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

上传人:顺通考试资料 文档编号:12870231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PDF 页数:70 大小:7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 0 0 6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 1 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 0 0 5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 1 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2 0 1 5年南开大学7 3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 0 1 5年复旦大学8 2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2 0 1 4年北京师范大学7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 0 1 3年华中科技大学6 1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 0 1 2年中山大学8 1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天津师范大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 0 0 6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 1 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更多考研资料 v/q: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顺通考试资料2 0 0 5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 1 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2 0 1 5年南开大学7 3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一、解释下列概念、命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1)内容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

3、产生谁的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又称“本体论”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又称“认识论”问题。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评述由于人的全部活动中都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4、关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2青年黑格尔派答:青年黑格尔派是指于1 9世纪3 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又称“黑格尔左派”。其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B.鲍威尔、E.鲍威尔、A.卢格、K.F.科本、A.鲁滕堡、E.梅因、M.赫斯、M.施蒂纳等。(1)兴起1 8 3 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 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像神话那样不自觉

5、地发生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威尔则认为它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2)分化与解体进入4 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人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政府主义。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

6、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3本质与现象答:(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极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2)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者相互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在

7、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只能间接地被认识。两者也相互依存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本质变现象只能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变本质应理解为现象表现本质,现象越丰富,表明事物的本质也越深刻。同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本质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3)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科

8、学的任务就在于辨别真象与假象,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要掌握大量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观察;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4意识形态答: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 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之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以上被使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一方面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强制性的

9、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对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2)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3)艺术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4)宗教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哲学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10、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哲学以抽象的概念反映人的现实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综上所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5交往关系答:交往关系是指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类个体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1)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基

11、础各个层面的社会交往关系都是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且构成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经济的社会交往,政治的社会交往,精神的社会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交往各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切断的,因此,各种社会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错的。(2)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和制度化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无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关系客

12、观化的过程。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表现为诸种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社会必须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保障物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稳定的秩序,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具备稳定的结构。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建立的。总之,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即交互作用的产物。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二、论述题(4选3)1国家的本质答:(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

13、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其中,军队是最主要的成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种类型的国家前三种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者实行专政,后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它不是永恒的,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2)国家的起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氏族群体和氏族制度。后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社会已分裂为彼此对抗的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治,

14、并使之固定化、合法化,就必须凭借其经济的力量造成适合于自己的社会政治秩序。这是国家产生的最初阶级根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发展起来,脑力劳动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逐渐专门化,使得建立脱离日常劳动和生活、专门管理和组织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机构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这种条件与特定阶级的需要和地位相结合,便使国家的产生从可能变成了现实。(3)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对内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a政治统治对内的政治统治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强制其服从,镇压

15、其反抗,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b社会管理对内的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如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财政、民政、教育、交通、卫生和治安等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冲突,以及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对外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a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b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c剥削阶级国家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可能的时候实行

16、侵略扩张,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d无产阶级国家则是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执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职能。二者的关系国家对内对外的双重职能及其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般说来,对内职能是基本的、实质性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综上所述,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道德、文化等等组织形式,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即阶级统治的工具。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指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

17、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它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即肯定了人周围的自然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前提,而且更在于它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以往历史观的根本错误恰恰在于它忽视了这一历史的现实基础,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排除于历史之

18、外,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并由此而陷入了历史的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质生产实践视为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实践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主要的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受动性和能动性之统一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历史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则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19、因此,人类历史在本质上也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实践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认识本身就是实践过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是实践过程的内化。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这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但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

20、础上获得了统一。实践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基础在以往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这两种传统基本上是彼此分离的。古代唯物论之中尚包含着某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近代的唯物论则把自身抽象化了。与此相反,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则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发展了辩证法,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对立或相互否定,并最终走向扬弃对立即否定之否定的历史性的运动过程,当然这一过程是局限于观念或精神的领域之内的。显然,这两种哲学传统在以往不仅是分离的,而且是对立的。但它们都包含着各自的合理性,只是在现有的形式上无法把它们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实践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这就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1、。实践是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更在于这种哲学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

22、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了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在的本质规定,二者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正因为马克思丰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科学理论。它才能够成为无产阶级指导实践、变革现实的武器,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展示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也正因为这个哲学的实践的本性要求它超出思想理论的主观范畴,化为群众批判现实、变革现

23、实的革命实践,它才谈得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才能获得并保持自己的客观真理性、科学性。(4)评述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核心、最基础的范畴。只是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到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范畴是指揭示不同社会状态的本质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

24、会状态。接下来,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探讨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实质必然王国的实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使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和加强,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使人们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一种物的形式反过来反对人们本身,把人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不仅劳动者不自由,剥削者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从这个“必然王国”中摆脱出来。这就是由人受历史必然性统治的状态向人支配历史必然性的状态过渡,由人受社会关系支配的状态向人支配社会关系的状态过渡。

