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1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1/31)1 任务依据、设计标准及测设经过1.1 基本概况海虞北路延伸段位于常熟市虞山镇,起自老 204 国道(北三环)与海虞北路交叉口处, 向北延伸与 204 国道改线段交叉,在谢桥转盘处线形微调,之后继续利用老路至沿江高速公路常熟北互通匝道。路线全长 5.405km,道路宽 40.5m,设计速度80km/h,为六车道一级公路。海虞北路延伸段是规划城市向北发展主干道,也是城市北部出入口,与 204 国道常熟改线段(四环路)在谢桥南交叉。204 国道常熟改线
2、段是常熟北部最重要的一条过境通道,也是常熟四环路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交通流量分析,204 国道改线段作为常熟四环路一部分,需要承担大量的集散交通。为充分发挥两条道路在区域路网中的骨干功能,同时也方便常熟北部居民交通出行,两条高等级公路交叉时采用分离立交方案。在此背景下,受常熟市交通局委托,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完成了海虞北路延伸段预工可性行研究,并开展了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1.2 任务依据(1)常熟市交通局关于常熟市南北向快速通道工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委托书。(2)常熟市交通局常熟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立交方案审查会会议纪要。1.3 设计标准1.3.1 技术标准依
3、据工可研究成果,海虞北路延伸段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为 80km/h。考虑到现有道路规划和沿线居民交通出行需求,一般路段按 40.5m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实施,设置 3m 中间带,行车道宽 233.75m,辅道宽26.5m,辅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通过波形梁护拦进行隔离,宽 21m(含 20.5m 路缘带),采用沥青砼路面。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改线段立交采用主线下穿方案,主要技术标注如下:(1)下穿孔控制净高:5.1m;(2)荷载标准:公路级;(3)最大纵坡:2.55(4)设计使用年限: 100 年;(5)混凝土抗渗等级: P6。1.3.2 主要技术规范本次海虞北路延伸
4、段扩建工程施工图测量、施工图设计采用和遵循的标准、规范及规程均为现行有效的国颁和部颁标准,设计文件编排及图表内容、格式参照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007 版)的规定编制,具体如下:(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4)部颁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 C30-2002);(5)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7)部颁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5、规范(JTJ/T019-98);(8)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9)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0)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1)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2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2/31)(12)部颁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13)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4)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6、JTG D63-2007);(15)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16)部颁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 T006-2002);(17)部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JTG B03-2006);(18)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6);(19)部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20)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21)部颁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22)部颁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23)部颁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
7、60-2008);(24)部颁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25)部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JGJ-2001);(26)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27)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 年);(28)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007 年);(29)国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30)国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 年版);(31)国颁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2)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8、(33)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34)国颁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施工时,如有新的规范、规程颁布实施,则应按新的规范、规程执行。1.4 研究及测设过程1.4.1 研究过程海虞北路延伸段是常熟向北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干道,它的拓宽改造势必沿线居民正常出行造成影响。根据业主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了全线交通组织设计,梳理清楚路段交通组成和沿线交通出行的需求。2008 年 11 月 27 日,常熟市交通局组织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交通组织分析会,基本明确了项目沿线交叉开口和路基标准横断面,考虑到沿线居民出行需求,在一级公路六车道基础上两侧增加 6.5m
