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社会学研究员,范建荣,区域经济学,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本 章 重 点,1、区域空间和区位的基本知识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4、制度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第一节区域空间与区位,一、区域空间的构成要素(一)节点1.节点的定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就被为节点。2.节点一般表现:由人口集中分布而形成居民点和集镇。3.节点差异的原因:集聚规模、主要功能、空间形态分布,节点轴线域面,4.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其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空间组
2、合中的结果和表现形式5.节点的特征(1)节点有明确的位置(2)节点有大小和形状(3)节点具有不断集聚的作用(4)节点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5)节点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二)轴线1.轴线的定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就是轴线2.轴线的作用是一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活动空间的基本条件3.轴线的特点(1)轴线有固定的终点和起点(2)轴线有一定的长度和方向(3)轴线有一定的质量标准4.发展轴:若轴线上出现了若干个节点,(三)域面区域1.定义:域面是节点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2.域面特征就是一般区域的特征,是区域的质量特征3.域面的范围:就是经济活动的范围,所以应当是经
3、济区域的范围,特定条件下是指行政区域4.域面的质量:指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及这个区域的资源丰裕度由节点、轴线和域面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了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空间网络系统,二、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空间系统(一)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1.三要素的不同作用(1)节点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2)域面是起基础作用的要素(3)轴线是起联接作用的要素2.节点的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不同的城市功能(1)综合性(2)单一性3.域面对节点来说,是经济中心的吸引地4.轴线是节点与域面联系纽带,是经济发展血管,(二)空间系统空间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空间系统,而每一个系统都会出现不同的特色1.城镇系统(1)节点之
4、间关系复杂(2)大中小城市之间,形成规模等级2.城市区域系统城乡系统3.区域网络系统经济枢纽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区域产业系统4.区域空间系统(1)包括等级结构系统和规模系统(2)区域重心位置和经济区之间的关系,三、区位和区位条件(一)区位和区位条件的概念1.区位指一项经济活动或经济景观在区域空间中所占的位置,是一个具体的位置,可用坐标表示2.相对区位区域内景观之间的位置3.区位条件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的对于一项特定经济活动的条件,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从而必然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二)区位选择1.区位选择的定义:指由于区
5、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空间位置选择产生一定倾向性的行为。2.区位因素的构成(1)传统区位因素: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和中间产品(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强度都超过传统区位因素3.区位因素的优劣衡量区位条件优劣的主要依据是该地的交通状况区域化过程就是生产要素或资源向优势区位运动和集中的过程,(三)区位决策1.区位决策的定义:决策的主体通过考虑某地区的区位条件所作出的位置选择的过程2.影响区位决策的因素(1)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变产业对区位因素的信赖程度(2)技术进步和交通设施的完善,可以减弱流动性因素的影响程度(3)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区位因素当中的资本要素的影响很大,影响到资本要素的区
6、域转移情况,3.区位决策的一个重要任务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1、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经济系统中构成必须的“投入”并产生积极效益;只要它们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带来合理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为自然资源,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室中用来提纯和纯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过萃取,能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化合物。,2
7、、自然资源的特点(1)稀缺性无论是物质或是能量,一旦被定义为“资源”,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需求”而言的,从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要求是无止境的这一点来看,只要是作为资源,它总是被消耗的,只要是被消耗的,在需求巨大的情况下,也就表现出来稀缺的特点,稀缺性是自然资源最根本的特点。(2)区域性在资源稀缺基础上,资源还具有下述特性:资源的竞争性、资源的选择性、资源的分散性、资源的传布性和资源的增值性。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地区显示出不同的倾向,这就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3自然资源的价值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之物无价值 恩格斯: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类
8、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所耗费的劳动,就构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实体 不是因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具有价值,而是在自然资源稀缺的迫使下,人类必须对自然资源投入劳动,形成新的资源产业,维护或产生新的人工自然资源。因为耗费了劳动,才使这种进入生态经济系统运转的自然资源具有了价值。自然资源具有价值,把自然资源看做一种财富也就顺理成章了,?怎么样看待自然资源的价值,(二)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主张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社会公平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消除区域间贫富差异过分悬殊、
9、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现象,实现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代际间的公平,即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资源、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实现社会财富在代际间的合理转移。社会发展则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自然资源利用有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就其经济观而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即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在生产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多利用少排放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经济发展应同时兼顾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经济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
10、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自然资源的作用是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就自然观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主张人地关系的协调,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这其中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一)纯自然资源型1、前
