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第二節 東漢的戚宦之爭,課題重點,東漢戚宦掌權的背景及特色為何西漢只有外戚專權,東漢會演變成戚宦相爭?戚宦相爭的機制和趨勢?東漢戚宦掌權的影響,東漢帝系,曹丕篡漢漢獻帝漢少帝漢靈帝漢桓帝漢質帝漢順帝漢安帝漢和帝漢章帝漢明帝漢光武帝,戚宦相爭(88-190A.D),東漢的戚宦相爭的背景,外戚、宦官進入權力核心的條件1) 外戚有合法的參政先例和實際需要有太后做靠山2) 宦官有皇帝做後台結論皇室需要他們? 誰要為戚宦得以干政負上最大的責任?武帝光武帝,戚宦相爭的原因?,中央權力的轉移?東漢相權低落?宦官備受寵信?君主年幼即位?宦官助帝奪權?,中央政府武帝以來的內朝制,官員(士人)
2、,內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3) 尚書,中央權力的轉移,Q光武帝為何要進一步削弱三公(丞相)的權力?歷史教訓,王莽以權臣的身份篡漢厲行集權,避免皇權旁落,令外戚弄權重演Q光武帝如何削弱三公的權力?將決策權收歸內朝(尚書台),皇帝親裁政務結果不能杜絕皇權旁落,反而加劇問題當年王莽成功是因為同時控制外朝及內朝光武帝此舉只是在制度上放大了內朝以及皇帝的作用,亦令外朝更難以制衡內朝皇帝需要宦官做跑腿(傳達詔令),令他們得以干預政事,中央政府光武帝以後的內朝制,外朝官員(士人)領袖三公(司徒、司馬、司空),內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大將軍) 3) 跑腿(宦官中常侍)
3、4) 尚書台,皇帝年幼即位,東漢後期開始,大部份皇帝均早死,因此出現皇帝多年幼即位,無力親政,由母后及外戚攝政,內朝的控制權旁落多位君主絕嗣的情況,需要另覓宗室繼承帝位臨朝的太后與外戚與新君血緣疏遠新君初來報到,難以威脅外戚的權位為何所選的新君年紀都小?外戚和太后在立新君之時(推薦宗室入繼) ,傾向立幼主及與本身家族有密切關係者,有利其長期掌權,宦官助帝奪權,為何皇帝會選擇找宦官幫忙奪權?宦官多隨侍皇帝多年,深受皇帝信任,易於守秘為何不選擇官員?外朝官員較難進入宮禁,與皇帝的隔膜較大外朝官員或被外戚收買,皇帝難以分辨敵我,不及宦官可靠外朝力量萎縮,無力抗衡內朝的政治勢力士大夫在外朝,難以影響內
4、朝的運作,戚宦相爭圖,為何宦官總能在戚宦相爭獲勝?,皇帝偏幫宦官(宦官的優勢?)宦官與皇帝較親近,比較容易守秘宦官多傾向支持皇帝(宦官權力只是皇權的延伸,因此當皇帝親政,宦官自然得勢)宦官最多只會貪污不法,無法篡位,不像外戚威脅皇權宦官較易整合成同一集團外戚的劣勢?外戚不能隨時進入宮禁,在鬥爭中較為被動皇帝忌諱外戚專權 (王莽篡漢的先例)外戚的權位容易受帝后更易的影響外戚之間常有利害衝突 (eg. 臨朝太后的外戚與新君的外戚),反思,Q1光武帝的措施是否不對症?光武帝集權措施的本質是甚麼?集權皇帝集權內朝Q2以下何者對戚宦弄權的形成,至為關鍵?皇帝早死中央權力轉移問題的癥結皇權集中反思如何才能
5、杜絕皇權旁落?,戚宦相爭的趨勢?(圖解),宜與課本p.103簡表並觀表中新增要項在位時間、子嗣數目、皇帝年壽、入繼大統、外戚當權年期、親政年期每塊色板代表一個周期分為前期和後期前、後期以梁冀被誅殺為界*皇帝也有扶植外戚(eg.順帝)東漢與西漢之分別?,早期戚宦相爭圖,宦官干政,後期戚宦相爭圖,宦官在桓靈以後取得優勢之因?,君主的年紀較長,令宦官專權的時間延長宦官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擔任內朝的中常侍,並付以禁軍的調遣權和詔獄系統,方便其剷除異己宦官養子制度的形成(桓帝時),形成爵位可以傳承,權位可以累積。,戚宦相爭的結果,內朝爭權內訌第一階段戚宦相爭朝政敗壞朝廷(中央政府/ 東漢政權)愈益黑暗第二
6、階段黨錮之禍忠良盡去,人才凋零地方吏治日益腐敗第三階段黃巾民變第四階段州牧割據,戚宦相爭下的東漢中央政府,外朝(官員),中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內朝,宦官,外戚,戚宦相爭下的東漢中央政府,中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戚宦相爭下的東漢政權,中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外朝(官員),地方政府,戚宦相爭的影響,1) 朝廷愈益黑暗外戚、宦官不斷安插親信於朝廷(賣官鬻爵),以拍賣的方式,價高者得,引致貪污上升有良心的士大夫(知識份子)起來反對宦官當權,反導致大規模的迫害(黨錮之禍)由於牽連甚眾,人才凋零,小人得志,更令政治日益腐化2) 地方吏治日益腐敗外戚及宦官的黨羽遍
7、及全國,魚肉百姓,官員無力制止,民生更加困苦,促成黃巾民變負責鎮壓民變的官員,事後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號令,釀成州牧割據政府既無暇處理外患,邊地官員亦不得其人,令邊患坐大地方軍閥介入中央,促成東漢政府的解體,戚宦相爭下的東漢中央政府,中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戚宦相爭下的東漢政權,中朝成員1) 皇帝2) 親信(外戚),外朝(官員),地方政府,黃巾之亂,州牧割據,事件排序及分類,1) 戚宦相爭2) 何進誅宦官3) 董卓亂政4) 袁紹誅宦官,5) 州牧混戰6) 州牧割據7) 黨錮之禍8) 黃巾民變,事件排序,1) 戚宦相爭(內朝)2) 何進誅宦官(內朝)3) 董卓亂政(外朝)4) 袁紹誅宦官(內朝),5) 州牧混戰(地方)6) 州牧割據(地方)7) 黨錮之禍(外朝)8) 黃巾民變(地方),17862435,東漢政權的結局,地方政府,反思東漢滅亡的元凶?,以下4項,何者致命戚宦相爭?黨錮之禍?黃巾民變?州牧割據?考慮點標準?哪一個最先出現(起點)?哪一個最後出現(終點)?哪一個最大破壞力(力度)?哪一個最為關鍵(重要性)?哪一個延續最久(影響時間)?,東漢與西漢之分別?,為何西漢只有外戚專權,東漢會演變成戚宦相爭?西漢元帝時也有宦官石顯、弘恭用事戚宦相爭本質上是皇權與外戚之間的鬥爭,你是否同意?西漢以外戚勝利,改朝換代告終東漢則以戚宦相爭,兩敗俱傷,漁人(軍閥)得利告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