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故都的秋.txt10 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10 故都的秋学法导引学习本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首先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深远的忧思和落寞的合理性,进而把握作者蕴涵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第二,要注意扣住课文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章开头这一句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流露,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循此线索,进而把握全文所写内容,了解作者间接曲折地表达出的悲哀落寞的心情。第三,注意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深层次地认识散文“形” 、 “神” 、 “
2、情”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结合课文,使之具体化、生动化,进而品味作者细腻的笔触与疏朗不羁的行文相结合的风格。第四,学习作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选择不同的景物,加以渲染、刻画,使之笼上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但作者笔下的景物并没有因作者的主观感情而扭曲、变形,情感的渗透并未使景物失去它固有的特征,作者就是借这样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对“北国之秋”的爱。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 ,编辑了创造季刊、月刊。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 年在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时被日本宪兵杀害
3、。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多领域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短篇小说有沉沦 、 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以游记著称,出版有达夫全集 (七卷) 、郁达夫散文集 、 达夫游记等。2写作背景1933 年到 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心情抑郁,苦闷落寞。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 年秋天,他从杭州到故都北京(当时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故称北京为故都) ,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课文整合课文结
4、构本文是“总分总”体系。第一、二自然段为总起,将北国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写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 “静” 、 “悲凉”这三个层次,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两段照应总起部分,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痴迷、眷恋之情。课文览胜1如诗如画,情景交融本文是描写秋景的散文名篇之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在细腻清新的抒写中,充满诗情画意;在展示一幅幅优美画面的同时,渗透着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如第三自然段,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
5、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适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花,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融合在这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又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而且,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既写客观景物,又表达主观的感受,而
6、这些景物又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孤独、冷静和淡淡的悲凉。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感受,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情”和“景”达到了完美的交融与统一。2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都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头点出北国之秋的总特点:清、静、悲凉,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结尾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中间主体篇幅以描写景物为主,先记叙,后议论。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 “静” 、“悲凉”这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
7、国之秋。一些段落的关键句和段落之间的关联语句,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等,对结构文章,统率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内部的层次也显得非常分明。3语言明白晓畅、细腻清新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作者自然而巧妙地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受熔铸在故都的秋景中,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景物并没有因为作家主观情感的强化而扭曲、变形,情感的渗透并未使景物失去它固有的特征。如写“像花而又不
8、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作家的观察是那么细腻,描写是那么逼真。即使是虚笔描写,如“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也是写得真切细腻,足见作家观察力、语言表现力之强。教材精彩赏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
9、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1第段中的“悲凉”本是形容_,这里用来形容_。作者将_与_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解析 此题
10、主要是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兼顾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会发生改变,作用会各不相同,应根据其具体的语境分析其意义和用法。答案 消极、低落的情感的 故都之秋的特征 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2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与之照应的句子是“_”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与这一句照应的句子是“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照应。文段中相关的语句会存在一种远照应的关系,那么解题的思路应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注意找出前后内容一致的语句。答案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11、,赏玩不到十足3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句内容的理解。理解文段中的某个文句,必须看文句所出现的具体语境,看文句前后的内容,同时也应注意联系全文的内容以及文章的主旨来考虑。答案 这句话不仅抒发了作者对故都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深沉的爱国之情。4下面对这几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全文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B几段文字中,江南的秋所显出的特点是:秋味不浓,秋色不深,秋的意境不开阔,姿态不洒脱。C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
12、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句话强调在领略秋的过程中要像欣赏名花、名酒一样仔细鉴赏、品味。D第段后半部分采用整齐的排比句式,不直接具体地把南北方的秋进行比较,而是采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它们的区别,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余地。解析 此题涉及到对文句的理解,对文段内容的归纳,文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修辞方法等方面。做题时,应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词语,如 A 项中的“文眼” 、 “全文的感情基调” ;B 项中的“特点” ;C 项中的“半开半醉” 、 “是不合适的” ;D 项中的“排比” 、 “比喻”等,对照原文内容,逐一思考、分析,看两者是否相符。C 项正确的表达应是“强调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看个饱,尝个透,赏玩个十足” 。答案 C