东海沿海占69%,理论功率为0.86108kW; 2沿海大城市附近资源最富集,特别是上海和广东附近的资源量分

40、别占全国的59.2%和20%; 3资源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一般汛期4-5个月的资源量占全年的60%以上,长江占70%以上,珠江占75%以上; 4山东半岛以北的江河冬季均有1-3个月的冰封期,不利于全年开发利用。五海洋旅游资源我国沿海海域辽阔,大陆海岸和岛屿海岸绵延曲折。既有上升海岸又有泥沙性海岸,构成了独特的海岸自然旅游景观。岩石性海岸,岸线曲折,岸崖陡峭,多岬角、关岛和岛屿,港湾优美、景色佳丽,许多地方可成为海上游览胜地。沙质海岸,岸线平直,视野开阔,沙质细软,风平浪静的岸段是理想的海浴场所,珊瑚礁海岸是开展水上、水下运动和海洋生物考察旅游的佳所。红树林海岸,树姿奇特,具有凤光旅

41、游价值。海岸带,集海陆景观于一体,自然人文景观于一炉,既有浅海、沙滩的奇岩巨石,海岸的断绝壁、岛屿、海底景观以及海上观日出、观潮水等自然景观;也有灯塔、渔港、渔村、码头、渔舟以及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还有冬温夏凉的海岸性气候,可供人们进行观赏、游览、娱乐、健身、知识等多种旅游活动。我国的大连海滨、北戴河海滨、普陀山海滨、厦门海滨、汕头、深圳海滨及海南岛崖县的天涯海角海滨等,均已成为对外开放的著名滨海风景名胜地。我国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合理开发。中国的深渊旅游业已形成为一个新兴产来。2001年的产值已达2502.87亿元(表15.2)。目前,全国1500余处海滨、海岛旅

42、游景点开发程度不高,海洋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海洋旅游业在中国海洋经济的全面振兴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海底矿产资源占地球面积约70%的海洋里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除了丰富的锰矿石外,还含有铜、镍、钴、钛和钼等多种金属。据测算,太平洋的锰藏量为2000亿吨,镍藏量为90亿吨,铜储量为50亿吨,钴储量为30亿吨,分别相当于陆地矿藏量的57倍、83倍、9倍和359倍。在地球上已发现的百余种元素中,有80余种在海洋中存在,其中可提取的有60余种,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海水中的“液体矿床”;海底富集的固体矿床;从海底内部滚滚而来的油气资源。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

43、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

44、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采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这种矿砂主要分布在浅海部分,而在那深海底处,更有着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就是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它是1872-1876年英国一艘名为“挑战号”考察船在北大西洋的深海底处首次发现的。这些黑乎乎的,或者呈褐色的锰结核鹅卵团块,有的象土豆,有的象皮球,直径一般不超过20厘米,呈高度富集状态分布于300-6000

45、米水深的大洋底表层沉积物上。 据估计整个大洋底锰结核的蕴藏量约3万亿吨,如果开采得当,它将是世界上一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目前,锰结核矿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开发热点。在海洋这一表层矿产中,还有许多沉积物软泥,也是一种非同小可的矿产,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和浮游生物残骸。例如覆盖一亿多平方公里的海底红粘土中,富含轴、铁、锰、锌、锢、银、金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大洋底发现了33处“热液矿床”,是由海底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软泥及沉积物。这种热涂矿床主要形成于洋中脊,海底裂谷带中,热液通过热泉,间歇泉或喷气孔从海底排出,遇水变冷,加上周围环境中及酸碱度变化,使矿液

46、中金属硫化物和铁锰氧化物沉淀,形成块状物质,堆积成矿丘。有的呈烟筒状,有的呈土堆状,有的呈地毯状从数吨到数千吨不等,是又一项极有开发前途的大洋矿产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是遍及世界各大洲大陆架的矿产资源。石油可以说是海洋矿产资源中的“宠儿”,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据报告,1990年,全世界海上石油已探明储量达2.9701010吨,海上天然气已探明储量达1.9091013M3。油气加在一起的价值占了海洋中已知矿产物总产值的70%以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然而目前全世界已开采石油640亿吨,石油的枯竭在所难免,从海湾战争可以看出石油的价值所在。所以人们转而求助的就是海洋石油资源。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

47、味的气体,又称为沼气,成分主要是甲烷。由于含碳量极高,所以极易燃烧,放出大量热量。1000立方米天然气的热量,可相当于两吨半煤燃烧放出的势量。因此,天然气的价值在海洋中仅次于石油而位居第二。占地球面积约70%的海洋里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除了丰富的锰矿石外,还含有铜、镍、钴、钛和钼等多种金属。然而,目前海底矿藏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还不够成熟, 要投入实用更面临许多课题。除了成本比陆地高以外,还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都还处于一种不断摸索的阶段。有关专家认为,开采海底矿藏成为一个产业,将在2010年至2030年。 1.1.1. 海洋空间资源近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

48、用,已从传统的海涂围垦、港口、航道发展到建设海上人工岛、海上机场、旅馆、海面与水下工厂、仓库、海底遂道、海上桥梁等设施及石油等矿产资源开采。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主要还限于海涂和交通运输方面。但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已走在前沿。1、日本的人工岛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为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日本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人工造陆。日本的人造陆地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期;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据日本国土厅统计,1912-1954年仅东京湾6港区造陆就有3000公顷,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陆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日本人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围垦的重点转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岛。东京人口1200多万,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东京将在15年时间内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不久前,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了再建造700个人工岛的设想,以实现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财务报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