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电视媒体的几大关系摘要 在互联日益改变人们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涉及传播学、采访学、编辑学的相关问题有待重新认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播与新闻宣传、内容为王与形态创新、吸引眼球与提升品格、本土化与大视野、客观反映与主观发现、本体能动与多维互动。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也即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当下必须正确处理的几大关系。 . 关键词电视媒体 对立统一 关系 经过 30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各级电视媒体进入成熟阶段。但在互联日益改变人们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涉及传播学、采访学、编辑学的相关问题有待重新认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播与新闻宣传、内容为王与形态创新、
2、吸引眼球与提升品格、本土化与大视野、客观反映与主观发现、本体能动与多维互动。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也即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当下必须正确处理的几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大众传播与新闻宣传的关系 “大众传播”由媒体属性决定,主要是对新近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广而告之,出发点是让受众“临其境” ,落脚点是让人们了解客观事物的现实状况和运动方向;“新闻宣传”属于政治范畴,偏重于大政方针的灌而输之,出发点是让受众“明其理”,落脚点是形成“围绕中心 ”的理想、信念,凝聚 “服务大局”的意志、力量。 显而易见,大众传播和新闻宣传既不能划上等号,也不能割裂开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 的电视媒体,应该将这二者熔冶于一
3、炉。我们必须强调大众传播,遵从自身的采编规律和传播规律,致力于做一个有影响的媒体;我们同时要强调新闻宣传,自觉地担负起“政治使命 ”和“社会责任”,做一个有灵魂的媒体。 大众传播与新闻宣传如何熔冶于一炉?我们提倡将宣传寓于新闻事实之中,通过形神并茂的“客观反映 ”来感染人,通过 “客观反映”的穿透力来启迪人。电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媒体,在于我们能够与时俱进地记录生动影像,更在于我们的优秀作品能够为时代的进步而立标,而鼓号。在采编环节,我们要将思想融入运动镜头之中。我曾提出:“重视镜头,让画面说话 ;用好话筒,让声音说话; 跟拍过程,让情节说话;选准视角,让思想说话。”实践证明,一个优
4、秀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抓拍“过程” 的能力,而且需要学会让“过程”呈现出思想。 处理好大众传播与新闻宣传的关系,关键在于记者编辑的位置选择。指导我们的行动纲领,一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一是“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深入”,要求我们转变作风,用脚步丈量大地,把镜头对准现场,而不是浮在面上、悬在空中;聚焦大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而不是抄写材料、泡在会中。“贴近” ,要求我们改进文风,力戒空洞说教、华而不实,用真心真情回应社会关切,尤其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引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还应
5、该认识到,不是所有报道都要体现指令性的宣传意图。因为新闻事实本身能够影响社会生活,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深度开掘,能够引领舆论,形成气场。 二、正确处理内容为王与形态创新的关系 从空洞说教中走出来,从华而不实中走出来,从摆布拍摄中走出来,电视新闻工作者大多能够认识到“内容为王” 的真谛。 形态创新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检索我国的电视新闻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质的变化都与形态的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1993 年,东方时空横空出世,将舆论监督类的栏目焦点访谈和互动访谈式节目推到了前台;2002 年,江苏城市频道推出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的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改变了地方频道主打时政新闻的状况
6、,随后几年,同类栏目摩肩接踵地涌现;2011 年开始,武汉广播电视台以大型行风监督性对话节目推进市里的治庸问责工作,催生了在湖北全省以及全国多地推广的“电视问政” 武汉模式。 上面这些例证透露出下列信息:一是内容创新决定形态创新的路径;二是形态创新提高内容创新的质量;三是内容创新+形态创新=艺术传播。 电视之所以能在媒体剧烈竞争中特立独行,形态的作用力至为关键。我们的镜头叙事可塑性强,不同形式的镜头组接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我们的节目适合再造,编播流程乃至任何一个编播环节的变化,都将产生新的存在样式。 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报道内容的唯一性很难实现,报道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各显神通。因此,我们在制定报
