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蒙特梭利學說中吸收性心智與敏感期的論點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倪用直蒙特梭利博士以她醫學上專業的背景以及在教育上長期實務的經驗與觀察中歸納出人的成長可以分為下列幾個階段,出生至六歲、六歲至十二歲、十二歲至十八歲、十八歲至二十四歲。在六歲以前的學習蒙特梭利認為主要是藉吸收心智與敏感期來運作。吸收性的心智本質上是一種強勁的記憶力與內化的學習能力。而出生至三歲嬰幼兒對環境中事物的吸收是無意識的狀態,三歲至六歲的幼兒在學習時則是無意識與有意識並進的吸收。這個時期幼兒藉著學習、吸收週遭的事物,逐漸建立起基本的人格與認知架構。同時在幼年時期影響學習的另一個因素,蒙特梭利博士稱之為學習上的敏感期。她對敏
2、感期的定義是:一個有機體的成長過程中,某一階段因其本身的需要而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會產生一種無法抗拒的學習衝動,利用這種衝動而獲得特定的能力,之後,這衝動隨即消失。一般來說敏感期很短暫(語言敏感期例外,語言敏感期較長)稍縱即失。倘若在幼兒成長中對敏感期沒有善加利用,稍長敏感期過了,這種能力將逐漸減弱而消失。因此若能善加利用敏感期,幼兒在學習上如順水行舟,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十世紀初由於實証主義的盛行,又因蒙特梭利所持的論點多由觀察而來,缺少科學上的証據,所以多年來不少學界人士對其抱著質疑的態度。近十年來,嬰幼兒腦認知科學的研究蔚為風氣,以往腦部研究的對象大多以動物或病理解剖為主,現今的科學家
3、則可以先進的科技設備來直接研究嬰幼兒腦部的發展。而蒙特梭利當年的先知卓見,如今也可藉先進的科技逐漸一一驗証,而在幼兒教育的實務工作上可以提出更有力的理論依據。一、敏感期的發現近代嬰幼兒大腦發展研究與蒙特梭利敏感期論說最為契合的學者,是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兒童醫院小兒腦神經科主任 Dr. Harry Chugani。Dr. Chugani 是一位小兒腦神經科的專門醫師,他的專長是兒童癲癇以及自閉症等腦部疾病的醫療與研究。Dr. Chugani 利用正電子射出斷層攝影 PET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研究嬰幼兒腦部病變,透過偵測人腦消耗葡萄糖的新陳代謝速率,來追
4、蹤腦部不同部位的活動狀況。由於他在這個領域的傑出表現,製造 PET 醫療設備的公司為他研發了第一台專門為研究與診療嬰幼兒用的 PET 設備,據說目前世界上也僅有兩台,其中一台就設置在底特律兒童醫院,由 Chugani 專用。Dr. Chugani 發現嬰出生時,大腦葡萄糖代謝最高的地方在主要運動皮質區和感覺皮質區。他同時提出機會窗口的說法,也就是從出生到青春期,大腦保持高密度的神經聯絡網,是學習的最好時機,經由外界的刺激,大腦會決2定那些認知架構應該保留,那些未接受豐富刺激的則逐漸萎縮,而早期的經驗則是認知架構存廢的關鍵(Chugani,2003) 。Chugani 最新的發現,則於 2003
5、 年在台灣台北零至三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中,提出對收養由羅馬尼亞孤兒院來的嬰幼兒所做的 PET 研究結果的報告,他指出在孤兒院中成長的孩子,由於缺乏關愛及人際互動的刺激,以致這些在社會性上被剝奪的孩子在 PET 上顯現最大的不同處,是造成了腦部邊緣系統神經迴路的中斷或結構的破壞,而產生了依附行為上的缺失。由這些研究中他發現出生至兩歲是腦部邊緣系統發展的敏感期,邊緣系統即為腦部主掌人類情緒及記憶的區域。Chugani 認為零歲到兩歲時邊緣系統的神經迴路必須要有適當的刺激與使用,缺少了這些迴路的發展,會造成人際行為上的不正常或功能喪失(Chugani,2003) 。這個發現則與社會心理學家 Erik
6、 Erikson 的論點不謀而合,Erikson 認為人生發展的八個階段任務中,第一個階段的任務是對環境信任或不信任感的建立,換言之,嬰幼兒生活的環境中,硬體環境的舒適與安定以及照顧者悉心的關愛與否將對孩子在未來正常人際關係與個人 EQ 情緒的建立上有舉足輕重的關係。二、吸收性心智與敏感期萌發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斯(K.Z.Lorenz)於 1930 年在研究小鵝的習性時發現,小鵝在出生後不久,會將第一眼看到的某一種刺激或對象,收納到牠的感覺中,使牠對這種最先印入的刺激產生追隨反應。但是如果小鵝在孵出蛋殼後一段時間才接觸到這個銘印對象,那麼牠們就不會對他出現追隨行為,這種現象被勞倫斯稱為銘印作用
7、(Imprinting),而且銘印作用後來也被驗証會出現在小狗、小豬等哺乳類動物上。一般而言,小鴨、小鵝的銘印作用的關鍵期是在出生後的 10-16 個小時,而小狗的銘印作用關鍵期則在出生後的 3-7 周左右。勞倫斯的研究顯現出新出生的動物在自然界求生存時具備的獨特學習能力。他的研究雖然經過不同時空背景的複製,均獲得相同的結果,但是為什麼為有這樣的能力,它的原因何在,一直到近年來生化科技的進步,才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1993 年,一組神經生化學者(Sheu, McCabe,Horn & Routtenberg,1993)以勞倫斯的銘印作用做為研究主題時獲得了一些解答。他們對初生小雞的腦神經作生化
8、分析,發現在銘印作用關鍵期內,小雞的腦內充滿了促進學習與記憶的蛋白激脢 C(Protein Kinase C,PKC),尤其是在左腦一個叫做IMHV(intermediate and medial part of the hyperstriatum ventrale)的部位,更發現 PKC 含量的多寡與學習和記憶成正比。勞倫斯的銘印作用,學界是以學習關鍵期(敏感期)的角度解釋,觀察的重點是小鴨、小鵝銘印作用的關鍵期是在出生後的 16 個小時,爾後隨及消失。但是這類動物的嬰兒期都很短暫,都可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獨立生存。人則不同,嬰兒期很長,且要到十八歲才算成人。因此,大自然賦與小鵝 16 小時的促進學習與記憶的蛋白激脢 C,提供給小狗時可增長為 3-7 周,那麼是否可解釋人出生到六歲間,超強的記憶力與3內化的學習能力也是相同的自然結構。目前吸收性心智科學仍未有定論,但在研究上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