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北京交通大学 许茂祖,一、什么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二、为什么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三、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构成与工作环节四、对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基本要求,一、什么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保证和监控对象,既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又包括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的、完整的、闭环的系统 保证与监控,内部与外部 保证与监控的对象:对象是教学质量,与形成教学质量有关的所有环节、部门和人员都应该纳入保证与监控的视野,不能简单地看作监控的对象是人,尤其不能看作监控的对象就是教师 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控制的必
2、要性 教学效果的后效性 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控制的必要性 闭环的系统才能优化,二、为什么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进行质量的管理。而教育教学工作与一般的生产工作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与一般生产的质量管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是教师,教师的职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了研讨、集体备课、总结等,讲课、辅导、指导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是要由教师个体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形式的自由职业者,这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要求和内在的积极性,而主要不是靠外在的各种压力和其他因素。因此,在教育教
3、学质量的管理中,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该放在帮助教师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的认识,从而调动起他们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身要求和内在积极性,使其能自觉自愿地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和重心放在“理”而辅之以“管”、真正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身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呢?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种既有激励功能、又有约束功能的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就像一部运转良好的机器,各个零件、各个部件互相有序地连接、啮合在一起,一旦启动,就能各就其位、各尽其能、按部就班地运行起来,有了这种机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从事每
4、一个教学环节的有关人员都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每一个环节、从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关人员,也都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将会给教学质量带来什么后果,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从而自觉地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 建立这种机制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建立起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三、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构成与工作环节 从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定义及其功能来看,从系统的要素构成来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至少包括: 控制要素子系统:保证与监控什么,即保证与监控的对象(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学、管) 质量标准子系统:按照什么标准进行保证与监控,即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统计
5、、测量评价子系统:保证与监控的手段,即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评价 组织子系统:谁来保证与监控 保障子系统:如何使保证与监控工作顺利进行,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工作环节 从工作环节来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至少包括六个环节: 目标的确定 如何确定恰如其分的目标 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 注意区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各主要 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 统计与测量(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与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评价 反馈 调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中心是评价 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与监控的根本目的是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达到了这
6、个目的,只有通过评估或评价才能做出判断,所以评估或评价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确实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 评估或评价总是根据一定的目标来进行的,总是要有一定的标准,总是要在通过统计与测量进行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评价或评估才能得到教育教学系统输出的比较全面的信息从而使反馈和调控得以进行,即评估或评价把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其它五个主要工作环节(目标的确定、质量标准的建立、统计与测量、反馈、调控)都联系起来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四、对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基本要求 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它自身规律的。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
7、与监控工作,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内部以及它与其它方方面面之间的各种关系。遵循这个规律,教学工作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改革与发展;否则,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受到挫折和损失 教育教学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育的外部规律和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 教育的外部规律就是指教育必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教育必须适应这三方面建设的需要,当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适应经
8、济建设的需要,因为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是,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事物,教育教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都要遵循各自不同规律,不能违背各自的规律,也不能用一种规律取代另外一种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是,不能用市场的规律代替教育教学规律,不能用管理市场、管理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教育教学 市场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市场经济是以追求最高的利润
9、、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而教育是培养人的,它首先追求的应该是最好的社会效益,其次才是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矛盾时,一般地说,经济效益应该服从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教育教学首先是以追求最好的社会效益为目标的,而不是以追求最高的利润、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由于这个本质上的不同,反映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规律。如果简单地用管理经济的办法、用管理市场的办法去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产生很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经验教训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商品经济大潮对教学的冲击,为了解决教师不愿意上课的问题,很多学校实行了课时津贴制,它在当时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解决了教师
10、不愿意上课的问题。但是,课时津贴制实际上是用管理经济的办法在管理教学,和企业中的计件工资十分相似,实际上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效应,第一,由于课时津贴完全是根据直接面对学生授课的学时数来发放的,难以调动教师从事除了直接面对学生授课的教学环节以外的其它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及从事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第二,教学质量的管理遇到困难,因为质量高和质量低、效果好与效果差课时津贴都是相同的,在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教师千方百计多上课,但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不够 第三,减少课内学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与原则,但是,执行