11、提条件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2、区域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以自然资源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基础和动力 3、类型四种基本类型(1)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 (2)高消耗低效益型苏联、中国 (3)高输出高收益型中东各石油输出国 (4)高输出低收益型 非洲资源输出国、西部,(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1、前提条件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察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2、区域发展特征:(1)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利用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业,使区域
12、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3、评价模式最好,但不多见,4、典型国家美国,(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1、前提条件: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区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深度开发2、特征: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3、典型: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四)资源缺乏型1、特征(1)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
13、,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2)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向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2、典型:国家有非洲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三、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一)自然资源优势度的评价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是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主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首先将所需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各地区拥有量占比较地区的位次(1,2,3,),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Pii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度m被评价的资源种类数n对比的地区数Diji地区j种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二)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1、总体特征: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繁多
14、、储量丰富,许多资源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两大不足:一是人均资源量少,二是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缺少。 3、对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产业,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经济资源。而当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变得比什么资源都重要。区域经济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一般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资源也就越丰
15、富;其所吸引人力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经济社会发展也就越快。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人力。,(一)人力资源的概念1、人力资源定义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2、宏观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概念以国家及大的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的。有时,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也用于部门、企业等。3、社会生产必须具备人、财、物三个要素即必须具备人力、资金、设备和原材料,而资金可以看做是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作为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物力,4、人力的内涵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质和智力。具体来说,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赋有的推
16、动生产资料的各种具体能力。体质。即人们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活度等人体运动的功能状态以及对于一定劳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想像力。知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各种经验和理论。技能。是人们合理化、规范化、系列化、熟练化的一种动作能力。,(二)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1)自我强化 (2)选择职业 (3)积极劳动 3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三)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的定义: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
17、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2、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创造财富的经营过程中,人的活动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起来,无形生产要素通过人的活动为有形的生产资料创造了高附加值。人的创新活动为有形资产赋予了不同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有形资产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了生产过程。,人力资本的定义是指能给公司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包括员工的工资和薪酬福利。 人力资本的特征1个体人力资本的特征投资渠道的单一性独有性和附属性 资本的能动性 2团队人力资本的特征互补性、重组性
18、、“冰棒”理论,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不承认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储蓄与投资是经济的内生变量,是由一定的收入分配形式,利润率、工资率和节俭的美德决定的这是考察这其中的内在规律成为古典理论的核心由于当时生产发展阶段的限制,多数古典经济学家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古典的劳动概念把劳动看做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入力资源初步探讨1、新古典理论的特点:以边际分析为基础,以经济计量分析
19、代替经验分析,以经济模型代替典型描述,使经济研究计量化和经济理论模型化,充分就业,稳定增长和均衡过程成为新古典的中心论点。新古典主义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量,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生产要素的同质性假设彻底排斥了教育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存在。,2、马歇尔和熊波特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1)马歇尔的学说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2)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新的创新不但增加了利润,而且快速地提高了资本积累。(3)遗憾不过,这两位经济学家都还没
20、有对知识积累和技术来源做出定量分析。,3、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哈罗德和多马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其长期化和动态化即把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在长期内视为变化的量,分析它们在连续的时间内与其他变量一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哈罗德多马模型假设生产技术与资本一产出比例不变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模型中,人口、知识积累仍被视为外生变量,并隐含着把劳动力和资本视为同质的假定,资本和劳动力的固定比例只是在短期分析中有效故仍然排斥教育和于中学形成人力资本的可能性,G经济增长率;S平均储蓄率;K资本产出比,4、索洛增长模型20世纪以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现实与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关于储蓄率、劳动