9、辅道,路基全宽 40.5m。2008 年 12 月 16 日,常熟交通局组织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改线段交叉方案讨论会。考虑不影响 204 国道改线段正常通车,此处交叉近期按平交实施,远期预留互通。2009 年 1 月 7 日,常熟交通局组织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改线段交叉方案评审会。会议明确要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改线段采用分离立交的交叉形式,同时考虑 204 国道 2009 年通车需求,要求海虞北路下穿 204 国道改线段。2009 年 2 月 14 日,常熟市市委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在交通局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改线段交叉下穿方案讨论会。会
10、议基本明确了主线下穿的结构方案,同时就分离立交的平面布置和辅道处理也给出了相关建议。1.4.2 测设过程依据方案设计审查会议精神,项目组对原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于 2009 年 1 月9 日1 月 22 日进行了补充调查,主要包括:(1)针对涉及的供水、污水、供电、供气、通讯等管线的现状位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2)施工图外业调查阶段,利用 GPS-RTK 对路线按照每 25m 一个断面,采集坐标和高程信息。建立路线数字化地面模型,为数字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3)施工图外业调查阶段,项目组进行了路基防护及排水、路线交叉、征地拆迁、筑路材料等外业测量和调查工作。对线路
11、所经过区域的原有灌溉排水及地方道路等进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3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3/31)行调查了解,同时项目组还进行了筑路材料及材料单价的调查。(4)就下穿部分进行地质详堪,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作为设计依据。详勘调查结束后,院内及时组织了定测成果检查和验收,院技术质量部和项目副总对本项目实行跟踪控制和审查,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项目组以此编制了详细的设计计划、人员安排及图纸细目。设计过程中我院严格按照 ISO9001 质量体系的标准和程序,坚持“两校三审”制度,做到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审查,责任到
12、人,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线路走向、标准采用和拓宽改造设计方案等均经过了反复的比较、研究、修改和调整,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审查会议纪要精神,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确保方案合理可行、造价节省、施工方便、工期缩短。2 工程概况2.1 标段划分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起至北三环与海虞北路的分离立交处,终点接沿江高速公路常熟北出口匝道,研究范围: K0+000K5+405,全长 5.405km。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将海虞北路延伸段设置为两个施工标段,其中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改线段立交为一个标段,命名为 A 标,研究范围: K3+130K4+130,全长 1km。剩余两段为一个标
13、,命名为 B 标,研究范围:K0+000K3+130 和K4+130K5+405,全长 4.405km。2.2 本标段相关信息A 标为分离立交标段,主线行车道和辅道下穿 204 国道改线段。行车道下穿 204 国道改线段时采用箱通结构,结构尺寸为 2-13.255.6m;辅道在路基最外侧下穿 204 国道,采用人行通道的标准进行设计,结构尺寸为 4.52.2m。下穿通道道路设计中心桩号为 K3+582.663, 在道路设计纵断面 K3+290.0 和K3+963.500 设反坡点位置,道路纵向最低点里程桩号为 K3612.500。行车道下挖起点桩号为 K3+292.663,终点桩号为 K3+9
14、47.663.全长 655 米,共分为挡土墙结构,坞式结构,暗埋式连续框架结构。行车道和辅道下穿段落的雨水设置泵站进行排除,路面水通过横坡排向道路边缘,在路边设置雨水井来收集后排入纵向雨水管中。3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3.1 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苏锡常长三角地带,所处地区为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和太湖水网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高度 15m,属平原微丘区。常熟市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境域呈荷叶型,地势低平,水网交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市境西部、西北部地势较高,海拔高度为 2.56m,河道数量偏少,遇旱时水源紧缺,多筑坝蓄水。市境东南部与南部地势低洼,浅水湖泊众