25、自由王国的实质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就是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人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是保证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把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看作社会历史领域自由的基本标志,这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他们讲的未来的“社会形式”、“经济形态”、“联合体”等就是“自由王国”,也是指共产主义社会。(2)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条件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的扬弃劳动时间是指人类为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时间,自由时间则是指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

26、于从事科学、艺术、社会管理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劳动者能够超出自身的需要而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时,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时,人类就无须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而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去从事物质生产以外的科学、艺术等活动。这种以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自由时间的出现,对于人类自由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自由时间,才有人类能力的发展,才有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自由王国就是依靠自由时间建筑起来的。劳动的普遍化的实现劳动的普遍化是指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所应承担的那部分社会劳动转嫁给

27、他人。一切社会成员的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每个人都既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又享有自由时间,并运用自由时间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同一。这时,尽管物质生产劳动仍是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但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成了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造实现劳动的普遍化以扬弃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下述两个方面:a必须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游离的自由时间足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8、,才能实现劳动的普遍化,才具有消除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对立的物质基础。b必须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即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矛盾是一种社会矛盾,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变革才能解决。(3)评述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关系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对抗性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这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然而,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的历

29、史目标前进,并且只有把它同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充分显示它的意义。2 0 1 5年复旦大学8 2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1主体和主体性答: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2生产方式答: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30、,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3市民社会答: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在古代西方

31、,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 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4反杜林论答: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 8 7 8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做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

32、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它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国工人运动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5三大社会形态答:“三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

33、段,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人的全面发展:在此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在自由地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的人。二、简答题(每题1 5分)1谈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答: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1)宣言的彻底唯物主义性质宣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说明

34、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阶级的理论不同,宣言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宣言还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上的成就相伴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

35、是政治的集中。这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宣言还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地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宣言的历史辩证法性质宣言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现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和永恒不变的。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与封建所有制关系形成了矛盾运动。而且打破封建所有制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资产阶

36、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矛盾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社会,它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代替旧的剥削方式,阶级关系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具有不同于以往阶级斗争的新特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深刻分析,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必须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不

37、是为了使这种统治永恒化,而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随着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的统治本身也将随之消亡。(4)评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最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问世,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2为什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答:“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

38、考察共产主义的出发点。(1)含义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大,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2)具体分析这句话实质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异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人

39、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见,异化虽然与自由对立,但其最终是朝向自由的。可以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作为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产生并同时消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产生至消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异化调整实践活动,克服异化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通过异化与异化扬弃的矛盾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3)评述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这一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异化现象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类社会在异化与克服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

40、级向高级的发展。3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而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唯心史观的思想,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现实的人”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从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现实的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现实的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原因:(1)“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横向来看,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家庭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民族关系、意识关系等等,不管如何复杂,都是由“现实的个人”构成的,都

41、是“现实的个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从纵向来看,人类历史并不是“现实的个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个人”一代代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当人类进行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的时候,同时产生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42、。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4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什么?答: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旧哲学,他们掩盖其阶级实质并局限于抽象的理论主题,只要求在理论上解释世界。(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旧唯物主义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各种唯物主义,如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具体表现为: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原始的实体即原子,认为它具有广延性、不可分性、不变的质量、运动等特性。这实际上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用物质系统某一层次的某种具体形态(如机械运动)

43、或某种属性来定义物质,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原,不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应是概括物质世界所有层次、一切运动形态和共同属性的最高抽象。关于存在着某种“物的不变的实质”和“终极的、绝对的实体”的猜测,也带有某种先入之见和主观武断的性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这种思想方式不了解运动、发展、变化是世界的本质,而是企图找到不变的终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不彻底、不完备的,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运动的物质性。因此,旧唯物主义每每在接触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时,就滑向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哲学的缺陷现代哲学唯心主义为了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宣扬精神一元论。唯心主义者

44、继承贝克莱的思想,直接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说物质是“无”,完全否定了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歪曲现代物理学的成就,用相对主义的诡辩方法来否定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3)评述全部旧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完全不了解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类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引导了一场哲学史上最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切标志。三、论述题(5 0分)以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为依据,谈谈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及其意义。答:人

45、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曾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早期著作中论述过关于人的理论。人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含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只能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a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马克思认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区分人与动物,但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

46、活资料的时候,人就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标志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b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从事实际活动,并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要真正达到对现实的人的认识,应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的实现马克思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揭示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确证自身本质的过程。他指出,劳动在对象性的活动在中将人的本质外化,对象化于人的劳动产品之中,从而使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

47、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只有通过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才能展现出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2)人的价值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就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即人对社会的价值和对个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纯粹的内省式的心理修养过程,而是实践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社会的活动。在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过程中,看起来似乎只是个人的东西,实际上总是与他人有关,具有社会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

48、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任何个人都是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马克思在早期著作研究的期初上,在后来的著作中又将人的理论不断深化。2 0 1 4年北京师范大学7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形而上学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

49、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2理想与现实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

50、人生理想。3合目的性答: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选择性的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领域、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物质关系和生产力,也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意志、需要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意向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的一面,即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4系统的整体性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