21、力增长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为固定常数的假设严重不符,致使以索洛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索洛增长模型该模型区分出了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向的来源: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因要素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水平效应” ),A L KG=A L K (I)(II)(III),I技术进步率II劳动力增长率II资本增长率,5、丹尼森模型针对索洛计量分析中总经济增长率与要素投入增长率间的巨大差距草率归结为广义的技术变动,丹尼森在其实证分析中将这种广义的技术进步做了进一步的细分。,要素增长投入,劳动投入,自然资源,资本,就业人数,工时数,年龄性构成,存货,住宅,非住宅性建筑、设备,国际资产,教育年限,要素使用效
22、率,知识进步,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结构变迁,国际贸易壁垒减少,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扩大,收入弹性提高,非农自我雇佣减少,丹尼森将总产出增长分别归因于对一定的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提高,资本投入的增长,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狭义技术进步。其中,狭义的技术进步又被丹尼森称为“知识的增长”。在众多细分的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中,人力资本变动和狭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6、小结这一阶段的模型只是将经济增长的来源笼统地归于广义的技术变动,或者归于几个包括人力资本和知识增长在内的细分因素上,没有进一步对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本身作具体分析。,(三)新增长理
23、论与入力资源1、索洛增长模型“趋同”并未发生当各国知识结构相差不多,技术可以自由流动时,经济增长率会“趋同” 。2、舒尔茨教育形成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过去的增长模型将国民收入增长率与要素投入贡献之间的巨大缺口统统归之于资源生产率等掩盖了影响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在教育、卫生等方面投资可产生“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从而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增长针对美国经济状况通过实证分桥认为,总要素生产率的绝大部分可用人力资本积累来解释,人力资本特别是产生人力资本的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3.阿罗60年代“干中学”理论。认为舒尔获等人主张的劳动力质量提高是生产率提高的源泉的思想可以在
24、“干中学”模型中通过修正劳动力增加速度来体现。4.卢卡斯、罗默尔和格鲁斯等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重点说明学习和投资过程如何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里的人力资本是“专业化”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专门学习获得,也可以在干中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能促进产出的长期增长。,5、罗默尔(1)垄断竞争下知识的两个假设。一是科学知识本性是“不排他”的,但其产权可以“部分排他”。二是知识的“溢出效应”。(2)模型在这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自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而且会使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收益递增。
25、1990年罗默尔构造了一个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开发(RD)在内的三部门模型,并得出结论;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与社会投入研究与开发的人力资本比重成正比,与人力资本在研究与开发的边际产出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6、格罗斯曼和赫普曼模型探讨了研究与开发、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所凝结的人力资本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卢卡斯和罗默尔的模型进一步推广到开放经济,就可以得到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7、小结对于以知识、信息、人力资本为主要要素的新增长理论还只是刚刚起步。由于稀缺性、等价交换等基本经济原理对其限制,将其内生化到标
26、准生产函数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性已得到新增长理论的详细考虑,并将继续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发展。,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1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知识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有别于劳动力经济阶段和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其产生的前提和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及软科学技术的创立和迅速发展使得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使得科学技术直接成为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具体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
27、配置的经济。而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因而人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二战有许多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战后短短十几年内一些国家很快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原因在于是该国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大批高级智力人才在战争中没有受到很大损失因而能够在遭受巨大物质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完成大战后的重建和恢复工作。随着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劳动者将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将从生产的流程中解放出来,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而是表现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与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人
28、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是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进步则体现在三者之中,既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又体现在劳动工具的进步和劳动对象的改善上,所以它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知识要靠人去学习和掌握劳动工具要靠人去制造和使用等,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劳动工具体系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样,劳动者才可能把大部分体力劳动和相当部分的智力劳动转交给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体系。这样的生产工具可以根据劳动者提出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聪明地自行完成。这是生产工具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也是人类
