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导言0 .1复习笔记0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比较政治制度概述第一章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1 .1复习笔记1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2 .1复习笔记2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3 .1复习笔记3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基本原理与综合比较第四章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形式4 .1复习笔记4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选举制度5 .1复习笔记5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政党制度6 .1复习笔记6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代议制度7 .1复习笔记7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政府行政制
2、度8 .1复习笔记8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司法制度9 .1复习笔记9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当代政治制度基本类型第十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1 0 .1复习笔记1 0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1 1 .1复习笔记1 1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制度1 2 .1复习笔记1 2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非国家实体政治体系欧洲联盟1 3 .1复习笔记1 3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言0 .1复习笔记一、研究对象和意义1研究对象(1)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
3、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此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界定)。(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如果从字面上简单地来解释,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则是指研究视角、方法和范围。它研究的是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其独特的方法是进行纵横上下的比较,其中还包括比较的标准尺度、各种政治制度的共性和某种政治制度的个性,以及进行比较的观点和理论的研究,等等。比较政治制度总是把两个甚至几个国家某种制度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诸如比较英美政治制度
4、、比较议会制度、比较选举制度等等。(3)政治制度研究对象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狭义而言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一般说来,政治制度研究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或某个其他国家政治制度、或某种政治制度。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的意义(1)通过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认识,更加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2)通过科学的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不仅可以在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而且可以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腐而不朽”。(3)在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是非常纷繁复杂的。(4)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载
5、体。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出政治文明,而且会在比较中鉴别出什么是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二、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当然也是它的基本方法,它仅有的特点主要仍在于比较。1常见的比较研究方法(1)国别比较研究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传统的比较方法。这种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国别的比较研究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政治制度、政治学的研究不可能像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学科那样,在实验中进行比较研究,所以它只能在已经有过的,已经存在的政治制度间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2)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其研究方法基本上与前一种相同,只是
6、它把研究聚焦到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项上,以至还可以更专门一些、更细化一些。这样的研究比较具有实效性。2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该方法比较复杂,重价值分析。该研究方法的预设是非常理想的。这种综合分析比较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在该学术领域内,这样的研究成果甚少。3其他的分类(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借用历史比较方法,例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优于封建政治制度,就是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得出的结论。如果把当代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进行比较,这就属于横向比较。(2)叙述性比较和分析性比较叙述性比较主要是把事实陈述清楚。分析性比较就要求在说清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在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过程中,任何研究
7、者都不可能说只采用一种方法,事实上常常是同时采用几种比较研究方法。4拓展(1)环境角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方法,除了着眼于政治制度本身的研究之外,还应该研究政治制度生长和运作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一种政治制度在这个国家是有效的,但移植到另一个国家却变得无效的原因。政治制度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2)制度背后的制度角度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还应该重视研究制度背后的制度。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一定历史和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它还有一个被选择的问题。因此,它既是生成的,也是创造的,只有把握了政治制度的这两个方面,才能够对制度背后的制度有所认识。三、
8、本书结构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三编1第一编第一编是“比较政治制度概述”,它主要从国家、宪法、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提供多维的观察视角。2第二编第二编是“基本原理与综合比较”,它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比较系统地论述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形式。(1)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本编在第四章中讲述了人民主权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和分工原则以及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回答的是国家和政府权力的来源问题。代议制成为现代民主的制度载体。分权与分工原则回答的是政治制度内的权力结构及其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的问题,权力制衡和权力分工是两种不同的权力结构形式。法治原则回答的是政治制度运作
