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短新闻两篇11包身工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单元写作指导,目 录,第四单元,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10短新闻两篇,10 导学提示,是什么让我们热泪盈眶?是什么让我们激动不已?是香港上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庄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1997 年7月1日,是亿万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米字旗降下了,屈辱条约撕破了,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终于回归了。别了,“不列颠尼亚” 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历史画面。又是什么让我们毛骨悚然?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历史却又无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法西斯惨绝人寰的罪恶暴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比新闻更加真切。就让我们一起打开短新闻两篇吧!,导学提示,听课
2、之前想一想 你曾经阅读过哪些经典的新闻作品?它们有什么特点?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你了解多少? 本课的这两篇新闻稿,在内容及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10 导学提示,10 走近作者,1别了,“不列颠尼亚”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任新华社常务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走近作者,10 走近作者,2罗森塔尔,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即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
3、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2006年5月10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10 追溯背景,1840年,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开始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许多努力,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
4、出来的。,追溯背景,10 追溯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10 预习学案,预习学案,10 预习学案,(1)单音字jngrnmisuxzhunchzh(2)多音字chchzizibp,10 预习学案,10 预习学案
5、,嬉嘻嘻阴荫墟嘘媚眉帜炽焚婪撰馔瞩嘱雏皱粹悴宣渲竿杆,10 预习学案,10 预习学案,引人注目目瞪口呆不可思议不寒而栗(1)引人注目 (2)不寒而栗(3)目瞪口呆,10 预习学案,4词语辨识 (1)终生终身 终生:一辈子,从生到死,多就事业而言。终身: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来说。 辨析小练 在数学研究领域做出成绩,是这位数学家_的抱负。为此,他刻苦钻研,矢志不渝。 春节过后,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又是人头攒动,广大单身男女的父母们带着儿女的资料互通信息,为儿女的_大事努力再努力。,终生终身,10 预习学案,(2)宣告宣扬 宣告:宣布,告知,侧重于“告”,告知。宣扬: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侧重于“扬”,
6、传扬。 辨析小练 上届冠军西班牙提前出局成为本届世界杯迄今为止的最大冷门。西班牙的惨败_了前无古人的“巴萨打法”的谢幕。 “做善事就是该_,不管是被理解、效仿还是受到非议,我都是在传播慈善理念,等于又做了一件善事。”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在前不久的宁夏慈善报告会上如是说。,宣告宣扬,10 精华探究,精华探究,1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1答案 文章虽短,但文中三次写到降旗: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标志着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时段的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的
7、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10 精华探究,一刻,但作者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十分简洁地写到“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而这面英国国旗的降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0 精华探究,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在记叙告别仪式时,特意补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部分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觉得插入这一部分有用吗? 答案 观点一:没有用处。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了香港回归的过程。插入的这一部
8、分,与文章的主旨联系不够紧密,游离于文章中心,可以删去。 观点二:有用。港督府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国政权在港的标志。港督的离去,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港督府的不断修葺与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陈迹的事实构成了对殖民迷梦的极大讽刺和无情嘲弄。这段材料是对现实的有效补充,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中心。,10 精华探究,3怎样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答案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
9、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10 精华探究,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着一切。物是人亡,悲上加悲。,10 精华探究,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
10、,暗示着作者的内心汹涌澎湃。,10 品读鉴赏,1别了,“不列颠尼亚” (1)视角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方面的分析,分析其意义与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占领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品读鉴赏,(2)对比手法。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11、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一句,“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又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耀武扬威地从海上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10 品读鉴赏,(3)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有机融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第二次降旗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统治者踏上香港时
12、的首次升旗。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10 品读鉴赏,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四、五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10 品读鉴赏,(2)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本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再现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害囚徒的历史事实,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