15、多,有昆承湖、南湖荡、湖圩、陈塘、陶荡面等,水深多在 13m,面积有数千亩或数百亩不等,连通这些湖泊的大小水道组成稠密的水网,有“水乡”之称。高程在 2.5m 以下时,每遇洪水,地面往往低于水面,易患涝害。市境东北部沿江一带地面以新冲积物为主,已大面积辟为棉田。依据地形结构,又可分为虞西平原、昆承平原和沿江平原三片。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福山等。3.2 气象本项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气候区,具有海洋性的气候特征,春秋稍短,冬夏较长,四季分明,季风特征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阴湿,冷暖交替;夏季梅雨,湿热期长;秋季低湿,秋旱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干冷,严寒期短。对该区域影响较大的灾
16、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连阴雨、台风、冰雹、寒潮和高温等,而以暴雨和台风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暴雨多发于 69 月份,台风平均每年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4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4/31)1.51.8 次。项目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 200250 天,多年年平均气温 15.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 9501050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9001000mm,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00750mm,年平均地步径流深度一般约为 250300mm。潜水位
17、年变幅较大,降水量的不均衡是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高值一般出现在 79 月汛期,低值多出现在12 月枯水期。3.3 区域内水文项目所在区域地处长江南岸,属阳澄湖水系。地势基本上西北高东南低,偶有起伏,地面高程一般为 1.55.0m (黄海高程),本项目所在地区之河流一般常年有水,无断流现象,水位受河闸和抽水站控制,部分地区有围区,河流比降小,流速较缓。3.4 地下水根据本路段地下水在介质中赋存条件,将线路段内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和第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 1 层填土中,土层渗透性小,富水性差,水位受气象和水文因素制约,一般稳定水位埋深 1.302.50m,水位动态随季节性有明显变化,年
18、变幅 1.00m 左右,属典型的蒸发入渗型动态特征,年最高水位埋深按 0.50m 考虑;第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 3-2 层、3-3 层、3-4 层、3-5 层及 6-1 层粉土、粉砂孔隙中,土层为弱透水透水层,富水性较好。该 路 线 区 孔 隙 潜 水 水 质 以 HCO3CL-CaNa 型 为 主 , pH 值 为 7.1, 矿 化 度819mg/l。 按 公 路 工 程 地 质 勘 察 规 范 (JTJ064-98), 地 下 水 对 砼 无 结 晶 类 、 分 解 类 、结 晶 分 解 复 合 类 腐 蚀 。 线 路 沿 线 无 工 业 污 染 源 分 布 , 地 下 水 、 土 未 受
19、 污 染 , 参 照 水质易检 测 资 料 判 别 ,土对砼无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3.5 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判定本项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3.6 区域地质概况3.6.1 工程地质层及其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段地层属下扬子区江南小区。前第四系主要出露于苏州市西部,分布最广的有泥盆系下统茅山群砂页岩、上统五通组砂岩,约占 3/4 的山体,其余为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砂页岩、中统黄龙组灰岩、上统龙潭组和长兴组灰岩,三叠系下统青龙组灰岩、泥岩,燕山期侵入闪长岩,侏罗系上统火山岩系,白垩系上统浦口组、赤山组及第三系半松散沉积岩。本区第四系发育,厚度较大
20、,其间河、沟相频繁交替,地层层序较清晰,中下更新统以棕黄黄褐色、灰色可塑硬塑黏土土为主;上更新统下段以灰色、青灰色软硬相间的粉质黏土、粉土、粉砂为主,上段灰黄褐黄色以可塑粉质黏土为主。本次勘探按土层沉积时代、成因类型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 6 个大层,各层分布埋藏特征情况详见下表: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 表 1层 号土层名称 土层特征描述 分布特征 工程地质性质1(杂)素填土黄灰灰色,松散松软,浅部主要以黏性土为主,夹少量碎砖石子等组成。局部浅部 30cm 为砼路面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0.603.70m欠均质,低强度推荐fao=7580KPa,qik=1820KPa。3-1 黏 土灰黄局部
21、黄灰色,可塑硬塑,见大量铁锰质锈斑及青灰斑块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5.007.10m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是本工程良好的路基持力层推荐fao=190200KPa,qik=4951KPa。3-1A 粉质黏土粉质黏土:黄灰色,软塑,见铁锰质侵染,局部夹少量粉土仅 ZK40 孔(K3+803.24 段)揭示,层厚 3.50m低强度,中高压缩性。推荐fao=100KPa,qik=25KPa。3-2粉土夹粉砂灰黄色,稍密局部中密,湿,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仅 ZK40 孔(K3+803.24 段)缺失,层厚一般为1.703.70m低强度,中等压缩性。推荐fao=110KPa,qik=26KPa。海虞北路