29、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针对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人可以自由指挥和操纵自动化工具体系来进行生产的经济,中外学者有的称之为信息经济,有的则称之为知识经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增长。知识,诸如科学技术、发明专利、社会科学、信息等越来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或生产要素经济效益、经济价值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靠技术创新创造出来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度开发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取向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力资源的运营,只有将知识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才舵释放山来,(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
30、接创造者人是知识、经济活动的核心与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且人又是知识、经济实体,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在封建时代和农业文明中,土地、水利是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在传统工业社会和传统工业文明中,商品、资本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济因素;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中,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2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日本模式”人力资源取得成功的范例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稀缺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根本的经济动力。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31、明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化举足轻重的加速动力,对于知识经济化起着动力加速的作用。人在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第一推动力。,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日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一)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1.日本的文化来源于三个方面:神道、佛学、儒学。2.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相信人,承认员工对企业的贡献。 3.日本企业重视经营理念对人力资源的强化作用。 (二)终身雇佣制 (三)年功序列制 (四)企业内工会 (五)“通才型”的培训制度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逐渐引入能力主义的管理方式(一)以终身制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的雇佣方式(二)
32、奉行业绩主义,推行职务能力工资制(三)员工教育和培训注重适应企业发展和国际化趋势,3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1)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工作的人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2)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经济约占50以上;(3)信息工业充分发展,建立起先进通讯网络系统(4)社会生活信息化;(5)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和主要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由于教育时间人为缩短,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教育成为重要的促进发展的手段。只有不断接受教育,事业才会得到不断前进动力虽然投资巨大,但收益更为可观。从长期看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会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33、(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1、核心: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2、特点:其运行与操作都是围绕人力资本这个中心进行与知识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动力产业结构轻化、软化,以智力、知识输出为主,运营模式日趋科学化、系统化。3、人力资本运营产业群分类:教育、装演、设计、规划、创意、策划、咨询、信息等若干类。,第四节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制度经济学包含了从微观到客观
34、的复杂的制度要素,区域经济学分析中引入制度要素,不可能全部引入。区域经济学属于客观经济的范畴,因此它借助的必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1、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在经济增长中,广义的资源是增长的投入要素,但资源存在着私人所有还是公共所有的关系。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不同的产权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目的是不相同的,私人资本更倾向于效率,公共资本更倾向于公平。即私人资本更多地投入到营利性的竞争部门,公共资本更多地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部私人所有安排中有可能完全由个人决策,也有可能需要若干拥有产权的人来集
35、体决策。在公共所有的安排中,集体决策将占据主导地位,什么是产权? 产权是以财产权所有权为基础,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2、产权安排的内容它们包括土地、水面和养殖场的共同所有权;土地和劳动的用益权;各种工作权;银行、保险业中的互助组织;政府对公共事物的控制权;政府对公有设施的所有权等等。3、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决策不同的安排决策的程序不同,最后的结果相差很大。 (2)责任不同的安排所体现的所有权不一样,其在经济体中所负的责任也不一样 (3)利益不同的安排应当带来不同的利益,(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
36、本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无论产权是否被界定清楚,是否有效地实施,它们都是有问题的,都有可能造成缺乏效率的交易。为此,必须造就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强调,不同的治理结构对管理交易的相对有效性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解决当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状态的问题,非市场的社会制度将会产生并填补这一差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组成: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2董事会;3监事会;4经理。且都是依法设置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原则:
37、1法定原则;2职责明确原则;3协调运转原则;4.有效制衡原则,补充,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标准)1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从中国19801997年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可以看到:将所有地区的各类性质企业增速排名,私营和个体企业最快,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其次,集体所有制企业再次,国有企业最后。增长速度最快省区,浙江私营、个体企业比重最大,广东、福建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比重最大,江苏集体所有制比重最大增长速度侵的内陆省份,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东部沿海省份的产权安排代表了改革的方向1997年后,中国对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改革,2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1)区域发展模式不
38、同,产权安排不同当一个地区选择的是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其产权安排中的合资、合作形式将占很大的比重。当一个地区的发展基本上是内向的主要市场也在国内其合资的形式在产权安排中的比重就会缩小,而私营、国有的比重就会增加。(2)公有产权、国有产权作用的确立一个地区如果以私人投资为主体来发展区域经济,私营或股份制的产权安排占比重就很大但不能认为公共的、国有的产权在其中就不占主导地位,因为一个地区如果法律规定地上和地下的资源均归国家所有,则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用国有资源作为资本,占有相应产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当地最广大民众的利益,3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1)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有轻型和
