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doc

上传人:达达文库 文档编号:130640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学年会投稿标题: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及其基础上的一般均衡作者姓名:李永军作者简介:男,1978 年生,山西壶关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 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工作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讯地址:内蒙古大学 3 号楼 332 宿舍邮政编码:010021电话:(0)15947610358E-mail: 本文的完成感谢我的同学李洪亚,感谢他在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悉心帮助。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及其基础上的一般均衡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除了一般的技术要素之之外,把生产关系等制度要素也引入进来,由此迥异于现代主流经

2、济学的生产函数。按逻辑顺序开始先给出了马克思生产函数的一般隐性形式,并简要刻画了它的一般特性,之后赋予其显性形式,最后分析了其生产的有效区域和经济波动的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经济趋向稳态均衡的路径和方式,完成了一般均衡的刻画,使之成为一个自洽的模型体系。关键词:生产函数 劳动价值论 必要劳动时间 技术 生产关系 均衡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d Marx economics production function based on labor theory of values, included besides the general technical es

3、sential factor,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so on productive relations also said in, therefore different in modern mainstream economic production function.Started to propose the Marx production functions general recessive form, and has portrayed its general characteristic briefly, afterward entrusted

4、with its dominant function form, then has analyzed its production coverage areas and the economical fluctuation mechanism. Finally, elaborated the economic trends stable state balanced wa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have completed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portray, causes it to become one perfe

5、ct model system.key word: production function,labour theory of value,necessary labor time, productive relations ,general equilibrium中图分类号:F014.1 F01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生产函数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概念,它表示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在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描述了一种纯技术关系,一般都舍象掉了制度因素。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入分析意味着制度因素必须纳入研究视野,在制度引入到增长理论以后,作为增长理论分析起点的生产函数,也必须引入制度因

6、素;或者认为制度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马克思经济学中含有丰富的经济增长思想,而且有关于社会总产品生产的深刻论述,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是可能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生产函数的理论基础是“要素价值论”,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都参与创造价值,并且以边际产品来作为要素的贡献而进行分配;而马克思经济学则以“劳动价值论”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其他要素则凭借所有权来分享收益。由于关于价值来源这一根本理论基础不同,导致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即现代主流经济学过于重视纯技术因素,而有意无意忽视和回避了技术背后的制度因素或生产关系的研究。马

7、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概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与主流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概念是相通的,都表示了一种投入产出关系;所不同的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演绎基础,并且把制度或者生产关系引入到生产函数中,以此决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并在其上进行均衡分析。本文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首先构建了一般形式的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并分析其几个主要特性,由其主要特性推导得到生产函数的简要数学形式,也就是由一般形式的隐性生产函数予以显性化。显性的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易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数学刻画,在显性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稳态路径和变动规律,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和一般均衡规律。二、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

8、数的一般形式及其特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函数表示一种纯粹的物质技术关系,一般投入的生产要素是劳动、资本还有土地(自然资源) ,体现的仍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产品的使用价值来源于具体劳动,产品价值则来源于无差别的人类一般抽象劳动。价值有它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内在尺度是它的质性,即都是抽象劳动;外在尺度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长短代表了价值量的大小,货币出现以后,价值的外在尺度取得了货币计量的形式。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雇佣劳动并且由市场决定价格,价值规律作用下,价格总体上围绕价值波动。这些抽象的概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即所有价值来源于劳动,资本主义生

9、产方式的本质是资本雇佣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即明确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投入和产出,投入是唯一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产出则是价值或总产品。生产的新的总价值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人的抽象的劳动。对应于西方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马克思经济学则明确的表示为: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劳动时间的按比例分配。(一) 、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推导在提出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之前,对符号进行如下约定:社会总产出或总价值 生产总社会必需品所耗费的总必要劳动QCVML时间 总工人数 单位工人产出或单位工人创造价值 生产总必需品NQqN LlN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单个工人平均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价