13、,不要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作者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写儿童在草地上追逐游戏,这样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10 品读鉴赏,(3)运用对照和反衬手法。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句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同时也反衬了德国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恶。,10 品读鉴赏,10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主旨归纳】 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
14、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与香港回归放在深厚的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10 归纳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文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后写的,昔日的大屠场如今变得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似乎并不是历史上的人间地狱。然而作者却独辟蹊径,突破了传统新闻写作客观报道的框架,把自己在特定环境中参观的见闻和感受,在平淡的事实叙述中充分表达出来,感情强烈,撼人心魄。,10 归纳总结,【结构框架】,10 归纳总结,10 拓展阅读,奥斯维辛的风高
15、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目的地是波兰华沙。本来同伴是诗人周涛,说得好好的,临行却出了意外,让我一个人从法兰克福转机,再到华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这是一次极有趣的经历,孤独中有自由,寂寞中有快乐。我切切实实体味到了波兰人的性格,不同于俄罗斯人又区别于德国人、法国人的性格,也了解到他们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由来渊薮。,拓展阅读,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诗人兼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方大姐也没接话茬儿,倒是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刘鑫泉参
16、赞痛快,说几天之后他要代表江苏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奥斯维辛集中营谈一个合作项目,到时在克拉科夫碰头。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由于是在肖邦公园举行的,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克拉科夫,还有它附,10 拓展阅读,近的奥斯维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我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据翻译胡佩方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她又告诉我要去奥斯维辛你自己去,她可不陪我,她受不了
17、心灵的折磨! 胡大姐说到做到。奥斯维辛之行,虽然有刘参赞同行,但他仅是“同行”,一到集中营他便独自去拜访馆长,留给我半小时时间,让驾驶员陪我走一圈驾驶员是个朴实的波兰小伙子,他和我说不明白一句话,所以奥斯维辛留给我的全部是目光所及的印象。,10 拓展阅读,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
18、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10 拓展阅读,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400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的氛围,以及变幻无常的天气。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止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对于集中营的游人们来说,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吧!,10 拓展阅
19、读,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一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她曾经陪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维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月,以后再也不愿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方大姐,她们对奥斯维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5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10 拓展
20、阅读,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问题是奥斯维辛现象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譬如那些被虐待至死的伊拉克战俘 奥斯维辛是一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该地的1.23万人中有7000名是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这当然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有删改),10 拓展阅读,【文章鉴赏 】文章开头三节写作者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之后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了作
21、者热切的心情;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纳粹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他们的“拒绝”埋下伏笔。在作者笔下,奥斯维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奥斯维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因为长眠着400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10 拓展阅读,10 写作借鉴,写作借鉴,【素材展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沉重”的新闻,我们从这“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里读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1)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
22、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如果人类没有良知,那么,杀戮也就是理直气壮的了。人应该时刻拷问自己的良心,不放弃真与善,这样才能像本文的记者一样,“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2)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人,一旦完全麻木,也就不能称为人了。在奥斯维辛,参观者的心情都那样沉重压抑,“默默地迈着步子”,“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这不仅是因为害怕,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他们一样的人。(3)
23、不管苦难如何可怕、漫长,希望和正义永远存在。“雏菊花在怒放”,“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死亡的阴影无法毁灭生活的希望,真与善在暴力面前是微小的,但却是永恒的,它们是生活的希望。,10 写作借鉴,10 写作借鉴,【运用点拨】 1生命是什么呢?那是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力量,是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人权是什么?人权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敬畏生命,不要让奥斯维辛的悲剧重演。每一种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敬畏生命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只有对所有的生命常怀尊重和敬畏之心,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2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要牢记它,
