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33923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第 28 卷第 9 期2010 年 9 月嘉应学院(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OFJIAYING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V01.28No.9Scp.2010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王海燕(嘉应学院社科部,广东梅州 514015)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举其要者一是历代思想家们如先秦儒,法,道,墨诸家对廉政思想的深刻阐发和弘扬;二是一些有作为的君臣时廉政思想的倡导和实践;三是“国得宝,不如荐贤 “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的思想火花.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

2、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四点启示:德法并举,营造“廉洁“ 和谐的社会环境; 民水君舟,强化为官者“民本“ 思想的教育;居安思危,培养盛世下全体公民的忧患意识;考核监督,完善公务员的队伍管理和建设 .关键词: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10)09002205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和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在历代思想家和一些明君贤臣的直接倡导及身体力行实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为后人留下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今天所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举要中国

3、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试梳理其要者加以阐述.(一)蠲浊而流清 ,废贪而立廉:古代先哲对“廉政“ 文化建设的贡献儒家的“为政以德 “,“以廉为本“,“廉政必先廉吏“ 的思想;法家的富民安邦,礼义廉耻国之“ 四维“ 的思想 ;道家的知足常乐,抵制贪欲,清心养廉的思想;墨家的节用爱民,“廉,义,爱,哀“ 君子之道的“ 四行 “思想等等 ,都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自隋唐以后,大量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步人仕途,从饱读诗书,到掌权从政,大多数人往往是集二者于一身,这其中不乏有威望的思想家,他们把廉政的理念带进官场,通过他们的倡导和率先垂范,使国家的吏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接受收

4、稿日期:20100715作者简介:王海燕(1956 一),女,蒙古族,吉林松原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社会史.廉政清风的洗涤.如北宋的范仲淹,为人正直,他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已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激励着无数的后人和为官从政者.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秋甫三首诗中有两句写到:“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王勃在上刘右相书诗中也写到“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代着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所说的“蠲浊而流清 ,废贪而立廉“等都是对为官者廉洁之德的阐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行己有耻“ 的思想,认为行己有耻不仅是要用羞恶廉耻之

5、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且还应是“自子臣弟友以至出人 ,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之事也.之于人大矣!“等处世待人之道 .他鉴于明末清初一些学人和士大夫寡廉鲜耻,趋炎附势而丧失民族气节的现象,提出“士而不先言耻 ,则为无本之人 ;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也就是主张把“博学于文 “与“行己有耻“结合起来.因此,他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 圣人之道“, 否则,就远离了 “圣人之道“.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 并认为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提出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

6、力量.晚清大思想家,两江总督曾国藩把道德规范为“诚,忠,勤,恕,敬,第 28 卷第 9 期王海燕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 23廉,俭,信,谦,慎“等十字,主张用传统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其中的“廉“ 和“俭“即是中国历代学者和思想家一直所倡导的和孜孜以求的修齐治平的重要内容.(二)“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古代君臣对“廉政“ 的倡导和实践在中国古代,对廉政的倡导除了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外,还有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及其属下大臣.从远古的尧,舜,禹开始,直到明朝的海瑞和晚清时期的道光,曾国藩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诸多明君贤臣对清廉从政的传承提倡,制度构建以及身体力行的实践,为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做出了

7、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称道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皇帝,他所创立的封建盛世“贞观之治“,其核心内容就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纳谏和用人,这些都与廉政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太宗继位后,总结了隋炀帝暴政而亡的教训,他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有兴造之事,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百姓没有怨气,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百姓造福.秦始皇营建宫室,引起民怨,其原因是为徇其私欲.我今天准备修建一宫殿,材木都已准备齐全,但一想到秦始皇之事,遂作罢.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他下令:“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

8、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正是皇帝的倡导,在此后 20 年间,出现了社会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清明景象,为贞观之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太宗是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经历过来的,对君和民的关系而导致政权的稳固与覆灭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常说:“ 民,水也 ;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因此 ,在贞观年间 ,他把 “安百姓“作为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说“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

9、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讲了贪财之人的愚蠢,他说“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日:“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 ,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_3 古往今来,贪官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待到贪污受贿事发,锒铛入狱,则悔之晚矣.作为封

10、建皇帝的这段话,对当今为官者也是个极好的警醒.在中国历史上,治吏最严,惩贪最厉者非朱元璋莫属.明朝政权建立后,即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对官吏贪污腐败加以严厉处罚.如官员贪污赃银 6O 两以上者,将被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朱元璋命令在各府州县衙门左侧设置皮场庙,就是剥皮的刑场,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示众,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员.这种办法无疑对各级官员们起到了相当大的震慑作用.他还亲自编写御制大诰,用活生生的案例进行廉政方面的普法教育,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不仅深深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物力的艰难,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带头倡导节

11、俭,反对奢侈浪费.洪武三年七月,太祖查阅内藏时,很感慨的对臣下说:“此皆民力所供蓄积,为天下之用,吾何敢私苟,奢侈妄费,取一己之娱,殚耳目之乐,是以天下之积,为一己之私也,今天下已平,国家无事,封赏之外,正宜俭约,以省浮费.“朱元璋不喜欢喝酒,他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洪武四年十一月的一天,守卫京师的将士中有人于闲暇时酣饮,朱元璋听说后叫来训斥说:“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乃丧家之源.近闻尔等耽嗜于酒,一醉之费,不知其几,以有限之资,供无厌之费,岁月滋久,岂得不乏.且男不知耕,女不知织,而饮嘉应学院(哲学社会科学)2010 年 9 月食衣服,必欲奢靡.夫习奢不已,人俭良难,非保家之道.“ 随后即命