10、值CVM为了避免歧义和混淆,这里必须对 和 作出解释。 , 既代表总价LQC值又代表总产出(价格或货币形式)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平均来说取决于价值,因此总产品的所有价值相加一定等于总产品的所有生产价格相加,这就是所谓的“转形问题” ,在加总问题上并不矛盾。下一步再来解释 :首先假设一单个产品,其价值形式为: ,该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按活劳动和QCVM物化劳动划分,上述价值公式还可以变为: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为 加上活劳动创造的价C值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即价值量的减少,生产力的发

11、展因此也是单个商品活劳动耗费的减少或必要劳动的减少。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单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衡量了生产的效率方面;另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每种商品生产上所分配的时间,该时间不能超过社会对它的有效需求的界限,这是从分工角度而言,它体现了社会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概念最复杂涵义最丰富的一个东西,因此生产函数中 具体涵义的选取比L较复杂;但是关键一点就是随着劳动生产率在日益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日益减少,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轨迹;由于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是每个历史阶段都必须面对的,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具体内容会

12、越来越丰富,但是它是跨越时空的,所以这里的 定义为生产总生活必需品所耗费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根据上述,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的一般隐性形式为:(2.1))(LfQ图-1oql这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经济学的一般生产函数, 的显性形式在其后)(f给出。马克思生产函数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必需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时间越来越短,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生产使用价值形式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则总价值也越来越多(价值总要转化为价格) 。由于生产力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也是劳动分工和协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新产品和新部门会不断冒出,而且产

13、品种类会大大丰富,生产的效率也会愈来愈高。因此,一面是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另一面是生产的总价值量不断扩大;这是辨证统一的,形式矛盾实际不矛盾,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深刻性的体现。以 代表总劳动人口,则生产函数可以密集化(人均化)为:N(2.2))(lfq其中, 和 的定义如上述约定。(二) 、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几个特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是总体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就是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减少,即单位产品耗费更少的人类必要劳动。(2.2)式满足:(2.3))(lim0f 0)(lif当 趋向 0 时,单位工人花费在生活必须品的必要劳动时间非常短,经济体生产财富

14、的的能力极其强大;反之,当 变为无穷大时,经济体生产力极端落后,生产的总产品或者l总价值也极其小。除此之外, (2.2)式中的 还满足“类似稻田条件”:(2.4))(li0f 0)(lif其中: ,表示 的边际产品。道理同上。dql/l并且: (2.5),)(f0)(f其中: ,表示随着 的变化, 的边际产品随之而发生的变化。当ll/ ll减少时,单位工人产出是增加的,随着 的逐步减少,单位工人的边际产出虽然仍然大于l0,但是边际产出增加的速度是减少的,这就是 的经济含义。0)(lf以 作为横坐标, 作为纵坐标,满足(2.3)(2.5)式的函数近似图像为:l从上图可以看出,它类似于一个反比例函

15、数在第一象限的部分。马克思经济学密集化的人均生产函数具有凸向原点的特性,和西方经济学中人均生产函数图像正好相反。当时,表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达,即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关系极0l度先进,从而人均产出也会达到极大。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特点是 或 不作为具体Ll的投入物,而是作为所有社会生产所必须的抽象社会必要劳动,而且它的演化趋势为越来越少;这个明显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体现了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生产函数的一般特性。三、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简单显性形式及相关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显性形式由图-1 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具有反比例函数的特点,为了便于分

16、析它的稳态和均衡特性,可以进行简单的显性化处理,也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该生产函数在这个单位工人必要劳动的维度上,可以连续变化,因此在数学上满足连续可微的条件。l依据上文对生产函数一般特性的描述,用数学工具可以简单概括出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显性形式:( ,且为常数) (3.1)()qfl0这里定义为规模效能系数,短期内为一常数,表示除技术、资本技术构成和知识之外的能带来生产整体规模变化的一个参数;从长期来说,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它与制度或者说生产关系紧密相连。含义如上述约定,这是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最简洁的衡量标准,表明了一个经济体l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技术水平发达程度的衡量指