9、的机制问题。这四大原则既说明了政治制度是怎样构建起来的,又构成了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中最基本的尺度。(2)现代民主制的三种基本形式也即本章第五节阐述的代议民主制、行政集权民主制和共同参与民主制。本编中的综合比较研究实际上是分专题的综合比较,分别由“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代议制度”、“政府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等五章组成。3第三编“当代政治制度基本类型”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制度”和“非国家政治体系欧洲联盟”等四章组成。四、比较政治制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比较政治制度与相关的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不仅在方法论和方法上有借鉴的关系,而
10、且这些学科研究领域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比较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推动了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发展。1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学为比较政治制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源泉。2与法学的关系比较政治制度与法学,特别是宪法学在内容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莫不以宪法为基础。通常会出现政治制度和宪法研究的研究对象交叉甚至重叠的现象。3与经济学、社会学的关系比较政治制度与社会学、经济学在学科上的关系和前述基本相同。(1)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比较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是政治制度生态研究的基础。(2)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其他社会科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仅就制度经济学和新
11、制度经济学而言,对比较政治制度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作用。0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政治制度答: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二、简答题1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有哪些意义?答: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是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在理论上、实践上和学科建设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认识,更加自觉地坚
12、持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以比较政治制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从理性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盲目性。(2)通过科学的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不仅可以在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而且可以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腐而不朽”。(3)在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是非常纷繁复杂的。更多各类考试资料 v:344647 公众号:顺通考试资料 (4)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载体。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出政治文明,而且会在比较中鉴别出什么是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此外,在比较政治制度
13、研究中,必须避免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带有误导性的比较研究。(5)在全球化压力和身处世界大舞台下,我们必须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样,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世界舞台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了解世界了解各国最为基本的知识构件。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当然也是它的基本方法,它仅有的特点主要仍在于比较。在比较政治制度中,常见的比较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国别比较研究国别比较研究是最常用的也是最传统的比较方法。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国别的比较研究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政治制度、政治学的研究不可能像在实验
14、室里进行实验的学科那样,在实验中进行比较研究。它只能在已经有过的,已经存在的政治制度间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2)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其研究方法基本上与前一种相同,只是它把研究聚焦到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项上。由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不仅可以看到立法程序的不同,而且能够判断程序运作对立法质量的正负效应,由此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具有现实的效用性。(3)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该方法比较复杂,重价值分析。并且这种综合分析比较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在该学术领域内,这样的研究成果甚少。(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的纵向研究是借用历史比较方法,横向比较是内容和定量比较,历史比较研究是陈述
15、事实,横向比较是要求在说清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第一编比较政治制度概述第一章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1 .1复习笔记一、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1国家及其观念(1)国家的概念国家,就其表象而言,是指一种政治联合的形式或曰政治共同体。西文“国家”概念的变迁a古希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国家领域,一般以城市及其近郊为限,人们分别以civ itas及resp u b lica称之;b到了中世纪,欧洲分封割据,共同体组织与土地所有权关系密切,此时的国家被视为一种地域团体,lan d成为当时指称国家的普遍称谓;c1 5世纪后期,随着近代国家的形成,国家”一词开始从拉丁语statu s(状态)演化
16、而生。d1 5 3 8年,马基雅维里指称国家的意大利词汇stato被转化成英文state、法语etat、德语staat等,“国家”开始成为欧洲思想界思考相关问题的通用概念。(2)国家观古希腊的伦理国家观在古希腊思想家眼里,所谓政治问题就是去发现每一种人或每一个阶级的人应当处于何种地位才能构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国家并不是独立于个体的外在实体,而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生活方式”。古罗马的法人国家观罗马人认为国家不是伦理的结果而是法律的产物,人们不应根据伦理的善行而应根据法律的权限对之加以思索。代表人物西塞罗,将国家看作是一个法人团体,认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
17、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中世纪的神学国家观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近代以来的“国家”(state)观念是与主权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不具有主权含义的国家不能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国家观西塞罗糅合了契约主义、自然主义和法人学说的国家观,以及布丹有关国家是一种最高权力的主权理论,共同支配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国家观念。a资产阶级启蒙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学说是契约论契约论由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所构建,其