12、令:“ 自今宜量人为出,裁省妄费,宁使有余,毋令不足.“在朱元璋看来 ,节俭二字,非但治天下者当守,治家者亦宜守之.朱元璋不仅重典治贪,更为可贵的是他作为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能够带头执法.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他还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精神.朱元璋惟一的亲侄,开国功臣朱文正违法乱纪,朱元璋毫不留情废了他的官职.开国功臣汤和的姑夫,自以为后台硬,就隐瞒常州的土地,不纳税粮,朱元璋也将他依法处死.(三)国得宝,不如荐贤“: 中国古代选官

13、制度中的思想火花廉政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是官员的选拔,这可以说是吏治清明的第一道保障.中国古代早就有“国得宝,不如荐贤“的深刻认识 ,这是古代选官制度的思想火花.的确,无论对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政权,具备一支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僚队伍,是能够实现清明政治的重要基础.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凡是开明之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重视选拔官吏.早在尧舜时期就十分重视选贤任能,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寿 116 岁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他在选择接班人时,“ 知子丹珠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认为:“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珠病;授丹朱,则天下

14、病而丹珠得其利“.因此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舜在选接班人时,继承了尧的这一做法,选用治水有功的禹执掌天下.尧舜择贤传位,开启一代风气之先,为中国古代以德治国,举贤任能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诸葛亮特别强调“举贤“ 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他曾总结两汉兴衰治乱,用人得失的历史教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并据此提出了“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方针.他说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他认为作为一国明君 ,只有做到洞察全国大小官吏的善恶,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才能使得众多贤才为国所用.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的着名论

15、断,这是当时对人才重要性的最高概括.“贞观之治“ 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人得当.贞观元年,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官的审慎.选任官员要根据才能授职.尚书早就说过“任官惟贤才 “,我们应该记住.贞观六年,他对大臣魏征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可见,在如何选官用人上 ,唐太宗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天下未定之时,可以注重人的才能,天下已定,就必须要德才兼备了.明太祖朱元璋也把德行作为选任官员

16、的首要条件.在洪武六年(1373 年)下诏求天下贤才,强调司察举贤才必须“以德行为本 ,文艺次之“. 而且非常重视人才群体的作用.他在洪武十二年,对礼部臣僚们说:“ 为天下者 ,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_6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求天下贤才,强调司察举贤才必须“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 由此 ,以德为先的用人思想通过诏书的形式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准则.清康熙皇帝的人才思想更具有经典意义.他指出:“ 自古选贤任能 ,为治之大道.“ 所以,“致治之道,首重人才“.这些论述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国运

17、盛衰,皆系于人才的道理,即使今天的人读起来仍觉获益匪浅.二,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现代启示儒家学说蕴含着丰富的现时代可以借鉴,继承和吸收的廉洁文化资源.(一)德法并举 .营造“廉洁“和谐的社会环境第 28 卷第 9 期王海燕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及其现代启示在以儒家为主导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强调德治教化,但也从来没有完全抛弃法治.儒家在治国方略的设计上是“以德为本 ,以法为用“, 或者说“ 德法并举,德主刑辅“. 因为在儒家看来 ,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各有积极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但是德法有自身所无法弥补的缺陷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借以发挥自身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多数时期,都采

18、用这种建立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基础上的“德主刑辅“ 的治国方略 .德法并举不但对于我国现今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我们营造“ 廉洁 “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具有深刻的启迪.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德法并举,二者不可偏废.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回顾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使我们对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的治国方针有了很清晰的答案.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由于单方面强调法治,实行暴政,结果使其秦王朝短暂而亡.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以治吏惩贪最严而着称于世,但他并没有忽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作用,采取德法并用的方针,使得他所创建的大明王朝初期的政治清明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孟子

19、曾经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德法并举,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虽然现代社会更加突出法治,但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成功的经验传承下来,再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点和现代社会的有效机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思想体系和制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二)民水君舟 ,强化为官者“民本“思想教育民水君舟的思想,最早是由苟子提出来的,后来被唐太宗等后代思想家和统治者所阐发,可以说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经验.这一告诫对于我们今天领导干部个人政德的培养和

20、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自先秦典籍尚书提出“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之后 ,历代进步思想家以及较为开明的统治者都能坚持民本与爱民的思想传统,并在统治制度与政策的设计上有所体现.他们能够比较清楚的认识到,政治的重心在民不在君,比如孟子就直接提出“民贵君轻“ 的思想.社会的主体是民而非君,统治者的政策只有顺应民心,保护人民,爱护人民,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戴,国家才能够达到长治久安.否则人民就会造反,政权就会覆灭.“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等等.这些古之圣贤之言 ,无不都在强调民本思想.因此可以说,民本思想既是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今天,我们仍然强调以民为本,尤其对于廉政文化建设而言,民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权力的行使就应该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其宗旨.只有坚持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原则,才能够在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