11、起来阻力很大,因为课内学时减少了,就意味着课时津贴减少了,这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很多教师以种种理由反对减少课内学时 最后,由于不少教师为了能取得更多的课时津贴而千方百计地多上课,既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优秀教师的引进,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解决课时津贴制造成的种种矛盾,近年来很多学校把课时津贴制改革为岗位制,将各课程从负责人到一般教师设置若干岗位,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津贴,也有相应的岗位责任,这些岗位责任,既包括高质量地完成直接面对学生的各项教学任务,也包括不直接面对学生的其它教学环节,还包括课程的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要取得津贴,必须能通过岗位责任完成情况的全面考核。与课时
12、津贴制相比,岗位制就比较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尚未认识到这个问题,仍然固守着课时津贴制。到这些学校考察,首先看到的是课内学时压不下来,教学改革难以深入,当然,前述的几个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结果,既不能用管理经济和管理市场的办法来管理教学工作,又要使教育教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如何适应呢?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文化背景、教育价值观等各不相同,所以用以实现这种适应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一切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原则来使教育教学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第二种是以日本、前苏
13、联和改革开放前的我国为代表的以一切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原则来使教育教学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第三种是以既要满足国家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说兼顾国家与学生的需要)为原则来使教育教学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我国目前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在处理教育外部规律中的具体体现,教育的内部规律 教育的内部规律就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通过教育要使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包括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其由一个自然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在我国,这个内部规律则具体表现在如何正确处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的关系 在促使人的
14、成长中,要注意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群体成才和贯彻因材施教特别是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关系,一个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虽然也讲因材施教,但是在实践中,更加强调的是群体成才,不注意贯彻因材施教,特别是不注意使优秀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甚至提出过“不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的口号。这实际上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反映。所以,我国人才培养的的水平比较整齐,整体水平并不低,但是培养出的拔尖人才却很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尽管也讲使受教育者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如毛泽东同志就曾多次讲到过这个问题,但
15、是在实践中,更加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而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压抑甚至是扼杀学生的个性。不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学业上,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在对人才的评价上,似乎只有面面俱到的人才是人才,其他方面比较平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点欠缺,但是有明显的特长,往往就不被认为是人才。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我国的文化背景(讲中庸,讲平均主义)的问题,还与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关。比如用人,往往喜欢用听话的、没有独立思想的、没有个性的人,认为有个性的人,即使不是坏人,起码也不是好人。这样的用人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没有独立思想、没有个性的人,只会人云亦云,是很难有创新精神的;
16、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除了有政治歧视的原因外,不注重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不注重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不能不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中,还需要强调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素质的养成,使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不仅要会做事,也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的人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要研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切实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不要提出一些时髦的但是是错误的口号,不要追风,如: 教育产业化 教育国际化 教育与国际接轨,对于教育教学规律,还要注意处理好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关系,
17、这就是内部规律要适应外部规律、服从外部规律,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教育最终是要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成为社会的人。因此,在着重研究教育教学的内部规律的同时,更要研究它的外部规律以及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能片面地强调内部规律,甚至要求外部规律服从内部规律,而是要努力使内部规律适应外部规律,服从外部规律,以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就是我们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由于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思想也就是我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总
18、体上的看法。可以说,教育思想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理性认识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是这样的教育思想,就是那样的教育思想;不是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是错误的教育思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对教育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支配下形成的。反过来,从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中,又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是这样,对一个教育机构(如一所高等学校)也同样是这样 可见,从表面上看,教育思想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很具体地表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或一个教育机构对教育中
19、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中,是可以考察的。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用现代教育思和观念想来指导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有它的精华,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等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即使是在今天来看,也应该说仍然是先进的、科学的,它们是我国精神文明的结晶,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发扬光大的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束缚与桎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
20、,也有过时的、落后的成份,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糟粕。如:唯师为听的教育思想,祖宗之制不可改的教育思想,强调门派壁垒的教育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教育思想,以及在教学中片面强调与固守演绎法而忽视甚至反对归纳法的教学方法中所反映出来的继承性教育思想等。此外,压制学生的个性、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等,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陈旧、落后的东西。这些是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加以摒弃的,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非常长,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而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从秦朝开始,在政治上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制,从汉武帝开始,又实行了“废黜百
21、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思想上,都是高度集中、高度专制的。正是这样的集中与专制,才使得我国的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维系,也才使得我国的封建社会得以延续那么长的历史。然而,这样集中、专制的封建统治,对人的思想束缚与桎梏也是非常严重的,同样对人们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与桎梏也是非常严重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至今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严重地束缚着不少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高等学校的组织文化本来就具有很强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一方面使得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使得一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良传