17、标。如果写成函数形式,则可以类似表示为:(3.2)(l 资 本 技 术 构 成 、 技 术 水 平 、 知 识 )即 的决定因素都是和技术相关的,正是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生产产品的效率性,也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潜在生产能力。之所以说是潜在生产能力,是因为潜在生产能力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还需要一些技术之外如经济制度等决定因素,只有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能力才能发挥出来。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就需要参数 来解释, 是技术之外的因素,它又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的决定因素可以类 似表示为:(3.3)( 制 度 、 生 产 关 系 )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但是它的变化对比技术来

18、说相对缓慢,因而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常数,从长期来看,则仍是变量。它对生产函数的作用表示为可以提高经济整体生产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若适应,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反。因为 在短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所以它的引进并不影响生产函数(2.1)式和(2.2)式的一般形式,因为技术是随时在变化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一直在被研发出来,至于能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来,那是和生产关系或者说制度相关的;因此,在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里,只有一个 是变量。“制度”在这里的定l义和制度经济学中的定义相同。图-2loq(二)、马克思经济学显性生产函数的一般分析(3.1)式作为

19、马克思生产函数的显性近似表达,为我们初步定量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实际上,把 假定为连续光滑的变化是很不严格的,因为小的技术革新虽然一l直在产生,但是大的技术或产业革命却具有突变性,这时生产函数必然要有一个跃升。例如上世纪 1990 年代以来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化,至今它带来的经济上升周期仍然没有结束。为了分析的方便,只能假设它具有连续变化的性质,不连续将大大增加数学分析的难度,也必须要借助更高级的数学工具,假设光滑连续变化并不会影响我们结论的性质。1、生产函数的一般有效区域生产均衡的有效区域趋向于 0 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或者说在原点向右的一个微小区间内,生产

20、l技术水平将非常高,生产产品将极大丰富,人类离那个阶段仍然很远,所以在当下分析中,那是一个不可能的区域;而 趋向于无穷大的方向上,也是不现实的区间,因为人类经过l了几次工业革命,相比人类社会的幼年时期,生产力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综上所述,阴影区域是生产可能性所有点集的集合,是生产的有效区域。 是人类生产力演进的必0l然趋势,但是 永远不可能为 0,因为生产力即使到达极度发达的地步,生产生活必需品仍l然要耗费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函数的变化轨迹与经济周期生产函数采取(3.1)式所示的显性形式,意味着短期内生产的均衡点是在一条线上移动的,也就是技术的变化反映在生产函数的图形上是沿曲线本身移动

21、。从长期来看, 的变动会引起整条曲线的移动,向里或向外移动决定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合性,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向外推进,反之则向里更加靠近原点。一般来说,在下述图-3 中,每条曲线的 值都不相同。至于从内到外 值的大小趋向会在后面专门分析。一般情况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是沿着曲线本身移动的,此时资本有机构成或者说技术装备程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一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然要自发调整,此时生产函数曲线的形状和位置都会发生移动,直至在新的曲线上再度搜寻均衡位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基本规律。但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

22、发展也是常态,生产关系被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调整的间隙,生产力发生波动,造成了经济繁荣和萧条的交替。在两者关系互相适应时,社会生产稳态增长,一旦生产力的发展快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稳态向上的增长趋势就会被打破,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被迫向减少的方向趋行,衰退出现,等生产关系调整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向上的增长趋势重新开始;由此,再度适应,再度不适应,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经济周期。表现在生产函数的图像上就是曲线形状和位置的移动,从一条曲图-3loq线的均衡位置到另一条曲线的均衡位置,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于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关系上,生产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关系总是事

