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doc

上传人:陈十三 文档编号:13044351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森林碳汇绿了山川富了百姓记者杨刚 郁郁葱葱的岷江柏、侧柏、辐射松长势喜人,大的有三四米高,小的也有一米多高,均匀地分布在沟壑山谷间,林间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丰富的负氧离子让人心旷神怡 11月14日,“2021阿坝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记者来到理县甘堡乡熊耳村碳汇项目造林处实地采访,这个全球第一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在为当地老百姓赚着大把钞票的同时,也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恢复植被、重建生态系统、构建物种种群之间的走廊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展森林碳汇 空气也能卖钱 “卖空气也能赚钱

2、。”人们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如今在理县甘堡乡熊耳村变成现实。随着理县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甘堡乡和薛城镇五个村共480户2102人成为我州第一批分享碳汇林带来收益的人群。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理县算是走在全国前列了。该项目是全球第一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也是中国第二个

3、、四川第一个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森林碳汇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负责人、理县林业局董生刚告诉记者。 理县林业局从2021年开始接触“碳汇”,在组织人员经过多次学习培训后,于2021年在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国际(ci)的指导与支持下开始实施碳汇造林项目,至今已在该县熊耳山实施碳汇项目造林747.8公顷。因为地处大熊猫栖息地,所以该项目取名为“熊猫碳汇”,项目执行周期60年。“森林所带来的空气也是一种资产,若按照目前国际市场森林碳汇项目6.5美元/吨算,这片新造林20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将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约200万元的收入。”董生刚当场为老百姓算了一笔账。 空气能卖钱成为事实,其实这卖的不仅仅是空气,而是

4、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服务功能。 荒山植树造林 带给百姓多重收益 “仅靠植树,这几年村民赚取的劳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董生刚给记者算起了细账,按一亩地80元的劳务费支付工资,747.8公顷就支付村民工资近百万,再加上每年少量的补种,100多万元装进了村民的腰包。 “村民既照顾了自家的农活,又赚回了真金白银,真是一举两得啊。”熊耳村党支部郭书记告诉记者。 “我每天不去看看那片林子,心里就闷得慌。”森林管护员郭义雄告诉记者,他一天要往林子里跑几趟,看看哪家的牛羊在林子里,看看林木长势如何,是否生病。甚至把锄草这本不是他份内的事也“揽过来”,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这片全村村民的“摇钱树”。像他这样的管

5、护员村里有两个,靠着闲暇时间管管林子一年也能增加收入5000元。 村民也积极配合他们的管护工作,当地村规民约规定,牲畜全部实行圈养,“放野”的牲畜必须全部卖掉,为了减少对林地的破坏,熊耳村87户人家户户买上了“铁公鸡”来犁地。 用村民的话说,碳汇造林在贫瘠的干旱河谷,没影响自家的耕地,这个周期20年是200余万元,随着树木不断长大,吸收的二氧化碳也会越来越多,下个20年说不定就是400万元甚至更多,这是留给子孙后代一笔“永久的财富”。有了林子,明显感觉这里空气湿润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增多了,原来滑坡地段的地基也稳固了,森林系统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村民一一道着碳汇林的好处。 整合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百姓在森林碳汇中受益,是进一步加快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阿坝日报2021.11.24第二版)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