22、统与特色能比较稳固地保持、不易遭到破坏,但是同时也就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的改变更加困难,可见,教育思想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尽管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许多问题在理性上也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一遇到实际问题,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又会顽强地表现出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注意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并始终把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始终。同样的,在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也要始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
23、我们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也必须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使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它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中注重调动被管理者自主性与积极性的“Y”理论或者以人伦为基点的人本主义管理的“Z”理论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当前在教学管理中,“X”理论的影响还很大,亦即仅把教师与学生(特别是教师)看作是被管理者、当作物性客体而理性、客观与定量地配置、控制,而把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作为这种管理的手段,甚至作为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奖惩、晋职的依据。这种管理思想压抑了被
24、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事实上的人文主体性,因而从根本上严重地窒息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这显然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悖的,需要努力加以克服,而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各个工作环节中,(2)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所谓人才,不仅是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人,还应该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作为高等教育(这里主要是指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能力方面,应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乃
25、至发现问题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必要的组织与社交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应该具有全面的素质,特别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些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起来,就是要求所谓的人才具有比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需要的人是多种多样的,在坚持德智体、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人可以、而且应该具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只要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都是人才。按照这样的人才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否全面协调地发展、是否具有健康的个性,应该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应该坚持培养这样的人才,坚持培养德智体、知识能力
26、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坚持培养多种多样的、具有健康个性人 特别要指出,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是当今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严重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能承受各种压力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应该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3)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质量标准 教育思想不同,相应的质量标准就不同。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质量标准,表现在各个方面,如: 好教师的标准 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高水平的答疑的质量标准 质量高的实验的质量标准 实习的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或其他毕业环节)的质量标准 好的教学方法的标准 好学生的标准
27、 在开展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时,一定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质量标准,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束缚,符合大众化教育下的质量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形势变化了,相应的质量观也应该随之变化。 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科学的质量观的要点: (1)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必须与目标相联系 (2)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高等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相应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3)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是由共性的标准和个性的标准两个部分组成的 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能再墨守精英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的
28、教育质量观, 符合校情,具有学校的个性 既然大众化高等教育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观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目标的多样化和质量标准的多元化,那么,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就必须符合校情,必须具有学校的个性,否则,就会变成千校一面,各学校办不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也就谈不上提高办学水平 (1)学校要有切合实际的定位,即学校的定位要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学校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所承担的任务的要求,符合学校的服务面向,符合学校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符合学校定位的目标,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有一种不好的文化传统,就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攀比和趋高的心理,容易形成盲目地追求
29、“高层次”、“高水平”的状况,不少高等学校不能安于自己的定位,不能在自己的定位上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20多年来多次出现的学校升格风、改名风,都是这方面的表现。这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浮躁情绪的一种表现。而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导高等学校的工作时往往不注意甚至反对对不同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指导,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和社会组织在评价一所高等学校的水平与质量时,往往也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用一个标准去要求,而且这个标准往往又是有多少重点学科、多少学位点、多少重点实验室、多少科研项目和经费,而不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与主体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这就更形成了一种对高等学校误导,更加剧了这种目盲追求“高
30、层次”、“高水平”的趋势,(2)要有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组织系统与保障系统。哪些单位、哪些部门构成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组织系统,哪些单位、哪些部门构成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保障系统,这些单位和部门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不同的学校要根据各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与任务分工确定,不可作千篇一律的要求,原则上是由与教学工作直接有关、直接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单位与部门构成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组织系统,由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形成起保障作用的有关单位与部门构成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保障系统,(3)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