7、道计划时,除了明确指导思想、选题方向,还必须策划好报道的方式方法。 对具体的电视新闻采编而言,也有一个内容与形态的关系处理问题。突发性新闻,适合于做现场报道;社会热点,夹叙夹议的“成套新闻 ”比较好表现;典型人物、事件,可以通过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展开;具有“过程性”的事件,我们要做好连续报道,有章有法地跟踪展开。目前广泛采用的连线报道,互动式报道、链接式报道无一不是为了增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许多情况下,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与形态创新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社会民生类直播节目,因为要构建互动的平台、服务的平台,那么,运用络媒体开展话题讨论、运用移动通讯进行连线直播等形式就不可
8、或缺,而讨论什么、连线什么,就属于内容的范畴了。 三、正确处理吸引眼球与提升品格的关系 电视踏着科技进步的节拍日新月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竞争也因之愈演愈烈,于是,吸引眼球和提升品格这一对看似和谐的关系在电视媒体不同程度地矛盾起来。 正常情况下,吸引眼球验证新闻品格;提升品格有利于吸引眼球。但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传播理念的偏差,一些媒体把宣传阵地混同于商贩叫卖,戏说新闻者有之,恶炒畸情者有之,制造伪劣者有之,放大络有害信息者有之,以致有些版面充斥着暴力、色情,有些栏目散发出低级趣味。 偏离正确轨道的收视追求,说到底是淡漠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告诉我们,要坚持正确的
9、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落实在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亲和,绝不迎合;通俗,决不媚俗。追求收视率,以弘扬主旋律为前提;吸引眼球,以传播正能量为指归。 新闻要有品位,我们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要以是否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来衡量;新闻要讲格调,怎样报道,不能怎样报道,要以主流价值观来决断。 处理好吸引眼球与提升品格的关系,要摆正创优和创收的位置。创收涉及到媒体的生存,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如果不择手段地牟利,那就无异于奸商。而如果没有过硬的品牌,也绝对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要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位置,当这二者发生冲突时,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位。我们要制定政策支持公益性频道,赋予
10、非公益性频道导向可控的经营权;要完善收视率、收视份额调查统计方法,包括调查内容的科学性、收视样板户的代表性,力求以“影响力”、“美誉度”作为节目栏目最重要的考评标准。 提升电视新闻品格,必须同时抓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正面宣传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歌功颂德,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性报道、问题为导向的报道,不能等同于负面报道。定性负面报道要看该报道或节目栏目在传播之后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正面宣传哗众取宠、乱贴标签、随意拔高,同样会产生负面效应。 四、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大视野的关系 电视新闻的本土化往往最能体现地域特色,最具备贴近性,它是城市电视台在
11、央视、省级卫视乃至众多专业频道风靡荧屏的背景下求生存、求发展的一大法宝。 “本土化”意味着加强对本埠新闻的报道力度,立足于宣传本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跟踪本地的突发新闻、热点新闻,为地方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满足本地群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解决他们的诸多民生诉求。作为地方台,做好这些报道责无旁贷,但是,我们不能为“本土化” 所累,比如,以地域命名的电视新闻栏目,就不能狭隘地定义为“某地的新闻”,而应当理解为为某地和某地观众服务的新闻。 不可否认,在电视分众时代,一个专门为本地观众贴近服务的媒体形象,能够培养本土受众的情感忠诚。问题在于当今的信息高速公路挤满了信息货车,如果我们拘泥于一城一地的
12、报道,就有可能失去已经进入现代生活快车的大量受众。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立足本地,一方面要放眼世界,二者不可偏执。 我们应该赋予“本土化”新闻更广阔的视野。王国维先生论诗说:“入乎其内,所以生动,出乎其外,所以高致。”把 “其内”引以为“本土”,把“ 其外”引以为视野,是最恰当不过了。我们要想达到高致,就要善于将“本土” 与国内外的相关信息融会,善于将点上的东西与面上的情况贯通。这种拉通式思考、对接和碰撞,毫无疑问地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的厚度和力度。 随着“地球村”概念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扩大视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国内外新闻进行本土化处理。当国家出台一项新政策,在本地应当有所回应;当外埠发生重大
13、新闻,应该考虑对本地有何影响;外地的经验、成就、创造、发明,我们自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有选择地“拿来 ”。 扩大新闻视野,有些新技术也要“拿来”为我所用,比如,我们可以远程视频采访,可以络链接播出,可以下载并加工多媒体新闻,可以建立泛地域的公众论坛。 五、正确处理客观反映与主观发现的关系 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是新闻真实性的前提。电视新闻是否客观,可以用下列尺度来衡量:源于生活的,而非编造的;已经发生的或种种迹象表明将要发生的,而非臆想的;现场拍摄的,而非移花接木的。但是,我们仅仅以直观的、外在的感觉无法确定电视新闻的高下优劣,这里面存在一个新闻“主观”发现的问题。 发现,意味着视角的正
