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定位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的国家界限被打破,世界经济领域中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不同国家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在世界产业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的竞争。企业和国家不再是仅有的竞争主体。城市尤其是经济中心城市将对其所在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 发展经济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 经济中心城市的产生 经济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根据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辐射半径的大小,可以分为世界级经济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洲级经济中心城市,如
2、巴黎、芝加哥、洛杉矶、香港、新加坡;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如中国的上海、泰国的曼谷、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地区级经济中心,如天津、青岛、武汉、重庆等。 经济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同一般城市相比较,经济中心城市除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重要的它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导向,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提出了发展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有限资源应集中配置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由该产业的支配效应及技术制度创新对周边地区经济单元产生集
3、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可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到了60 年代法国另一位地理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Boudeville)进一步将“极”的概念拓展到地理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布德维尔界定增长极概念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内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间、中心城市联系起来具有了空间意义。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扩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
4、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经济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经济中心
5、城市的崛起是国家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标志 经济中心城市是伴着世界经济重心的到来而崛起,又随着经济中心的迁移经历了兴衰起落。自17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重心从英国到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并继续向亚太地区偏移。在其轨迹掠过处先后崛起了一批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从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到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再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洛杉矶、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标志。而由经济中心城市及其所依托的城市群形成的经济圈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二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 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
6、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 经济中心城市的内涵包括: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国际或区际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国家和区域经济有相当的支撑力和影响力;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或国家级经济与政治组织,是国家或区域资本集散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国家或区域性经济活动;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通讯、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市际和市内交通系统;国际性、区域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新
7、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众多的人口、面积巨大,有一个大城市群作为依托;除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内外贸易额;有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三 定位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中心城市在特定地区的崛起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是外部机遇与内部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影响经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可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基本因素是指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通过考察世界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它们或处于河海交汇处,或处于大河口的三角洲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海陆空的交通枢纽。
8、然而自然区位只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其否能真正崛起取决于城市内部的各项促进因素。 定位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经济实力和要素集聚力。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里雄厚的经济实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洲级经济中心城市巴黎、法兰克福、洛杉矶、大阪、香港、新加坡、悉尼都位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经济中心城市在国家或区域内部占据较大的份额。如1988年日本东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9%,2002英国伦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 城市经济实力与经济中心城市集聚和控制经济区域内部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密切相关。在经济中心城市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
9、中心城市对区域内部资本、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积聚的极化作用;在成熟阶段则更多地表现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内部各种要素的控制和优化配置能力。经济要素是经济中心城市崛起和发展的基础,要素的规模和质量共同影响着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的形成和未来发展潜力。 高级化产业结构。经济中心城市的高级化产业结构包括城市三次产业当前比例、对区域产业链控制能力和产业升级能力。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经济中心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金融、商贸、高技术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不断上升,已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伦敦、纽约、
