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 谈 大 学 生 诚 信 教 育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系 范洪喜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现象较为普遍, 对此,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深层次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改善和解决的 办法。影响大学生 诚信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内因自身修养因素;外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意识。大学生诚信意识 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作 为诚信教育的主导方,学校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 强正面教育和引 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学生活动、完善制度等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的氛围。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2、才能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意识 内因 外因一、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诚,诚实,是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信,守信,是指恪守信约,履行 诺言,言而有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古人云:“ 人无信不立“、“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这就是说诚实守信是强国的法宝,是做人的重要依托和基本品德。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把“明礼诚信” 作 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 之传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用危机正浸渗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 为我国现代
3、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现象也相当普遍,诸如:在学业上作弊、剽窃;在就业时不讲信用;在互联网上的言行不负责任;个别的甚至公开招聘枪手、恶意欠费、借贷不还等。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诚信道德的培养事关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必须 高度重视起来,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深 层次的问题,并努力 寻求改善和解决的办法,强化诚信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的 诚信意 识和诚信行为的优秀人才。 这不仅会对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会为落实“ 以德治国”、“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 基础。二、影响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的因素影响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因素大体可划分为内因和外因两
4、个方面。其中内因是指自身修养因素,外因则包括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制度建设因素、评价机制因素等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生诚信意识。(一) 内因:自身修养因素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次“断奶期”,即“生理断奶期 ”和“心理断奶期” 。大学时代,其实正是处在“ 心理断奶期”,生理上虽然己较为成熟,但心理上尚未成熟,尤其在其思想上经常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他们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崇尚优良道德,但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又比较欠缺。在当前价值趋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不重视 思想品德的自我塑造,是非观念淡薄,意志不 坚,缺乏自我约束,容易迷失方向,经不住诱惑。在
5、日常行 为中,有不少学生在诚信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既深恶痛绝,却又身体力行;有的学生对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的行为口诛笔伐,而自己又在作弊说谎。 这种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行 为是诚信教育的难点。(二)外因(1)环境因素有人做过统计和分析,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风气往往比较好,而高速发展中的国家,风 气和诚信度往往比 较差。因 为在不发达国家,有着传统的稳定性,民风比较纯朴;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 发展和调整之后,也已 经 重新建立起了一种新秩序。而 发展中国家处于转型期,正处于一种发展或者冲刺的阶段,正处在重新建立一种新秩序的前夜,往往是比较混乱,缺乏规则。所以
6、,有人曾针对后发优势概念又提出了一种概念,叫“后发劣势“。就是说,后发国家因为忙着追赶而把重心都放在了发展速度上,虽然利用资源及引进技术的优势,可以达到一种比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因此忽视了对技术原创性及社会发展的追求,并掩盖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因此,等发展到一定阶段,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转型的脚步相当快,我们要在 20 年的时间内把西方用了三四百年才解决的问题绑在一起来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跨越,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又是一个大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益的诱惑和市场经济机制、法制尚未健全等诸多因素,整个社会的信用面临严重危机,无诚 信
7、的行为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学生 亲身感受着无诚信的氛围熏陶,目睹社会一些人靠投机钻营、坑蒙拐 骗等缺乏诚信行为非但不受惩罚反而大获其利的累累现实,深受“感染”和“启发”,缺乏诚信意识毫不为怪。特 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好像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使诚信这样的基本伦理规范在网上相对减弱,从形式上失去说服力,给高校诚信教育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转型中的复杂性,意识形态的不成熟,造成社会上的人才观不合理,衡量和评价人才的标准全凭文凭有无、学位高低,面 对现实,大学生会有一种 强于应对的被动感,由于要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争取生存的机会,从而忽略了自身思想道德的塑造。(2)教育因素教育分
8、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就家庭教育而言,客观上来说,独生子女 时代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一大不幸。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上,国外的教育家比较注重游戏。游 戏的 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教育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学会处理相互关系、把握彼此平衡。但现在的孩子恰恰缺乏这种情商生长的环境。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一种“4+2+1” 结构模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上爸爸、妈妈,一起溺爱一个孩子,那真是 顶 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是负面效应,孩子很容易养成自我中心意识强、自控能力弱、做事不考虑后果等毛病,而且以后很 难改正。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几十年来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一种应试教育
9、,片面追求知识的积累,虽 然提倡德智体全面 发展, 实际上还是智育一枝独秀。即使开展德育教育,往往只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道德理论灌输,缺乏道德实践,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少数教师自己都不重视,上课往往也是敷衍了事,考核手段单一,以考分取人,学生往往在考 试之前死记硬背,及格的成绩 高低,除非涉及到 评优时 才多加关心, 过后考试的内容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将德育寓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气氛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
10、,以心理咨 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造成学生 “知”、 “行”分离等。这种德育教育脱离 实际,根本达不到效果。我 们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也存在上述问题和弊端。特别在讲 解诚信问题上容量不够、深度不够,魅力不 够,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在诚信自律实践中忽视日常生活中的引导,重在考试或成绩证明,存在教育的滞后性,缺乏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引 导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反复实践,明辨是非,实现“知”“ 行”合一。另外,当学校被一堆物质化、标准化的数据所左右时,肯定会忽 视对心灵的关怀、对道德的建设。当前,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全部是一些数据化的东西,即有多少 专业?有多少教授?有
11、多少博导?却很少有关于“软件“ 的考核与 评价,比如你 这个学校的校风如何、师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如何,等等,即使有 对这方面的考核,考核的方法和体系也不完善,往往只做些表面功夫就可以应对,达不到考 评的目的。这就使大家都朝着急功近利的方向去追求物化的数据,追求大而全,都拚命地扩 大专业,招研究生,上博士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静下心来育人?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作为教育的主导方,学校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另一方面通 过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多内容的学生活动、完善制度等手段, 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
12、的环境。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一) 加强正面教育和引 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谈到诚信教育,说到底是教育学生“做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人、做什么 样的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两课”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注重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精神理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几条原则:一是要有现实性,要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立足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每个人的奋斗目标都立足实际;二是要有超越性,要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远大理想,防止庸俗的人生观玷污他们梦想的翅膀;三是要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踏上正确的人
13、生旅程。在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我 们 再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积极创新诚信教育手段,从小事抓起,把诚信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二)在实践活 动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努力营造讲诚信的环境氛围实践表明,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 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 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 诚 信意识,他律是手段,自律是根本,必须要尊重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 诚信
14、道德教育中,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层次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从正反两方面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体会到诚信的价值和失信的危害。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另一方面会重新营造一个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环境氛围,所 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环境氛围会使后续的诚信教育事半功倍。(三)加强制度建 设,规范校园道德秩序高校在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过程中,注意既要 强调制度的严肃性,
15、通 过制度的惩戒和警示作用,督促甚至迫使缺乏诚信品质的大学生去约束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把可能出现的诚信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又要强调制度的合理性,执行制度不能简单化,要以理服人。因此,高校在制度的制定、完善过程中,首先要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确立。其次在制度的执行上,应在以育人为本的原则上力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三要加 强制度的宣传,不 仅使大学生知道这个制度及具体的内容,而且重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他律” 手段的真正认 同,促使诚信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实现“ 他律”向“ 自律 ”转化。如果说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是“点” 的话,那么良好的环境氛围则是“面” ,而完善的制度就是把点和面有机结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 序”,也就是“规律” 。需要提到的是,诚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作者简介:范洪喜,1978 年 2 月出生,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团总支副书记,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