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年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概论习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世界的本质是精
2、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1.D 2.A 3.B 4.C 5.D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 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
3、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6.C 7.B 8.A 9.D 10.C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
4、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15.球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1.B 12.A 13.B 14.A 15.C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
5、性和顺序性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6.A, 17.C 18.A 19.B 20.C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22.区分新事物和旧
6、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21.A 22.C 23.D 24.D 25.A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7、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 f 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
8、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26.B 27.C 28.D 29.B 30.C(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
9、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单选)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
10、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11、。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单选)否
12、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是感觉的集合” ,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3、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单选) (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 “盛年
14、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单选)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单选)第三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
16、观点都是错误的。(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单选)事物发展的动物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单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7、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单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单选)所谓“注意分寸” 、 “掌握火候” 、 “适可而止” 、 “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单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单选)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
18、亡的理解。 ”(单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单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单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单选)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单选)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19、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单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单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单选)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单选)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