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71040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篇,论语十二章,(人教:七年级上册第10课)【编者语】原文中画横线句子为中考古诗文默写常考句;加框字为易写错字。,原文,译文,3为人谋而不 忠乎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三十而立6四十而不惑,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越过,超过,7不逾 矩,8学而不思则 罔9思而不学则 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人不堪其忧,忠诚,忠实,迷惑,疑惑,规矩,规范,疑惑,能忍受,1人不知而不 愠2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生气,发怒,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2. 曲肱而枕之13. 逝者如斯夫14. 博学而笃志,15. 仁在其中矣,仁德,(二)通

2、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喜欢,爱好,胳膊,流逝,忠实,坚守,说通悦,意思是:愉快,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三)一词多义1.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2.从 七十而从心所欲 择其善者而从之(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温故而知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5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名词作状语,按时,新的知识,为乐趣,了解知道听从跟从,6.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古义:泛指多次(三省)/几个(三人行),1吾日 三 省吾身/ 三 人行,2饭疏食饮水,古义:

3、粗劣,二、虚词1.之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其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今义:数词,确指,今义:疏通;疏忽,(五)古今异义,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学问和事业代词,那样代词,他的代词,他们的,3.而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三十而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博学而笃志,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就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并列,而且,4.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5.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替动词,做,三、句子翻译1.有朋自远方

4、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发怒,不也是君子吗?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8.博学而

5、笃志,切问而近思。翻译: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2.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和理由。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3.请用自己的

6、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学习,而且态度是谦虚的,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学的人,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2篇 虽有嘉肴 礼记(人教:七年级上册第20课),原文,译文,即使,1. 虽有嘉肴2弗食,品尝,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然后能自强也,勉励,6教学相长,促进,达到极点,好处,(二)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意思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三)一词多义,学习, 学学半学 学学 半(四)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教,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无法摆脱, 其此之

7、谓乎,其,不知其 旨也,助词,表推测,可译为也许大概,代词,它的,二、虚词,三、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用鱼、肉做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翻译: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教学相长也。翻译: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尚书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文意理解与探

8、究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也会有所进步。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原文,译文,第3篇 河中石兽 清纪昀(人教: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倒塌,4.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5. 求石兽于水中,一起,寻找,6.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7尔辈不能究物理,推究,8. 是非木杮,这,9. 盖石性坚重,10转转不已,停止,11. 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12. 但知其一 (二)通假字不亦颠乎,因为,

9、只,颠通癫,意思是:疯狂,(三)一词多义,如是再啮如 如其言(四)词类活用1. 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五)古今异义1尔辈不能究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古义:语气词,表示罢了,2渐沉渐深耳,像,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动词用作名词,洪水,今义:耳朵,依照,二、虚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为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闻之 笑曰 2之沿河求之,其反激之 力,三、句子翻译,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代词,这件事,代词,石兽,结构助词,的,翻译:这(石兽)不是木片,怎

10、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欤?,翻译: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有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老河兵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2文中的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他既考虑石兽的性质,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成的局部改变。如此,才得出正确结论。,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的变化是多样的,要根据实际经验,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原

11、文,译文,第4篇 口技 清林嗣环(人教:七年级下册第20课;北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鉴赏评论),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于厅事之东北角,大厅,客厅,2. 施八尺屏障,这,3众宾团坐4妇抚儿乳5当是时6众妙毕备,稍微,7宾客意少 舒,设置,安放,围绕,抚摸,安慰,全、都,伸展、松弛,8. 曳屋许许声9.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拉,(三)一词多义1.乳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2.妙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动词,喂奶名词,乳头名词,妙处形容词,奇妙,3.绝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4.指 手有百指名 不能指其一端,程度副词,极 动词,完全没有,消失名词,指头 动词,指出,指明,2会宾客大宴3侧目4不能名其一

12、处也5妇手拍儿声(五)古今异义1. 会宾客大宴,今义:聚合,合在一起,古义:其中夹杂着,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两股战战,古义:大腿,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名词用作动词,看,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名词作状语,用手,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里面;中心,今义:臀部,(四)词类活用,1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4几欲先走,今义:行走,古义:跑,二、虚词1.之 于厅事之东北角 撤屏视之2.妇拍而呜之3.虽人有百手,即使,助词,的代词,指屏风里面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连词,表假设,即使,三、句子翻译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翻译: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

13、没有人敢大声说话。,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翻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是伸长着脖子,偏着头看,微微地笑着,默默地赞叹,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翻译: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些。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翻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的,都

14、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战,几乎都想要抢先跑掉。,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2.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述都从侧面突出了表演的效果,烘托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原文,译文,第4篇 狼 清蒲松龄(人教:七年级下册第30课;北师:七年级上册第

15、六单元比较探究),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 缀行甚远2一狼仍从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处境困迫,没有办法),5. 顾野有麦场 6场主积薪其中,7.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跟从,一起 旧、原来,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堆积柴草,8. 弛担持刀9.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10. 少时,一会儿,11一狼径去12目似瞑13意暇甚14屠暴起,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6狼亦黠矣,放松,这里指卸下,径直走开,闭眼,空闲(空闲,这里指悠闲),突然,指从柴草堆中打洞,狡猾,17而顷刻两毙,一会儿,(二)通假字止有剩骨(三)古今异义,1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古义:

16、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一门学科,几何学,古义:罢了,2止增笑耳,止通只,意思是:只有,今义:耳朵,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 狼又至1前 恐 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词,企图,恐前后受其敌2敌 意暇甚3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五)词类活用,1一狼洞其中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名词,敌人,动词,攻击,名词,神情,态度,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形容词,前面的,名词,前面,动词,向前走,(四)一词多义,二、虚词,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屠惧,投以 骨 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1以 以 刀劈狼首,3.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介词,用,连词,表转折,但,介词,用、拿、

17、把,2.之 复投之 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代词,骨头补充音节,无意义代词,指狼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三、句子翻译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翻译: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翻译:两只狼不敢向前走,瞪眼朝着屠户。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翻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才)杀死了狼。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翻译:(屠户这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翻译:狼也太狡猾了,但不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

18、多少啊?,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用原文语句回答)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3.文中写出了狼的什么本性?对你有什么启示?狼通过一个屠户杀死两只恶狼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恶而又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以诈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

19、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施以仁慈之心。,原文,译文,第6篇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1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12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 缘溪行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具答之,详细,4. 咸来问讯,都,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沿、顺着,6便扶 向路,7. 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类,沿着,从前的、旧的,8.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9欣然规往,计划,10未果,寻病终11后遂无问津者(二)通假字便要还家(三)一词多义 便舍船1舍 屋舍俨然,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实现,动词,舍弃、离开,名词,房屋、客舍,要通邀,意思是:邀请,副词,不久,随即

20、,名词,标记,(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1复前行2欲穷其林3林尽水源4渔人甚异之,动词,寻找,动词,做标记,名词作状语,向前,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3.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运输事业,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性的配偶,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二)古今异义,语气助词,不译,副词,竟然,助词,的,代词,指上文所述桃花林美景,代词,指他们的问题

21、,代词,这件事,动词,作为,介词,对、向,介词,给、替,副词,于是,就,1.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二、虚词,三、句子翻译1.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

22、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

23、景。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示例:当时的政治黑暗,有志之士遭受打压的现象普遍。我也曾抱有保家卫国的志向,却屡遭奸人陷害;在现实生活中,我报国无门,个人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我只有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家园。(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原文,译文,第7篇 陋室铭 唐刘禹锡(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谈笑有鸿儒2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4无案牍之劳形(二)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弄,这里

24、指弹(琴),公事文书,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香气,2无丝竹之乱耳 (三)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丝竹之乱耳3案牍之劳形二、虚词,1有仙则名,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无丝竹之乱耳,2之,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

25、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5.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开始运用类比的写法,用山水作衬托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特点。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说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表现“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

26、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示例一:这种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方式不可取。作者自视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4.请概括文章的主旨。(用原文语句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更进一步说明这可以达到“陋室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精神。,原文,

27、译文,第8篇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1可爱者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洗,3. 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5. 宜乎众矣(二)一词多义,清水,显得清新芬芳,立,应当,美丽而不端庄,一、实词(一)重点实词,远处,香远 益清2远 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二、虚词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 隐逸者也,远播,长枝节,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1.之,可爱者甚蕃2.者 花之隐逸 者也 同予者 何人,

28、三、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代词,代指花,助词,表判断,助词,的,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受人喜爱的很多。,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了。,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重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

29、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4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品行高洁的人少。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作者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赞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该与莲

30、一样。,原文,译文,第9篇 三峡 北魏郦道元(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6课;北师:八年级下册第8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隐天蔽日,遮蔽,2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上,4. 沿 溯阻绝,顺流而下,日光,这里指太阳,逆流而上,5朝发白帝,6其间千二百里,相距,7不以疾也 8清荣峻茂 9属引凄异,出发,快,树荣(茂盛),延长,(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三)一词多义,阙通缺,意思是:中断,自三峡七百里中1自 自非亭午夜分 绝 多生怪柏 2绝 哀转久绝(四)词类活用,介词,在,连词,如果,形容词,极,动词,消失,1虽乘奔御风2空谷传 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回清倒影,动词用作

31、名词,飞奔的马,名词作状语,在山谷里,1.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2. 或王命急宣,3. 良多趣味二、虚词1. 其间千二百里,2. 则素湍绿潭,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今义:较好,代词,两地,古义:确实、实在,连词,就是,(五)古今异义,三、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翻译: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上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行得快。4.春冬之时,则素湍

32、绿潭,回清倒影。翻译: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翻译: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明理由。示例:我会在夏天去。夏天,那江水漫上小山丘,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令我神往。2.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二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山的特点:连续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

33、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示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4.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放在首位来写。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6.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原文,

34、译文,第10篇 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7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此起彼伏,1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坠落,3. 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一词多义,确实,的确,参与,这里指欣赏,夕日欲 颓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副词,将要,名词,欲望,(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四)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今义:时间,古义:消散,2晓雾将歇今义:休息,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古义:季节,二、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文意理解与探究1.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2.这篇文章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