23、后调整,所以经济发展逃脱不了循环往复的经济周期,只不过波动幅度的大小不同罢了。技术或工业革命的到来,总是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巨大调整,波动的幅度和频次在重大技术变革前后会异常激烈,巨大的调整后,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之后经济生产迈上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每条曲线的 值不同3、规模效能系数 的特点可以验证,马克思生产函数的简单显性形式(3.1)满足(2.3)、(2.4)、(2.5)式所示的性质。所具有的性质:( ) (3.4)1lq(3.4)式是生产函数的特殊形式: 。此时可以认为经济体具有规模效能不变1的特征,就是 减少的比例和 扩大的比例正好是互为倒数,满足 。lq1ql(其中 为自然对数的底)

24、 (3.5)llqn/el,0e作为衡量技术发展程度的维度,具有单一明确的含义。从(3.5)式可以看出,l是一个规模效能系数特性转换的临界点:当 时,随着 的增大, 也增大;当e lq时,随着 的增大, 则变小。说明 时,生产力出于比较发达的区间,此时经lqe济体产出具有与规模效能系数同向变化的特性,并且有加速特性;反之,生产力处于欠发达区间,则此时经济体产出具有与规模效能系数反向变化的特性,在 变大的方向上,经济有减速的特性。与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相关,从长期来看会不断变化,但是它变化的方向不是单调的,而是或大或小的,关键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而且它的大小没有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评判 要

25、看 所处的区间。上文已经论述过,当 时,生产力已经处于一l el个较发达的区间, 越大说明生产关系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此时 在单调增加的方向上,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即此时 一般趋向于变大;当 时,生产力处于不太发达的阶段, 越小说明生产关系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此时 在单调减少的方向上,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即此时 一般趋向于变小。图-4loq四、经济均衡的方式与途径经济在某一时刻总是处于某一个 值下的某条曲线的某一点上,但是如何在这一点上均衡,经济到达均衡的途径和方式是什么?这就需要分析生产函数和增长路径上经济趋向稳态的方式和途径。在生产函数上分析增长的稳态特征,总有一个均衡的前提条件,一般静

26、态均衡是 ,即投资与储蓄相等;在增长的动态均衡中,这点仍是成立的,哈罗德-SI多马模型以及索洛模型都是这样。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思想中,是两大部类的交换平衡,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在互相交换之时也必须相等,实际上这和表达的是同样一种思想,只不过,马克思经济增长思想除此之外还包含了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之间平衡的思想,这是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所没有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马克思经济增长思想中包含共同的特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增长常态上是一种不均衡和不稳定的方式。哈-多模型是一种“刃锋增长(knife edge growth)”;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交换平衡

27、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下,也是一种偶然现象。偶然现象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它的常态是经常的增长不平衡,表现特征就是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因此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注意它的常态特征,这就需要撇开 的前提条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经济走向短暂均衡SI的条件。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或者说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是跨越不过去的,人类在迈向更高级的生产力发达阶段时,此种生产方式是必经之路,因此本文的所有分析不失一般性。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是经常的不均衡,均衡是偶然的,仅是时点性质的。经济表现的常态就是短暂的处于均衡又很快的偏离均衡,然后再向下一个

28、均衡运动,在此过程中,均衡的位置已然变化。用市场来组织经济的方式我们不能跨越,资本雇佣劳动此时就是该阶段的一种常态。资本家整体上类似于“经济理性人”,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从而也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虽然有种种阻碍它提高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一个同时发生的过程,虽然有种种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比如劳动分工和创新,或者说某个阶段利润率还会有提高,但是总体趋势下降,而且这需要放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维度中去考虑。所以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是经济中的一种类似反比例关系。把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率的类似反比例关系引入生产函数中,我们

29、就得到了经济均衡的趋势和途径。一方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提高,生产的总价值产品越来越多,所花费的单位工人的活劳动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全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代表)必然在这种经济运动中找到短暂的平衡,仅仅是短暂的平衡。把上述思想用图形和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能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如下约定下述符号:剩余价值率 全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全VMe/VCk/ 1MerCVk社会平均利润率 根据 可刻画出 与 的图形关系,如下图-4:1errk图-5rk loq根据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可以描绘出如上图所示的图形。实际中,资

