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论文关键词 农业高校;成果转化;新农村建设;措施 论文摘要 在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等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广人才;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推广体系等措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1。目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等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2、2。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与机制。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强化服务职能。提高人们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需求的自觉性;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满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需求。 1 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推广人才 1.1 培养创新意识 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相应地学校就必须实施创新型教育,不仅要从管
3、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有创新,而且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学校的文化环境、舆论氛围、校园生活都要体现创新的思想,积极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自始至终把培养创新人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2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条件 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有足够储备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都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放开搞活,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
4、才资源的质量,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整合与利用学校自身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研究、开发、转化和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探索,培养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3。同时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善推广、会谋事、爱本职、愿奉献的推广队伍,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并组织学习农业推广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知识,增强他们按推广规律办事的本领,发挥其聪明才智,努力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推广人才。 2 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
5、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因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4,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5。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引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1 积
6、极开展科技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文化信息密集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担起培训地方科技人员的任务6。这样,既能有效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又能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起到了推广科技成果的作用。 呼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把学科学、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他们的科学意识,使其饱尝科技致富的甜头,让其看到科技进步的作用7。要结合生产搞实用技术培训,在农民中培养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骨干,通过他们结合专业化生产,组织农民开展专业技术研究会,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开展民营科技服务活
7、动,发挥农民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不同农业技术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把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指导相结合,专项技术培训与综合全面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与农民自己培训互相学习相结合,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覆盖面。对农民提供法律知识培训,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带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2.2 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扶持优势产品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果,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
8、品品质,逐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稳定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份额。 2.3 努力提高成果的成熟度 根据新的形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在农业科研立项时,就要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员的意见,深入调查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然后把技术含量高的成果,通过“催熟” ,尽快转化为产品、商品,进而成为产业,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以此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2.4 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 进行一系列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科学研究,借鉴国际上对农业进行综合管理的成功做法,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强化服务职能,努力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效率与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大力开展科教兴农
9、惠民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开展科教兴农活动,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 3.1 科技活动与市场结合起来 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是市场,把科技活动与市场直接挂起钩来,使其成为一体,这样科技创新才有了源头和动力。走科教兴农之路,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把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不同形式的科教兴农活动,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变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基地直接把生产中
10、急需解决的问题传递给科技人员,从而逐步形成以科技促发展、以科技促提高、以科技占市场的新思路和新格局。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2 以建立基地的方式开展活动 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以建立基地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8。一是科技开发型基地。选择适宜的农村建立中试基地,通过中试研究,成果的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的量化、定型和完善,进而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宣传、扩散直至推广。二是教学科研型基地。农业高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环节,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机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学生在科研和推广过程中得到提高
11、,教师在推广和生产过程中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农民则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科技成果,发展了农业生产。三是技术示范型基地。“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也是农业新技术成果熟化、示范、培训的关键环节。科技示范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3.3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农业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者是技术的需方,农业科研单位是技术的供方,农业教学部门既有技术的供给职能更有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传授的职能。长期以来,这三方因部门分割而相互脱节沟
12、通难,结果是求者难得,供者渠道不顺。改进的方法是建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协调委员会,其职能是制订有关政策和统筹规划、协调部门利益和职责、筹划重大技术推广的组织与发动、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衔接等。这样,科教兴农活动才能在整体上统一步调,通力合作,在各个环节上分工负责,在分工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结合,从而取得更大的效果。 4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实现,它要求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和农业高校不断地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要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体
13、系,推动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应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完整的生产行业。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集科技成果产生、转移、使用及有关技术综合服务等环节为一体。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高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科技产业化的途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经营意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真正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以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科技成果产业群为突破口,加快高新技术
14、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5 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推广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业经营和投资的主体,他们的生产活动已由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等诸多环节。对技术的需求是便捷、可行、可信、多层次、全方位,不仅需要产中技术,还需要产前预测、策划,产后加工、储运、经销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今后应按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设置与之相配套的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技推广的重心将不仅仅是推广技术,还要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经营活动。 5.1 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机制 首先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当前政府要通过立法手段,争取保证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推广的
15、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要达到一定的比例。随着农业的发展,经费总额有一个稳定的同步增长。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业推广基金,广泛在社会上融资作为推广基金的主要来源。在正常运作时要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游资,宣传农业推广的重要意义,号召海内外人士筹措捐款,逐渐使农业推广基金成为政府拨款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 本着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的原则,争取通过立法形式,从县财政支出中保证一定份额用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推广。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大县财政状况根本好转,这个资金渠道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2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
16、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
17、、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从长期考虑,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9;还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5.3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植或养殖业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18、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某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10,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当今已进入信息时代,成果信息的捕获与转移应逐步进入信息公路进行运作,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制度下
19、生产者对技术信息的快捷捕获与应用。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着手组建农业互联网络,以省科技情报所或市(地)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构建有关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如建立科技成果查询网络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气象等有关的数据库等。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相连,首先与县农业推广中心相连,并逐渐争取与乡镇推广站及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相连,使新的科学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输到基层,最终形成一整套由中央到基层农户的互联网络,使生产者就近即可查询他所需求的科技信息,解决城乡往返不便、信息不灵之苦。山西省从 2007 年 7 月份开始实施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进万村科技信息化工程”,为此项工作的开展,
20、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为主体的体制下,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与之相配套,才能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的操作平台。同时成果和技术的转化应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动力,避免研究的重复,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农业技术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的介入,为从事农业技术转化和营造市场的农产公司提供诸如贷款、土地政策和经营政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这些公司合法和正当的经营活动,将农民分散生产的产品以集中经营的形式形成商品,而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将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业技术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的经营活动转化为生产技术和动力,促进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