39、重型之分,有大型化和小型化之分凡是以重型的或大型化的产业结构或企业结构为主体的地区,其必然是以国有或大型股份制财团所有的产权安排为主体。(2)区域经济制度环境塑造的中心处理好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关系公共产权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区域宏观效率下降,公共产权的比重过小,容易造成私有产权膨胀,形成极少数人逐利之风,造成公众利益损失(3)合理的产权安排必须寻找合适的度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或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部,(二)交易成本的区城最小化1、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2、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分析:(1)区域垄断及其竞争区域垄断与反垄断的竞争,是造成交易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所谓区域垄断,
40、是指区域内少数几个企业所形成的寡头垄断。这些寡头企业瓜分区域市场,为新企业进入区域市场设置障碍,从而提高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其中区域的封锁和狭隘的地方主义,更能够助长这种垄断的势力,维持垄断的局面。,难,(2)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区域集团的分类包括区域卖方集团、区域买方集团和区域混合集团。其产权归属不同,会产生迥异的行为取向。区域集团形成将降低区域总体的交易费用根据内部化理论,单个企业面对区域市场会导致区域交易成本的增加,区域集团的形成可以协调企业和利益,是区域制度创新的结果,区域的各类企业通过内部化而组成区域集团,许多交易费用可以用内部化的方法解决,从而引出新的管理问题与利益分割问题。,难,(
41、3)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各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存在着利益上的合作和冲突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的内容包括对区域内地方性资源的支配及其利用,政府直接投资和政府对地区经济的管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目标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作为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参与地区的经济管理。政府行为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也能带来效益的最大化。为促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必须使政府所主导的公营部门与区域内的私营部门相结合,一致营造公用事业的最佳规模,以达成最小成本的实现,略,区域间地方政府竞争更缺少理性在一致对外的基调上,政府与企业经常能够取得共识,但这往往又意味着政府利用手
42、中的权力,进行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以确保地方企业的市场份额。这种方式常常成为保护落后和保护后进的代名词因为在竞争环境里,地方政府的竞争既有公用部门的竞争,也有私营部门的竞争,这种竞争越激烈,区域的交易成本越高。小结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是由多方面、多要素组成的,而最有直接影响的是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和制度环境。,略,第五节 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中国的入口、资源基本观念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世界名列前茅。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的优越,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源工作推向一个
43、新高度;中国能够在不到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世界上22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衰退的背景下,逐渐做到采伐量与生长量大致持平,并开始建设举世瞩目的五大绿色工程;中国经济能够连续多年以7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这系列事实,说明中国在资源的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四个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悄然产生且急剧发展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加剧,并越来越显出对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中
44、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1)耕地不断减少,质量下降。(2)矿产资源保证率下降,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和对环境治理的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还没有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加之政策法令不够完善,从而加重了资源的压力和负担。水资源严重缺乏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3传统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资源开发中还占有优势。这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生态环
45、境脆弱的国情发生尖锐的矛盾真正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土地资源逐年减少草原退化严重森林管理严重滞后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短浅的决策行为,以及政策法令的不完备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正越来越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间的不协调问题,不采取根本的措施逐步缓解
46、,必将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还涉及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并着重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观点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经济系统离开资源与环境的依托,经济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支撑,社会将走向原始。同样,资源与环境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也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当环境破坏时,也没有经济能力和科学的机制使其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2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关系(1)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力求结合中
47、国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发展。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是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的排放,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中国西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地区,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发展所必需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2)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间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特别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手段,逐步使农业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
48、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方向发展,发展中国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能源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中国能源结构中煤占70以上特点、在能源发展中重点发展清洁煤技术推出一系列清洁煤发展项目和示范工程项目。运用经济手段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速度,为2000年以后可持续能源发展打下基础。,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压力。尽管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很大。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