24、铭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承担起历史使命,培养历史责任感。适用的主题有“忘记与铭记”“责任”等。,11 写作借鉴,3没有国,哪有家。香港、澳门的回归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仁人志士在推动着历史的脚步向前迈进。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民族富强了,国家才能昌盛,才会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10 写作借鉴,【运用示例】 示例1:于丹在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中说:“生命不过是悠悠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你在有限生命中的所言所行,与平庸的岁月相比是多么短暂。”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敬畏生命,不要让奥斯维辛的悲
25、剧重演!敬畏生命就应该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不按我们的主观意愿给他们划分等级;敬畏生命就是尊重每一种生命的存在,即便只是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敬畏生命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帮助身边的一切生命,让他们与自己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的美丽长驻人间。,示例2: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的地方,因为这里埋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往事。400万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的眼睛,化作了历史的见证。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
26、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10 写作借鉴,10 考点链接,“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有: 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某种意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文章都有一种感情基调,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考点链接,表现
27、身份、地位、性格等。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考题印证】见本课练习册第11题,10 考点链接,11包身工,11包身工,一提起工人,我们的脑海里很快会想到头戴圆形工作帽、身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工人形象,也许还会想到今天的蓝领、白领。但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却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工
28、作。她们的生活中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也不能拥有她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11 导学提示,导学提示,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听课之前想一想 课文是如何记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的? 包身工受到了非人的剥削和压迫,她们的这种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 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包身工吗?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11 导学提示,11 走近作者,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我国著名剧作家、政论家。曾留学日本,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29、夏衍一生著译丰富,电影剧本、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他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走近作者,11 追溯背景,为满足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一二八”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的规模迅速扩大,这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许多农村女孩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被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她们受到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剥削,悲惨的生活一直不为人所知。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先生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
30、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活,追溯背景,11 追溯背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写成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6月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揭露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11 预习学案,预习学案,11 预习学案,yo heh qiannk lurlnkxinluchn mibxinw jkichpn shnxng snggnln lzhngdng,11 预习学案,11 预习学案,chnchnghnghngnnglngttbbzhshhnghnghngyzhgonio,11 预习学案,11 预习学案,殴怄沤呕讴蠕懦儒孺濡契锲
31、楔挈讫迄纽扭忸喇懒獭嗽缕绺簿薄姗姗珊,11 预习学案,11 预习学案,生杀予夺横七竖八三差二错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横七竖八生杀予夺,11 预习学案,4词语辨识 (1)怨恨痛恨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含有“不满”之意。痛恨:深为憎恨;极端憎恨。“痛恨”的程度比“怨恨”重。 辨析小练 曼德拉在自传中谈及获释出狱那天的心情时写道:“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若不能把悲痛与_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一向_狗仔队跟踪的周杰伦,在最新MV中转换身份,化身成一个跟踪狂。,怨恨痛恨,11 预习学案,(2)盈利营利 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营利:通过某种手段获
32、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了钱。 辨析小练 风头一贯被寿险压过的产险业,终于扬眉吐气,在2011年上半年实现承保_,首次得以摆脱以往依靠投资收益撑面子的尴尬。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_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盈利营利,11 预习学案,(3)功夫工夫 功夫:指本领、技能、造诣;武术。工夫:指时间。 辨析小练 在综艺节目LADY 呱呱录制现场,来自韩国的泫京带来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民谣,并献上了一段自学的中国_,与主持人现场PK,将节目气氛推向高潮。 网络上关于明星婚姻状况的报道,很多都是捕风捉影,不仅侵犯了个人的隐私,也伤害了他们的家庭。但很多艺人不愿花_理会,因为结果往往是越描越黑。,功
33、夫工夫,11 预习学案,(4)收集搜集 收集:使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搜集: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到一起。 辨析小练 每天,当菜市场的喧嚣渐渐散去的时候,常常看到一群衣着朴素的人在_被扔弃的残渣烂叶。 经销商认为某手机品牌商违反了中国的反垄断法,存在偷税漏税行为,侵犯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为证明这“三宗罪”,他们已_到诸多证据。,收集搜集,11 精华探究,精华探究,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案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上工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
34、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11 精华探究,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补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11 精华探究,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请从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方面具体分析。 答案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被带到
