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的精神品性是经济学发展的灵魂支撑,也是经济学走向学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中国经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融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生活之中 ,鲜明地呈现着自己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一、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 1.实践性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合理内核与内在追求 实践性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哲学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合理内核与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灵魂 中国经济学所凸显出的这种实践品性是指经济学对社会世界的理解 阐释及构成关系这是经济学区别于一般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学的属性和合理评价经济学当代社会意义的重要前提经济学与现代社会 ,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的
2、整体结构有着内在的契合和构成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领域具有明显和强烈的实践性 中国经济学从诞生到今天,历史虽短,却始终充溢着浓郁的求实致用性和求真致知性 在经济学最初从西方导入之时,就有“经世之学”“富民之学”“强国之学”之称当时因内忧外患而引发的救亡图存的迫切形势与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的契合,使中国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被蒙上了“经济强国”“实业救国”等求实致用性色彩 不仅如此,19 世纪末经济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产生,也使中国学者在研究学问 获取知识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学中大量借鉴采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开辟了从社会现实和经济事实中求取真知,获取学问的道路
3、 这一道路的开辟也更强化了经济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取向,推动了一大批学者走出书斋步入生活,步入民间,步入工厂,步入田野,熔铸了中国经济学求实致用和求真致知的实践性品格 在当代,经济学更是不断地及时地渗入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变和改造着作为经济学之研究对象的社会本身,影响着人们行动价值判断和目标选择,以至于我们难以区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生活和边界,也难以确定经济现实 生活经验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之链如果说,中国经济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那么,中国经济学始终如一所进行的,就是这一具有求实致用求真致知性工作在求真的基础上,它始
4、终不渝地将自己的问题视阈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不渝地把现实的中国经济与中国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源点和归宿 2.科学性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与理性诉求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证性综合性的科学,它并不将自己建立在一般经济常识和依靠无确凿根据的经验与信念的基础上,它是一门科学,必须依靠科学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科学的证据和认识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系统研究和理性分析所获得的经济学的 “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过程上的实证取向逻辑和表述上的因果分析,以及研究结果及其理论目标的客观规律性 ,等等经济学这种既区别于自然科学,又区别于传统人文学术的知识体制 ,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
5、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立足于社会实际,以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经验而客观地研究经济的现状,探讨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分析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制度的可能路径,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学的根本使命由于经济领域不具有自然界的实体性和可直接操作性,经济学研究往往要借助抽象力,借助“经验假设”“变量语言”和“ 理想模型”方法手段,来探求经济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尽可能多地把定性与定量的方法 解释与实证的方法科学与人文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如物理学方法,生物学方法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科学只有发展到能够成功地利用数学的阶段,才算达到了
6、科学的水平,获得了真实的发展 当然,经济学的“科学性” 并不是对自然科学规律和模型的简单搬用,也不是机械地用某一自然要素和生物的机能来说明经济历史现实及人的能动行动自然科学中的观察 实验比较是基于“物”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实体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但对经济现象将这些方法简章照搬,将无法深入到经济活动的本质中去,虽然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更趋向于“科学”,然而,这种理论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理论创新,离现实也会越来越远 3.人文性中国经济学根本价值的源点和归宿如果追溯经济学的 “根”,显然,道德哲学是经济学的母体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看不见的手”之后,又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道德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晚年,他
7、不再将社会秩序的希望寄托于 “看不见的手”,而是呼吁伦理道德这只“看得见的手”, 通过民众特别是有权势的人物来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文条件由此可见,经济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人文交织在一起,排斥人文因素不仅将使经济学流于肤浅和表面化,而且容易使经济学迷失“自我”从经济学的属性来看,“人文” 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它不同于经济学本身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方法科学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证性,它的最高价值在于求“真”与科学主义相对,人文通常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学问,它的特点是包含价值的规定性,即好与坏 善与恶 美与丑等,它的最高价值在于求“善”经济学作为一门以人为主体的
8、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 ,而且要从人的社会因素这一本质出发来考察经济活动本身 事实上,作为经济学所涉及的供给与需求 生产与消费资源与效率投资与就业等每一环节无不蕴涵着人的因素和价值诉求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将人文因素纳入经济分析当中 ,并认为,分析经济问题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必须用抽象力 应该看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取决于物质文明,而且取决于精神文明人文文化的进步 因此,经济学既要研究财富,又要研究人,只重经济缺乏人文的经济学是残缺的经济学,经济学应该是科学与人
9、文的统一正是在此意义上,萨缪尔森指出,经济学介于科学与人文之间 ,而布坎南则把经济学定位于“介于预测科学和道德哲学之间” 4.本土性中国经济学从依赖性走向主体性的标志 本土性是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切世界性的运动所谓本土性,其实质就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中国现代进程中的经济现实与问题这是一种“民族意识 ”“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研究,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经济问题,预测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并在此过程中检验 改进完善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丰富人类和世界经济的知识体系 由于中国经济学最初是按照西方模式构
