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湖心亭 教学设计 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湖心亭看雪段落意思 篇一:【湖心亭看雪】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 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句段法。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 (热情、
2、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 40 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
3、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 1。(板书课题、作者)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 是日更定挐一小船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谁来读第二段? (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不喜。你再试试,读出
4、“大喜” 的感觉。 真棒,你进步真大! 我们一起读,读出大喜的感觉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齐读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预备,起! 老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弄懂文意。最好能把注释记下来。遇到不明白的词句,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学生,了解进度。问学生:看到哪里了?有哪些字不明白?) 现在前后 4 人组成小组,解决不懂的地方。(教师深入到 2 个小组中,问学生:是日 芥 两三粒) 还有弄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眼光真好。这是一个疑难字。谁来答? 你真聪明。 你真有方法,向你学习。 2.教师检测 看来大家学得不错,我来考考大家。 老师: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5、,我们开火车 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2)资料助读“白” 字的字体演变图片,酒器“白”的图片。视杯口,其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白” 字。 白。是一个会意字。这是字体的演变过程。“白” 是一种罚酒用的杯子,俯 (3)译文纠错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正确译文: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
6、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真扎实。刚才大家读懂了文意,那么湖心亭看雪,雪景如何,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一)赏景 1.教师配乐读第一段,要有动作,要自信。 老师: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生说教师夸奖总结提升) 你想象力真丰富! 你比老师说的还好! 男孩我太喜欢你了! 女孩你长得漂亮,说得更漂亮。 示例: 1)(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是啊!天云山水,浑然一体。 2)(模糊、朦胧、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
7、化? 师:是啊,大雪掩盖了一切污浊,世界一片纯净。此时苍茫天地与渺小事物形成对比,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感受? 如果答不出孤独,启发:但是隆冬深夜,万籁俱寂,你独自一人赏雪,感觉怎样? 是啊,人置身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独!3)(寂静、安静)大雪三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生: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 【总结板书】 这段雪景苍茫孤寂(写),运用白描手法(写), 寥寥数语,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写) 过渡:这种淡雅的景致非常人所能欣赏,那么赏景人有什么特点? (二)品人 老师:跳读课文
8、,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1)豪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他见谁都痛饮吗? 2)有赏雪的雅趣,不同凡俗。 这样寒冷的夜晚,常人会呆在家里,烤着火炉,说说话,乐呵呵的。张岱夜访西湖,看雪赏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独来独往,一身孤独。不同常人的行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 你真会读书。从“独”字中读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品格。 3)痴:給痴组个词,他痴迷什么? 从刚才得品读中,我们读出了张岱的遗世独立 【板书】 人:遗世独立 过渡: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一见如故? 志同道合,他们有相同的遭遇。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张岱的资料。
9、(三)悟情 1.助读资料: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 ”生活。本文是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 随着明朝的灭亡,那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一场永远的梦,一地碎梦。所以他说: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 自序 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 ”,其中有什么深意? 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情:故国之思 四、对对联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个上联,谁来对下联? 课件: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 学生思考,回答。 你的“ 巧”字用得真好。 你思维很敏捷。 太有
10、才了! 出示教师答案: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喜遇知己。【机动】背第一段 五、结课 课堂总结 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现在让我们怀着深沉的感慨朗读第一段。 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 白描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 对比篇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
11、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 ”;跟苏轼 “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 “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
12、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更( gng)定毳(cu)衣 雾凇(sng) 沆
13、(hng)砀(dng) 一芥(jia) 喃(nn) 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全班集中质疑、答难。 6.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讨论明确: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合作交流明确(多媒体显示):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
14、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三、品读赏析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讨论,交流,多媒体显示。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合作交流,意译文句。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 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 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 “全”。 学生齐读
15、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 “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 。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 到“一点”到“一芥”再到“ 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
16、了,只能称 “一芥”。看来 “一芥”比“一点” 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 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 的人生彻悟。 教师提示:这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 ? 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
17、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出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渲染烘托的手法。 教师提示:白描这种描写
18、方法不仅局限于写景,也常用来写人。 教师可提示:你们可曾听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汝”就是白描;“ 浓抹”就是渲染烘托,二者是两种相对的描写技法。 4多媒体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 明确:浓抹(渲染烘托)。 快速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 ,哪些是“浓抹” 。 (1)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2)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19、时俱备。 (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7)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8)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句子,总结作品的语言特色: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四、悟读体味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独立思考,合作讨论,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待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明确: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
20、怀和风致。“大雪三日” 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 ”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 ”,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二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明确: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
21、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 ,“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他可能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
22、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 ”,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五、拓展升华 教师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
23、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 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
24、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布置作业篇三: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商丘市民权县城关一中 吴明琴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实词,用各种方式美读课文,领会本文简约之美。 2、 赏析西湖雪后清绝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的手法; 体会本文写景与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以痴为切入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痴人赏痴景,透过痴行悟痴心,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赏析西湖雪后清绝的意境之美,
25、学习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前热身:同学们: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不敢奢望自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我希望这节课能在同学们的心里荡起几圈小小的涟漪。好下面为了给同学们加油,给老师鼓劲。我们掌声响起来。 一:导学 同学们:我们饱览了气象万千的岳阳楼,畅游了四时皆美的醉翁亭,那么我们想不想到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去看一看? (出示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过渡: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明艳妖娆生机盎然了。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解读张岱独特内心世界。 听朗读,赏美文。 二: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同学们自学的情
26、况怎么样?同桌间互相检查,不会的可以问组长或者老师。 (一) 读准字音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二)理解字义 1 是日更定: 2、雾凇沆砀: 3、一芥(ji): 4、焉得更有此人: 5、客此: 6、及下船: 7、喃喃 (三)读懂内容,试译下列句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描绘第 2 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合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听老师配乐读一遍。讨论问题: (一)本文写谁做什么?他
27、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张岱,早上六点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主旨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出? 痴似相公的又何止两个金陵人呢?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文人,他们不仅有痴言痴行更有痴心痴情痴梦。他们的理想被现实吞没,只有痴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依托。 (二)速读课文,结合题目,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 痴人有痴行,痴人眼中有痴景 痴行痴景里透痴情 1 咬文嚼字品痴行 张岱的 “痴行” 表现在哪里?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
28、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滴水成冰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早上六点之时。 十二月的黎明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像柳宗元一样清奇孤高。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2 身临其境赏
29、痴景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 与 ”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们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