22、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5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5/31)3-3粉土夹粉砂灰黄色,稍密,湿,局部呈互层状,见少量云母片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1.705.00m中低强度,中低压缩性。推荐fao=130KPa,qik=32KPa。3-4粉砂夹粉土灰黄色,中密,饱和,局部呈互层状,见少量云母片ZK35ZK38孔 ( K3+256.23 K3+596.89 段) 揭 示 ,层厚一般为 3.206.10m中等强度,中低压缩性。推荐fao=160KPa,qik=40KPa。3-5粉砂夹粉土青灰色,中密,饱和,局部呈互层状,
23、见少量云母片ZK35ZK37孔 ( K3+256.23 K3+495.26 段) 揭 示 ,层厚一般为 4.706.20m中等强度,中低压缩性。推荐fao=160KPa,qik=45KPa。4-1 粉质黏土 灰色,软塑,局部夹薄层粉土,含少量腐植物 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5.0017.10m低强度,中高压缩性。推荐fao=90KPa,qik=23KPa。4-1A粉质黏土黄灰色局部灰黄色,可塑,见铁锰质锈斑仅 ZK40 ZK41 孔(K3+803.24 K3+952.55 段)揭示,层厚一般为4.304.50m中等强度,中等缩性。推荐fao=160KPa,qik=45KPa。4-2A 黏 土
24、黄灰色局部灰黄色,可塑,见铁锰质锈斑仅 ZK40 ZK41 孔(K3+803.24 K3+952.55 段)揭示,层厚一般为5.706.00m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推荐fao=180KPa,qik=45KPa。4-2 粉质黏土青灰局部黄灰色,可塑局部软塑,见铁锰质锈斑,偶夹薄层粉土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1.608.50m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推荐fao=150KPa,qik=3538KPa。4-3粉质黏土夹粉土青灰局部黄灰色,可塑,局部呈互层状,粉土呈中密状,见少量云母片及铁锰质侵染仅 ZK41 孔(K3+952.55 段)缺失,层厚一般为2.507.40m中等强度,中低压缩性推荐fao=18
25、0KPa,qik=45KPa。5-1 粉质黏土 灰黄色,可塑,见铁锰质锈斑 仅 ZK38 孔(K3+596.89 段)揭示,层厚为 1.50m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推荐fao=140170KPa,qik=3845KPa。5-2 粉质黏土: 灰色,可塑,见少量青灰色斑块 仅 ZK38 孔(K3+596.89 段)揭示,层厚为 3.60m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推荐fao=160KPa,qik=40KPa。5-3 粉质黏土 青灰色,可塑,见铁锰质锈斑 仅 ZK38 孔(K3+596.89 段)揭示,层厚为 4.60m中低强度,中高压缩性。推荐fao=170KPa,qik=43KPa。6-1 粉 砂:
26、青灰色,中密局部密实,饱和,局段为细砂,见大量云母片,局部夹粉质黏土团块仅 ZK38 孔(K3+596.89 段)揭示,未揭穿,揭示最大厚度7.40m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推荐fao= 180KPa,qik=45KPa。3.6.2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无。4 建设条件项目所在地属于苏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河网遍布,沿线均无砂石等材料,工程所需材料均需从外地采购供应。各种材料均可通过公路或水运至路线,且水运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特点,故材料一般先考虑水运;另外,也可以在沿线城镇码头直接购买工程所需材料。下阶段勘测时需进行材料试验,以选择质量好的料场。1.路基填料本路段路基均为填方路段,需大量的
27、路基填土,而路线所经区域经济发达,经济开发区布设密集,土地资源较为宝贵。如果考虑结合其余乡镇经济开发布局和建议,采用集中取土的方案,所设取土坑尽量避免与乡镇经济开发相冲突。2.石料项目区西南环太湖低山区出产丰富的石料,有七子山的石英砂岩、天平山的花岗岩和西山的石灰岩。常熟境内有虞山、顾山、福山等山体,但因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副业需要,目前已基本上不再采集砂、石料。拟建项目区的石料主要来源于宜兴、江阴、浙江等地,运输大宗石料要利用水运。料场主要有:江阴市的金山、山观、八一、云亭采石场,宜兴市的芙蓉、顺昌、胜达采石场,苏州金山石料厂、锡山区的阳山、东胶山、西胶山等采石场等。石粉可从宜兴购买。路面用玄
28、武岩可从金坛、六合、盱眙等地购买。3.黄砂项目区内及周边地区缺砂,工程用砂需从外地调运,砂料主要来源于湖北、安徽和苏北的盱眙等地,主要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砂。可选用的有:安徽郎溪、芜湖砂场、江阴高港砂场的湖北远运砂、宜兴张诸砂场、苏州金山石场、仪征小河口砂场等。环苏州城区及各市镇均有供砂码头,供砂量随市场需求而变。运输以水路为主。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6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6/31)4.石灰石灰可以从常熟、苏州(西山)、宜兴、长兴等地购买。苏州地区石灰生产地位于太湖中的西山镇;宜兴市丁山水泥厂及宜兴市善
29、卷乡飞里石灰厂亦有石灰供应,质量均可满足路用要求。5.粉煤灰粉煤灰主要从电厂直接购买,主要有苏州望亭发电厂、周庄发电厂、常熟发电厂、南通天生港发电厂、华能南通发电厂、张家港东莱发电厂、江阴市利港发电厂等。6.工程用水及用电本区域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因水质污染较严重,硬度较高,需检测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供生活和工程之用。沿线电力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或自备发电设备。7.钢材、木材、水泥、沥青公路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沿线四大材料可从周边县市购买,尽量利用水路运至工地,少部分材料需从外省市购买,沥青砼
30、路面面层应采用优质沥青。8.运输条件各种材料均可通过公路、铁路或水运至路线,尤其该区域航道四通八达,且水运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的特点,故建议尽可能采用水运。另外,也可以在沿线城镇码头直接购买工程所需材料。5 方案设计审查会议意见的执行情况2009 年 1 月 7 日,常熟市交通局在常熟市组织召开了常熟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 国道立交方案设计审查会。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关于常熟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 204 国道立交方案的汇报,并经充分讨论,形成如下会议纪要:(1)会议认为常熟市 204 国道和海虞北路延伸段,作为本区域重要的两条交通干线,承担着大量的过境交通量和城市内部
