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低碳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指引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低碳经济思想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与 “废物再循环”理;其实践指引主要体现在我国低碳社会构建中的三个方面,即发展模式上,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生活方式上,由线性消费向低碳消费转变;价值观念上,由向自然挑战为核心向与自然和谐为核心转变。论文关键词:关,键,词,物质变换,废物再循环,低碳经济 目前,在我国的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低碳经济思想研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这与我国当前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相比,显得很不对称和谐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低碳经济思想,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2、既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低碳经济的内涵,也有助于将低碳经济的实践置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低碳经济实践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低碳经济思想探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与废物再循环理论中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低碳经济思想。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通过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来占有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没有人的劳动,只有自然本身的物
3、质交换,就不会有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当然也不会有人类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合理利用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于他们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人在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过程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
4、母”。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丰富,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劳动资料的丰富,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自然界直接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如果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生活资料,人类将无法生存。 2、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延伸。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没有结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产品消费后对人与自然的影响,仍然处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之
5、中。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生产和消费对自然的影响。虽然 19 世纪的资源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但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敏锐地发现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消极影响。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示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
6、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 ”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矛盾,都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显现、发展和解决的。由于这种“物质变换 ”的程度和规模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大,又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多,终将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无论是规模还是程度,都达到地球的承载极限。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人
7、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调整。 (二)废物再循环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废物再循环理论主要阐述了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废物再循环的原因及条件。马克思指出:“几乎所有消费品本身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废物重新加入生产过程”。在马克思看来,“ 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条件下才有可能;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物质的有用性质”。在这里,马克思将排泄物的规模、
8、机器的改良和科学的进步视为废物再利用的基木条件。只有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在社会化大生产、大规模生产和共同生产时,产生的废料才能重新成为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 ,近来
9、甚至把它变成药品”。 2、节约的两种类型。马克思十分重视节约在社会在生产中作用,他指出:“ 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而且,马克思还将节约区分为两种,他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马克思高度重视废料减少的节约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意义,他指出了减少废料的三个途径:一是机器质量的提高可减少辅助材料废料的产生。“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这是就辅助材料而言的”。二是机器和工具质量越好,原料就越少地变为废
10、料。“ 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三是原料本身的质量。原料质量越高,废料越少。“最后,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而原料的质量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即本来意义上的文明的进步) ,部分地取决于原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 马克思主义的“废物再循环 ”理论中,虽然没有使用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充分论述了人类社会生产,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应以资源节约和废弃物低碳利用为基本特征。减少废料的产生和废料的再利用实质上就是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低碳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低碳经济思想的实践指引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低碳经济思想的实践指引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低碳社会构建中。能源节约基金会认为,发展“低碳经济” 有赖于“低碳社会”的构建。我国已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两型社会” 战略任务的提出,是我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两型社会” 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的消费模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终提高人类的社会福利和幸福程度。“两型社会 ”实际上就是我国拟构建的低碳社会。马克
12、思主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理论和“废物再循环”理论,为我国在构建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发展模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 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 68.7%,石油占21.2%。电力中,水电比例只有 20%左右,“高碳” 的火电比例高达77%以上。据估算,未来 20 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 1.8 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仍将对环境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
13、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8 年2008 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反 6.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 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8 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 65%。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这就是所谓的高碳经济,是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相对立。高碳经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 85%的 CO、90%的 SO 和 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
14、随着工业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CO 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 CDP 的 CO 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2002 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 CO 累计排放量只占世界同期的 9.33%,人均累计 CO 排放量 61.7 吨,居世界第 92 位。2007 年,我国 CO 排放总量达到 53.4 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 2015 年中国的 CO 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 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我国不采取特别强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要实现既定的经