10、东京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达82.6%、81%和76% 。 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在经济区域内部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处于高级水平。它通过占据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控制区域产业链。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中,经济中心城市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中心,而技术要素对经济贡献率通常在50%以上。 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自升级能力源于产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能力。经济中心城市是区域内人才、技术、科研、设备集约化最高的城市,在代表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产生新技术、新管理和新制度。是区域创新很吸纳创新的中心。是区域新型先进产业的发源地。经济中心城市与其腹地之间通过创新转移扩散再创新的循环往复过程推动城市产
11、业结构不断提升。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内部的综合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 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经济中心城市通过大力兴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使其成为区域的交通运输中心,人流、物流中心,成为经济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转站和桥头堡。 市内基础设施,有较高的城市道路占用面积和人均道路占用面积,由地铁与地面交通和轻轨铁路组成高效立体网络化的交通体系。此外邮电、通讯、供水、供电、环保设施齐备。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商务环境、舒适的人居环境。 信息时代,城市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
12、是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区域信息控制中心的物质保障。经济中心城市是区域内政府组织聚集地,是区域内政治信息发布中心。同时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非政府组织的聚集地和地区或国际会议中心,是区域内大公司和跨国公司总部或分部的聚集地,是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地,是区域内新闻媒介和文学艺术活动的聚集地。因此,对通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技术的先进性,基于基础设施基础上的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形成和发展中心城市具有重要影响。 制度、文化开放性。经济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其全方位的开放性。制度、文化的开放性是软力要素,但也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 制度的开放性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
13、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体制和法律体系。在城市及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外为经济中心城市创造更多参议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的机会,带领经济区充分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 经济中心城市是区域内外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开放的城市文化使多种文化能够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使城市成为区域的创新中心。有利于保持经济中心产业的先进性和经济高效性。 腹地条件。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力、扩散力和辐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腹地条件。聚集是在极化过程中对区域内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项经济中心城市的积聚。经济中心城市扩散作用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
14、在经济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梯度扩散。辐射力是主要表现为城市或经济区内产品和服务对域内、外市场的占有。 在经济区域中,经济中心城市与腹地关系的实质是“经济联系”在区域内的聚集和扩散过程的目的都是经济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以实现整个区域空间的整体效益。经济中心城市与腹地间合作效益的大小依赖于它们之间传递机制的有效性。而一个高效机制的产生必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任何行政手段都会引起区域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经济关系的扭曲,阻碍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的实现。同样不存在紧密经济关联的近距离区域本质上都不能成为城市的腹地。 腹地广阔,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域经济中心城市存在密切和谐的产业联系,将大大地增强经济中心
15、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对域外的辐射半径加大和辐射范围。世界经济中心城市都有良好的腹地优势。纽约以五大湖为腹地,其金融、贸易、科技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上海的迅速崛起同样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广阔而富足的腹地的支持。长三角地区的丰富的产品正式通过上海走向世界市场。因此腹地条件是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重要条件。 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 基于前面对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影响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动态演进既有可供考察的确定性影响因素,又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四 基于弓弦模型与供求模型定位分析 框架下定位指标体系的选取 在界定经济中心城市内涵的和对主要影响因素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其纳入到
16、以弓弦模型与供求模型相结合构建的特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分析框架之中。将城市功能定位各影响因素进一步划分为硬因素和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建立了包括9大影响要素和20个子项的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指标体系,列表显示如下(表13-1): 表11-1 经济中心指标体系在上述影响因素中,要素、市场、区位、设施、环境、产业结构是硬因素;管理、制度、文化和开放性是软因素。而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资本、人才、科技竞争力,自然和行政区位便利度、市政、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环境、产业结构、管理、制度、文化和开放性等为供给要素;而城市及腹地市场规模是对城市定位为需求要素。 五 定位模型的建立 由于竞技中心功能的发挥
17、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且进行经济中心城市定位的追中目标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在这里,我们以影响经济中心定位的要素为解释变量,以城市竞争力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两者之间的简单关系模型。 六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利用模糊曲线的方法对43 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各影响要素的贡献弹性, 最后计算得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指数和排名。 表11-2 经济中心影响因素的贡献弹性及排名 建立定位模型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一方面是对各定位要素的影响程度的定量化揭示。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前面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加以检验。通过观察所得到各指标权重可以看到: 首先,权重位
