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打算吴中区工信局2022年1月2021年,区工信局对照区委区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紧抓经济指标,积极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水平,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60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增速排全市前3;实现工业投资105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排名全市前3;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预计分别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800亿元与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产值比重全年预计达到37.5%。一、2021年主要工作总结(1) 企业标
2、杆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一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产业发展“高峰”,全年百亿级企业预计达到3家(汇川技术、东山精密集团、科沃斯集团),2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吴中集团、东山精密),1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东山精密)。二是企业标杆不断涌现。打造行业龙头企业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伟创电气)、两家企业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财政支持(瑞可达、精濑光电);科沃斯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企业达13家。三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百度智能网联汽车项目正式签约,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示范岛正式落地。积极对接信通院,围
3、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培育和建立重点领域合作服务机制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 智改数转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加快推进智转数改。积极引导、扶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年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640个,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工厂)31家,示范标杆智能制造企业不断涌现。开通“智能制造贷”线上业务,已授信33笔共17.8亿元,其中50笔已经放贷,贷款总额超4.6亿元。二是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展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创建,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25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9家,协同创新入选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三是加快基
4、础平台体系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2847个,国家级“双跨”平台航天云网正式落户吴中区,苏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日均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全省第一,斯莱克二级节点系统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3) 绿色制造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工作。推进8家“万家”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建设,预计全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率2.8%的目标。二是发展推进绿色制造。面向区内重点制造企业和服务商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培训宣传,指导完善企业体系和标准建设,维信电子、金记食品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排摸汇川技术、立讯精密、添可智能、朗高电机、惠氏制药、浪潮智能等一批优秀
5、潜力企业建立项目储备库,推动全区工业绿色发展。三是资源集约水平增强。修订优化工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实施细则,参评企业数达9051 家,占地面积47378亩,参评企业亩均销售460.46万元、较上年度增长了8.3%,A类企业和B类企业亩均税收较上年度分别增长了20.7%和24%,工业资源集约利用能力明显提升。(4) 企业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一是政策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集中发布新一轮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组织业务骨干深入板块开展专场政策巡讲,累计举办10场巡讲,覆盖全区所有板块,服务企业1000余家。二是数字
6、化服务效能提高。上线企业通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化政策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政策订阅、政策匹配、多渠道精准推送等智能化服务,从过去的“企业找政策”转变为“让政策找企业”。上半年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已涵盖工信、人才、科技、金融等12个政策领域、556项惠企政策文件和172个政策产品。三是金融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增信基金作用,今年累计通过入池企业18家,通过授信申请11笔,授信总额8268万元,为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发挥产业政策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今年拟扶持521个项目,投入扶持资金超1.7亿元。二、2022年工作打算2022年,区工信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7、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番等工作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三区三片”产业功能区深化改革为契机,培育壮大“3+3+3”产业集群,不断“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增速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加速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超1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增速23%,占规上产值比重达40%。具体来说:(1) 狠抓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以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级软件名园第一层次和苏州首个省级信创先导区契机
8、,深化以“头雁”企业等为代表的产业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以区内高端载体为基础,紧盯机器人产业链重点环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借助中医科学院大学“一号项目”,科学布局创新载体,加快推进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全区聚集生物医药企业数200家,力争实现产业规模同比增长50%达到300亿元。二是培育增强战新产业活力。做大做强航天航空产业链,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智库平台,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25%;以太湖生态岛“一号任务”为驱动,以百度“1+4+n”智能网联全链条生态格局为依托,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节能环保领域,重点打造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综
9、合利用等绿色产业和业态,2022年实现规上产值155亿元。三是加快特色产业赋能制造。融合“1+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60网络安全基地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区内数据资源共享、生产运营优化、业务协同发展等创新模式;携手信通院、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工业互联网与软件创新中心等大院大所,加速工业互联网研发创新,积极推动参与全国标识解析体系统一标准制订,打造可复制的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应用+运营创新模式,引领苏州工业互联网生态圈。(2) 狠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数智转型力度。分级分类建立“智改数转”目标企业培育库,广泛开展智能化改造供需对接活动,积极衔接市贷款贴息政策,切实为智能化改造项目
10、提供最优金融支持,全年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40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台,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00家,进一步扩大智能化及数字化转型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加快典型应用推广。加快创建一批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平台和标杆工厂),新增智能制造诊断服务100家,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1家,智能示范工厂(车间)5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10家,进一步提振企业转型信心,引领智能化发展。三是加快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龙头示范作用,建立目标企业库,通过梯级培育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
11、积极对接省、市部门,专题辅导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三)狠抓企业引培做强。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围绕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紧盯主要经济指标,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预判;深入走访调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对30强、100强重点企业跟踪调查,掌握重点企业、行业运行情况,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二是加强项目招引培育。以“东强中融西优”为落位导向,发挥“2+3”招商体系整体效能,瞄准“3+3+3”产业,全面推行兵团作战,提升重大项目招引能力。充分梳理整合近几年已签约招商项目,动态完善项目储备库,强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动宁德时代等一批
12、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新一轮产业政策资金及“智能制造贷”“增信基金”等信贷产品,发挥政策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持续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优化政策申报流程、强化资金跟踪落实,不断扩大企业受益面;进一步研究出台多样化、富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实现扶优、扶新、扶强,打造本地企业强品牌。(四)狠抓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更多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聘请第三方服务商对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推动在省级绿色工厂培育库名单的企业按照评分标准完善企业体系和标准建设;全面开展潜力企业排摸,培育更多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二是推进淘汰低端低效落后产能。精准实施能耗控制,以工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为重要手段,加强综合评价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拓展评价结果应用范围,倒逼“三低两高”项目腾退,全年整治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作坊)200家。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深挖节能降耗潜力,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改、合同能源管理、循环经济等项目,推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耗能企业的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展企业节能培训、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与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