31、出入交通量,两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是合理可行的。 (2)会议认为设计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荐的海虞北路下穿方案,比较经济合理,可以满足以后的交通量发展的需求。 (3)建议设计单位在下阶段设计中,应该对下穿采用的标准规模及结构形式、排水方式、照明、施工方案、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尽快提供合理可行的设计文件。(4)设计单位对涉及的供水、污水、供电、供气、通讯、交通安全、公路、公交、环境保护等应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在设计中应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项目组认真学习和吸收了审查会会议纪要精神,就立交方案做出如下优化:(1)为保证下穿结构路面稳定性,主线下穿孔
32、结构由桥梁方案调整为箱通方案;(2)考虑未来城市向北发展带来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主线下穿采用双向六车道标准;(3)非机动车经过此立交时原设计采用红绿灯来控制,为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尽可能安全、便捷的通过此交叉口,考虑将辅道也下穿。6 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为确保设计质量,项目组与如下单位进行了协调和沟通:(1)与沿线管线部门协调项目区域内管线迁移问题;(2)与水利局协商项目区域内水系调整和下穿通道泵站集中排水问题;(3)与气象局协商项目区域内日最大降雨量的问题,以作为排水设计的依据;(4)与交通局和交警部门就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了核实和沟通。7 施工图设计主要内容7.1 路线设计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
33、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7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7/31)1.平面线形设计本项目的平面线形采用平原微丘一级公路的技术标准,设计速度 80km/h。本标段路线主要是拟合老路中心线,老路此段为一长直线,平面线性与老路中心线相符,符合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要求。线路全长 1km 。2.纵断面设计本标段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受 204 国道常熟改线段立交控制,本标段设大跨径箱通 1 处,人通 2 处。本项目竖曲线的设置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为保证良好的视线诱导条件,在工程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高的指标
34、值。本施工标段的纵断面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如下:纵断面技术指标表 表 2类别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备 注1 最小竖曲线半径 m 凹 35002 最大竖曲线半径 m 凸 65003 最小纵坡 % 0.54 最大纵坡 % 2.55纵断面指标5 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 3纵断面施工高程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高程。 3.征地、拆迁永久性征用土地包括主线用地及沿线交通工程设施用地等。本标段为现有老路拓宽改造,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路中心两侧各 25m 范围为城市建设控制用地,本次新增用地为 25m 边线以外部分。本标段需新征永久性征地 21.80 亩。共需拆迁建筑 4508.5m2,天然气管线 904m,光
35、缆 20 道。7.2 路基设计7.2.1 路基标准横断面1.路基标准横断面形式一般路段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全宽 40.5m:中间带宽 3.0m(含左侧路缘带各宽 0.5m),两侧行车道 233.75m,右侧路缘带 0.5m,外设 0.5m 防撞护栏,辅道宽 6.5m。路面横坡 2%。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分带外侧边缘处的路面标高。2.公路用地界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偏向与城市道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控制要求,将辅道外侧边缘以外 2m 处作为公路用地界。7.2.2 一般路基设计方案7.2.2.1 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基压实度表 表 3填挖类别 路面底面以下深 度(cm) 压实度(%) 填料
36、最大粒径 (cm) 填料最小强度(CBR)(%)030 96 10 8零填及挖方3080 96 10 5注:本表所列压实度数值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最大粒径以及压实度要求按现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执行。路基压实检测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具体要求见表 3。7.2.2.2 路基填料处理及石灰用量计算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路基掺加石灰的具体处理原则如下:(1)路基施工超宽(每侧 10cm)掺灰量同主体路基。(2)路床范围内采用掺 7%石灰土处治。(3)桥梁、箱涵(明涵)台后填土 15m