14、确选择。对于摄像师来说,镜头要跟踪事物的真实状态和正确流向;而采编者则要善于通过特殊寻普遍,透过现象看本质。 发现,考验编辑的眼力。前方记者有时可能记录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那么,编辑就需要根据版面情况和栏目实际以及当前的社会需求,选择其中的关键内容,截取最有说服力的“闪光 ”断面,所谓去其粗而取其精,去其伪而存其真,就是指的这种方法。当然,有时候是从大量现象中抽象、提炼出新闻,有时候也可能延伸思维,从事物与事物的相互联系、碰撞中把握脉象。 从电视新闻的实践来看,可以把报道内容划分为三大类:一类专指那些自然存在、自然发生,毋须媒体主导、介入的新闻事实,这类新闻只要客观反映就可以了;一类是指需要选
15、择角度、深入开掘的新闻;一类是指那些预计将要发生只是因为时间关系尚未发生的事实。对后面两类新闻,要花心力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就是发现新闻的过程。 发现新闻是一门学问。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想以正确的视角报道新闻事件,就必须学会从发生的“过程” 中发现新闻;必须寻求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背景; 必须了解与之相互关联的客观存在;必须拨开遮掩“镜头” 的云雾,还其本来面目或事物本质。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会观察分析。观察有多种形式,记者可以自行体验,可以跟踪事物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分析有多种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方法之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一条可行的思维方式,总结归纳、对比推理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我们提
16、倡新闻发现(角度选择或深度开掘),但拒绝策划新闻(无中生有或横生枝叶)。这是处理好“反映与发现” 关系的前提。 六、正确处理本体能动与多维互动的关系 当视频传播不再是电视媒体的专利,当电视节目的线性传播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当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电视媒体的本体能动与多维互动这个新的课题摆到了电视人的面前。 以哲学的眼光看,“能动”是内因,决定电视本体的行动方向和目标高程;“互动”是外因,既促进“ 能动”,又由“能动”所制约,所作用。那么,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是既要以本体能动推动多维互动,又要以多维互动滋养本体能动。 在互联时代,本体能动作用下的多维互动主要涉及电视媒体与自媒体和广大受众
17、的“一起直播 ”,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 “融合发展”。要想达到“以我为主 ”引领互动,在技术层面,我们必须掌握“两微一端”,必须运用 “3G4G”,必须建立媒资库,必须拥有数据云。而在生产组织优化、传播理念革新、媒体竞合定位等方面,我们尚需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在生产组织上,变“分列式”为“立交式”。目前各地广播电视台的频道频率以及所属新媒体,大多单线作战,各自采编。改变现状,我们至少要在体制内建立“立交式”的“能动”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 “中心厨房”,而应该类同于“ 物流中心”。即所有的节目资源能够有机地集成和分发,所有的传输线路能够顺畅地并联和串联。 第二,在传播理念上,变“封闭式
18、”为“开放式”。全媒体演播室的建立在技术上推开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以及多媒体之间的隔墙,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突破了封闭的电视时空。真正的开放,必须让信息接受者成为信息传播者;让电视直播汇聚络的材料、报刊的文字、广播的声音;让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活动起来,并努力成为新媒体的主人。 第三,在媒体竞合上,变“伴随式”为“主导式”。多年来,地方电视媒体在主题宣传、战役报道方面担当着“伴随媒体 ”的角色。现在,这种情况有了改变,一些电视品牌节目开始主导本埠新闻舆论。我们武汉广播电视台每年推出多场电视问政,中央和地方媒体频繁聚焦,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头是传统媒体,一头是新媒体,立于两头的中间地带,电视媒体得天独厚
19、,可以从容打造“融媒体” 节目栏目乃至频道(时段)。最近,我们借助电视问政的影响力,建立了一个基于新媒体的全媒体舆论监督平台,并依托这个平台推出了本市多家媒体联动的电视直播节目现在督办。根据走势,这一平台和这个节目,将在电视媒体主导新闻舆论和多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结 语 正确处理电视媒体的几大关系,是一个哲学命题,既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也与实践论密不可分。因此,希望本研究探讨,既能作用于电视媒体的宏观管理,也能作用于电视新闻的微观操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与互联关联的学科真理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于明天,站在一城一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其他领域。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将此时此地的思想认识付诸于行动,必须辅之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必须紧跟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大潮。 (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