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六 区域地理高考命题规律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2019 年高考必备 卷 卷卷卷 卷卷卷卷 卷卷卷卷 卷命题角度1世界地理 3、5 7 4,68 911命题角度2世界范围内地理环境描述、分析及评价36(1)(3),16 分37(2)(3),16 分命题角度3中国地理命题角度4中国范围内地理环境描述、分析及评价37,24分命题角度 1 世界地理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8 全国911)澳大利亚(图 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
2、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 2)。据此完成第 13 题。图 12图 2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 1 所示的( )A.地附近 B.地附近C.地附近 D.地附近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室温不变 冬暖夏凉 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 B. C. D.答案 1.B 2.D 3.B解析 第 1 题,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特点。图中地为澳大利亚西海岸珀斯,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地为澳大利亚中部库伯佩迪,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与材料中的自然环境特点符合,故该类住宅可能分布于地附近;地为澳大利亚北部城市吉
3、德帕拉,受季风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地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城市悉尼,该地为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第 2 题,考查读图判断地理事物的能力。据图看出,该住宅位于地下,与地面有一定深度,通天井为一竖井,通过通天井进到室内的光线很弱,主要起着通风换气的作用。该地降水稀少,且收集雨水的器具应放置在地表。第 3 题,考查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据材料,该地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高温而冬季气温较低。该住宅在地下温差较小,与外界相比冬暖夏凉。其自然环境特点及房屋的位置更接近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包是游牧业方便迁徙而形成的特色住宅。4.(2017 全国4)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吸引
4、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答案 A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芬兰位于北欧地区,纬度较高,距海洋较近,冬季降雪量较大,路面冰雪覆盖,故选 A 项。(2017 全国68)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第 57 题。5.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
5、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36.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7.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答案 5.D 6.A 7.B解析 本组题考查北非地区的地理特征。第 5 题,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泛滥区被肥沃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
6、,故选 D 项(刀耕火种方式出现前,土地若有茂密的乔灌植被则无法直接耕种)。第 6 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是东非高原,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故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此外,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也可以推测出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第 7 题,注意题目中“周边区域引入”和“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材料可知,尼罗河的泛滥期为每年的 610 月,故作物的生长期应为 11 月至次年5 月,引入植物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并且是从周边地区引入,地中海气候区的植物最有可能,故选 B 项。新题演练提能刷高
7、分(2018 四川凉山州一诊)南极洲大陆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冰川内陆厚,边缘薄。杰夫威尔逊在南半球夏季进行了横跨南极洲的单人探险,脚蹬滑雪板,拖着 180 千克的雪橇,尽量借助风筝助力,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用 44 天,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用 9 天。读探险路线图,完成第 13 题。1.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的前进速度明显快于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的速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风力 风向 气温 地势A. B. C. D.2.风筝助力最明显的是( )A.开始几天 B.P 地附近C.南极附近 D.最后几天3.途经南极点时,最可能看到( )A.极光 B.晴朗天气C.大雨 D.云雾答案 1.A 2.D
8、 3.B解析 第 1 题,探险途中尽量借助风筝助力,说明途中尽量是顺风前进,用时与风向无关,错。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顺风时间少,风力小。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是顺着极地东风的方向,顺风时间多,且风力强,对。南极点附近地势较高,周围地势4较低,向南极点前进过程以上坡为主,速度慢,返回途中以下坡为主,前进速度明显快,与地势有关,对。第 2 题,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返回途中是顺风前进,风筝助力最明显的是最后几天。第 3 题,南极点附近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途经南极点时,最可能看到晴朗天气。(2018 天津河东一模)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于 2016 年 11
9、 月签订协议,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马高原沙漠边缘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该基地成为继南极站后,中国又一个海外天文观测基地。据图完成第 45 题。4.阿塔卡玛沙漠极度干旱的原因是( )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大气对流旺盛 寒流影响,多雾少雨 人类影响,植被稀少A. B. C. D.5.有关智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形狭长,地势落差大,水利资源排在世界前列B.西部海域有秘鲁寒流流过,渔业资源丰富C.天文观测点的优势是海拔高、干旱,大气透明度好D.天文台的观测与国内观测构成时空互补性答案 4.D 5.A解析 第 4 题,阿塔卡玛沙漠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暖湿气流难以到达,正