18、核心思想是: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或是完备无缺或是彼此争战的自然状态,由于强力和私刑的存在,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弥补自然状态之失,人类出于理性订立契约,基于一致“同意”组建国家,将自身全部或部分的权利交由统治者行使,以便实现“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契约论基本命题无外乎以下三点:第一,国家是人类理性而非“天然”政治权威的产物,人类意志“构成了一切契约的精华”;第二,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赋予,“断定政权的一切和平的起源都是基于人民的同意”,除了自己的同意,“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使他受制于任何世俗的权力”;第三,国家“应该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周知的、经常有效的法
19、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其权力的运行“绝不容许扩张到超出公众福利的需要之外”。b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主要有边沁、密尔、斯宾塞等人的生物有机体的国家观、功利主义国家观,实证、经验的主义国家观。二战后的国家观“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一些刻意回避价值判断,自诩由“中立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得来的国家观念兴起:a多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只是一个反映和平衡社会各个利益团体要求的消极机器,为保证其合理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国家不应保有单一的主权,而应最大限度地将主权分配给自治区域和职能性团体,以利于充分发展公民的福利和个性。b精英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任何社会无可
20、回避的事实,那些在统治阶级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政治精英,对于国家以及国家的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c新保守主义国家观。认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某种等级秩序,惟有国家这样一个承载着传统、秩序、等级、自由诸价值的强大政治权威,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个人及其权利只有通过国家才具有意义。d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独立于统治阶级和政治官僚的一股结构性力量,正是这种“无意识结构”使国家得以有效地组织统治阶级,运用暴力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手段瓦解被统治阶级,并使后者确认资本主义的优越性。e此外,戴维伊斯顿提出政治系统理论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延续千年的国家概念,认为:“作为一个概念的国家被认为不合要
21、求,不久就为一个含义更加丰富的术语政治系统所代替了。国家这一概念之所以会被政治学首先摈弃,是因为它早先是含糊不清的。”2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1)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特性的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的历史形成方式决定它天然具有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和作为暴力统治机器的双重特征,前者是其一般特征,后者是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属性。 具体说来,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国家,采取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形式,它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超然中立者的形象出现,用权力机制规范社会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调和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行使社会治理的职能。在这里国家具有其相对自主性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存在着私有制和阶级的社会中,国家具有实施阶级统治的阶级特性。也就是说,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往往会独自全权掌握社会的管理职能,使国家在履行社会职能时不得不处处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为了确保这些意志的实现,统治阶级又必须依靠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手段,这样就使国家将其对于社会的治理沦为对于社会的统治,使国家成为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实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2)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阶级社会中,国家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它所采取的政治规则体系政治制度在内容上也具有相应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国家里,政治制度往往会
23、成为实施阶级统治的必要工具。阶级统治的首要目的,就是考虑如何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实现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在此核心目标的推动下,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然要为自己选择适当的“政治外壳”。总体说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统治目的相协调、权力配置相对合理的政治制度,是有助于阶级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政治制度会随着阶级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阶级矛盾的调整而调整。(3)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之间的关系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阶级烙印不可避免地会在制度层面留下印记,使后者难逃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厄运。在考察
24、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时,阶级性只是政治制度的本质内容之一和初级本质,更深的本质是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无论统治阶级有着怎样的阶级意愿,政治制度的建构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3国家形式:政治制度的双向配置国家权力的分配体制或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同一层级的国家机关尤其是全国性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称作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后者涉及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称作国家结构形式。(1)政权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的横向权力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哪一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不仅决定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国家将沦为何种阶级实施阶级统治