18、于前10位的指标其权重都在0.2以上,且较为集中在城市经济的开放性、要素集聚与供给、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区位以及腹地条件等方面,表明它们是影响经济宗新定位功能的主要因素。 经济开放性 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反映城市经济开放性的主要指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权重最大,为 0.657,表明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与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具有最大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经济开放性是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定位首要因素。 要素聚集与供给 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指标用于反映城市对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和供给水平。人才、资本和科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分处于第2位、第3位和第6位。要素集聚与供给能力经济中心
19、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判定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定位关键性因素。 基础设施 反映基础设施对经济中心城市定位影响的主要指标包括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基础设施和通讯,两者的指标权重份处于第4位和第8位。基础设施水平极大地影响着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金融、贸易和高级生产性服务中心的效率和效益,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 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突出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可以用关键服务业比重指标来衡量。该指标的权重值处于第5 位。城市产业结构的水平决定了该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在经济中心性的等级和地位。 市场与区位 反映市场需求条件的指标“城市市场总规模”和反
20、映区位条件的指标“行政区位便利度”的指标权重值为第7位和第9位。市场和区位条件是的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城市的管理、制度、文化等软力要素对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其次,权重处于11到18 位的要素,其权重值在0.10.2之间,且各要素之间的权重值比较接近。表明他们在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中,是一般性影响要素,发挥大体相当的影响力。处于指标权重最后两位的是腹地市场总规模和高级制造业比重,其权重值在0.1以下,表明相对于其他影响要素指标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较小,是次要因素。 由此通过计量结果的定量检验可以见,定性分析与定量计量得到的结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下
21、面计量模型以及最终定位计量指数和排名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七 经济中心定位指数比较 综合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与其他城市比较在发挥区域经济综合服务功能的竞争力的大小。通过对我国43个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功能竞争力指数大小的横向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上海和北京是中国经济中心功能定位指数最高的两个城市 其定位指数分别为1和0.98,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城市经济中心排名中处于第一集团。通过对前5 项最重要指标的排名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和北京在经济国际化、科技、资本、对外交通和关键服务业等重要分项指标的排名都处于前两位。尤其是经济国际化指数高出处于第3位的深圳近一倍
22、,这表明上海和北京已成为我国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和经济领域竞争的代表性城市,具有全国性的资源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是国家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和北京在未来世界经济城市中的地位将决定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尽管广州和深圳两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指数排名紧随上海、北京之后处于的第3位和第4位 但它们的定位综合指数在0.70.8之间与上海、北京有较大差距,因此在经济中心排名中处于第二集团。从几个重要分项指标的排名来看,广州和深圳发展经济中心城市的共性优势主要集中在经济国际化、资本、人才和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其共性劣势集中在关键服务业所占比重这一指标上,广州和深圳分处于第7位和第13 位,相对滞后。而且
23、深圳的科技竞争力指标也仅排在第14 位,这两项指标的排名居后与深圳制定的“发展以关键服务业为主体,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轻型、高级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极不相适应,影响了深圳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天津、南京、杭州、武汉、青岛、重庆、苏州、宁波、厦门、大连、沈阳、西安、成都、福州、哈尔滨和无锡分列中国经济中心定位排名的5到20 位 上述城市经济中心定位指数均在0.5 以上,在经济中心排名中处于第三集团。就总体情况而言,上述16 个城市绝大多数影响因素的排名中等偏上,但也都存在少量几个影响因素的排名超低,从而使这些城市的总体排名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就经济国际化这一最重要指标来分析,除青岛外,其他位
24、于该指标前15名的城市南京、苏州、宁波、无锡、杭州都居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这表明长三角已开始进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面开放”,区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青岛、厦门、大连的经济国际化水平虽然也较高,但因缺乏可依托的开放型腹地,仅可视为“点开放”,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其他中西部大城市经济国际化水平都偏低,如何实现城市经济与国际接轨,打开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是中西部地区各大城市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关键。 济南、东莞、温州、中山、珠海、佛山、石家庄、绍兴、郑州、常州、南昌、长春、泉洲、南通、长沙、合肥、嘉兴等17 各城市分列中国经济中心排名的第21到第37位 上述城市经济中心的
25、定位指数均在0.40.5之间。在经济中心排名中处于第四集团。就总体状况而言,上述17 个城市绝大多数影响因素的排名中等偏下,仅有个别影响因素的排名较高,因此使这些城市的总体排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在这一集团中,温州、常州、南通、绍兴、嘉兴、泉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城市均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由于他们分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各城市经济区域化、国际化指标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以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尽管在综合经济中心的排名相对较低,但由于产业专门化特征显著,因此未来这些城市仍有希望发展成具有专门化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
26、。济南、石家庄、郑州、长春、南昌、长沙、合肥等都是内陆的省会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其优势主要集中在科技、人才、关键夫妇也等指标。劣势则表现为城市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改变,这些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将面临着降级的危险。 烟台、惠州、秦皇岛、台州、威海、徐州等六个城市在43个城市中列中国经济中心后六位 上述城市经济中心定位指数均在0.350.4之间,在人居中心排名中处于第5 集团。上述六个城市除极个别指标的表现较好位,绝大部分指标的排名均在最后面。在这些城市中值得一提的是徐州的高级制造业比重居43个城市的第一位,但由于这一指标在综合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小,因此徐州