30、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的关系只能说它们的变化趋势相反,并不一定就是上图中连续光滑的曲线形式,上述的假设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在理论演绎中,为了分析的进一步方便,甚至可以简化假设它们两者是一种斜率为负的直线形式,并不影响结论的性质。在理论推演中,马克思生产均衡的形成涉及到四个变量:单位工人产出 、单位工人q生产生活必须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 、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和平均利润率 。它们四者的关lkr系在一个四象限的坐标中的关系可以简示如下图-5:第一象限是原来生产函数的图像,第三象限则是 和 的关系反映,第二、四象限kr是对应的近似正比例关系,分别用两条直线简化表示。第二象限是 与 的关系,斜率为qk负的直线

31、简单表示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单位工人产出具有同向变化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单位工人的平均产出提高。第四象限刻画了单位工人生产生活必须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 和平均利润率 的lr关系,生产人均生活必需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就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低。正因为 与 的关系呈同向变化, 与 的关系呈同向变化,所以可以把第qklr三象限的图像叠加到第一象限,组成了如下的图-6,它们两者的图像在一个坐标中呈现互相包络的关系,至于谁包络谁即谁更靠近原点并不重要,由于互相包络一定存在唯一的包络点,这点就是经济的均衡点。经济均衡是在一个

32、两方面互相制衡的力量作用下产生的。一方面,是单位工人必要劳动 的日趋减少,伴随了单位工人产出品或价值产品的日趋增加,这是生产的均衡轨迹;l另一方面,是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这是市场交换的均衡轨迹,生产的制衡力量是取得市场的承认,只有产品得到市场承认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市场承认才能转化为实际利润,实际利润构成了制衡生产的反向力量。因此,在这两条反比例的双曲线的包络点上一定是经济体生产和交换的均衡点。如下图-6 的 点,在该点处:单位工E人生产生活必须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为 ,单位工人的产出为 ,平均资本有机构成lqE图-6o 、lr、qkl、 rq、 k为 ,平均利润率为 。

33、kr上文已经说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是经常波动,均衡是短暂的,因此图-6 的均衡点 也是短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生产与交换的脱节决定了资本主义市E场经济波动频繁的特点,表现特征就是一直向均衡运动,但是一到达均衡就马上又偏离均衡,接着又向下一个均衡位置移动,如此往复不已。表现在图-6 中,就是反映 与 关系kr的曲线位置变动频繁,而反映 与 关系的曲线位置相对固定(上文已述) ,因此 点就在ql E反映 与 关系的曲线上来回移动。长期中,两条曲线的具体形状和位置都会移动,经济ql波动的特点仍然是:无时不刻不在趋向均衡,而又无时不刻不在远离均衡。五、结语与西方经济学生产函数中技术性

34、的投入产出关系相比,马克思生产函数在短期中唯一的“投入物”是劳动,产出的既是价值又是使用价值,投入的劳动既是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所以(2.1)式不能再称为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函数,但是为了对比分析,仍然沿袭主流的概念,因为(2.1)式毕竟表示了一般的生产性质。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看似也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物,是因为经济学概念的两重性,任意一个基础性的经济学概念都会有两个衡量的维度,一个是它的技术维度,一个是它的生产关系维度,经济学的概念都有它的历史属性,也就是存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或许市场经济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如果能够突破劳动的限度和资源的限度,或许我们可以

35、不再需要市场。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函数是关于资本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般生产性质的一种刻画,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不经过市场这种生产方式就爬向更高级的经济生产阶段,资本雇佣劳动有它促进生产力巨大飞跃的特性,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生产方式,人类在近 200 年来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生产和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它表示了一种很简单的关系,技术效率的提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降低是生产力发展的充分条件,人类的生产能力是一种反向关系,单位商品价值量越低,生产的总水平越高,生产的总价值量越大。资本积累、分工深化、技术创新、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良性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充要条件,新部门、新产品、新概念、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不断增长由此而继续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