15、济社会发展目标,2050 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67 亿吨,其中石油需求量将高达 12.5 亿吨,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 122 亿吨,建筑物和交通部门将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就相当于 GDP 的 7%-20%,未来可能更大,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高碳的能源消费结构,最终将导致 GDP 总量最后积累为零,甚至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要想摆脱这一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碳能源的使用,也就是将使用碳能源所造成的对经济总量的损失从整个经济系统中消失,这样就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对人类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贡献,己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中国在2007 年 6 月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最旱制定并实施“国家方案 ”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截至 2009 年上半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比 2005 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 8 亿吨 CO;2009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 排放比2005 年下降 40%-45%;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工造林而积最大的国家。我国目前正在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
17、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指挥棒,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生活方式:由线性消费向低碳消费转变 消费主义最先发端于美国。1953 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告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以后几代人忠实地追求这个目标。传统消费方式是一种“线性过程” ,即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和货物,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废物而抛弃。“线性消费” 本质上是一种耗竭性工业生态,这种“线性消费 ”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8、。正如施里达斯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浪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有鉴于此,1992 年联合国人类发展与环境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中指出,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性消费和生产模式,为此,1994 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方式,即:“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的具有三个特点,即适
19、度消费、绿色消费、注重精神生活质量。 所谓低碳消费就是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结构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可持续消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消费理念是一致的。低碳化的消费不仅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自然界的废弃物的排放。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压力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 1952 年的 31.1%上升到 2008 年的
20、74.4%,当前以城市消费为主导的居民消费格局也已显示出城市引领低碳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能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 26%左右,部分居民追求奢侈和无节制的生活行为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费。例如“便利” 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便利消费以高耗能源为代价,如“一次性”消耗生活用品,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私家车的购置和使用存在“面子消费 ”、“奢侈消费”的现象, 2007 年第一季度我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 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 SUV 同比增长 48%。 低碳经济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
21、产、拼命消费” 的误区,提倡健康消费方式,建立低碳消费结构,抑制生活能耗急速扩张。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改变习以为常的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挖掘生活消费领域低碳化的巨大潜力。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CO 减排过程中,“ 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发布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指出:人们只需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中注意一些行为,就可以在不需要做出特别大的牺牲的情况下,轻松实现碳减排。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说,“
22、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不是征服外部自然、月球和外层空间,而是发展能够负责任地使用现成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能力的社会制度”。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也同样是公民的责任。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消费体系,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消费的过程中倡导绿色消费,崇尚节约,引导合理消费和反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并通过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拉动低碳消费。作为公民,在享受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同时,必须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培养低碳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勇于担当低碳生活责任,通过公民低碳消费的推广,促进全民层面的低碳转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部
23、环境认证中心也已于 2009 年 10 月签约“中德低碳产品认证合作项目”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可见,通过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生产,从而实现消费和生产的低碳化转型已经逐渐由理论向实践迈进。 (三)价值观念:由向自然挑战为核心向与自然和谐为核心转变 从环境问题的演化过程来看,低碳经济的产生本身就是文化变革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一切有利于人类本身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因此,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文化的代表。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对人们文化价值观念的影
24、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有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身心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文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其以崇尚实证、注重功用、攫取财富为标志和重心,把物质消费看作是个人经济成就和个人地位的象征,把成功等同于物质财富和消费方式。因此,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必然是毫无节制的,对废弃物的排放也必然是无所顾忌的。也就是说,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为内容,以向自然的挑战为核心,以物质追求为目标的。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们的消费观必然是注重于对物质生活的无限强烈追
25、求,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势必着重于对自然的征服和物质利益占有的贪婪。这种文化价值观念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趋严重致使其弊端日益凸现,从而遭到人们的摒弃。因此,一种以与自然相和谐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价值观正在形成。低碳经济价值观“以探索人类的生命本体、探索人对于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为重心”,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是一种和睦的、平等的、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而低碳经济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已经从法律和行政的层次扩展到道德的层次,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低碳经济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自然价值与权利的新认知。它承认自然的
26、价值和权利,是期望在人类面临空前危机的紧迫形势下,重新定位自身的行为方式,改造不合时宜的旧有价值与权利的评判标准,科学而理智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使人类能够自主、自觉地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低碳经济价值观的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它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渴求。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伦理渴求。自然界与人类处在这样一种双重关系中,这种双重关系的合理协调便是以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特征为界限,人与自然在发生物质交换关系的同时还发生
27、着重要的伦理互动关系,和谐互动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伦理目标。()它革新了人们生存发展幸福境界的伦理观念。只有当人们不再用势力的眼光判断人们的财力,只有当财富的多寡不再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生活的时候,选择低碳生活和低调生活才能成为人们真正追求的一种时尚。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与其说需要改变的是行为,不如说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人们的幸福观。(3)它担当了代内与代际公正消费的伦理责任。“目前的消费方式,尤其在消费驱动的工业经济中的消费方式,正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元凶,现在的消费情形正是要改变的东西。”消费行为背后体现的不仅是经济,也蕴含了道德。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谴责和道德审判,而低碳生活恰好担当了代内与代际消费公正的道德责任。(4)它疏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下降的伦理矛盾。由于人是社会的主体,经济的发展要以满足人的利益需求为目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基本权利也必须得到最基本保护,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应允了人的利益诉求,具有伦理德性。低碳生活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并不矛盾,低碳生活不是抑制而是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不是削弱而是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它疏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下降的伦理矛盾。 总之,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低碳经济思想,对丰富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