27、仍然在43 个中心城市中处于最后一位。 定位指数既可以针对特定城市确定其是否具有该功能以及其功能的地区性、国家性和全球性,又可以揭示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态势。 由于经济中心城市是相对于城市群和经济区而言的,为此我们将中国划分为九大地区,把以上 43个城市按经济中心指数排名顺序纳入各经济区和经济圈内,以期揭示各地区内的经济中心城市等级体系发育状况。 表5 中国不同地区人居中心城市排名东部: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区,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作为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四个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
28、综合指数分列于前四位,远远高于国内的其他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依托各自的经济腹地,其经济辐射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这四个城市均为全国性经济中心成市。同属东部的天津、南京、杭州、青岛、厦门等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排名也都位于前列,是华北核心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台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中部:中部包括华中地区的武汉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大连、沈阳、哈尔滨。除武汉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位于第8位外,东北各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排名均在1020位之间,与东部地区的同等级城市有较大差距,是中南和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西部:西部
29、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在43个样本城市重值占3席。西安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为重庆和成都。尽管西安、重庆、成都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排名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相近,是地区级经济中心城市,但由于缺乏可以依托的中小城市,其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发展潜力都收到了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和发展趋势看,东、中、西部在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群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新世纪构架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成为实现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两大战略的关键。 结论: 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关于综合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确定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30、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坚持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坚持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使自身早日成为全球经济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必须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为依托形成有效的经济区。缺乏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心城市或与周边腹地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的中心城市不是真正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 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区域内城市体系的最高级,可以有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也可以双中心并存。双中心可以通过优势整合,共同承担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 对于经济区域内中心性等级较低的城市,尽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但由于城市总体规模、经济总量较小、城市功能单一,因此该城市在座发展定位时决不能盲目地求大
31、求全。应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成为专业性经济中心。 八 中国综合经济中心城市定位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参与地区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间、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首先思考的就是城市总体功能定位的问题。下面选择其中比较成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 上海:面向世界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经济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处于三角洲江海交汇之处,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经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从第一阶段最早的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到第二阶段的浦东开发开放,再到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上
32、海一直保持的跳越式的发展态势。面向世界,建设世界经济中心城市是上海在新世纪对城市综合功能的全新定位。 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增长率是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按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首次突破2000美元,1997年跃上3000美元台阶,2000年再上4000美元新台阶,2002年已接近5000美元,达到4912美元,继续居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各省级地区之首。同时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11.9%。
33、 作为国家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和配置能力不断增强。6月末,作为中国两家证券交易市场之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其上市公司数量从10多年前成立时的6家增加到675家,股票市值从约30亿元人民币增至3.1万亿元。这个市值在全世界200余家交易所中名列第13位,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 在外贸方面上海拥有全国最发达的进出口贸易,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3年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00亿美元分别是同期北京和天津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61倍和2.38倍。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传统产业向周边腹地的转移。把融保险、商贸物流、港口运输、咨
34、询服务等第三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同时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10年间已形成几个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现在的上海,东北方是以宝山钢铁公司为主的钢铁工业区,西边是以上海大众为主的汽车工业区,东边是浦东的微电子工业区,东南的杭州湾则是化学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创新地和输出地之一,全年有上亿元价值的技术流向全国;以科技为依托,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大大加强。 上海日益改善的商务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国际银行家和国际跨过企业的投资。这里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首选地。目前排名世界前50的大银行,有80以上在此设立了分支机构;“通用”、“英特尔”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