25、的工具,而且决定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采用怎样的方式实施统治。前者构成国家性质或“国体”,后者构成政体和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a国体反映的是国家权力在政治上或实质上的归属状况,政体所要解决的是国家权力在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归属问题b历史上的国家,尤其是西欧历史上的国家,其”国体”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分别指称国家的三种不同阶级类型。一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将国体类型扩展为四类。政体a政权组织形式则直接涉及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这些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b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体”,大体可概括为君主制、寡头制和共和制三种类型。国体与政体的关系a不同国体的国家,会
26、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政体,而相同国体的国家,也有可能实行不同的政体;b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可能隶属于相同的政体,只是由于历史传统、国情民情等非本质因素上的差异,才使同一种政体在制度化为具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时表现各异。c它们与不同类别的政权组织形式交织融合,今世界的共和制政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见图1 -1)。政党系统选举系统立法机构国家结构中央政权法院系统地方政府文官制度军队组织国家经济体制两党制多党制比例代表制多数代表制一院制两院制单一制联邦制议会制总统制事后审查事前审查弱政府强政府恩宠制功绩制职业军人制雇佣军制自由主义社团主义图1 -1 当代西方政治系统的基本制度设置政体的分类依据
27、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即国家权力在同一层级的国家机关尤其是在议会与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可将政权组织形式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a议会制。基本特点是议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实际的或法律上的主导地位,拥有产生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其权力运行的权力;根据政体之不同,议会制又包括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两种主要类型。b总统制。基本特点是议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地位平等,不对其他国家机关构成实际或法律上的派生从属关系,它是国家权力配置关系中最具分权制衡色彩的政权组织形式。c委员会制。是国家机关权限划分最不清晰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采取委员会制,并以合议制的
28、形式行使职权。d人民代表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代表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其他国家机关均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2)国家结构形式政治制度的纵向权力关系依据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状况,可将国家结构形式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单一制”a单一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全国性政府(中央政府),区域性政府(地方政府)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完全由中央政府赋予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b根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方式之不同,单一制主要呈现为中央集权单一制、地方自治单一制、中央地方君权单一制和民主集中单一制四种类型。“联邦制”a联邦
29、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由全国性政府和区域性政府根据宪法分享,双方均不得单方面改变宪定权力分享格局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b据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权限划分方式之不同,联邦制主要呈现为中央集权联邦制、分权制衡联邦制、民主集中联邦制和自治民主联邦制四种类型。c分权制衡联邦制的特点是:按照权力分立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与联邦成员单位之间均衡地划分国家权力,使双方都极难单方面地改变法定的权力分配格局而走向中央集权或导致联邦解体。美国、瑞士、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均属此类。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凡属联邦国家,其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的事权,全由宪法划定,所以各邦政府的事权,有宪法为保障;其在单
30、一国家,无论分权至如何程度,其地方团体的事权,总系经由中央政府以普通的法律或命令规定,所以地方团体的事权,初无宪法的保障”。二、宪法与政治制度1宪政: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1)宪法的概念近代以前的“宪法”(Co n stitu tio n)概念曾经有过以下四种内涵:a古希腊时期将宪法等同于政治制度。b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另一种观点,将宪法看作国家的最高法律。c罗马帝国时期用宪法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诏令,以区别于市民议会制定的普通法规。d中世纪的欧洲,为确认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特权而将规定君主、教会和封建领主关系的法律称作宪法。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和英美资产
31、阶级革命的产物,它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高级法思想,融入1 6世纪欧洲宗教革命和1 8世纪末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衍生出了“根本法”的思想内涵,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a根本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议会亦不得侵犯;b根本法为建造国家之公约,效力高于议会制定的法律。根本法的制定不能仅凭议会决断,须由全民表决;c由于根本法是限制议会以及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法律,其内容有明白详尽加以规定的必要,故根本法不得不为一种成文法。资产阶级宪法观念的发展历程表明,惟有足以对国家权力给予实际的约束,足以对公民权利给予实际的保障,足以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基本关系给予实际的调节,宪法才真正成其为宪法,由此宪法构
32、筑的政治秩序类型方可被称作是宪政。(2)宪政的概念宪政,实质上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一种关系。宪政代表了宪法与政治制度的融合:宪法由于获得了政治内涵而成为政治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由于获得了宪法的支撑而取得政治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宪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宪政有别于暴政、“仁政”、“德政”的根本点,在于它将宪法视为调节一切政治矛盾的终极规则,主张以民主的方式制定宪法,以宪法调整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以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解决政治争端,从而最终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纳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法治轨道中,在公共领域同样实现由法律(非暴力的政治)取代暴力(暴力的政治)的转
33、变。基于个人的无常意志、无力摆脱阴谋和杀戮的人治型政治,渐次转型为由宪法规范国家政治生活的宪政型政治,是摆脱治乱循环、以暴易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政治轨迹的根本途径。宪法为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实体和程序规范。宪政之产生,即力图建立政治制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以此克服人治型政治的绝对、专断和反复无常。它既表明国家机构的设立、公共权力的运行、国家基本制度的确立,均已获得了宪法的确认,非依法定程序不得擅改;同时也表明宪法是政治权力的惟一合法来源,国家权力与政府行为必须受到宪法的规范和制约。“限政”是宪政的应有之义。政治制度为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如