10、确;又因秘鲁寒流经过沿岸,降温减湿作用显著,形成热带沿海荒漠区,正确。第 5 题,智利西部地区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落差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的影响,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所以水能缺乏。(2018 广东茂名二模)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平均深度 744 米,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冬季有 146 天的结冰期,南北结冰期差异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贝加尔湖水温在升高,结冰期也略有缩短。下图示意贝加尔湖位置及周边范围。读图,完成第 68 题。6.形成贝加尔湖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下陷 B.岩浆活动C.板块张裂 D.板块碰撞7.导致贝加尔湖南北结冰期差异大的原因是( )A.南北狭
11、长,湖水流动通畅B.北部更靠近冷空气源地C.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大5D.地势南高北低8.贝加尔湖水温升高,可能使湖泊( )A.泥沙淤积严重 B.水中藻类增多C.流域面积扩大 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 6.A 7.B 8.B解析 第 6 题,贝加尔湖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是构造湖,即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第 7 题,贝加尔湖南北狭长,湖水沟通不畅;南北纬度跨度大,且北侧更靠近冷空气源地,因此南北气温差异明显,结冰期差异大。第 8 题,由于河流带来营养物质,贝加尔湖水温升高,因温度适宜可能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2018 山东青岛期末)慕尼黑地处德国西南部,自 20 世纪 90 年
12、代以来,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为满足都市居民在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慕尼黑的部分地区,尽可能做到退耕还绿,构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群落生境组合,充分利用大都市所带来的可能性与机会实行“直接市场化”与“休闲休养区”,促进整个郊区农村在休养、农业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据此完成第 911 题。9.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 )A.大量可利用的荒地B.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C.发达的高速公路网D.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10.德国发展“绿腰带”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 )A.保持农业用地 B.满足农民文化休闲C.美化农村环境 D.增加农作物的产量11.在“
13、绿腰带”地区适合种植( )A.柑橘和水稻 B.蔬菜和玉米C.小麦和鲜花 D.牧草和马铃薯答案 9.B 10.A 11.D解析 第 9 题,由材料可知,“绿腰带”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都市居民在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发展的前提应是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第 10 题,材料“促进整个郊区农村在休养、农业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说明,“绿腰带”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第 11 题,德国位于西欧地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这种气候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2018 四川乐山第一次调研)澳大利亚的金伯利高原,总面积约 31 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夏雨冬旱,每年湿润西
14、北风为高原中的奥德河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使该地成为农业试验区。高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海洋,南部邻沙漠。据此完成第 1214 题。12.金伯利高原应位于图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613.形成金伯利高原奥德河地区湿润西北风的主要成因是( )A.冷暖气团的相遇,造成锋面的移动B.热带气旋的移动C.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4.下列气候类型图中,最能体现金伯利高原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答案 12.A 13.D 14.D解析 第 12 题,由图文材料可知,金伯利高原应位于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地形区;且为夏雨冬旱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西部和西北部濒临海洋,南部邻沙漠,故图
15、中甲地符合要求。第 13 题,金伯利高原奥德河地区湿润西北风是北半球的东北风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形成的。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 项正确。第 14 题,注意图中横坐标月份的排列顺序。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金伯利高原地区是南半球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2018 辽宁大连联考)随着 T 海峡海底隧道开通,国家间和大洲间的流通进一步加大。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 1516 题。15.图示铁路联通了( )A.非洲和亚洲 B.欧洲和亚洲C.北美洲和南美洲 D.亚洲和北美洲16.开凿 T 海峡海底隧道面临的最大的自然威胁最可能为( )A.寒潮 B.飓风
16、 C.潮汐 D.地震答案 15.B 16.D7解析 第 15 题,依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该海峡为土耳其海峡,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第 16 题,海底隧道一般不会受海洋表面的风、水的威胁,但易受地质因素影响,该处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故地震是最大的自然威胁。命题角度 2 世界范围内地理环境描述、分析及评价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6 全国37(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
17、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答案 (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 第(1)题,大型野生动物少的主要原因可以从食物、活动空间和气候方面作答。第(2)题,鲑鱼是熊的重要食物,河流是鲑鱼溯河流而上的水文条件;近距离拍摄需隐蔽条件好,可从植被和地形隐蔽作答;熊出没时应为温暖期,此时