10、建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采用脱离中国实际的西方教材培养学生,并以西方人的思维眼光和方法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现实和经济生活 这样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照搬模仿国外模式的公式化 教条化庸俗化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观察中的误差 认识上的误导和文本间的误读因此,经济学的本土性取向,也可以说是摆脱西方学术垄断或优势的一种反映是经济学从依赖性向主体性转变的一个标志 应该看到,从世界范围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占据了世界经济学的中心位置,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处于边缘位置在此种背景下,中西经济学的对话与交流难免不对等 ,往往有着“中心”与“ 边缘”的区别,处于中心位置国家的经济学文
11、献总是被广泛讨论和引用,而处于边缘位置国家的经济学往往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 可以说,这种状况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所造成 作为这种状况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处于“强势”,而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学则处于“弱势”,并容易造成自主性的丧失和被殖民化倾向这要求我们的经济专家学者必须建立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在民族经济与文化的比较与剖析中探寻经济的精微与要义,对世界先进经济理念进行本土化的阐释与升发通过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理论开展平等深入的对话,正确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新思想和新成就 力求通过维护更新或建立自己的学术传统,摆脱中国学术
12、的边缘化状态 二、中国经济学价值取向与追求 1.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经济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终究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是经济学的起点和归宿 经济学的这种实践属性表明,理论不再被概念所固化为抽象认识,理论总是在人类具体的经济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创造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动鲜活的理论才真正获得了与丰富实践的本然结合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知识获取的路径中 ,可以获得关于经济理论与实践本然联系的重要启示这种探索将依照社会经济生活本身的性质 ,在实践领域而不仅仅是作为认识去回答“经济究竟是什么”这种问题,也不是仅仅以知识概念形态作出表述,而是以实践自身为目的,在践行中得以显然,并因此而体现一种基于实践导向的经济理
13、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经济的理论与经济实践分离,根源不是在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性质上的本然统一性 经济理论应当始终保持它应有的实践品格,让经济实践活动完整地表达自身经济理论不应当是对经济实践的抽象反映,经济实践也不应当是对经济理论机械地应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总是表现在具体的经济实践活动中,并在参与现实的经济生活当中成就并实现自身 因此,经济理论不仅是理论的,而且还是实践的,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认识到什么,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着什么,其意义也不仅在于得到一个概念认识的结果,还在于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 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就在参与和实现中表现出本然统一,经济理论亦在这种参与和实现
14、关系中获得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经济之作为实践的本性出发,在一个相当根本的层面上,经济理论应当有这样一种探索和建构,它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作为实践的理论形态,完成并实现于经济实践活动之中,它并不与经济实践相对立相分离,而是具有一种总是不可分割的本然联系当我们获得这样一种理解时,经济理论的生动性丰富性和鲜活性也就跃然于我们眼前 ,经济理论与实践也才真正获得了本然的统一 2.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经济学既具有科学特征,又具有人文特征经济学应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过程上的实证性逻辑上的因果分析研究结果及其理论目标客观规律性等表明它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特征但经济
15、学又不仅仅是科学 ,由于经济学脱胎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经济学既要研究“物”, 又要研究“人”, 并且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挥,需要由创新来实现而创新不单纯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需要科学与人文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成效 经济中的科学与人文是无法分离,也不应该分离,经济分析必须将人文性品格因素纳入其中 经济学本应是科学与人文相权衡的,二者不可偏废但在科学主义占主流的经济思潮中 ,道德伦理作为经济学的本身的属性,往往被当做影响其“科学性”的绊脚石,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是人类知识的典范,通过科学家所描
16、述的科学方法能够获得应用于任何的知识,相信科学方法可以推广到一切领域,包括文化领域,主张科学是价值无涉的两极 科学主义在经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实证主义和经济学的数学化 然而,将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数学方法等)完全照搬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无视人的社会因素这一本质,难免造成研究的表面化 简单化,从而脱离经济社会现实对于现代社会的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既有 “看得见的手”,又有“看不见的手”有时,“看不见的手”远比“ 看得见的手”更为重要,真正的幕后英雄往往是“伦理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介于科学工作者与人文之间 ,或者说介于科学与道德哲学之间经济学中的科学与人文,正像一枚
17、硬币的两面 ,是无法也不应该分离的 3.开放性与本土性相融合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 ,努力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和理念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经验也一再表明,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 但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实际状况不同 ,经济活动的具体表现也就各具特色因此,这就存在经济学本土化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学的发展要立足于借鉴和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以及经济治理的成熟经验,并以此作为创建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前提中国经济的发展及相关理论的完善与西方
18、现代化的经济活动和理论经验在许多层面上都具有共性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与之相配套的历经曲折发展至今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总结几经锤炼 ,因此,这些经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另一方面,在移植西方理论和经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国情 目前,与国际接轨已经在我国各界达成共识,但在接纳和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时,切不可忘记本国的传统和特征,要将西方经验与本国传统结合起来,使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本土化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借鉴和移植西方的经济学说时 ,也必须立足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能动地将国际经验转换为本国的具体经济实践,而不能完全套用或照搬别国的经验这是与我国的市场欠发达
19、,还处于完善和提高阶段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 开放性与本土性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两者不断寻求契合点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学的本土化过程 ,不仅要注意“ 本土”的要求,更要注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经济学理论和经验的形成及其被世界各国 各民族的认可说明其有存在的合理性因素中国经济要想与国际接轨 ,在走向和完善市场化的进程中就必须考虑开放性国际化的要求“本土性”不等于抱残守缺,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使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使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走向“现代化”只要是科学的理念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成本,而且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