34、果缺乏相应的物质匹配和制度设施,宪法将形同具文。宪政,是宪法与政治制度高度融合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类型,如果一个国家有立宪之名而无行宪之实,宪法的规定与实际的政治制度运作相互背离,长此以往,必然损害宪政精神。2政治制度与宪法关系的三种类型(1)宪政与宪法及政治制度的关系静态的视角宪政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状态:a宪法在规范政治制度的同时,赋予政治制度政治上的合法性,b政治制度为宪法的实施和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动态的视角看:宪政或宪法与政治制度的融合,又不是与生俱来、凝固不变的,与世间万物一样,它同样需要经历一个此消彼长、相互磨合的发展过程。(2)宪法与政治制度之间曾经存在
35、过的三种主要关系以制定新宪法的方式确立新的政治制度以法国为例,法国是一个宪法多变、政治制度亦多变的国家。宪法的更迭突出地反映了法国百余年来的政局动荡和政治制度变迁,不仅宪法的数量多,而且类别极其复杂。a从宪法的制定者看,既有封建君主(如1 8 1 4年国王路易钦定宪法),又有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斗争妥协(如1 8 3 0年宪法),当然,更多的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民定宪法;b从宪法确立的政体看,既有君主立宪制度(如1 7 9 1年宪法),又有行封建帝制(如1 8 1 4年宪法),还有大多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c从共和制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看,有 “议行合一”政府体制,有高度行政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
36、,有以参议院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议会内阁制政府体制,有以国民议会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多党议会制的政府体制,有以总统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半总统制”政府体制。政治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不涉及宪法更迭以美国为例,1 7 8 7年指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于1 7 8 9年3月4日由美国第一届国会宣布正式生效。此后两百余年,美国社会经历了民主革命、工业革命、内战、社会骚乱、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战时管制状态,经济结构出现过多次重大调整,政治权力发生过数次重大转移,宪法法典本身却修缮不多,至今依然保持着对社会的强大调控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a在立宪观念上,美国的制宪者们着力强调宪法的最高效力和最高权威性。b在修宪的态度方
37、面,制宪者们极为谨慎,为此制定了近乎苛刻的修宪程序。c完善的司法解释体制适时赋予宪法以新的含义,使之顺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实际。d此外,美国隶属于英美法系,对前例的尊崇也使得某些宪法性惯例成为不成文的宪法,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无形的效力。修改或制定新的宪法,基本政治制度保持不变以中国为例,自1 9 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中国先后颁布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四部宪法。从1 9 5 4年到1 9 8 2年,短短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宪法更迭了四次,1 9 8 2年宪法通过二十余年,其间又进行了三次修改,共通过1 7条修正案。尽管宪法经历了频繁、近乎“
38、动荡”的变更,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却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究其原因,这与中国自近代以来反复面临的“救亡主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宪政观密不可分:a由于历史的影响,“理想宪法”的观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b宪法在中国更多地具有政治属性而非法律属性。三、战后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发展1二战后的宪法与政治制度发展的发展态势:(1)从宪法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看,社会主义的制度形式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全新的国家类型在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史上增添了崭新的篇章。(2)从宪法和政治制度的类型上看,亚、非、拉三洲出现了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经验,使之与本国独特的国情民情结合,演化出一些极富
39、特色的制度形态,使宪法和政治制度的原生类型得到丰富和扩展。(3)资本主义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原生形态也发生了变异。原有的以代议民主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越来越明显地逐步走向了行政集权民主制;人民产生了争取更广泛公民权利的诉求。扩权与控权此消彼长,对西方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2战后宪法与政治制度发展的具体表现(1)行政集权民主制主导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战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政权组织形式方面,国家结构形式方面的变化不大。政权组织形式在基本构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传统代议民主制由盛而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遭遇的巨
40、大变化,使整个国家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出现了危机,传统代议制开始走向衰落。行政集权民主制基本形成代议民主制的衰落与政府职能的扩大是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属于同一个过程。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成为大势所趋,由此造成国家权力结构的重心向行政机关进一步偏移。到2 0世纪6 0年代,行政集权民主制在主要的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并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点:a各国仍然保留传统代议民主制下的议会制度和公民普选制度,而且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b议会权力遭到大幅度削弱,政府的立法提案权、行政立法权、行政司法权、自由裁量权迅速膨胀,行政
41、机关往往主导议会立法或干脆自行立法,然后再执行自己制定的法律,议会只能起到授权或事后认可的作用;c行政权力急剧扩张,几乎已经扩展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行政权力的容量、行政机构的职能、行政官僚的规模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政府只管“法律和秩序”的“小政府”时代一去不返。共同参与民主制初见端倪共同参与民主制是一种直接民主制,为限制国家行政权力而成立。其基本内容包含了两个侧面:a在政权体制内,主张由人民以直接行使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方式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保证公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更强有力的影响;b在政权体制外,强调包括利益集团、公民团体、公共媒介、自由从业人员
42、等多种独立社会组织的存在,努力营造一种相互控制的机制,使各种统治资源呈现出分散化的状态,从而加大集权统治的成本,推进政治自主性。(2)宪法规范政治制度、维护公民权利的功能日益增强二战后,尽管西方宪法在国家权力的配置问题上并无实质性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宪法在公民权利方面所作的扩展比较引人关注。以美国为例,伴随罗斯福“新政”出现的,不只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张,还有公民权利的迅速扩展。后者在二战后更是进入发展的高潮时期。美国宪法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细节上都发生了突破性的调整。宪定公民权利在内容上得到扩展宪法的权利保护超出了政治权利的范围扩及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性的和其他人身自由、个人隐私及独立、爱好等诸多方