18、夏季风活跃,山地东西两侧天气条件差别大,天气条件对拍摄会有较大影响。2.2014 全国36(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8(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
19、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解析 第(1)题,考查沼泽的成因。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第(2)题,考查鱼类资源的分布。从材料中看出,鱼类资源的分布受水温和浮游生物量制约。从水温看,鄂毕河河口纬度高,水温低,一方面鱼类生长缓慢,另一方面结冰期较长,鱼类不易存活。从浮游生物量看,一方面,鄂
20、毕河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流经地区多沼泽,营养物质多被沼泽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另一方面,北冰洋水温低,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3.(2013 全国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 1 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上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
21、利亚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9(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
22、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解析 本题以维多利亚湖中鲈鱼的引入、繁殖为背景,提供区域位置图,考查鱼类引入、繁殖的影响因素,以及鲈鱼引入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获取信息、空间定位能力,以及运用知识阐释、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阻碍鱼类游入湖泊的自然原因一般可从地形、水系角度分析。图中信息显示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高原上,海拔约 1 134 米,与尼罗河上游之间联结水道少而多瀑布,因此河流与湖泊间连接河道少而落差大是阻碍鱼类游入的主要自然原因。第(2)题,鲈鱼能在湖中迅速繁殖,说明维多利亚
23、湖有适于鲈鱼生长的条件。文字材料提示鲈鱼是体型大的肉食性鱼,而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丰富,可提供丰富的饵料,利于鲈鱼繁殖;湖泊空间远大于河道,利于体型大的鱼类的生长繁殖。第(3)题,注意要从对原有鱼类资源和捕捞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鲈鱼是体型大的肉食性鱼类,必然会以原有鱼类为食,造成原有鱼类资源的破坏;鲈鱼快速繁殖,可开拓捕捞业的新领域。第(4)题,地理现象或事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包括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结合文字信息“鲈鱼经捕捞、加工后销往欧洲”,可得出答案。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8 山东潍坊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北极熊主
24、要生活在北冰洋及其沿岸、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哈得孙湾是位于加拿大东北部近乎封闭的浅海湾。该地区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当海冰融化后,不得不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哈得孙湾西岸的丘吉尔港在无海冰时期经常有北极熊来此寻找食物,并发生过伤害人类的事情,因此曾经设立过“北极熊监狱”。哈得孙湾通常10 月开始结冰,结冰时间早于同纬度其他海域,直至次年 5 月开始融冰,78 月完全消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哈得孙湾在北美洲的地理位置。(1)分析哈得孙湾开始结冰的时间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更早的原因。(2)推测纬度较低的哈得孙湾与同纬度其他海
25、域相比,能够生存大量北极熊的原因。(3)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分析哈得孙湾西部海域北极熊生存的不利条件。(4)说明气候变暖对生活在哈得孙湾地区北极熊的影响。答案 (1)海湾深入内陆,水浅,海水降温快;海湾比较封闭,与较温暖的外海海水交换少;有大量河水注入,且结冰期长,蒸发弱,使海水盐度较低,易结冰。(2)大量河流入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海湾内生物量巨大,吸引大量海豹来此觅食;海水温度低,结冰期较长,北极熊能够长时间利用海冰捕食海豹。10(3)纬度较低,水温相对较高,海水结冰期短,北极熊捕食海豹时间短;人类活动较多,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导致其栖息地减少。(4)结冰期缩短,北极熊捕食海豹的日
26、期减少,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少导致北极熊栖息地减少,北极熊数量减少;北极熊因不能适应变暖的气候而发生变异、退化乃至灭绝。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哈得孙湾深入大陆内部,水温受大陆气温影响大,水温较同纬度其他海域温度低;与外海仅有狭窄水道相连,海水与外海交流较少,温度较高海水进入较少;从右图可以看出,有大量淡水汇入,海水盐度比同纬度其他沿海地区低。盐度越低,越容易结冰。第(2)题,北极熊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由上题可知,哈得孙湾结冰时间长,北极熊能够在冰上捕食时间较长;海豹主要以鱼类为食物,该水域由于淡
27、水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的食物,鱼类资源丰富,故海豹数量较多。第(3)题,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较,哈得孙湾西部海域生存的不利条件可以从纬度对气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气温升高,哈得孙湾地区结冰时间缩短,北极熊利用冰面捕食的平台减少,会导致其捕食困难;由于其冰面缩小,北极熊生活栖息地范围缩小,导致其数量减少;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其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可对其数量、种群产生影响。2.(2018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狭长平缓地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这里大多数时间河流流速平缓,河流沿着低
28、矮的海堤流淌数百千米。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来,而后集中降雨,在短暂的时间里又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从而形成海水和河湖水系交汇的地理奇观“回水”,这片海水与河水的交集区域称为回水区。材料二 喀拉拉邦的贝里亚尔野生动物保护区丛林茂密,野生动物丰富,贝里亚尔湖为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水源,每年 14 月份是游客乘船观赏亚洲象、孟加拉虎等陆地野生动物较佳的时间。材料三 喀拉拉邦局部地区示意图及印度城市科钦的气候资料图。(1)说明喀拉拉邦回水区河流多数时间沿海堤流淌数百千米的原因。(2)说明“回水”现象多形成于夏季风盛行时的原因。(3)说出“回水”现象发生时回水区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4)从气候角度推测游客多选择 14 月前往贝里亚尔湖观赏陆地野生动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