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部资料注意保存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207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办公室 编二八年七月四川 农业产业 化 经营发 展研 究专题研究报告207 期反馈意见:回函请寄: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 11 号七楼省科技顾问团办公室邮政编码:610041E-mail: 目 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实质和特征2(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2(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3(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5二、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8三、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9(一)主要成绩9(二)基本经验12四、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14(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够强14(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16(三)扶持政策
2、尚不到位16(四)高素质企业领头人还缺乏16五、加快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17(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17(二)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19(三)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四)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212(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21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机制的一个制度创新,它既能维护农民的财产权,适应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要求;又能推动农民进入市场,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党和国家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党的
3、“十七大” 报 告强调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坚持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我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推动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但近年来,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等方面,不仅与东部的山东、中部的河南有差距,与同处西部的内蒙等也产生了差距。为此,省科技顾问团农业与农村经济组组织专家对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河南省推进小麦产业化经
4、营的状况进行了考察,重点对“思念” 、“三全”等2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力图提出能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及知名品牌培育的对策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现将有关调研、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实质和特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一般包括如下四个基本构成要素:1. 主导产业。指在现有农村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产业。它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
5、,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与否的基础。通常情况下,确立主导产业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产品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第二,它必须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第三,产业开发所提供的产品商品率较高,一般应达到 80;第四,它必须在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有或潜在地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 龙头企业。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它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点和关键。一般来说,龙头企业都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有效地开3拓产品市场;第二,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能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有效增加其附加值;第三,具有较强的辐射
6、能力,并为所联系的千家万户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3. 商品基地。指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它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商品基地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 龙头企业购置土地使用权,建立自己经营的农场式基地;二是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通过契约形式结成较为紧密的生产基地;三是龙头企业仅通过专业市场与当地农户形成较为松散的基地。4. 运行机制。它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补偿机制;三是为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运行的政府职能机制。(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将农产品的生产、加
7、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商品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服务的社会化和管理的企业化。它体现了以企业为龙头,按市场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化的内在要4求。具体来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有以下几点:从产业组织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国农业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组织方式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尖锐矛盾。从现实情况看,农户虽然拥
8、有经营自主权,有了生产积极性,但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十分脆弱。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一种制度安排,它既能保护和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又能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实行了联产承包制的中国农民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经营方式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所谓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前后不同阶段的经营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分为完全的一体化和不完全的一体化。完全的一体化,指将农业的产加销或供产销各个环节纳入同一农业企业;不完全的一体化,
9、指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把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运销等环节的诸多小企业,特别是农户结合在一起,共同整合和延长产业链。从分工考察,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不断从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的5动态过程,这一过程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合理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和农户)专业化,各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摆脱“小而全” 的生 产结 构,转 向为市场专门或主要生产某种(或某类)农产品。二是农艺过程专业化,即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不同工艺阶段由若干具有优势的专门经营主体分别完成。例如,不少地方出现了种子种苗公
10、司、饲料公司等龙头企业专门从事农牧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而把大田生产或禽畜育肥阶段的农艺过程交给协作体内的农户完成,这种分工方式符合农艺过程专业化的要求。三是农业生产区域化,即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各地重点生产具有优势的农牧产品。应当指出,农业专业化的演进过程必然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过程也是农业集约化过程。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具有六大特征:1. 专业化生产。包括生产项目的专业化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个农业生产者经营的项目
11、不是小而全,而是主要负责完成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生产过程专业化是指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如育种制种、饲料加工、化肥生产、防疫防病、生产资料供应等从农业中分6离出来,由专门的部门来完成。专业化程度越高,与之相适应的协作化程度也就越高。农业生产项目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要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施紧密的协作和联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2. 区域化布局。有两层含义: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安排和分布专业化,因地制宜,形成优势产品区域带;二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行,生产基地的形成,在一个地区专门生产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区域化布局,能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优
12、势和经济优势,更好地挖掘农业增产潜力,获得更高的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3. 一体化经营。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业生产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因此,在产业化体系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参与主体和各环节都要按照一体化的总体要求进行经营活动,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体化有利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利于调节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整体经营目的的实现。4. 社会化服务。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一体化经营活动,许多属于农业本身的生产环节分离出去成为专门的部门,农业生产要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