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农民沟通的特点与农民工作的方法 “ 论文关键词:农村工作 沟通障碍 对策方法 论文摘要: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在具体农村工作中,上与党委政府联系,下为人民群众服务。与基层群众能否沟通?沟通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的高低和党委政府政策传达的好坏。因此与基层群众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也是农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它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全过程。抓住农民沟通的特点,查找出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提出对策,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政府职能从管理不断向服务的转变,作为服务基层的一级政府,越来越需要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农村开展工作。然而在农村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农民进行一个有效沟通的过程。要做到尊重民
2、愿,就必须倾听民声、必须体察民情。这都是一个相互沟通、增进了解的过程,因此只有不断地改进沟通方法、克服沟通障碍,才能使沟通达到最佳效果。 1 沟通对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使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政府信赖程度也大大提高。农民有事找政府,要求政府帮助解决问题这是常见的事。而政府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也屡见不鲜。就在政府与群众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特殊场合中,沟通形成了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这样说,沟通是政府服务人民的基础,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为人民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沟通在农村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 1.1 沟
3、通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 政府服务的过程是干部与群众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过程。为了真实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基层干部或职工必须深入到基层农村调查了解情况,也必须要农民群众提供详尽的资料和及时地反馈信息。而政府与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能显著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政府掌握到农村的状况、农民的意愿和发展的程度,更有利于查找出农村发展的瓶劲、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使政府在农村中的工作更好开展。 政府要实现服务功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保持与基层广大群众沟通互动。沟通是这种互动过程的重要方面,无论政府内部、政府与其他部门之间,还是与政府干部与基层群众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要与基层群
4、众架起联系的桥梁,首要条件还必须得加强与基层群众的沟通。例如设立书记、县长接待日,实际就是一个领导与群众进行沟通的方法,也是与群众取得联系,并建立起信任之桥的过程。 1.3 沟通是有效传达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方式 虽然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可是广大农村并不能享受这分成果,依然需要靠我们许多的农村工作者把党的声音、政策传达到广大农村去。因此,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对于及时传达国家和省州县各项政策、信息,使广大农村及时掌握有关政策、及时了解上级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农民群众的要求、愿望也想通过与广大农村干部传达给党委政府,使党委政府掌握第一手材料,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制定修改有关政策。“
5、 2 与农民沟通的问题 在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农村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会造成农民沟通的障碍,会阻碍农村工作的开展。这些障碍有组织与组织部的沟通障碍,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2.1 组织间的沟通不利造成与农民沟通的障碍 在政府行政行为中,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利于信息沟通,在各种方针政策的传达和执行上能达到准确有效。但是,从目前全国机构设置的情况来看,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传递到最基层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信息的及时性。有专家做了一个测验,从结构为五层式传递一个信息,从最高层出来的信息正确性是
6、 100%,到第二层只剩下 90%的正确性,到第三层只剩 80%,到第四层只剩下 60%,到第五层就只剩下 40%。这是因为,在进行这类沟通时,各级主管部门都会花时间把接受到的信息自己甄别、一层一层地过滤,然后有可能将断章取义的信息下传。在甄选过程中,还掺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造成信息失真。因此,机构的庞大、信息传送层越多,就越需要有效的沟通,否则最后将信息传递到群众时,正确性是可想而知。 2.2 个人性格的欠缺造成与农民沟通的障碍 2.2.1 个性因素所引起的障碍 上下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例如许多人怕见领导,甚至见了领导连话都说不清楚。还有的人不喜欢和群众沟通,怕到农村去开展
7、工作等。因此,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 2.2.2 知识、经验水平的差距所导致的障碍 大部分的农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与干部之间沟通起来就会产生沟通障碍。此外,个体经验差异对有效沟通也有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凭经验办事。一个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往往会对与农民沟通做通盘考虑,谨慎细心;而一个初出茅庐者面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往往会不知所措。 2.2.3 对沟通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障碍 一方面,许多同志对农村工作认识差异,认为农民什么都不懂,与他们沟通没有必要。这就为正常的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受利益所驱,很多人只顾自己有利益,而忽略农民的利益
8、。 2.2.4 凭直觉造成的沟通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特别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许多人总是习惯接收部分信息,而摒弃另一部分信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因此,凭直觉所造成的障碍主要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因素。人与人之间价值观念不同,对于沟通的取舍也自然不同。因此人们总会凭兴趣、任直觉去沟通,接受或转述一个信息时,符合自己需要的、与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很容易听进去,而对自己不利的、有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则不容易听进去,很容易导致人们沟通上的偏差,在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显得更为严重。“ 3 克服沟通障碍,促进有效的沟通方法 作为政府工作者,要实现有效沟通,特别是在农村工作中,要消除上述沟通障碍,在实际工作中,
9、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的努力。 3.1 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要克服沟通的障碍必须注意以下心理因素的作用。首先,在沟通过程中要认真感知,集中注意力,以便信息准确而又及时地传递和接受,避免信息错传和接受时减少信息的损失。其次,增强记忆的准确性是消除沟通障碍的有效心理措施。记忆准确性水平高的人,传递信息可靠、接受信息也准确。第三,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高素质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对于正确地传递、接受和理解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四、培养镇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有助于人们真实地传递信息和正确地判断信息,避免因偏激而歪曲信息。 3.2 正确地使
10、用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使用语言文字时要简洁、明确,叙事说理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措辞得当、通俗易懂,不要滥用词藻,不要讲空话、套话。非专业性沟通时,少用专业性术语。可以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动作,以增强沟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对方容易接受。 3.3 学会有效的倾听 有效的倾听能增加信息交流双方的信任感,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要提高倾听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使用目光接触;二是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三是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四是要提出意见,以显示自己充分聆听的心理提问;五是复述,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六是要有耐心,不要随
11、意插话;七是不要妄加批评和争论;八是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3.4 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 信息传递链过长,会减慢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因此,要减少组织机构重叠,拓宽信息渠道。 3.5 要多深入基层,了解交流对象的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了解交流对象的思维和习惯,是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这个交流对象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只要你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那么沟通起来效果就会好了许多。【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
12、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
13、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
14、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 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
15、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
16、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 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
17、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 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 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
18、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
19、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三) 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
20、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
21、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FAN)(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
22、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 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
23、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三) 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
24、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