35、在此同台竞技,合同利用外资已超过1500亿美元;上海经济正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 此外,上海发展世界经济中心还得益于其拥有国内最广阔、富足的腹地资源。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光靠上海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与整个“长三角”地区开展合作。上海与江、浙两省形成一个互动的产业生态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上海走向世界经济中心舞台的坚实支撑。 当前国际经济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基于外部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内部自身实力的积累,我们认为上海将完全有可能实现其经济中心功能由国家级向国际地区级乃至世界级的跨越,成为真正的世界城市。 深圳:华南新兴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珠江三角洲
36、地区迅速崛起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因其具有毗邻香港的特殊区位,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曾一度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通道,是中国接纳国际产业、资金、技术贸易转移的前沿。这些都为深圳发展金融、商贸、咨询和信息服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为培育城市综合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奠定了基础。 全方位的开放性是经济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深圳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最大优势正源于其在资源、贸易、交通等方面的开放性。 在资源聚集方面,首先深圳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一直吸引着全国各地以及港澳的大批高级人才在那里汇聚。其次在资本方面,深圳优越的投资环境,国际资本大量
37、涌入,使深圳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从1979年的1537万元到2002年49.02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35%,使国内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贸易方面,深圳经济是以外贸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城市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较高。2002年深圳进出口贸易达872.31亿美元,其中出口465.57亿美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此外,深圳作为地区性物流中心,全市有12个一类口岸,5个二类口岸。其中,皇岗口岸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深圳也是全国唯一拥有陆海空口岸的城市,这些都为深圳经济的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产业结构方面,深圳产业轻型化和高级化在国
38、内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深圳的三次产业比重达到0.8:55.7:44.5。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贡献率已达35%。深圳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得到了不断增强。 深圳作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完备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深圳的又一大优势。最后拥有珠江三角洲的广阔腹地使深圳具备了成为华南地区性经济中心的基本条件,如能与香港、广州形成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大城市经济圈,则深圳同样也可以走向世界。 九 政策建议 发展经济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是我国新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把建设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此我们遵循经济中心城市崛
39、起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就建设经济中心的共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经济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开放程度影响其城市功能的发挥。通过扩大开放,可以吸引和利用域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全面参与到世界经济大循环,提升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由于与经济腹地之间存在着产业转移和扩散形成的产业链联系,通过对产业上下游之间的作用亦可以推动区域产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加大政府制度创新力度,真正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经济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间的集聚和扩散运动是完全的基于经济关系而存在的。因此,要实现中心城市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
40、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有序的市场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来保证其实现。通过对现有户籍制度、人事制度、金融制度、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消除由不同行政区域划分带来的地方性壁垒,才能真正使资源在经济区内高效有序流动,使区域经济整体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加大对科技要素的投入,以核心技术提升城市产业国际竞争力 经济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的技术创新中心,而技术创新又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性决定了它必须发展高技术产业。但如果不能掌握能带来高额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则是城市乃至整个经济取的产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要大力加强科技要素投入,包括研发资金、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成本等,提升产业核心技术
41、的自主研制能力,以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搭建城市信息化平台,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主体是服务业。经济中心的重要职能就是为整个经济区提供综合性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领域中金融、贸易、咨询等行业都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服务成本却大大降低。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中心城市发挥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平台。加快大建成是信息化平台既包括硬件功能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外,还包括符合现代经济系统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因此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是经济中心城市扩展服务范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加强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经济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经济中心城市通过产业专业转移和为腹地提供综合服务,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中心城市通过对腹地优势要素的积聚作用不断强化自身的增长极地位。腹地是经济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腹地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取决于腹地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联系的紧密度。当前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腹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已成为京、津两市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经济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是使整个经济区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