31、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由于不同学校的目标是不同的,而质量又是与目标紧密相连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条件下,学校的目标是多样化的,相应地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即不同高等学校有着不同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学校在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时,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照搬照抄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也不能认为质量标准越高就越好。这里除了包括质量标准本身,还包括究竟哪些教学环节是学校的主要教学环节,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确定。原则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起关键作用的那些环节,都应该看作是学校的主要教学环节,这些环节都应该有符合学
32、校实际的质量标准,并由此构成教学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的质量标准系统,(4)要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信息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必须有一个信息系统,即统计与测量系统(当然,它是统计、测量与评价系统的一部分),而这个信息系统也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如到底要收集哪些信息,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其原则是这些信息应该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或说这些信息要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渠道、用什么手段(是通过测量,还是通过统计,以及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和测量)来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如何整理、如何分析、如何处理,也都要符合学校
33、的实际,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兄弟院校的具体做法。需要指出的,在能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与监控的前提下,所收集的信息应该尽可能精炼,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因为信息的收集量过大,会因为工作量过大而缺乏可操作性,以致工作难以坚持,(5)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内部经常性的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价制度。如在学校内部究竟开展那些评估工作,如何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如何进行评估,如何正确地利用评估的结果,都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其原则是,抓好这些评估,就能够充分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能够充分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有力地保证教学质量并使之不断提高,在这个前提下,评估活动越少越好,不宜过多
34、,否则工作量过大,难以坚持,也容易产生副作用,使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评估的效果。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经常性的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要从实效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以取得实效为原则,(6)要有符合校情的反馈与调控方法。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开展评估,都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反馈和调控,这里的调控包括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因为只有既有了实时控制,又有了反馈与调控,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作用,才能真正形成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反馈与调控也必须符合校情,符合学校的实际。例如,反馈哪些信息,什么信息反馈到哪里,通过什么渠道反馈,采用什么方法反馈,对哪些环节进行调控,由谁来
35、进行调控,如何进行调控,都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只有这样,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才能正常运转,为了使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工作符合学校的实际,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既要研究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的规律,更要研究校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构建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特别要着力建立有效的学校内部经常性的教育评估和教学评价制度,以形成既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又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保证的功能的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要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我们希望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尽可能完善,能反映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便于操作
36、,能顺利运行并能切实坚持下去,真正长期起作用,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即要求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怎样才能使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呢?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这个体系的构建必须是科学的,即它应该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是符合学校实际的,否则是不可能具有可操作性的,(2)这个体系又要力求清晰、简易,不宜过于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与监控的对象要恰当选择。教学质量系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与教学质量有关的环节与因素非常多,如果试图把所有的环节与因素都加以监控,势必会使这个体系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监控的工作量非常大,抓不住主要矛盾,难以运行
37、且效果不好。应该抓住那些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最关键的环节与因素作为保证与监控的对象,这些环节与因素的质量提高了,就可以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就有保证了,这样整个体系就不会过于复杂,能坚持运行并取得实效,质量标准要简易明确。要抓住那些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的教学环节,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如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或其他教学环节)等,不要面面俱到 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信息(包括各种资料与数据)要简单明确。这些信息应该能反映教学质量的基本状况,但是又仅反映教学质量的基本状况,而且是反映教学质量的主要状况。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应该与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主要因素有
38、直接或间接的、但是是密切的联系,不要试图收集、整理、分析与教学工作有关的所有信息。同时,收集的信息的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能经常做大的变动。否则,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太大,是难以长期坚持下去的,甚至是难以实施的,学校内部经常性的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中心,一定要抓好,但是,对评估的客体(评谁)和评估的对象(评什么)一定要恰当选择。一般地说,学校抓两三项评估就可以了,不宜过多。因为评估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搞得过多,甚至评估泛滥,就会造成评估成灾,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和应付评估的倾向,那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两三项评估工作,可以根据学
39、校当前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的要求加以确定,如对学校二级单位(学院或系)的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等 此外,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价的周期不宜过短,频率不宜过快,指标体系设计要科学,否则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对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工作,一定要使全校师生员工,首先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化,以教学管理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使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自己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具体工作任务、应该如何去做、工作的质量标准是什么,从而使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大家自觉的、共同的行动。否则,将会使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变成了少数人在对多数人进行监督和控制,那样是很难操作的,也是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的 为了使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既能比较完善,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步骤的做法。在初期,可以先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的框架,具体的运行方案可以力求简单,先运行其中的一部分,在运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加以完善,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系统的完善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