35、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11 精华探究,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36、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生物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地容易疲劳。” 待遇:遭到毒骂、殴打,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的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一两个礼拜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11 精华探究,3包身工在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了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一下多种表达方式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 包身工一文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穿插少量议论;写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
37、是用叙述和描写;接着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则以说明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包身工上工时受到三大威胁的情景和极差的劳动条件,又是用叙述、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则是以说明为主,同时使用精彩的议论和深切,11 精华探究,的抒情;下工时,包身工受到的虐待,是叙述和描写结合;而最后抨击包身工制度,则是说明、议论、抒情恰当结合。如果只有叙述而无描写,那将大大减弱其生动性、形象性;只有描写而无叙述则又不能让人具体、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经过和基本情况。介绍包身工制度最好的方式是说明,前因后果、性质关系都一清二楚,这是用叙述、描写不容易达到的。如果只有叙述、描写、说明,那又是单纯罗列材料和介绍情况,而
38、结合恰当的议论和抒情,会使这些材料有个“归宿”,使主旨得到深化,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可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文章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 品读鉴赏,品读鉴赏,11 品读鉴赏,3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压迫包身工的人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芦柴棒”反射似的跳起身来,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
39、水就医好了。”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11 品读鉴赏,4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像“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11 品读鉴赏,11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主旨归纳】 包身工是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
40、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布于世,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中国工人的罪行。,11 归纳总结,【结构框架】,11 拓展阅读,关于报告文学的一封信(节选)夏衍 我始终认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如果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那么在报告文学领域中尤其如此。报告文学失去了真实,就不成其为报告文学。求真,就必须亲自去采访、调查、研究。报告文学作者,不仅仅要耳闻目睹,而且要正反两方面都听一听,第三方面也听听,这样才能得到比较真实的材料。采访和调查的所得也未必相同,采访容易听一面,调查必须听多方面,拥护的要听,反对的也要听
41、,不肯,拓展阅读,表态的也可以观察到一点迹象。因此,“走马观花”自然不行,单听“诉苦”“告状”也不行,因为“十年动乱”后,党风和民风尚未根本好转,虚假现象不少,连过去的老实人现在也学会了说假话,作者容易上当。 四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包身工,有些同志常爱提到它,使我感到惭愧。当时哪有能如今天的报告文学作者们拥有的条件!但是包身工所写到的,则完全是真实的。那篇报告文学虽然1936年才发表(光明创刊号),但对包身工这个罪恶制度的情况的了解,却在八九年前我在沪西做工会工作时就已开始了。到1935年,上海党组织遭到又一次大的破坏,,11 拓展阅读,组织上要我暂时隐蔽一下,我就利用这个时间,认真搜集有关包身
42、工的材料,并且写了出来。这里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没有一点虚构和夸张。那个“芦柴棒”也是确有其人的,只不过因为别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能那么叫。我注意过她,看到过几次,虽不可能同她直接谈话,但这个人物,并不是我虚构的。 当然,报告文学对大量素材有所取舍,进行一番剪裁和必要的说明、解释,是必要的,但这种整理、取舍和说明,绝不应成为夸大、矫饰、回避,乃至无中生有。为了细致地刻画人物,对某些细节进行艺术加工,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加工”也绝不能违反真实,张冠李戴。为了突出某种“主题”,作者,11 拓展阅读,自由地发挥主观创造性,随意地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上面,我认为对报告文学来
43、说是不应有的。那只能证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不愿去深入,对他要写的人和事不熟悉,就率尔下笔,想借助于自己的一支妙笔,写出一鸣惊人的作品。这种作品,也许一时会博得某些廉价的喝彩,但终久站不住脚,没有多少生命力。有的同志认为,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别人注重报告性,而他注意文学性。这至少是对报告文学的一种误解。“报告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词汇,有完整的含义,怎么可以分成两部分呢?又有同志说,报告文学可以小说化。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真人真事,怎么可以写成小说呢?,11 拓展阅读,报告文学一是要真实,二是要有正确的立场,就是站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要真实,就要反复调查,越细越好。要有立场,就要有点胆量和
44、拼劲,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即使“打官司”也不怕。报告文学作家要敢于揭露矛盾,热情歌颂推动历史前进的新人新事,批评和鞭挞阻碍生活潮流的旧事物。我看现在有些作品,有不敢直接去碰矛盾、避开矛盾走的倾向。这就成了“无冲突论”,而“无冲突论”正是报告文学的大忌之一。 我总觉得目前的报告文学作者,似乎多数对写人物有兴趣,总是在通过种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寻觅一个理想的对象。,11 拓展阅读,但我更以为,报告文学作者既应该去写事件,写那些为千百万人关心注目,又代表着历史进程的新的事件、新的事物、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要忘记去写那些长期存在而又严重束缚着我们的旧势力、旧习惯、旧风气。报告文学并不
45、仅仅着眼于某一个先进人物或先进单位,而要高瞻远瞩,在更广阔的背景前面,向事物的纵深开拓,去掌握、去反映生活进程中本质的东西。 报告文学作者和报纸编辑记者,一方面要同党中央站在一起,用笔做武器,同这种不正之风坚决斗争到底;另一方面,也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服从时代的要求,去写那些应该写、可以写的人和事。我仍是那个观点:报告文学的题材无,11 拓展阅读,禁区,但报告文学作者心中,应该有一定的禁区。这“禁区”很简单,就是不要损害国家、民族、人民、党和社会主义的利益。198211.14 【文章鉴赏】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光明创刊号上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有着“文学轻骑兵”美誉的报告文学,其发展之路非常曲折。但真实性、正确的立场,永远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这就是夏衍这封信的一个最基本观点。,11 拓展阅读,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节选) 纪念夏衍同志逝世十周年袁鹰 夏衍同志1995年2月驾鹤西去,岁月不居,忽忽已是十年。他的崇高风范,嘉言懿行,长留人间。夏公一生著作等身,范围很广,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社会科学、新闻和翻译,文学范围内除诗词外各种写作形式他都擅长。翻阅之际,不仅仅仿佛又一次次亲近老人温文儒雅、坦诚亲切的音容笑貌,更能又一次次地触摸他的心灵,感受他真诚坦率的忧国忧民的大海般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