37、范围内,路基全部采用 7%石灰处治。(4)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全线路基中部填料考虑 100%掺 4%的石灰处治。本标段路基石灰用量总计约为 6588t,由于石灰总掺量较大,在路基压实体积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因此对于掺入的石灰按每吨 0.5 m3的体积从总体积中扣减。7.2.2.3 一般路基处治本项应在填筑路堤前清除 15cm 耕植土或清除淤泥,路基设计控制干湿类型为中湿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8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8/31)或干燥状态。具体设计如下:(1)渐变路段(K3+130K3+292.663、K3+
38、947.663K4+030)拓宽部位清表后下挖至转向车道路床底以下 30cm 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 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 80cm7%石灰土,压实度96%,辅道范围中部 20cm 填筑 4%灰土,路床采用 60cm7%石灰土,压实度96%;下挖时注意保护原有窨井排水设施,对窨井加固接长以便继续使用。旧路拼接部台阶开挖深度为 0.6m,竖向设置 1:0.25 外倾斜坡,水平向设置 3%内倾斜坡,台阶上铺筑 4m 宽钢塑格栅,分别设置在路基基底及路床顶面
39、处。行车道处于旧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范围内,根据旧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调查,对旧路侧分带采用 C20 素砼回填后老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加铺水稳碎石,其上加铺 8cmSup20+4cmSMA13。加宽车道宽度=转向车道渐变长度+左右侧分带渐变长度。(2)行车道下穿路段(K3+292.663K3+947.663)设置挡土墙路段(K3+292.663K3+412.663、K3+802.663K3+947.663)行车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 30cm 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 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
40、%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 40cm7%石灰土,压实度96%。坞式结构、暗埋段(K3+412.663K3+802.663)行车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 40cm 路床掺7%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3)转向车道(K3+292.663K3+947.663)转向车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 30cm 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 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
41、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 80cm7%石灰土,压实度96%。(4)辅道(右幅 K3+292.663K3+425、K3+748.8K3+947.663,左幅K3+292.663K3+430、K3+753.8K3+947.663)辅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 30cm 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 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辅道范围中部 20cm填筑 4%灰土,路床采用 60cm7%石灰土,压实度96%。(5)辅道
42、下挖路段(右幅 K3+425K3+748.8、左幅 K3+430K3+753.8)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 30cm 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 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 60cm7%石灰土,压实度96%;(6)被交道 204 国道拼接拓宽拓宽部位清表后,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 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 25cm 掺 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 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基中部采用 4%灰土填筑
43、,压实度要求达到 94%,路床采用 80cm7%石灰土,压实度96%;拼接部台阶开挖深度为 0.6m,竖向设置 1:0.25 外倾斜坡,水平向设置 3%内倾斜坡,台阶上铺筑钢塑格栅,分别设置在路基基底及路床顶面处。(7)旧路侧分带改造设计(K3+130K3+292.663、K3+947.663K4+030)旧路侧分带拼接部台阶开挖深度为 0.3m,竖向设置 1:0.25 外倾斜坡,水平向设置3%内倾斜坡,开挖两级台阶,一级台阶宽 0.5m,二级台阶宽 0.325m,旧路侧分带开挖后采用 C20 素砼回填,回填至旧路路面标高,加铺一层钢塑格栅。 (8)沿(压)河、塘路基处理彻底清除淤泥至塘底,塘
44、底铺设一层 40cm 碎石土,根据河塘深度,由基底开始每隔 40cm 设置一层土工格栅(最多设置 3 层),对用地范围内的河塘,采用 4%石灰土回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 A 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9 页 共 128 页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1(9/31)填到塘顶,用地范围外河塘,用素土回填。填土分层压实,压实度逐渐过渡,至原地面时其压实度要求90%,原地面以上部分同一般路基处理。沿线暗塘需进行开挖,具体方法参照明塘处理方案。河塘段清淤后须将河塘堤岸挖成垂直式台阶,台阶宽 1.0m,台阶高度可按河塘自然坡放样,并设向内倾斜 3%横坡。桥梁台前和老河道回填参照此条执行。材料要求:碎石土中碎石为未风化的砾石或轧制碎石,含量不低于 80%,粒径 2cm 以上碎石含量不小于总重的 50%,最大粒径不超过 15cm。钢塑格栅技术指标应满足表 4 要求。钢塑格栅技术指标表 表 4型 号屈服力(kN/m)纵横向屈服力伸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