43、面,这些权利被认为根植于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理应受到普遍保护。宪定公民权利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展二战后,通过激进的宪法解释,最高法院认定第十四修正案与人权法案的主要条款构成统一整体,而根据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原则,人权法案理应适用于州。因此,每一个州侵犯公民基本自由的法律,以及每一个州的刑事审判都应受到联邦法院的监督。社会弱势群体的宪定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通过对宪法第五修正案的重新解释,联邦政府有权依据第十四修正案公开命令各州履行法律的平等保护。此外,穷人也获得了某些平等保护的权利。妇女的宪法地位在二战后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提高。1 .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制度答:制度是指由
44、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构成的交往秩序,它以特定的组织或机构作为运行载体,通过明确规定或是提供行为预期的方式,规范个体和组织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并以自我约束或是由外部权威实施约束的方式,使这些规则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接受和普遍遵循。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2政治制度答: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政治生活的规则体系,它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45、3国家形式答:国家形式,即政治制度的双向配置,是指国家权力的分配体制或组织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表现。前者涉及同一层级的国家机关尤其是全国性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政治学中将这种国家机构的横向构成关系,称作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后者涉及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称作国家结构形式。总之,国家形式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两种。4政权组织形式答: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横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制度模式,它反映了政治制度的横向权力关系。政权组织形式直接涉及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这些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依据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划分,可将政权组织
46、形式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和人民代表制四种基本类型。5国家结构形式(首都师范大学2 0 1 2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 0 0 5年、2 0 0 9年研;河北大学2 0 1 0年研)答: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结构在特定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特别是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它是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纵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一种制度模式,是政治制度的纵向权力关系。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基本类型。6根本法答:根本法,实质上是指人民与国家或政府之间的一种契约。它主要包括三层含义:根本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议会亦不得侵犯;根本法为建造国家之公约,效力
47、高于议会制定的法律,因此,根本法的制定不能仅凭议会决断,须由全民表决;由于根本法是限制议会以及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法律,其内容有明白详尽加以规定的必要,故根本法不得不为一种成文法。7宪政答:宪政,又称立宪主义,其实质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一种关系,是指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并被一部基本法律约束、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它有两个要义: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限制公共权力,一切公共权力的权威与合法性来自宪法。二、简答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影响较大的国家观念有哪些?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一些刻意回避价值判断,自诩由“中立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得来的国家观念在西方陆
48、续兴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多元主义国家观多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只是一个反映和平衡社会各个利益团体要求的消极机器,为保证其合理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国家不应保有单一的主权,而应最大限度地将主权分配给自治区域和职能性团体,以利于充分发展公民的福利和个性。(2)精英主义国家观精英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任何社会无可回避的事实,那些在统治阶级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政治精英,对于国家以及国家的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历史不过是精英集团吐故纳新的绵延过程,主权在民不过是理论家的幻想,民主政治不过是专制政治的现代翻版,国家不过是政治精英推动的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消极工具。(3)新保守主义国家观
49、新保守主义国家观认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某种等级秩序,惟有国家这样一个承载着传统、秩序、等级、自由诸价值的强大政治权威,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任何个人都“应当被看作仅仅是这个更普遍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及其权利只有通过国家才具有意义。(4)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独立于统治阶级和政治官僚的一股结构性力量,正是这种“无意识结构”使国家得以有效地组织统治阶级,运用暴力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手段瓦解被统治阶级,并使后者确认资本主义的优越性。2国家的阶级特性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有什么关系?答:(1)国家的阶级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
50、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在存在着私有制和阶级的社会中,国家具有实施阶级统治的阶级特性。也就是说,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往往会独自全权掌握社会的管理职能,使国家在履行社会职能时不得不处处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为了确保这些意志的实现,统治阶级又必须依靠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手段,这样就使国家将其对于社会的治理沦为对于社会的统治,使国家成为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实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2)政治制度的阶级特性阶级社会中,国家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它所采取的政治规则体系政治制度在内容上也具有相应的阶级属性。这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的: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